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句和俗語怎麼寫(警句和俗語怎麼寫出來)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名言警句與俗語的不同
  2. 寫成語和名言.警句.詩句或俗語
  3. 古訓名言警句和俗語有什麼區别

名言警句與俗語的不同

名言警句與俗語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出處不同:名言警句基本上都是名人的話,如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讓别人說去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師”等;而俗語來自民間百姓口頭流傳,如“遠親不如近鄰”,“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等;

2、作用不同:名言警句多為激勵、揭示作用,意在勵志,如巴金的“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于,而是不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毛澤東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等;而俗語涉及的面較廣,有明理的,有鞭鞑的,有勸世的,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三分幫人真幫人,七分幫人是害人”等;

3、形式不同:名言警句的語法形式比較正規,語言精煉,如培根的“說話周到比雄辯好,措辭得當比恭維好”,魯迅的“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等;而俗語的語言就很通俗易懂,而且形式比較多樣,有單句的,有排比的,有對仗的,如“紅花雖好還得綠葉扶”,“好馬不吃回頭草”,“天下烏鴉一般黑”,“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狼走千裡吃肉,狗走千裡吃屎”等。

寫成語和名言.警句.詩句或俗語

Like a rat in a hole.

甕中之鼈。

Like author, like book.

文如其人。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or like.

一報還一報。

Like knows like.

惺惺相惜。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有其母必有其女。

Like teacher, like pupil.

什麼樣的老師教什麼樣的學生。

Like tree, like fruit.

羊毛出在羊身上。

10黃鷹抓住了鹞子的腳——扣了環了(第30回王熙鳳)

11金簪子掉在井裡頭——有你的隻是有你的(第30回金钏)

12九國販駱駝的——到處兜攬生意(第46回鴛鴦)

13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都是好畫兒(第46回鴛鴦)

14狀元痘兒灌的漿兒——又滿是喜事(第46回鴛鴦)

15黃柏木作磐槌子——外頭體面裡頭苦(第53回賈珍)

16聾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王熙鳳)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兒(第60回芳官)

18倉老鼠和老鸹去借糧——守着的沒有,飛着的有(第61回柳氏)

19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第65回尤三姐)

20見提着影戲人子上場——好歹别戳破這層紙(第65回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長瘡——多少膿血兒(第68回王熙鳳)

22頂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王熙鳳)

23鋸了嘴子的葫蘆——沒口齒(第68回王熙鳳)

24小蔥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王夫人)

25可着頭做帽子——要一點富餘也不能(第75回鴛鴦)

26羊群裡跑出駱駝來了——就隻你大(第88回賈母)

27含着骨頭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王熙鳳)

28焦了尾巴稍子——絕後(第117回衆人)

經典語句:

1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2花開易見落難尋

3花落半身埋

4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

5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6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垅中,卿何薄命。

7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8質本潔來還潔去,一掊淨土掩風流

9亂哄哄你發唱罷我登場

反認他鄉作故鄉

甚荒唐

到頭來

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10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11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12一個是阆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

13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14爾今死去奴收葬,未蔔奴身何日喪。

15得意濃時易接濟,受恩深處勝親朋。

16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17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18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19孤标傲世偕誰隐,一樣開花為低遲?

20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

21真做假時假亦真.無到有時有還無.

22花落人亡兩不知!

23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

24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青埂峰頑石偈

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題石頭記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春夢歌

春夢随雲散,飛花逐水流。

寄言衆兒女,何必覓閑愁。

又副冊判詞(睛雯)

霁月難逢,彩雲易散。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風流靈巧招人怨。

壽夭多因诽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又副冊判詞之二(襲人)

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

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副冊判詞一首(香菱)

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

自從兩地生孤木,緻使香魂返故鄉。

正冊判詞之一(林黛玉、薛寶钗)

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挂,金簪雪裡埋。

正冊判詞之二(賈元春)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芳開處照宮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正冊判詞之三(賈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裡東風一夢遙。

正冊判詞之四(史湘雲)

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雲飛。

正冊判詞之五(妙玉)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正冊判詞之六(賈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梁。

正冊判詞之七(賈惜春)

堪破三春景不長,缁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候門女,獨卧青燈古佛旁。

正冊判詞之八(王熙鳳)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正冊判詞之九(賈巧姐)

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

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正冊判詞之十(李纨)

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正冊判詞之十一(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甯。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篷窗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鬓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绡帳底卧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緻使鎖枷扛;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引子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隻為風月情濃。

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悲金悼玉的《紅樓夢》。

終生誤(賈寶玉)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隻念木石前盟。

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

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枉凝眉(林黛玉)

一個是阆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挂。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恨無常(賈元春)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

眼睜睜,把萬事全抛。

蕩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鄉,路遠山高。

故向爹娘夢裡相尋告:

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抛閃。

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

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

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也去,莫牽連。

樂中悲(史湘雲)

襁褓中,父母雙亡。縱居那绮羅叢,誰知嬌養;

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将兒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風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搏得個地久天長。

準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

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涸湘江:

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世難容(妙玉)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間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绮羅俗厭;

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可歎這,青燈古殿人将老,

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肮髒違心願。

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須,王孫公子歎無緣!

喜冤家(賈迎春)

中山狼,無情獸。全不念當日根由。

一味的,驕奢淫蕩貪歡媾。

觑着那,侯門豔質同蒲柳;

作賤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歎芳魂豔魄,一載蕩悠悠!

虛花悟(賈惜春)

将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

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

說什麼,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

到頭來,誰把秋捱過?

則看那,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連天衰草遮墳墓。

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

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

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着長生果。

聰明累(王熙風)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

家富人甯,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

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

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将盡。

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

留馀慶(賈巧姐)

留馀慶,留馀慶,忽遇恩人;

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

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晚韶華(李纨)

鏡裡恩情,更那堪夢裡功名!

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繡帳鴛衾。

隻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

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骘積兒孫。

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

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

問古來将相可還存?也隻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好事終(秦可卿)

畫梁春盡落香塵。

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

箕裘頹堕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甯。

宿孽總因情。

飛鳥各投林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

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

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

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回答者:旋渦鳴貓-高級魔法師七級 3-8 15:44

據統計,《紅樓夢》中的俗語就有315條,其中加有“俗話說”這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48條,後四十回有7條,合計55條。加有“古人說”一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17條,後四十回有8條,合計25條;加有“常言“這類冠詞的,前八十回有4條,後四十回無。研究者還歸納出,《紅樓夢》一書人物引用俗語最多的是王熙鳳,共57條。引用俗語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計16條。民間諺語有268條,成語有11條,歇後語52條,曹雪芹自己創造的有7條。曹雪芹使用的俗語,是比較寬泛的概念,應該包括了民間諺語、成語、古人的詩句和歇後語。所以給《紅樓夢》中使用的俗語定一個标準就是指民間諺語、古語、格言、歇後語等,由勞動人民創造并在人們口頭流傳的經驗的總結。《禮記·大學》中就說:“諺,俗語也。”俗語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傳性。曹雪芹對俗語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雖不學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來,亦可使閨閣昭傳,複不可破一時之悶,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語。在文學作品中引用俗語,并不自曹雪芹才開始的。從宋元話本、雜劇以來,文學作品中引用俗語已是司空見慣的。據粗略統計《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語高達七百餘條之多,幾乎是《紅樓夢》的一倍。</P>

下面讨論一下《紅樓夢》俗語的來源問題。</P>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說戲曲,對《紅樓夢》的創作有直接的影響。《西廂記》是對曹雪芹創作有最大影響的戲劇作品,無論是主題,還是情節,《紅樓夢》原著有許多情節就是脫胎于《西廂記》的。如四十三回賈寶玉撮土為香私祭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兒時茗煙代祝一回文字,脫胎于《西廂記》第一章第三折中鴛鴦降香第三柱則不語,而紅娘代祝數語,道出鴛鴦心事一段。從語言上看,《西廂記》中許多唱詞、道白,均為《紅樓夢》所吸收。如“紗窗外定有紅娘報”、“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紅樓夢》還吸收了《西廂記》中一些富有表現力的俗語。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紅娘罵張生道:“你原來苗而不秀。呸!你是個銀樣镴槍頭。”《紅樓夢》二十三回黛玉罵寶玉道:“呸!你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镴槍頭二是曆史典籍、古人詩詞。《紅樓夢》中第十五回“遠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韓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見于老子的《道德經》;“佳人薄命出自蘇東坡的詩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P>

三是最重要的一個來源,也是俗語最豐富的,就是民間的俗語。曹雪芹《紅樓夢》中引用了許多當時流行于北京地區,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會的俗語。其中有一些是直接從口語中采撷來的。例如“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十六回)、“搖車裡的爺爺,拄拐杖的孫子”(二十四回)、“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六十五回)等等。這些在小說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新鮮有趣,樸實自然。</P>

四是自己的創造。《紅樓夢》中有一些俗語是曹雪芹自己的創造。清人裕瑞在《棗窗閑筆》中,謂雪芹“善談吐,風雅遊戲,觸境生春。聞其奇談娓娓然,令人終日不倦。是以其書絕妙盡緻。”可見曹雪芹是一個很風趣诙諧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護官符,還有有打油詩意味的好了歌等等所以,《紅樓夢》的俗語,大部分是來自于元明清小說戲曲,相當大部分來自當時的民間,小部分來自曆史典籍、古人詩詞,極少是曹雪芹在“時諺”基礎上的創造。那麼直接來自于民間的說唱藝術,子弟書的俗語運用極為廣泛,其來源也大緻是元明清戲曲、小說、前人詩歌、詞曲、曆史典籍,更多是來自于當時生活中流行的口頭語、俗語、諺語等等。戲曲家、民俗學家傅惜華先生曾說過:“子弟書……詞句雖有時近于俚淺,婦孺皆曉,然其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出其口;極其真善美之緻。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無能與倫者也。”∞這裡的“婦孺皆曉”道出了子弟書語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淺”,以淺近的俗語、俚語來創作,才能在民間具有普及推廣的優勢。子弟書用七言律詩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數的碎句做襯墊,這是它的句法基凋。啟功先生分析認為:“正是因為修養不深,也就是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這樣的膽力”,“其實杜甫做詩時也未必像解詩的人想的那麼多”,“子弟書的成就,恰在于膽,也恰在于淺。”</P>

那麼28篇《紅樓夢》子弟書中,運用了哪些俗語呢?筆者歸納如下:</P>

;俗語出處備注</P>

1、俗語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咱們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榮國府》第一回劉老老語</P>

《二入榮國府》第四回王熙鳳語</P>

3、上年紀老人更與老人親。《二入榮國府》第五回叙述者語</P>

5、古人雲菽水承歡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樂老親。《二入榮國府》第八回叙述者語</P>

6、古人雲愛親并愛親之母,能為孝子必為賢孫。《二入榮國府》第九回寶玉語</P>

7、自古道貞節二字女自根本,從一而終無變更。《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語</P>

8、人說是聞名不如來見面。《芙蓉诔》第五回燈姑娘語(晴雯表嫂)</P>

9、要知道人死焉能會再生?《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語</P>

10、薄命兒的紅顔林黛玉。《露淚緣》第一回叙述者語</P>

; 11、古人說窮乃攻書原不錯,又道是書能解悶未必真。《露淚緣》第五同黛玉語</P>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緣随分莫追求。《露淚緣》第六回王熙鳳語</P>

13、倒不如打開壁子說亮話。《露淚緣》第十回寶钗語</P>

15、沒見過這兩個不知好歹的冤家嘔死個人。《二玉論心》第一回賈母語</P>

《二玉論心》頭回詩篇</P>

< 17、古人雲韶光易過紅顔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語</P>

18、深知你花言巧語呆裡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語</P>

、我與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舍得疊被鋪床待吾眠。&《葬花》第四回寶玉語</P>

20、又誰知韶華有限悠然去,晚景無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語</P>

21、低聲說你是傾國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p;《雙玉埋紅》寶玉語</P>

22、也是個銀樣镴槍頭。;《雙玉埋紅》黛玉語</P>

; 23、唱一聲如花美眷音多慘,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雙玉埋紅》叙述者語</P>

24、又聽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間天上兩悠悠。;《雙玉埋紅》叙述者語</P>

bsp;《議宴陳園》二回劉老老語</P>

<P>其中叙述者語言中所運用的俗語有8條,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見人物語言中自然運用适當的口語、俗語是在《紅樓夢》子弟書中是更多運用的。那麼子弟書語言的通俗性,對俗語的運用還體現在對俗語詞彙和口頭詞彙的運用上。人物對話中最能體現俗語、口頭語的運用,在對話中體現人物的不同性格,這在前面人物論中有所涉及,這裡我們不妨就語言來看一看。歸納《紅樓夢》子弟書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語言,運用俗語詞彙、口頭詞彙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寶玉、黛玉、劉老老、鳳姐、燈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這幾個人物。先來看看寶黛所說的俗語和俗語詞彙、口語詞彙。黛玉作為貴族小姐,從她的口中說出了6條俗語,占了較大的比例,加上寶玉的3條,光這對公子小姐所說的俗語就有9條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獨處的時候,對話也較為随意,運用的俗語詞彙比較多,可見兩個人非同一般的關系。</P>

例如《雙玉埋紅》中寫寶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讀《西廂記》的溫馨與和諧。</P>

;又翻一過要留心記,這寶玉在姑娘的身後咂嘴搖頭。</P>

低聲說你是傾國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這佳人聽罷登時滿面羞。</P>

說你看了邪書拿我湊趣,我成了爺們玩,意兒逗笑兒的丫頭。</P>

一面說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講講情由。</P>

<P>這寶玉着忙複又賠不是,說好妹妹恕我言語不防頭。</P>

<P>我從此競把絕大烏龜化,等妹妹百年之後葉落歸秋。</P>

<P>将妹妹賢德行書勒石上,我替妹妹馱于背上萬載無休。</P>

<P>林黛玉聽言不免噗哧笑,說呸也是個銀樣躐槍頭。</P>

<P>寶玉說這個也就該罰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訴情由。</P>

<P>黛玉說你當你能過目成誦,還有個一目十行在後頭。</P>

<P>這一段寶玉一時興起,引用了《西廂記》中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意。黛玉心裡聽着高興,表面上還要佯裝委屈,揚言要去太太房裡告狀。急得寶玉以趣語哄逗黛玉,說自己是“大烏龜”、“我替妹妹駝于背上萬載不休”。這段有趣的自咒之語是對原著的化用,原著寫寶玉急着賠不是道:“要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裡,叫個掘頭鼋吃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兒,我往你墳上替你駝一輩子碑去。”而黛玉也轉怒為喜,同樣引用《西廂記》中的話“呸也是個銀樣躐槍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兩位主人公在一來一去,一退一進中,表現了親昵随便、無拘無束的關系。而其中,俗語詞彙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P>

<P>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寶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沖突,寶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氣平息下去。黛玉對他的一番話也是極為口語化的:</P>

<P>說起開罷那邊給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邊的風。</P>

<P>剛剛的睡醒你又來纏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難星。</P>

<P>似這般拉拉扯扯成甚麼樣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發酸骨節兒疼。</P>

<P>動不動有人無人來上頭上臉,讨人嫌更比從前說話兒瘋。</P>

<P>知道麼一年小二年大也該把那脾氣兒改,</P>

<P>何苦呢傳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說不好聽。</P>

<P>還有那一句言詞奉勸你,二爺的話好歹别當耳傍風。</P>

<P>誰像你終朝隻在女孩兒們一處裡攪,</P>

<P>從沒見一個胭脂兒常沾在爺們的嘴上紅。</P>

<P>這其中的“起開罷”、“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難星”、“讨人嫌”、“話兒瘋”、“耳傍風”等等詞語,是通俗的口語詞彙,從黛玉的口中說出,可見黛玉與寶玉的關系之親密,黛玉可以這樣毫不掩飾地批評寶玉,而“魔難星”、“讨人嫌”等詞,又反映出一種名貶實褒的意味。寶黛的語言中所運用的俗語詞彙和口語詞彙,體現了二人親密無間的關系,即使是從較有文學修養的貴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說出這些話,也顯得風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進了二人之間的感情。</P>

<P>再看看體現不同性格的、卻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語從下面人物口中說出有什麼樣的效果。</P>

<P>作為農村老妪的劉老老,前面已經有專門的章節做過讨論和分析。這裡在略加舉例說明,劉老老的語言可以說是目不識丁的農村老太太的真實反映。“二入榮國府”鬧出了很多的笑話,其中最能體現子弟書作者創新的還是老祖宗見到劉老老的一問一答,這一文一俗,一個文話兒謙辭,一個是“有錯岔批”,逗得滿堂大笑。</P>

<P>先看看老祖宗是怎麼問的:</P>

<P>因問道老親家貴庚年多少?花甲還是七旬與六旬?</P>

<P>為什麼年來未見親家的面,多因為事務兒匆忙疏淡了親。</P>

<P>你若是不嫌儉慢就請下榻,何妨呢曠幾天兒在此處存。</P>

<P>“貴庚”、“花甲”、“七旬”、“下榻”,這樣正式的文言話語,粗村的劉老老能聽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難怪她會理解錯誤,答非所問了;</P>

<P>忙應道少年時耕種我全都會,如今衰老了力難禁。</P>

<P>老祖宗方才問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畝薄沙零四分。</P>

古訓名言警句和俗語有什麼區别

【古訓】是指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準則、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或可以作為準繩的話。

【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說的,寫的,曆史紀錄的,經過實踐所得出的結論或建議,以及警世的比較有名的言語。名言警句易于留傳。

【俗語】是漢語語彙裡為群衆所創造,并在群衆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