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是怎麼死的(建文帝怎麼了)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請問建文帝是如何死的
  2.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怎麼死的
  3. 建文帝朱文炆最後是怎麼死的
  4. 曆史上建文帝是怎麼死的
  5. 明朝建文帝是怎麼死的是被永樂大帝殺了麼

請問建文帝是如何死的

自焚說。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建文帝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側的旗号,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隻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後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從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内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并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後,隻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削發為僧說。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則認為燕軍破城後,建文帝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钺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擡來,打開一看,裡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禦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隻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着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着一隻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麼知道我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發為僧,繼承了祖業。

此外,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裡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後,對建文帝自焚而死,也産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後的,建文帝削發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迹”,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建文帝離開紫禁宮後,削發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内,此後一心為僧,無複國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于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曆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禦溝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曆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

綜上,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曆史事實。但他的真實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曆史之謎。各類詞書字典,也隻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終”。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怎麼死的

1、簡介: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為建文。在位4年。喪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經創業之艱,在位時間又短,于國家無重大作為。

2、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怎麼死的?

一說建文帝被宮中大火燒死;一說建文帝率臣下9人,從宮中地道逃遁後,削發易服為僧,皈依佛門,雲遊天下,不知所終。

細節描述:(朱允炆即位後,崇尚儒家仁政之說,一改朱元璋嚴政苛刑,“專欲以仁政化民”。改定律例,力糾洪武年間冤案、錯案,使其統治期間的囚犯較之洪武年間減少2/3。免除各地拖欠租稅,赈災濟民。令官府為民間賣子為奴者贖身。限制僧道占田數量,餘田均與平民。建文帝采取的這些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産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建文帝繼位時,明開國初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親王勢力逐漸擴大,一個個凱觎皇權,威脅中央朝廷的統治。一貫仁柔的建文帝迫于無奈,采納黃子澄、齊泰的建議,仿效西漢初年削藩之策,在不到一年時間裡,削奪了5個親王。諸王不甘心就範,特别是早有踐位野心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在作了充分準備後,以誅黃、齊“靖難”為名,用“恢複祖宗舊制”為旗号,起兵反叛,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部署兵力,奮力平叛,曆時4年。最終由于有太監作内應,把守京城(南京)金川門的統帥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等開門迎敵,燕王兵得入京師。其時,宮中大火沖天,燕王清宮3日,未覓得建文帝屍骨。朱棣一朝,不斷地追尋建文帝下落,始終未得蹤影,終成曆史一謎。)

3、注點:其于明代初無谥号,南明弘光年間追崇為惠宗讓皇帝,清乾隆追谥“恭闵惠皇帝”。

建文帝朱文炆最後是怎麼死的

根據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孫讓慶光收藏的《讓氏家譜》記載,建文帝朱允炆當年并沒有自焚,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讓銮,在湖南湖北一帶定居,世代繁衍生息。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至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由于他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曆史上建文帝是怎麼死的

建文帝在正史上并未記載具體死亡時間。正史記載為:“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建文帝沒死這事一直以來都隻是史學家的猜測而已,正史記載,建文帝就是被燒死的,不存在朱棣對外宣稱建文失蹤一事。

建文帝簡介

朱允_,男,漢族,生于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稱建文帝。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_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朱允_即位後,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繼廢黜周王、代王、齊王、岷王,湘王自盡而死;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機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_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

明朝建文帝是怎麼死的是被永樂大帝殺了麼

明朝建文帝是怎麼死的,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因為建文帝在太祖嚴苛統治之後,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目前,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自焚說。

《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歎道:“我何面目相見耶!“于是與皇後一起閉宮自焚。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屍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戚,撫屍痛哭,說他隻是前來幫助皇帝學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緻祭,辍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學者持建文帝自焚說。

說法二:出亡說。

萬曆二年十月,12歲的神宗曾向張居正問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披缁,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可見首輔張居正也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說。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傳聞已經入天子耳中,而且這時談論建文帝出亡已經不再是禁忌話題。關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最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建文帝是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出生于應天府(今南京),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洪武三十一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