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訝怎麼用語言表達(驚訝怎麼用語言表達呢)

biang 中華百科 971

本文目錄

  1. 表示驚訝的成語
  2. 表示驚訝的感歎詞
  3. 驚訝用文言文怎麼說

表示驚訝的成語

表示驚訝的成語如下:

1、大驚小怪:形容對不足為奇的事情感到驚訝。

2、目瞪口呆:形容非常吃驚,或因吃驚而發愣的樣子。

3、瞠目結舌:形容受驚而愣住的樣子。

4、驚愕失色:因吃驚而變了臉色。

5、驚世駭俗:形容言行離經叛道,使人震驚。

6、驚魂未定:指受驚後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

7、驚奇不已:形容對某件事感到十分奇怪,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8、驚詫莫名:形容驚訝到極點,一時不知說什麼好。

9、驚惶失措:驚慌得不知怎麼辦才好。

10、歎為觀止:贊美看到的事物令人極盡目力觀賞。也可用于形容十分驚奇、贊歎。

11、出其不意:趁對方沒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動,也指突然取得成功。

12、物華天寶:指好的光景。

13、大喜過望:結果比原來希望的還好,因而感到特别高興。

14、驚世駭目:使人震驚。

15、驚世駭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

驚訝的表現

1、瞪大眼睛:驚訝的時候,人們通常會瞪大眼睛,表示出對某件事情的極度驚訝和不相信。

2、張口結舌:驚訝的時候,人們往往說不出話來,隻能張口結舌。

3、嘴巴成O型:驚訝的時候,人們的嘴巴會形成一個O型,表示出驚訝的程度。

4、眉頭緊皺:驚訝的時候,人們通常會皺起眉頭,表示出對某件事情的困惑和不解。

5、目瞪口呆:形容人因吃驚、吃驚或震驚而發呆。

6、難以置信:形容對某件事物感到非常驚訝和不相信。

7、驚慌失措:形容因突然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而感到非常驚慌。

8、驚訝地叫出聲:有些人會在驚訝的時候叫出聲來,表達出極度驚訝的情緒。

9、用手勢表達驚訝:用手指、揮動手臂等手勢來表達驚訝的程度。

10、瞳孔放大:驚訝的時候,人們的瞳孔會放大,以吸收更多的光線,更好地表達出驚訝的情緒。

表示驚訝的感歎詞

表示驚訝的感歎詞如下:

咦呀、咦喲、咦呦、咦然、咦喔、咦哚、咦啞、咦袅、咦埠、咦留、咦乎、咦噓、咦咄、咦唉、咦嗄、咦咄咄。

一、咦的定義與用途。

咦是漢語中的一個感歎詞,表示驚訝、疑惑、不解等情緒。咦常用于發現或聽到了出乎意料的事情,表達一種詫異、疑惑、好奇的情緒。

二、咦的語境。

當我們聽到别人說某些話或看到某些事情時,如果覺得驚異、困惑、不解等,就可以用「咦」來表示這種情緒。可以用「咦」來表達驚異、驚奇、疑惑、疑問、不解、詫異、懷疑、驚訝等感覺。不同的語調和語氣,同樣的「咦」會表達不同的情緒,可以是驚喜、好奇,也可以是不屑、無奈。

三、咦的變化形式。

「咦」是一個單音節漢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不同的語調和音量來表達不同的意思。可以使用不同的語氣和音調,如高揚、平調、降調來表達不同的情緒。在口語中,「咦」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使用,如「咦,是嗎?」、「咦,你怎麼在這裡?」、「咦,真的假的?」。

四、咦的使用技巧。

在使用「咦」的時候需要注意語氣、語調、節奏,讓它更貼切地表達你的情感和想法。在語音的抑揚頓挫中,學會加減。有時在最後一字加上顫音,能夠讓「咦」表現的更豐富。配合面部表情、手勢或者其他語言語調和音樂效果可以形成更強烈的語言表達。

「咦」作為漢語常用的感歎詞之一,充滿了諸多的變化形式,從「咦」的音調、語氣、語境及其它方面,都能夠表述出不同的含義。正确地使用「咦」,能夠使語言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讓我們的交流更加精彩。

驚訝用文言文怎麼說

1.文言文怎麼翻譯

文言文怎麼翻譯啊???淺談文言文翻譯法前言:時下文言文翻譯已成為高考和中考的一個重點,不管是考課内文言文還是課外文言文都會有要求學生翻譯文中的重點語句題目,而文言文學習恰恰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很多同學一學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譯參考書,而一旦脫離課本,脫離文言文翻譯參考書學生就很難正确的理解。

針對這種情況,我個人認為學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關鍵詞:保留補充删除替換調整靈活意譯時下文言文翻譯已成為高考和中考的一個重點,不管是考課内文言文還是課外文言文都會有要求學生翻譯文中的重點語句題目,而文言文學習恰恰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很多同學一學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譯參考書,而一旦脫離課本,脫離文言文翻譯參考書學生就很難正确的理解。

針對這種情況,我個人認為學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在幾年教學生涯中,對文言文翻譯我總結了一套有效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将這幾種方法提供給大家。

1、保留法在文言文中,我們應将專有名詞、國号、地名、人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變。例如:“元封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記承天寺夜遊》“元封”是年号,我們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聶政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聶政”,“韓傀”都是人名,翻譯的時候保留不變。

2、補充法古漢語中有很多省略現象,翻譯時應補充省略的成分。例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村人)看到漁人,竟大為驚訝,問(漁人)從哪裡來。

(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就有人邀請(漁人)到他家去,擺酒殺雞,熱情招待他。

省略是文言文中一種常見的現象,我們在翻譯時應将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3、删除法古漢語中有些虛詞,現代漢語裡沒有對等的詞來翻譯,或者按照現代漢語規律在這裡不用虛詞,可以删略不譯,不影響句子的準确、通順。

如謙敬副詞,某些連詞,語氣助詞,以及用在主謂短語取消獨立性的“之”等。“徒屬皆曰:‘敬愛命’”。

(《史記·陳涉世家》)——夥伴們同聲說:“聽從您的命令”。“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活着。“敬”表示謙敬副詞,可以省略不譯,“之”放在主謂短語之間取消獨立性,可以删略不譯。

4、替換法(又名改易法)詞語替換:古漢語中某些特殊用法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語就采用意思大緻相同的詞語來翻譯,叫詞語替換。例如:“孝公既設,惠文、武、昭襄蒙故業,用遺策”(《過秦論》)——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了先人的基業,照用先人傳下來的國策。

句子替換:古代漢語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句式,可變換為現代漢語來表示其特殊意義的相應句式。 5、調整法文言文中變式句(謂語前置、定語後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後置等)較多,翻譯時這些句子的詞序需要調整,例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記》)——他們互相*近的兩個膝蓋,都隐沒在書畫卷下邊的衣褶裡。

“相比”是中心詞;“兩膝”的後置定語;“者”用作後置定語的煞尾,相當于“的”。“曹操比于袁紹”。

(《隆中對》)——曹操與袁紹相比。 6、靈活法詞類的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種常見的現象,遇到活用詞時,我們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意義。

例如:“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

“一”譯為“統一”數詞活用為動詞。“失期,法皆斬。”

(《史記·陳涉世家》)——誤了期限,按秦王朝的軍法,就要殺頭。“法”本義為法律,名詞,這裡應譯為按照法律,名詞作狀語。

7、意譯法對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之間的對應關系不作嚴格要求,隻要求把原文的意思,準确地表達出來,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确,應用意譯。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連秋天裡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譯)——财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

(意譯)這裡我們應選擇意譯,這樣意思更為明确。文言文翻譯,既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難點,同時也是考試的一個重點,我們應掌握一套正确的翻譯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望大家能從中受益。

最後,我把這七種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概括為一首歌——古文今譯歌:詞語句法相對應,保持原貌最适應。若遇詞語難對應,可用意譯來改易。

成分省略須增補,無義詞義可删去。句法語序古今異,據今調整莫硬譯。

專門用語宜保留,既信且達好今譯。

2.文言文怎麼翻譯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删、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号、年号、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删”,就是删除。删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