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年齡文言文怎麼表達
1.男子年齡用文言文怎麼說
0-1歲:孩提、襁褓
2-3歲:孩提
8歲:童龀
9歲:九齡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15:束發、成童、志學
20歲: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歲、加冠、冠年
30歲: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壯室
40歲: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51歲:開六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61歲:開七、華甲
64歲:破瓜
70歲:古稀、杖國之年、緻事之年、緻政之年
71歲:開八
77歲:喜壽
80歲:望八、杖朝之年
88歲:米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望九、鲐背之年
100歲:期頤、人瑞
2.古文年齡怎麼說啊一、嬰幼兒時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兩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顔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将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二、少年時期
1、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2、垂髫:髫,古時小孩下垂的頭發。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恒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4、教數:9歲。
5、外傅:10歲,出外就學。
三、青年時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歲;
2、舞勺:13歲。豆蔻年華:女子13歲。
3、束發: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4、笄:指女子15歲。“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及笄:女子15歲;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6、二八:女子16歲;
7、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8、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四、中年時期
1、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3、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
五、老年時期
1、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2、黃發:指長壽老人。
3、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幹地支名号錯綜參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歲。
5、喜壽:77歲;
6、耄耋:指80歲。
7、米壽:88歲;
8、鲐背:tái,90歲,指長壽老人。
9、白壽:99歲;
10、期頤:指百歲。
11、茶壽:108歲;
12、上壽:120歲
13、雙稀:140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齡稱謂
3.人的年齡用古文怎麼說1、按問訊,根據對方年紀和性别,有“齒齡”、“芳齡”、“椿齡”的用詞,分别對應青少年、女性、老年人。
2、按不同年歲的人,用詞區分很細:襁褓[qiǎng bǎo]:不滿周歲。孩提[hái tí]:兩至三歲。
髫年[tiáo nián]:女孩七歲。始龀[shǐ chèn]、龆[tiáo]年:男孩八歲。
(注: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龀”,“龆年”或“髫年”。)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常用“黃口小兒”語)幼學:十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标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及笄:女子十五歲。
(《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歲。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天命:五十歲。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歲。
(《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期頤:百歲之人。
(《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4.文言文如何說年齡一.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龆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钗之年 20歲(男)——弱冠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緻事之年、緻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鲐背之年100歲——期頤二.古代年歲的别稱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
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嶽《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于國”。
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觀群書。”
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笃,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花甲:指60歲。
以天幹地支名号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
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鲐”通用。
《爾雅/釋诂》:“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魚背。
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蔔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三.《讀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
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龆龀: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龆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龀齒……”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将“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雲:“若呂岩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
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于《王制》。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于《莊子》。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
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鐘”、“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鐘,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際,故雲。”。
5.表示年齡的“歲”在文言文中可以用什麼字代替古文中表示年齡的詞語襁褓(qiǎng bǎo):未滿周歲的嬰兒.孩提:二、三歲的兒童.總角、垂髫:幼年兒童.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及笄(jī):女子十五歲(女子成年).束發: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也是成童的代稱.一般認為是十五歲以上.加冠:男子二十歲(男子成年).弱冠:男子剛成年.而立之年:三十歲.不惑之年:四十歲.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歲.花甲:六十歲.耆(qí):六十歲以上.古稀:七十歲.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期(jī)頤:一百歲.。
6.求古文中形容年齡的詞語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龆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
15~20歲——舞象;
12歲(女)——金钗;
13歲(女)——豆蔻,
15歲(女)——及笄;
15歲(男)——志學
16歲(女)——破瓜、碧玉,二八;
20歲(女)——桃李;
24歲(女)花信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命、、大衍;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杖鄉、還曆;
70歲——古稀、杖國、緻事、緻政,從心、懸車;
80~90歲——耄耋;
90歲鲐背;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希望大家采納!
年紀的文言文
1.各年齡段時古文說法
襁褓:嬰幼兒時期孩提:小孩會笑要人提抱的年齡階段,後指2-3歲兒童龆龀:小孩換乳牙,後指7-8歲的孩子垂髫:兒童頭發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後指兒童。又稱髫歲,髫年,髫齡,髫發。
總角:兒童把頭發收束起來紮在頭頂兩旁的發髻。代指幼年。
9歲九齡:為9歲。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十三:為13歲。
15歲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經成年。
“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紮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二八:為16歲。20歲加冠:指二十歲。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紮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
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30歲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内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50歲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
《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54歲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花甲:天幹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花甲:我國古代用幹支記時間。所謂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簡稱。
天幹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幹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複始。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曆之年:指60歲。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還曆壽:61歲的壽辰。由于按幹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曆”。
70歲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
2.古文年齡怎麼說啊一、嬰幼兒時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兩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顔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将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二、少年時期
1、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2、垂髫:髫,古時小孩下垂的頭發。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恒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4、教數:9歲。
5、外傅:10歲,出外就學。
三、青年時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歲;
2、舞勺:13歲。豆蔻年華:女子13歲。
3、束發: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4、笄:指女子15歲。“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及笄:女子15歲;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6、二八:女子16歲;
7、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8、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四、中年時期
1、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3、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
五、老年時期
1、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2、黃發:指長壽老人。
3、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幹地支名号錯綜參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歲。
5、喜壽:77歲;
6、耄耋:指80歲。
7、米壽:88歲;
8、鲐背:tái,90歲,指長壽老人。
9、白壽:99歲;
10、期頤:指百歲。
11、茶壽:108歲;
12、上壽:120歲
13、雙稀:140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年齡稱謂
3.古文中表示年齡的詞有哪些1、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漢語詞語,解釋為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現在成為了一個人三十歲的代稱,用于男性。
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2、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一指四十歲的代稱,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歲)能明辨事理而不緻迷惑。
出自《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3、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zhī mìng zhī nián,孔子自稱五十歲知天命,指五十歲。出自《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讀音gǔ xī zhī nián,漢語成語,指人到70歲的時候。出自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到處都欠着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5、耄耋
耄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mào dié。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别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不惑之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知命之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稀之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耄耋
4.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1楊氏之子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緻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5. 1去查這本書其中包括了:鵝鋤禾靜夜思坐井觀天春曉曹沖稱象刻舟求劍夜宿山寺登鹳雀樓古風蠶婦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小池小兒垂釣舟夜書所見江上漁者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望廬山瀑布絕句朝發白帝城山行詠柳宿新市徐公店尋隐者不遇題西林壁宿建德江鹿砦晏子使楚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遊園不值送孟浩然之廣陵濫竽充數畫蛇添足買椟還珠泊船瓜洲示兒暮江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贈汪倫驚弓之鳥将相和早春三衢道中馬塞下曲前出塞附閱讀與欣賞篇目秋歌雜詩芙蓉樓送辛漸遊子吟泊秦淮飲湖上初晴後雨天淨沙·秋思赤日囚歌冬夜雜詠。
6.古文中代指女子年齡的詞(剛給你查到的,希望你能排上用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出頭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歲了.順便送你一些關于年齡的稱謂: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稱金钗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古代年齡稱謂小集襁褓:不滿周歲.孩提:兩至三歲.始龀、髫年:女孩七歲.始龀、龆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龀”,“龆年”或“髫年”.總角:幼年泛稱.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黃口:十歲以下.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标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金钗之年: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而立:三十歲.不惑:四十歲.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于養,故曰頤.”)。
7.古文表年齡的詞襁褓(qiǎngbǎo):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二三歲的兒童。
總角、垂髫:幼年兒童。
始龀、髫年、龆年:女孩7歲;男孩8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九齡:9歲。
黃口:10歲以下。
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标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10歲代稱。)
金钗之年:女孩12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及笄(jī):女子15歲(女子成年)。
束發: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也是成童的代稱。一般認為是15歲以上。
舞勺之年:13歲至15歲。
志學之年:15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16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16歲,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15歲至20歲。
加冠:男子20歲(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剛成年,指20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而立之年:30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始室之年:30歲。(《禮記·内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之年:40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艾:50歲。(古稱50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歲。(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50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50歲。)
花甲之年、耳順之年、還曆之年:60歲。(花甲之年: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60歲又稱作“花甲之年”。耳順之年:《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耆(qí):60歲以上。
下壽、耆艾:60歲以上。(古人以六十為下壽。)
古稀之年:70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從心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中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耋(dié):70至80歲。
杖朝之年:80歲。
中壽:說法不一,計有60歲、70歲、80歲、90歲以上等4種說法。
耄(mào):80至90歲。
傘壽:80歲。(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米壽: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壽:90歲。
白壽: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八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jī)頤之年:100歲。(《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于養,故曰頤。”)
茶壽: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歲月怎麼形容
問題一:形容歲月成語物換星移、物是人非、歲月如歌、逝者如斯、天地悠悠、人生苦短、往事如煙、
滄海桑田、人面桃花、露往霜來、風燭殘年、牛衣歲月、屢變星霜、玩歲�勻鍘�
歲月如流、歲月峥嵘、優遊歲月、白駒過隙、百代過客、稍縱即逝、地老天荒,
蹉跎處誤、時移世異、寸心千古、俯爺之間、間不容瞬、流年似水、時不我待
問題二:形容歲月長久的成語有哪些 [千秋萬歲]qiān qiū wàn suì
千年萬年。形容歲月長久。
[千秋萬古]qiānqiūwàngǔ
猶言千秋萬代,形容歲月長久。
[千秋萬世]qiānqiūwànshì
①千年萬年,形容歲月長久。②婉言帝王之死。
[萬歲千秋]wànsuìqiānqiū
猶言千秋萬代,形容歲月長久。亦作“千秋萬歲”。
[千齡萬代]qiānlíngwàndài
猶千秋萬代。極言歲月長久。
[年深月久]nián shēn yuè jiǔ
久經歲月。指時間長久。
[天長日久]tiān cháng rì jiǔ
時間長,日子久。
[千秋萬代]qiān qiū wàn dài
一千年,一萬代。指世世代代,時間久長。
問題三:形容時間的詞有哪些?比如滄桑歲月,還有什麼?彈指之間樯橹灰飛煙滅歲月如梭光陰荏苒光陰似箭蓦地、俄頃、白駒過隙稍縱即逝歲月如梭
轉瞬即逝一瞬間、霎時、刹那間、一眨眼光陰似劍時光飛梭彈指一揮間
須臾霎那刹那霎那說時遲那時快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轉瞬間短暫片刻眨眼間一刹那間不容發間不容瞬人命危淺人生如朝露
桑蔭不徙桑蔭未移偷安旦夕五日京兆危在旦夕朝種暮獲隻争朝夕光陰似箭轉瞬即逝電光石火
日新月異
問題四:形容歲月流逝的詞語彈指之間樯橹灰飛煙滅
時光如水
歲月如梭
光陰荏苒
光陰似箭
光陰似箭----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流光易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白駒過隙----白駒: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歲月如流----形容時光消逝如流水之快.
日月如流----時光像流水一樣迅速消逝.
日月如梭----形容時間過的很快
烏飛兔走----形容光陰迅速流逝.
石火光陰----形容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
轉眼之間----轉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時間.形容極短的時間.
倏忽之間----倏:忽然,極快地.指極短的時間.
瞬息之間----極短暫的時間内.
喘息之間----喘一口氣的功夫.比喻時間短.
呼吸之間----形容極為短暫的時間.
俯仰之間----一低頭,一擡頭的工夫.形容時間極短.
彈指之間----比喻時間極短暫.
旦夕之間----旦:早晨.夕:晚上.早晚之間,形容在很短時間内.
立談之間----站着說話的一會兒時間.形容時間極短.
一時半刻----指很短的時間.
一朝一夕----朝:早晨;夕:晚上.一個早晨或一個晚上.形容很短的時間.
跳丸日月----跳丸:跳動的彈丸.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稍縱即逝----縱: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會等很容易過去.
電光石火----現多形容事物象閃電和石火一樣一瞬間就消逝.
昙花一現----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問題五:怎麼形容時光的唯美句子 1、人人都想忘記過去,而我卻覺得回憶尤其珍貴。因為曾經的幸福時光已然逝去,唯有回憶能伴左右。時光固然無法回去,回憶卻能重溫舊夢。
2、當我輕歎着時光的流逝時,我忽然間明白,隻有輪回的四季,沒有輪回的人生。
3、如果找不到你我就在有山有水有花滿天星月亮高挂的明媚地方等你你一定要來
4、人生漫漫,隻求片刻歡愉。
5、一盒盒膠卷,到最後隻能定格我們噤若寒蟬的蹩腳時刻,卻刻畫不出昔日的侃侃而談。《那年的風,吹的天空有些孤單》
6、即使時鐘被我調回一年前,我們也不可能再重來了,對嗎?因為時間永遠也不可能回到一年前,沒有即使,沒有如果。
7、來自夢境深處的花朵,以最柔軟的姿勢,定格了時光……
8、期待了很久很久的事物,久到忘記了時間。忽然有一天得到了,不是喜悅,是無奈。時光,你真殘忍。
9、鳥群送葬光線海水撫摸星辰你比永久更加永久也比漫長還要漫長――郭敬明《幻城》
10、握着的手已是昨天做了沒說的事你是否真的明白走過的路已是昨天說了沒做的事你是否還在期待――好妹妹樂隊《昨天的你到現在的未來》
11、耳機裡的單曲循環像是在訴說着時間的荒蕪。
12、人們總是在糾結過去和未來,卻不想要怎麼過好現在。
13、那是一個适合做夢的年紀,也是一個沒有資格做夢的年紀,我沉溺其中,全然不知日月變跟,流年飛逝。――蘇綠染《北國之北》
14、往前期待時總是永無止盡的慢慢長路,往來時回顧卻疾如電光石火的一夢。――席慕蓉《席慕蓉散文集》
15、時光如水,總是無言
16、時光總是這樣,在你的一次次不經意間悄然而逝,而當你苦苦追尋時,卻又隐匿得無影無蹤。我想人生的意義,大抵在于在這短暫的時光裡,堅持自己的堅持,追尋自己的追尋,執着自己的執着。而所謂的夢想,不過一場年少的執着。一場朦胧歲月裡的水月鏡花。
17、你說的,我不記得了。我說的,你也忘了,但是我們還是在一起。
18、瞬間即為永恒一生轉瞬而逝
19、等一等好嗎,我過去的時光,不要走得那麼匆忙,你記載了多少我的故事,又有多少被你無情的遺忘,但為何,我還是放不下呢?
20、清晨,我又去散步,又偶遇你,又笑着輕歎――緻我們的時光荏再,歲月靜好
21、青澀的時光會慢慢把硌手的棱角磨平。
22、流年不念終将安,時光不老你還在。
23、“美”開了一家當鋪,專收人的心,到期人拿票去贖,它已經關門。――朱湘《當鋪》
24、時光如水,很多時候還來不及細細品味時光的樣子,就遺失了一段華年,轉瞬已是滄桑滿目。清淺的皺紋中刻錄了各種波折後的成熟,一份淺淺然的心性也在慢慢沉澱。對于一些不盡人意的人情世故已不再糾結于心,而是豁達一笑,以如水的心境随和了一份平淡,用一顆感知的心诠釋了生命尊嚴。用虔誠的态度,守一份晴好,恬一份安暖。
25、你喜歡的一切,最後都會變成墓碑――吳惠子
26、後來,我曾無數次想起我們的童年,在小森林裡的捉迷藏、在山峰上攀爬、在清水河捉魚捕蝦、在荷花塘裡采蓮藕、在草坪上翻滾打鬧;如今,我面對着重重的壓力,學業的壓力、找工作的壓力、買房的壓力。時光一去不複返,就像沒有阻礙的流水,再找不到同一�g清泉!
27、人生就像車站,來去匆匆。有喜有悲,有聚有散。用生命買票,用時光做運載。我們都是無奈的乘客。----------2014.8段
28、轉眼,三年又過去了。曾經的不懂,如今的不願懂。再多的如果曾經再也不會重演,就算時鐘再回到原點,那也隻是明天。感覺不到時光的時光過得最快最漫長,想不到未來的未來來得最慢最迷惘。我們不再年輕,父母不再是我們的銀行,學校再也不是我們的天堂,現實社會才是我們最終的成長。一切都才剛剛開始,而我們......>>
問題六:形容留不住歲月的句子 1.光陰易逝,豈容我待。
2.陌上,煙涼。荼靡了幾季時光。搖晃的流年,輕擺的時鐘,不知道歲月的流逝。我拽着歲月的衣角,在燈下遊走,無疆。
3.我們總是在慢慢長大,漸漸迷失自己。時間流逝的太快,我已回不到從前。末年裡,依然愛你。
4.歲月輾轉成歌,時光流逝如花。
5.落葉知秋,情誼如酒,風漸涼時有喜卻無憂。歲月流走,蓦然回首,一聲問候醇綿依舊。
6.當你在感慨時間的流逝的時候,你已經在開始變老了。
7.這一份愛需要她付出太大的勇氣,曾經在他的眼中尋找到了堅持與鼓勵,但某個時候她卻發覺,在他開始飄忽的眼神裡,勇氣似乎已在歲月流逝中漸漸的消散,以至于她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大的勇氣去堅持。
8.歎歲月流年,留不住知己紅顔,恨昔時少年,守不住旦旦誓言。
9.歲月流逝在不同的時間,思念駐足在相同的心間,風景展現在不同的地點,幸福蕩漾在相同的瞬間,快樂的心情在不停的蔓延,喜悅的情感流淌在你的面前,最想把你的手來牽,一起走到那永永遠遠!
10.時事境遷,我們在光陰裡丢了什麼?歲月流轉,年華裡錯過何家?
11.時光流逝,我們還在留戀着當初的約定!
12.靜待時光清淺,歲月流轉,把酒言歡,夢裡,青春與你我不似初見。
13.她不再輕易對别人好,也不輕易接受别人的好,對愛情的要求尺碼也不會因為歲月流逝而放寬,别人覺得她這是苛刻,豈不知所有的嚴格與尖酸都來自于對一份美滿愛情的長久期盼。
14.繁華千種,抵不過歲月流年,紅顔易老,傷不起光陰似劍!
15.歲月催人老,時間流逝,隻留下那歲月的痕迹,刻在小夥伴們的臉上。
16.他深感到歲月流逝,一去不回。
17.歲月流逝,來探望的人越來越少了。
18.流逝的歲月,流逝的神話,這些許是地是神的旨意,溫柔的宇宙,我這顆小星球又能怎樣?隻有在流逝中等待新的奇迹。
19.轉眼間,一年的悠悠歲月已如同手中緊抓的沙子,無聲無息的流失。然而,沙子流失,可以再抓一把;花兒凋零,可以等到來年春天重綻芳顔;童年流逝,卻永遠無法回頭再來。
20.歲月流逝,流出一縷清泉,流出一陣芳香;齒月年輪,隻剩下蒼白的臉,無奈的守候;回憶流沙,誰都看不到他的身影,誰都聽不到他的腳步,一切都在流逝中進行,在流逝中爆發。
21.明知年華終将老去,而我站在青春的尾尖靜靜眺望,盼着風的微笑,盼着這顆心溫暖到老。看那消逝的歲月在指尖滑過,依然明白,我與青春不止遇見。
22.歲月的流逝,那些曾經的往事,是否還記得它呢,如今的傷感和走過的路,感情和事業的撞擊下,會随着歲月而變淡,時光的書卷因年久而變得模糊不清,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23.時間一直流,一直流,不會停下來等着我覺悟,悔改。日子怎麼翻,我就怎麼過。頹廢似乎成了某種自豪。我厭惡着,鄙視着這樣無趣的我,無聊的人生。總該學點什麼啊。
24.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25.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憂愁和悲傷,在似水流年的蕩滌下随波輕輕地逝去,而留下的歡樂和笑靥就在記憶深處曆久彌新。
26.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27.歲月如梭,韶光易逝。
28.時光荏苒,白駒過隙。
29.隻有時間的消逝才使我們注意到時間。
30.當有時間時要利用時間,因為時間稍縱即逝。
31.随着歲月流逝,記憶會被淡忘,你所有勝利都會褪色。
32.人一旦有了追求,光陰就荏苒了,歲月就如梭了,時間就白駒過隙了。
33.現實是殘酷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就是天與地,人生存在的......>>
問題七:怎麼形容歲月歲月如不絕的河流,千帆之後,徒留河沙
問題八:形容歲月時間過得很快的成語形容時間流逝快的成語:
1.光陰似箭----光陰:時間。時間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2.流光易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3.白駒過隙----白駒: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4.歲月如流----形容時光消逝如流水之快。
5.日月如流----時光像流水一樣迅速消逝。
6.日月如梭:形容時間過的很快
7.烏飛兔走----形容光陰迅速流逝。
8.石火光陰:形容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
9.轉眼之間----轉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時間。形容極短的時間。
10.倏忽之間----倏:忽然,極快地。指極短的時間。11.瞬息之間----極短暫的時間内。
12.喘息之間----喘一口氣的功夫。比喻時間短。
13.呼吸之間----形容極為短暫的時間。
14.俯仰之間----一低頭,一擡頭的工夫。形容時間極短。
15.彈指之間----比喻時間極短暫。
16.旦夕之間----旦:早晨。夕:晚上。早晚之間,形容在很短時間内。
17.立談之間----站着說話的一會兒時間。形容時間極短。
18.一時半刻----指很短的時間。
19.一朝一夕----朝:早晨;夕:晚上。一個早晨或一個晚上。形容很短的時間。
20.立時三刻----立刻、馬上
21.跳丸日月----跳丸:跳動的彈丸。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22.稍縱即逝----縱: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會等很容易過去。
23.電光石火----現多形容事物象閃電和石火一樣一瞬間就消逝。
24.昙花一現----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25.流光易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26.光陰如箭----光陰:時間。時間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成語造句:
度日如年釋義:過一天像一年那麼長。形容日子過得很艱難。
造句:每次考試成績快下來的那幾天,簡直度日如年。
光陰似箭釋義:釋義: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造句:光陰似箭,轉眼我都該上二年級了。
一日三秋釋義:一天不見,就如同過了三年。形容十分思念。
造句:媽媽出差的這段時間,我和爸爸都有一日三秋的感覺。
白駒過隙釋義:看見白色的駿馬在縫隙前飛快地馳過。形容時光過得極快。
造句:逃課的念頭如白駒過隙,隻在豆豆的腦海裡閃了一下就被否定了。
日月如梭釋義:日月像穿梭一樣,飛快地來來往往。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造句:爺爺說:“年輕時的事還記得清清楚楚,人就老了,真是日月如梭呀!”
問題九:歲月婆娑,用婆娑來形容歲月,是為了形容一個怎樣的歲月呢?婆娑的意思是:1)盤旋舞動的樣子。2)枝葉扶疏的樣子。3)眼淚下滴的樣子。
婆娑歲月的意思就是:1)美好的時光。2)失去的時光。3)痛苦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