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怎麼死(霍去病被害死)

biang 中華百科 615

本文目錄

  1. 漢代名将霍去病的死亡之謎
  2. 霍去病怎麼死的
  3. 古代霍去病怎麼死的

漢代名将霍去病的死亡之謎

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馬大将軍、冠軍侯霍去病薨逝,時年23歲。關于他的死因,流傳較廣的說法主要有病死、在匈奴染上瘟疫、退隐三種,但是都經不住推敲。

首先,史書中從未見霍去病身體有何不适的記載,而且與霍去病同一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關于此事的記載也頗值得玩味。他在《史記》中隻用了一個“卒”字來寫霍去病之死,卻詳細記載了漢武帝為霍去病舉行盛大葬禮的全過程。以其寫史的态度,這隻能解釋為他根本就不知道霍去病的死因,也就是說官方有意隐瞞或者封鎖了消息。至于病死之說,隻怕司馬遷本人也是不相信的,所以才沒有将這種說法寫在《史記》中。

其次,霍去病之死是在元狩六年,而漠北大戰是在元狩四年,什麼樣的瘟疫能有這麼長的潛伏期?如果是死于瘟疫,那麼沾染上瘟疫的人自然不可能是霍去病一人,但是史書中并沒有将士因為瘟疫大面積死亡的記載。

最後,漠北大戰後,漢、匈雙方均受損傷,匈奴遣使和親,漢朝派使者與匈奴談條件,可匈奴不僅不接受漢方的條件,反而扣留使者,于是武帝決定再一次發動對匈戰争。在這個時候,三軍主将霍去病退隐,無異于拿軍國大事當兒戲。

而通過對從漠北之戰到霍去病死時的兩年中發生的幾件大事的分析,就會發現霍去病之死另有隐情。這期間發生的事主要有以下幾件。

第一,漢武帝尊霍抑衛。

自霍去病受封冠軍侯起,漢武帝便開始有意無意地在軍中培養霍去病,同時打壓衛青的地位。漢武帝的這種行為在漠北大戰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史記》載,在漢武帝的戰略決策中,迎戰匈奴大單于的任務原本是落在霍去病身上的,隻是陰差陽錯,大單于卻與西出定襄的衛青軍團遭遇了,一番惡戰之後,匈奴敗退。之後東出代郡的骠騎将軍霍去病追亡逐北,才創下不世之功。在戰後的封賞上,漢武帝尊霍抑衛的意圖越來越明顯,跟随霍去病出征的将士大多都得以封侯,而大将軍衛青不得加封,軍卒皆無封侯者。

作為漢武帝朝最傑出的軍事将領,衛青在對匈奴的戰争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衛青為人謙恭有禮,溫和大度,重情重義,衆人都樂于聽命于他。那麼漢武帝為何要借助扶植霍去病來打壓衛青呢?因為衛青身居高位,姐姐是皇後,外甥是太子,妻子是長公主,這些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盡管衛青本人一直謹小慎微,但是其集團的勢力實在龐大。所以漢武帝必須想辦法來抑制衛氏集團的勢力,這個辦法就是尊霍抑衛。

而漢武帝之所以能夠放心地扶植霍去病的勢力,是因為霍去病的性格。史書中載,霍去病“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且不熱衷于政治活動,因此他的周圍不可能形成一個利益群體,也就對漢武帝構不成政治上的威脅。霍去病雖然與衛青家族有親緣,但是他不能代表衛氏集團的利益。相反,他的異軍突起,還會威脅到衛青的地位,衛氏集團的既得利益者們絕對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面,他們自然會拼盡全力保住衛青,同時也是為了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

第二,霍去病射殺李廣之子李敢。

漠北之戰後,李廣自殺,李氏族人都認為是衛青從中搗鬼,是以大多心有不忿。李敢怒而擊傷衛青,但衛青事後并沒有聲張,而是将此事隐瞞起來。一年後在甘泉宮圍獵之時,霍去病得知此事,怒不可遏,射殺李敢。這件事情疑點重重:李敢打傷衛青是在元狩四年春,而霍去病射殺李敢是在次年秋,這中間的一年多裡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這期間發生的一件事情,被很多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元狩五年三月,李廣從弟、丞相李蔡因侵占陽陵(漢景帝陵)土地下獄,畏罪自殺。李蔡為什麼要冒天大的風險去侵奪先皇的墓地?要知道那可是死罪。不久,李蔡被告發,皇帝派人去查,但還沒有等到查出結果,李蔡就自殺了。僅僅過了不到半年時間,就發生了霍去病射殺李敢之事,從此,李家勢力被連根拔去。

隻是霍去病射殺李敢的地點是在甘泉宮,甚至可以說是當着漢武帝的面,他為什麼偏偏挑中這麼一個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地點?所以完全可以排除蓄意謀殺的可能性,而應該是突發事件,有人故意将此事洩露給霍去病,以霍去病雷厲風行的性子和對衛青複雜的情感,當然會立刻取了李敢的性命,而不顧忌是在什麼地方。

而這一切,都與衛氏集團有關。李廣自殺,李氏族人認定了是衛青害死李廣,江河日下且正被皇帝逐漸冷落的衛氏集團不可能坦然面對一個對他們懷恨在心的李氏高官,所以又指使人陷害李蔡。李蔡死後,繼任的丞相是太子少傅,根正苗紅的太子黨。李蔡、李敢一死,李家就再也不會有人向衛青尋仇,霍去病也在武帝心中留下不良印象,朝臣對霍去病也必然會心增反感,可謂一石三鳥。

第三,請立三皇子事件。

元狩六年四月,由霍去病挑頭,滿朝文武官員上書奏請武帝冊立劉闳、劉旦、劉胥三位皇子為王。武帝迫于壓力,實施冊立。這件事表面上看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但背後依然涉及到衛氏集團的利益。這三位皇子都是極受武帝喜愛的,而太子劉據生性仁恕溫謹,不是很得雄才大略的武帝的喜歡,況且當時衛子夫年老色衰,難以得到武帝的寵幸,這一切都讓衛氏集團的成員們感受到了威脅。所以冊立三位皇子,表面上看是對三位皇子有利,但實際上最大的獲益者卻是太子劉據。

霍去病當時雖然官居大司馬大将軍,但他在朝政上并沒有太大的作為,請立三位皇子事件是史書上關于他參與朝政為數不多的記載。所以問題就出現了:平時不常參與朝政的霍去病為什麼要參與這件事情,而且還是挑頭人?

霍去病是一個重情的人,漠北之戰後,由于漢武帝刻意地尊霍抑衛,衛氏集團的權力受到了威脅,對霍去病也疏遠了許多,這讓霍去病感覺到了親情的缺失。這時如果有一件事可以改變他和衛氏集團的關系,而且是他力所能及的,他是斷然不會拒絕的。

以上一連串的政治事件都牽涉到了衛氏集團,那麼究竟是誰一手策劃了這一切?按說,衛青應該是這個集團中最為重要的人物,是這個集團的核心,但是,這一系列的事件應該不是衛青一手策劃的,除非他多年來一直表現出來的寬仁大度都是僞裝。自然也不該是皇後衛子夫,她也身不由己。

太子劉據當時年幼,更不可能。那麼衛氏集團中誰還能有這樣的手段?唯有平陽公主。論身份,她是武帝的親姐姐,衛青的妻子,史書中對她的能力雖然記載不多,但僅從她把衛子夫獻給漢武帝、委身下嫁曾經的仆人大将軍衛青這兩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她的權謀手段。

以平陽公主對權謀的熱衷,她絕對不能眼睜睜地看着這一切都脫離她的控制,所以,當霍去病對衛青的勢力造成極大威脅的時候,最想要霍去病死的,一定是最不希望這一切發生的平陽公主,而且她也完全有能力、有手段讓霍去病死。

由于個人出身和經曆,霍去病存在着一些先天缺陷:寡言,心高氣傲。這樣性格的人是不會有什麼朋友的,他的手下又大多是匈奴降将,跟着他隻是為了功名利祿,不可能有什麼感情。而漠北大戰之後,衛氏集團跟霍去病的矛盾也激化了,幾乎沒有親情可言。這樣一個缺乏情感、孤獨的人,很容易走向極端。

如果這一點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誘導之下,霍去病很有可能會走向極端,甚至是選擇自殺。而且從霍去病死後,漢武帝雖然悲痛,但并沒有遷怒于旁人的态度來看,這個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霍去病怎麼死的

關于霍去病的死因,大體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常年征戰,餐飲無律,勞累過度,身體透支,自然而亡。

二、瘟疫而死:當年霍去病征服匈奴時,實行三光政策,其一就是殺光匈奴賴于生存的馬、牛、羊等。單于依時中行之計,将所有死亡的牛、馬、羊等物,故意丢棄在上遊水源處,滋生細菌,污染水源,霍去病是喝了此水,中毒而亡。

元狩四年,漢武帝又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深入漠北。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殲敵7萬餘人,得勝後乘勝追擊,領兵殺到了狼居胥山,并在此處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祭天儀式。

這一仗過後,匈奴再也找不回曾經的氣勢,漢朝也因此掌握了對匈戰争的主動權。回朝後,衛青、霍去病被漢武帝加封為大司馬,代替太尉之職名正言順地接管日常軍務。

霍去病一生四次領兵攻打匈奴,總共殲敵11萬人,每一仗都是以少勝多,全勝而歸。元狩六年,年僅23歲的霍去病便離奇去世了,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下令将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古代霍去病怎麼死的

前117霍去病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由披鐵甲的官兵列隊将靈柩護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東,葬于外形仿祁連山狀的高大墓中,墓前還有漢武帝為表彰其戰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圓雕石刻。上書其座右銘:“匈奴末滅,何以家為!”李白《樂府詩胡無人》寫道:“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将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虎劍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漠北大戰後,雙方均受損傷,匈奴遺使和親,漢朝派任敞出使,與匈奴談條件。然而匈奴不僅不接受漢方的條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決心發動又一次的對匈戰争。“漢方複收士馬”,積極的備戰。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身為主将的霍去病突然去世,這次很可能徹底摧毀匈奴勢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戰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離世,對漢匈雙方來說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關于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會對外公布一個死因,否則怎麼向即将出征的将士們交待。然而司馬遷居然将此遺漏掉了,他不厭其煩的詳述霍去病的葬禮,卻單單漏掉了最關鍵的主因,簡直是不分輕重之至。

縱觀司馬遷論述漢匈戰争的情況也大抵如此,他從底層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這些消息大多隻是膚淺的,瑣碎的。真正對戰争起作用的決策謀略和大政方針司馬遷沒有記下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分輕重,偏激狹隘。

然而這并不是司馬遷選擇的結果,相反,這是他沒有選擇的結果,他根本沒有獲知這些重要消息的途徑,所以隻能從最底層最表面的現場入手去記錄曆史。說到底,司馬遷在當時隻是一個普通人,不是萬能的,他隻是站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角度來叙述那段風起雲湧的曆史。隻能記輕,無法寫重,因為很多重要的事,隐諱的事根本不是他這個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後人似乎就更無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謎!

然而後世卻又忍不住對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種種猜測,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說。

此說最早出自西漢時的褚少孫,他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補記,借霍光之口說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麼病,沒有記載。

這段話出自霍光上奏給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孫也沒必要說謊,所以基本上可信的。這也就是說,官方說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員縱橫沙場的武将,能騎善射,在戰場上經常是一馬當先,身體素質過硬,不可能體弱多病;23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身體還處于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積勞成疾;若是有瘟疫,為何沒有大面積蔓延?為何随同他一起征戰漠北的将領沒有染上?為何潛伏期會長達兩年?

病死之說很難令人信服,何況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馬遷為什麼不記?他為什麼記了那麼多細節卻漏掉這個主因?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病死之說隻是一個托詞,在當時根本就沒有人相信,司馬遷也不例外。他本着對史實負責任的态度,不将虛假的死因寫在他的史書上。然而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麼是誰殺了他?為什麼要殺他?朝廷又為什麼要掩飾?

翻開史記,千頭萬緒,仿似一團亂麻,無從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釋不通。然而,如果能夠找出一條主線,是否就可以将這團亂麻理清楚呢?

答案是肯定的,當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後,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這個人就是衛太子劉據。

之所以忽視他,是因為霍去病去世時,衛太子年僅十二歲,還隻是一個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幹不出這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但是别忘了,這個孩子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與他利益休戚相關的衛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圍在他身邊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系列想從他身上撈取好處的政客的利益。

在這裡有必要将太子與衛氏的關系做一下澄清。太子與衛氏休戚相關,俱為一體,太子需要衛氏的勢力來扶持,衛氏需要太子的地位來鞏固。

武帝後期也許很想将太子與衛氏分開,他不希望太子過多的依靠外戚,所以做了很多努力來打壓衛氏,想讓太子獨立。但事實證明太子與衛氏根本就分不開,他們也不想分開,在這種情況下,太子與衛氏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撥開迷霧的主線就是太子與整個衛氏集團的利益。

讓我們先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後的幾件史實。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李廣自殺,李敢刺傷衛青。武帝暗中尊霍抑衛。

公元前118年,李廣從弟丞相李蔡坐侵陵園,自殺,太子少傅莊青翟繼任丞相。霍去病射殺李敢。

公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請劉徹立三皇子為王。四月,冊立三王,武帝寵姬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死。

公元前116年,衛青長子衛伉因矯诏罪被削去侯爵。

公元前115年,禦史大夫張湯被丞相莊青翟以及他手下的三長史陷害,自殺,武帝處死了莊青翟以及三長史。太子太傅趙周繼任丞相。

短短的幾年間,朝廷發生了激烈的震蕩,死了兩個丞相,一個大将,一個禦史,分封了三個諸侯王。無論是内朝外朝都出現了很大的人員變動,這裡面包含了複雜的政治鬥争,充滿着血腥味。

在這一系列變故中惟一得到好處的是太子,也就是衛氏集團。

讓我們就以下幾點來分析當時的情況:

一,漠北大戰後武帝為何尊霍抑衛,以及霍去病與衛氏的關系。

漠北大戰後,霍部得到了極高的封賞,衛部曰漸裒落,一個如曰中天,一個曰薄西山,照此發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衛青之勢。衛霍之間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衛青為人謙恭有禮,溫和大度,對家人重情,對朋友重義。看看漠北大戰時他身邊的将領就可知其為人,公孫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孫賀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繼子,李廣是皇帝派給他的……

這就是他的個性,不管是對親人還是朋友,從來不會說不。他的身上承載着太多的家族利益,是衛氏家族最理想的保護神。

反觀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他的得力手下幾乎全是匈奴降将,選的将士都是能騎善射的低級軍官,一切隻着眼于戰場,沒有一個沾親帶故的親友,沒有一絲人情可講,甚至連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将都可以拒絕不要。

這種方式保障了他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但是他卻失去了以衛氏為首的皇親國戚以及世家貴戚們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衛氏家族沒有得到絲毫的好處。可以說,霍去病雖然出自衛氏的分支,但他并不代表着衛氏的利益。

武帝為什麼要暗中尊霍抑衛?就是因為霍去病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賜予的,他沒有形成一個利益群體,跟着霍去病而獲得榮華富貴的都是底層之人,大多數還是匈奴人,這些人在朝中沒有任何勢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沒有拉幫結派的可能,不構成政治威脅。

然而衛青不同,衛青雖然一直謹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擔負着太多人的利益,這些人彙聚在一起,勢力十分龐大,武帝必須想辦法扼制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衛。

當霍去病作為大将軍的一個部将而獲封侯時,他是衛氏家族的一個錦上添花者,當他威脅到衛氏的保護神衛青的地位時,他便是整個衛氏的敵人。

如果說漠北大戰後,衛青面臨的是衆叛,霍去病面對的則是親離。衛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絕對不願意看到霍去病取代衛青地位的,他們會拼盡全力保住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