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金子是怎麼來的
黃金存在于金礦石中,是天然形成的。
金在常溫下為晶體,等軸晶系,立方面心晶格,天然良好晶形極為少見,常呈不規則粒狀、團塊狀、片狀、網狀、樹枝狀、纖維狀及海綿狀集合體。純金為金黃色,含有雜質時其顔色可相應變化。
黃金礦石指含有金元素或金化合物的礦石,能經過選礦成為含金品位較高的金精礦或者說是金礦砂,金精礦需要經過冶煉提成,才能成為精金及金制品。因此黃金是不可以人造的。
擴展資料:
黃金的提煉工藝:
1、金精礦焙燒:
絕大部分難處理礦石中的金與硫化物共生關系密切,采用浮選法可使載金硫化物得到充分有效的富集,産出金精礦,并能獲得較高的浮選回收率。由于浮選金精礦組成複雜,且有益、有害元素含量均較高,直接進行氰化浸出,金的浸出率較低。因此,對該類型難浸金精礦進行焙燒氧化預處理,是提高金浸出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2、熱壓氧化工藝:
熱壓氧化法分為酸性熱壓氧化和堿性熱壓氧化。堿性熱壓氧化适用于碳酸鹽含量較高的含金難處理礦石,酸性熱壓氧化适用于處理含硫砷難浸金精礦,因此酸性熱壓氧化工藝的應用更加廣泛。
熱壓氧化是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使黃鐵礦和砷黃鐵礦氧化分解,因此無論金顆粒多麼細小都會被解離,使得金的浸出率較高。許多難處理金精礦經過加壓氧化後,金的浸出率可高達96%以上。但是,該工藝很難消除有機碳的“劫金”作用,因此對于含有機碳較高的金精礦,該工藝的應用受到限制。
3、聯合預處理工藝:
對于組成複雜、幹擾元素種類多、含量高的典型難處理金精礦,采用單一預處理工藝很難得到最佳效果。例如:在精礦中含有銻和有機碳的情況下,若采用焙燒法除碳,由于銻的揮發溫度較低,會在焙燒過程中生成銻酸鹽及銻合金,對金形成二次包裹,嚴重阻礙金的浸出。
若采用生物氧化法或熱壓氧化法除碳,雖然這些方法對銻不敏感,但不能破壞有機碳的結構,無法消除其“劫金”性,因此金的浸出指标也會受到很大影響。由于銻礦物和有機碳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抵觸,加之其它幹擾元素的影響,緻使單一預處理工藝的應用受到限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金礦石(含金的礦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金(貴金屬)
金子是怎麼形成的
金是最稀有、最珍貴和最被人看重的金屬之一。國際上一般黃金都是以盎司為單位,中國古代是以兩作為黃金單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屬。下面由我為你詳細介紹金這種貴金屬的相關知識。
金子是怎麼形成的:1、在45億年前,地球形成的時候是一溫度很高足以熔化大多數礦物的大火球,很多宇宙中的小天體帶有一些金屬原素及金,在它撞擊地球的時候隕石被熔化,金子也被留下來了,由于金的密度大,金便往地心下沉,所以現在挖金礦都在地下。
2、據科學家的測量和估算,地球的黃金總儲量大約有48億噸,而分布在地核内的約有47億噸,地幔8600萬噸,而分布到地殼的隻有不到1億噸。地球上99%以上的金進入地核。金的這種分布是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地球發展早期階段形成的地殼其金的豐度較高,因此,大體上能代表早期殘存地殼組成的太古宙綠岩帶,尤其是鎂鐵質和超鎂鐵質火山岩組合,金豐度值高于地殼各類岩石,可能成為金礦床的最早的“礦源層”。
3、地球上的黃金寶藏,主要以岩金和沙金兩種形态蘊藏于地下,此外還有伴生金。天體運行、地球形成、火山爆發、古造山運動、岩漿噴湧、金元素從地核中被夾帶噴薄而出等形成岩金;富含金元素的崇山峻嶺,在日照風化、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山體滑坡、泥石俱下、洪水泛濫、河流穩水地段沉澱等形成沙金。也就是原生金礦經過風化地質作用,遭受破碎并由流水搬運到适當地點沉積下來,形成了砂礦(砂金)。我國金沙江,黑龍江和湖南資江一帶,砂金礦分布非常廣泛。
4、據科學的測定與推斷,大約在二十六億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噴發把大量的金元素,從地核中沿着裂隙,帶到地幔和地殼中來,後經海洋沉積和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礦源。大約在一億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強大力的作用,地殼變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質活化遷移富有集,形成金礦田,即我們所說的岩金。
5、自然金是在熱液地質作用中形成的一種礦物。自然金的原生金礦,統稱為山金或脈金。原生金礦都一不規則粒狀賦存于由熱液地質作用形成的含金石英脈中。在這含金石英脈内,可與黃鐵礦,毒砂,方鉛礦和閃鋅礦等礦物共生。我國山東省盛産黃金。
6、在岩金富集地帶,岩石氧化後往往留下許多自然金。地表淺層的岩金,經過數千萬年的風化與剝蝕,岩石變為沙土。因金的性質穩定,因而被解離為單體,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穩水處沉積下來,于是形成沙金礦。同時由于沙金具有親和力,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由小滾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顆粒金。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大的金塊重達280公斤,它産于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
7、大自然變遷中形成的黃金礦床,大緻可劃分為三大類:岩金礦床、沙金礦床和伴生礦床。在世界上,岩金、伴生金和沙金的儲量比例,大約為:70:15:15。其中,岩金礦床,又可劃分為若幹成因類:岩漿熱液型、變質熱液型、火山熱液型、沉積變質型、熱水溶濾型和變質礫岩型等。
8、各種類型的金礦床,在世界總儲量中所占的比例,依次為:變質礫岩型56.2%,變質熱液型12.4%,伴生金9.5%,沙金8.9%,岩漿熱液型及火山熱液型7.0%,熱水溶濾型0.9%。
9、全球範圍來看,按金礦産出的大地構造單元來分,又可分為四類:地盾成礦區、地台及邊緣成礦區、地槽褶皺帶成礦區和環太平洋成礦帶。其中,産于地盾的金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25.6--27.8%;古地台蓋層局部中生代活化區,占1.1--1.3%,優地槽區,占12.9--15.6%;冒地槽區,占1.1--1.2%;而古地台蓋構造區,則占47.1--47.7%
金子的辨别方式:
1、黃金是否有白色亮點
用料剪将金條或金首飾剪斷,用放大鏡觀察其切面,如果看到有白色亮點,由于黃金和銥無法融合在一起,則表示該黃金中摻有銥。
2、測比重。
先用天平測量一塊純金條的重量,接着把金條放入量杯,倒水淹沒金條。再把被檢測的金條放入量杯,觀察水的刻度是上升還是下降,隻要發生變化,即說明該金條不是純金。但如果是金首飾,此法就不适用,因為金飾品裡面有空氣。
3、真金不怕火煉。
把金條或金首飾放在火上燒一會,觀察其變化。由于銥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結合發生氧化反應,故純度不夠的金條會變灰;而純金經過火烤後顔色會紅得發亮。不過,此法對首飾可能有一定破壞。
金子的四種質地:
經過提純後達到相當高的純度的金稱為純金,黃金一般指達到99.6%以上成色的純金。
一、赤金和純金的意思相接近,但因時間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标準有所不同,國際市場出售的黃金,成色達99.6%的稱為赤金。而境内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間。
二、色金,也稱“次金”、“潮金”,是指成色較低的金。這些黃金由于其他金屬含量不同,成色高的達99%,低的隻有30%。
按含其他金屬的不同劃分,熟金又可分為清色金、混色金、k金等。清色金指黃金中隻摻有白銀成分,不論成色高低統稱清色金。清色金較多,常見于金條、金錠、金塊及各種器皿和金飾品。
三、混色金是指黃金内除含有白銀外,還含有銅、鋅、鉛、鐵等其他金屬。根據所含金屬種類和數量不同,可分為小混金、大混金、青銅大混金、含鉛大混金等。
四、k金是指銀、銅按一定的比例,按照足金為24k的公式配制成的黃金。一般來說,k金含銀比例越多,色澤越青;含銅比例大,則色澤為紫紅。
黃金是怎麼産生的
黃金存在于金礦石中,是天然形成的。
金在常溫下為晶體,等軸晶系,立方面心晶格,天然良好晶形極為少見,常呈不規則粒狀、團塊狀、片狀、網狀、樹枝狀、纖維狀及海綿狀集合體。純金為金黃色,含有雜質時其顔色可相應變化。
黃金礦石指含有金元素或金化合物的礦石,能經過選礦成為含金品位較高的金精礦或者說是金礦砂,金精礦需要經過冶煉提成,才能成為精金及金制品。因此黃金是不可以人造的。
擴展資料:
黃金的提煉工藝:
1、金精礦焙燒:
絕大部分難處理礦石中的金與硫化物共生關系密切,采用浮選法可使載金硫化物得到充分有效的富集,産出金精礦,并能獲得較高的浮選回收率。由于浮選金精礦組成複雜,且有益、有害元素含量均較高,直接進行氰化浸出,金的浸出率較低。因此,對該類型難浸金精礦進行焙燒氧化預處理,是提高金浸出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2、熱壓氧化工藝:
熱壓氧化法分為酸性熱壓氧化和堿性熱壓氧化。堿性熱壓氧化适用于碳酸鹽含量較高的含金難處理礦石,酸性熱壓氧化适用于處理含硫砷難浸金精礦,因此酸性熱壓氧化工藝的應用更加廣泛。
熱壓氧化是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使黃鐵礦和砷黃鐵礦氧化分解,因此無論金顆粒多麼細小都會被解離,使得金的浸出率較高。許多難處理金精礦經過加壓氧化後,金的浸出率可高達96%以上。但是,該工藝很難消除有機碳的“劫金”作用,因此對于含有機碳較高的金精礦,該工藝的應用受到限制。
3、聯合預處理工藝:
對于組成複雜、幹擾元素種類多、含量高的典型難處理金精礦,采用單一預處理工藝很難得到最佳效果。例如:在精礦中含有銻和有機碳的情況下,若采用焙燒法除碳,由于銻的揮發溫度較低,會在焙燒過程中生成銻酸鹽及銻合金,對金形成二次包裹,嚴重阻礙金的浸出。
若采用生物氧化法或熱壓氧化法除碳,雖然這些方法對銻不敏感,但不能破壞有機碳的結構,無法消除其“劫金”性,因此金的浸出指标也會受到很大影響。由于銻礦物和有機碳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抵觸,加之其它幹擾元素的影響,緻使單一預處理工藝的應用受到限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金礦石(含金的礦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金(貴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