本文目錄
語文詩歌鑒賞上的神韻該怎麼分析怎麼寫
語文:詩歌鑒賞試題答案規範格式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觀點态度”,這一考綱規定的考點決定了詩歌鑒賞試題的命題範圍和答題指向。盡管每道試題的答案千差萬别,但并不意味着答題時毫無規律可循。答案的準确性主要決定于考生對詩歌文本的理解,決定于考生閱讀和鑒賞的經驗。而作為考試的詩歌鑒賞最終要形諸文字,這就存在一個清晰準确嚴謹表達的問題。本文以2007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答案(受篇幅限制,試題簡化,題料不錄)為例,簡說答案規範格式。考試時參照規範格式答題,可以避免下筆千言而答案卻不能到位的情況。
一、詩歌形象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兩種。詩歌畫面内容和詩歌意境營造。意象、意境是題目拟制的基礎,情景關系是題目拟制的核心。分析意境必須扣住兩個基本方面:客觀環境和主觀情感。
【典範答案】
1.尾聯寫出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裡忙于耕作的景象。(全國卷Ⅱ)
試題要求回答王維《新晴野望》尾聯“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答案緊扣“無閑人”“傾家”,結合詩作準确回答了描寫的“圖景”。
2.細緻地描繪了水花四濺(在荷葉上),水珠圓潤晶瑩,真切地展現了主人公輕快、喜悅的心情。(上海卷)
試題要求“就作品中畫線句,聯系下片内容,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寫一段鑒賞文字”。畫線句指蘇轼《阮郎歸·初夏》下片“瓊珠碎卻圓”句。試題要求“鑒賞”蘇詞下片營造的意境。答案展開想象,再現該句描繪的畫面,析出了畫面中滲透的人物的内在情愫。
【規範格式】
①運用……等意象,②描繪了……的畫面,③營造了……的氛圍,④表達了……的感情。⑤其他。
這一格式中,不一定所有内容都寫到,應針對問點組織答案。但關鍵是“情景”二字,即②④兩項。在形象類試題答案中,“情景關系”往往是無從回避的。是定點觀察還是移步換景?是靜止景象還是運動景象?是虛幻景物還是實在景物?是遠看之景還是近視之景?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是借景抒情還是借典抒情?是托物抒情還是托物言志?是樂景襯哀還是哀景襯樂?這些問題往往常見,應據題目要求回答。答題忌語:“意象豐富”“畫面優美”“意境深遠”等。
【相關術語】環境特點:明媚、蕭瑟、寂靜、清冷、清幽、燦爛、悲涼、凄清、廖廓、遼闊等。情感特點:喜悅、激動、哀傷、憂愁、悲苦、孤寂、消極、曠達、灑脫、悲憤等。
【答寨示例】
桃花溪
張旭
隐隐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結合詩中意象,分析這首詩的意境。
參考答案:前兩句描繪了詩人向漁人問訊的情景。“漁船”“桃花”“流水”“清溪”等意象,令人聯想到“桃花源”,表達了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心情。
二、詩歌語言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種:探究詩眼詞眼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内蘊,分析語言風格的特點。試題一般關涉到下列幾個因素:事物情狀的反映、作者情感的表達、修辭手法的運用、結構作用的分析。
【典範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詩人在這裡用了。“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後“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全國卷Ⅱ)
題目要求析出王維《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兩個字。答案析出了“詩眼”形容詞“明”和“出”,并結合詩句描述了詩人營造的情境。
2.這句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山雨過後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詩人孤傲寥落的情懷。(福建卷).試題要求簡要分析“天地寂寥山雨歇”(謝枋得《武夷山中》)一句“對表情達意有什麼作用”。答案說明了該句描寫的具體景象,并展開聯想,闡明了詩作表達的情懷。
3.劉詩……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吳詞……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趙曲……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浙江卷)
題目要求“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語言特色。”“這三篇作品”指劉禹錫,《烏衣巷》、吳激《人月圓》、趙善慶《山坡羊·燕子》。答案用相關術語“含蓄深沉”“溫婉悲涼”“明快直露”,準确地回答了問題。
【規範格式】
①采用……修辭手法,②描繪了……情狀,③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④在結構上起……作用。⑤語言具有……特點。⑥其他。
語言類試題涉及修辭手法,本文将其歸入表現手法一類(見下)。這類試題要針對問點作答,同樣不必面面俱到。例l是對詞的鑒賞,例2是對句的鑒賞,例3是對全篇語言風格的鑒賞。答案須要言不煩,切忌空洞。答題忌語;“語言優美~形象生動”“感染力強”“承上啟下”等。.
【相關術語】
作品語言風格:清新、華麗、通俗、幽默、活潑、莊重、簡約、凝練、含蓄、明快等。作者主體風格:樸素自然(陶淵明)、清飄俊逸(李白)、沉郁頓挫(杜甫)、朦胧隐晦(李商隐)、清健俊爽(杜牧)、通俗易懂(柳永)樂觀放曠(蘇轼)、纏綿悱恻(李清照)、慷慨激昂(辛棄疾)、深沉悲涼(陸遊)等。.
【答案示例】
雨過山村
王建
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闆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栀子花。
你認為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個詞?試結合全詩内容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詩眼是“閑”。全詩描繪了山村靜幽而又繁忙的農家景象。即令在雨天,婦姑也相約“浴蠶”,可以推想丁壯更是早到田間去勞作了。此時唯有“中庭栀子花”悠閑地開着。這種“閑”正反襯農家之忙。一個“閑”字。成為表現雨後農家山村忙碌景象最有力的一個詞。三、詩歌表達技巧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為修辭手法,一為表現手法。表現手法有幾個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藝術手法、藝術技巧、表達方式、表達技巧、藝術特色等。這些概念往往是從整首詩的角度考慮提出鑒賞要求的。
【典範答案】
1.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手法。第一首詩宮内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雪陰雲,分外寒冷;宮内綠樹掩映,溫暖如春。第二首詩今昔(或時間)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湖北卷)
兩首詩指吳融《華清宮》和李約《過華清宮》。題目要求指出兩首詩“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說明”。答案辨析兩詩表現方法的相同處在運用對比,并分析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應用(此題需要分析橫、縱兩種對比方式),描述運用這種方法表現的不同情境。
2.主要運用襯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安徽卷)
“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麼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這首詞指陳維崧《醉落魄·詠鷹》。答案的核心詞是“襯托”,然後具體回答以何物襯托何物。
【規範格式】
①運用了……手法,②具體分析這種手法的運用,③表達了……情感,④産生了……效果,⑤其他。
回答這一類試題,首先要明确用一個術語來說明是何種表現手法,然後要結合詩句内容對這種表現手法進行具體分析,有時還需要說明這種手法的使用效果,或者說明在表達詩人情感方面的作用,當然也必須針對問點回答。
【相關術語】
修辭手法:比喻、誇張、拟人、對偶、對比、設問、借代、用典、通感、疊詞等。要
注意把握運用這些修辭手法的一般作用。例如,比喻的作用在使事物形象化。表達技巧:烘托、渲染、鋪墊、鋪陳、對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要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分析。例如烘托,要具體回答以何物襯托何物。
【答案示例】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挂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的顯著特點是什麼?試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蘭溪棹歌》的主要特點是動靜交錯。涼月、柳灣、山色、溪水,構成一幅富有生趣的靜态畫。末句“半夜鯉魚來上灘”與前三句渲染的靜态相映照。前三句寫靜景,末句寫動景,一個“上”字,靜中見動,愈見蘭溪之靜。
四、詩歌觀點評價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察方式主要有兩種。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列舉詩歌作者的觀點并作出評價。
【典範答案】
1.“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安徽卷)
試題要求結合陳維崧《醉落魄·詠鷹》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用“猛氣猶存”“老當益壯”“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等詞語,結合詩句作了準确回答。
2.這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蟾詩通過晚望金陵,從“落日”“秋聲”等意象中,生出一片傷心之情。詩人認為這種深重的傷心,世上的畫家是畫不出來的。韋莊詩則通過觀看金陵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雲”等意象。足以表現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所以說,傷心是畫得成的。(江西卷)高蟾《金陵晚望》:“一片傷心畫不成”。韋莊《金陵圖》:“誰謂傷心畫不成”。試題要求“結合詩歌對此作簡要分析”。答案具體分析詩人在詩歌文本中闡明的觀點,依據詩歌意象說明兩種觀點形成的緣由,說明觀點表面上的不一緻和實後上的一緻。
【規範格式】
①說明情感或觀點的總體特征,②具體分析這種情感或觀點在詩歌中的體現,③其他。
【相關術語】
思想情感:建功立業、息影林泉、壯志難酬、志得意滿、悲苦孤寂、曠達灑脫、羁旅之愁、思鄉之苦、愛國之思、亡國之悲等
【答案示例】
洗兒
蘇轼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反東坡洗兒詩
錢謙益
坡公養子怕聰明,我為癡呆誤一生。
還願生兒狷且巧,鑽天蓦地到公卿。
閱讀北宋蘇轼《洗兒》和清初錢謙益《反東坡洗兒詩》,試析二詩觀點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兩詩立意不同:蘇轼《洗兒》側面表現自己遭遇的政治上的多災多難。錢氏翻案之作旨在揭露明末官場阿谀奉承曲線求官的風習。兩詩皆用調侃幽默之語,使讀者在審美中獲得新奇的心理滿足。
賞析詩歌,一般從意象入手,深入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這是一個合理的流程。從2007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看,鑒賞“表現手法”和“思想情感”是命題的兩個基本點,扣住這兩點答題也就成為成功搶分的關鍵。組織詩歌答案,應當記住四句話:扣住一個點,抓住兩個字,記住三句話,堅持四步走。一個“點”指“問點”,弄清題目的要求是什麼;“兩個字”指“情、景”,情景關系是詩歌創作的主要因素;“三句話”指“寫了什麼,如何寫的,有何作用”;“四步走”指默讀全詩感受形象,理解意境感悟詩情,針對問點組織語言,揣摩文字謄清答案。在文字表述方面,一般按照由總到分的形式來組織文字。那種不作深思随手答題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望采納,謝謝!
祝你學習進步!
初中語文考試閱讀題的賞析題怎麼做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于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于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内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後面某某内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并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内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内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對于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叙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别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拟、誇張、排比、對偶、反複、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誇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産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拟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醜态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誇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态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内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麼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托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内容來回答。
6、文中某句話有什麼含義?或告訴我們什麼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并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确地表達出來。
7、比較閱讀理解。
有時考試會把課内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内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内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叙文的常規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8、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對于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别、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诠釋、畫圖表、引資料。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别、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分類别的作用是可以将複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緻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列數據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相關内容。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準确性,語言風格又可以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
說明文怎麼寫範文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對客觀事物做出說明或對抽象事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态、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能有科學的認識。
說明文寫作方法一、運用說明方法,将對象介紹清楚
說明文是一種把某一種事物介紹給讀者的文體,這就要求我們要把說明對象寫清楚、寫明白,讓讀者讀了文章之後,能夠比較全面、清楚、深入地了解這個事物。為此,我們就要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來介紹說明對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明方法有不同的表達效果。在說明的時候,我們一是要巧妙地運用最合适的說明方法,二是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說明對象介紹清楚,以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比如,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能把說明對象寫得更科學準确;分類别的說明方法能使文章條理更清晰分明;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能使說明對象更生動形象;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能使說明對象更具體可感。
二、語言既要準确恰當,又要生動形象
說明文的目的是有效地說明事物的特征、本質、規律,因此,相比其他文體,說明文在語言上要求更加準确恰當,富有科學性。但我們在追求語言的準确、科學的同時,也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既準确又生動的說明文才是一篇優秀的說明文。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用詞要準确:特别是一些表時間、表空間、表程度、表範圍、表數量的詞,以及約數和确數的使用要準确無誤,保證語言準确。
2.适當使用修辭手法:比喻、拟人、排比、誇張、引用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夠使文章的語言更加生動。
3.變換不同的句式:比如長句、短句、反問句、設問句、排比句等,讓句式更靈活。
說明文常見的說明方法1.列數字。為了讓說明文更具有說服力,采用列數字的方法數字在說明文中一定要準确。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最明顯的特征是文字中夾雜着一些數據。
2.打比方。也就是說明文中使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方法。在說明文中我們不能說是比喻,而是把它稱為打比方。例句“太陽是個火球”。就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在說明文中運用了“好像、是仿佛”等比喻詞一定就是打比方。
3.舉例子。這也是說明文中常用的說明方法之一。為了說清楚事物的特點、性質,采用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就能讓人信服。
4.引用。可以引用名言名句,民間傳說等。從而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在《太陽》這篇說明文中,就引用了《後羿射日》這一個神話故事。
5.作比較。說明文中為了說清楚,我們陌生的事物,采用我們熟悉的事物進行和他相比,從而給讀者留下具體而鮮明的印象。
6.下定義。就是對專業術語進行較為詳細的闡述和解釋。下定義語言嚴謹。在文中經常出現“是”這個關鍵詞。
7.分類别。在課文《鲸》中使用了分類别這種說明方法。為了說清楚鲸的種類,把鲸有無牙齒分為須鲸和虎鲸這兩類。在分類别這種說明方法中,關鍵詞有“類别、分類”。一般會出現冒号這個标點。
說明文範文賞析古時候,有個典故:孔夫子東遊途中,适逢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而認為“日初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另一小兒不甘示弱,以“日初出滄滄涼涼,及至日中如探湯”而認為“日初出遠,日中則近”。孔聖人聞聽此言,無以作答。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從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談起。自轉産生了晝夜更替,公轉出現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春、夏、秋、冬。地球運行到近日點時,北半球是寒冷的冬季,處在遠日點時則為夏季,不難看出地面獲得熱量的多少,不在于距日于遠近,關鍵是取決于太陽高度角的大小。
太陽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愈小,光熱集中,地表單位面積處獲得的太陽輻射愈多,地面溫度就愈高。正午是一天中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時候,再加之空氣透明度好,被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散射的陽光少,因之使人感到火辣辣的“如探湯”。清晨,太陽始出地平線,高度角較小,斜射陽光散布面積大,單位面積上獲得的熱量就少。還有一個原因是,清早空氣濕度大,并且陽光穿行在地面厚密的空氣中,散射的陽光多;其三是地面經過這一夜的長波輻射本身喪失熱量多,地面熱量虧損至低谷,氣溫降到最低點,在晨曦之時,人自覺感到“滄滄涼涼”,格外寒冷。
現在我們再來談一談太陽的大小吧。我們平時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物體處在一些小物體中間,就會顯得大些,而處在一些大的物體中間就會顯得小些,太陽在初升時,地平線上隻有一角天空,而且附近又有樹木,房屋等做它的陪襯;而正午時分,太陽站在頭頂上時,廣袤的蒼穹做它的陪襯,因此就顯得小了。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看白色的圖形,總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一些,這在物理上稱“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的天空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陪襯的亮度相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初升時顯得大些,古人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正是觀察角度不同造成人們的視覺發生錯覺。
事實上太陽的大小,對于短暫的人類曆史而言,變化微乎其微,更何況一天呢?孔夫子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人們對天文地理研究有限,加之哥白尼“日心說”尚未誕生,要孔夫子回答這個難題,也就太為難他了。
随着人類對太陽研究的深入,已開始廣泛利用太陽能,太陽能發電站,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等的建造和制造,以造福人類。
為什麼太陽上會出現黑子,色球層出現反常的逆增溫?新迷宮又擺在我們的面前,期待我們去探索,去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