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是怎麼死的(姬昌的結局)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伯邑考是真實存在的嗎又是怎麼死的
  2. 姬昌怎麼犧牲的
  3. 封神英雄榜姬昌怎麼死的
  4. 周文王是怎麼死的 周文王是誰
  5. 姬昌怎麼死的

伯邑考是真實存在的嗎又是怎麼死的

其實,我們很多人對于一段曆史和一個人物感興趣很多的是來源也許是一本書,是一個故事或者隻是一個傳說,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一個帶有着神話色彩的男人—伯邑考。

伯邑考這個名字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在熱播劇或者神話人物中都有提起過,那麼真的有這個人的存在嗎?傳說剁成肉餅是真的嗎?

按照《封神榜》中的描述伯邑考是商朝末期西伯侯姬昌的嫡長子外貌俊美精通琴藝,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孝子。當初姬昌因為惹怒商纣王被軟禁起來,伯邑考帶着周部落的三件寶物去朝歌進獻給商王。

商纣王看見這些寶貝之後就有些心動,但是在一旁的妲己卻看中了伯邑考的美色有心調戲。可伯邑考這人比較耿直,直言不喜,妲己聽後很是不開心,于是和商纣王帝辛誣告伯邑考想要調戲自己。帝辛得知此事非常生氣下令把伯邑考殺後砍掉四肢千刀萬剮并且讓人做成肉餅送給姬昌吃。

無奈姬昌為了保命沒法拒絕,隻能含淚吃下了肉餅。帝辛見此就放姬昌回到了周朝,回到周朝後姬昌更加的确定了伐纣的決心。

《封神演義》是一本中國古代的神魔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以武王伐纣為背景,諸仙之間的鬥智鬥勇,最終成為封神的神話故事,至于小說的作者大家也是議論紛紛。

但是曆史終究是曆史,講究的是實證不是猜測,一本神話小說并不能作為曆史存在的痕迹。不過話又說回來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神話故事才會有那麼多的人關注到伯邑考,可見從神話故事來說,也算是神乎其神了。

其實在曆史的記載裡,對于伯邑考的記載并不多,後世能找到的記載中也不過是寥寥幾筆:

伯邑考本名"姬考",伯是尊稱古代的時候講究長幼有序和嫡、庶之分,一般在嫡長子的名字前加上"伯"字。至于"邑"有很多考古學家猜測可能是封地的名字。

伯邑考是西伯侯姬昌的嫡長子和周武王姬發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在後世很多記載裡說伯邑考是姬昌十三歲時的孩子,姬發是姬昌十五歲生下的孩子。至于伯邑考具體的出生和死亡時間就無從查證了,但是知道姬發立被封為太子的時候其人還在世,到了姬發繼位時就消失了。

至于伯邑考的死到現在還沒有明确的解釋,流傳的版本主要有三個:

一個就是封神榜之中的傳聞,被纣王處死做成肉餅給姬昌吃。這種傳聞帶有很多的神話傳奇色彩,所以小編認為不太可能;

第二種:内部戰争,姬昌沒有将太子之位傳給嫡長子引發了兩兄弟之間的戰争最後内鬥而死;

第三種:戰場上戰死:這種和祭祀流傳較為可信,在商朝末期史書上有很多記載表明當時的戰亂很多,伯邑考作為嫡長子上戰場本就是常時,所以這個很有可能。

小編總結:以上,對于伯邑考的死最後隻是小編結合網友說法和自己的觀點進行的闡述,單單從曆史記載中确實是有伯邑考這個人的存在的。

姬昌怎麼犧牲的

姬昌病逝

姬昌(約前1152年―約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西周的開國君主。姬昌出生于西岐周原,自幼聰慧過人,懂得很多道理。後來,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釣魚的姜子牙,姜子牙用“飛熊”之夢引薦姬昌于周文王,姬昌尊為太公望。姬昌對周的統治十分重視禮賢下士,求賢問計,因此得到不少有才能的人幫助。在姬昌父子的治理下,周國勢力不斷強大,于公元前1046年攻占了商都,滅亡了商朝。

公元前1043年,姬昌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葬于畢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後來被其子姬發追谥為文王。他被後世稱為“三聖”之一,他是曆代儒家推崇的大聖人之一,他的政治成就和思想成就,對中國古代社會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封神英雄榜姬昌怎麼死的

病逝岐周,周文王五十年,崩,享壽九十七歲,葬于畢。太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

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後,正式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于政事,重視農業生産。

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制定軍國大計,收服虞國和芮國,攻滅黎國(今山西長治市)、邘國(今河南沁陽市)等國,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建都豐京(今陝西西安市),為武王伐纣滅商奠定基礎;演繹《周易》,創立周禮,得到後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稱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葬于畢原(西周王陵位于今陝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公元前1046年,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追谥姬昌為文王。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制,自稱為姬昌後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擴展資料:

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體是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集權之先聲;而《周易》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則有着深刻影響與巨大改變,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改變了古代的文化發展軌迹,影響了今天的文化基質。

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曆來就有所謂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說。《史記》也認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當然,也有人因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辭中記有周文王之後的史事而提出質疑,認為卦爻為周文王推演,而辭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姬昌(周朝奠基者)

周文王是怎麼死的 周文王是誰

據史料記載,周文王其實是被商纣王殺掉了。在《武王伐纣》一文中就有記載:“武王伐殷,乘舟濟河,兵車出,壞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為父報仇,今死無生。’所過津梁,皆悉燒之。”這段資料顯示,周文王确實為商纣王所殺,而武王欲帶兵伐纣,為父報仇。

周文王姬昌(約前1152年―約前1056年)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曆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稱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中國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聖賢之君、效法“三代”之法,是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周文王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曆代以複周禮為己任的人數不勝數。由于年代久遠,文獻殘缺,人們對周文王的了解未必很多,周禮也未必很完美,但是作為人們對清明之君、清明之制的一種向往,意義是積極的,抽象意義的周文王影響了中國曆史兩千多年。

後世的儒家,為了把道德與政治聯系起來,把文王當成一個“内聖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文王的影響就越來越大了。孔子就特别推崇文王,他做夢都想恢複“郁郁乎文哉”的周禮。

姬昌怎麼死的

姬昌是病逝的。

姬昌,即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後受到了刑罰,年紀也大,有了病根。回到岐周後過度操勞,積勞成疾而死。姬昌(約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商時為西伯,亦稱伯昌,岐周(今陝西省岐山縣)人。周太王之孫,季曆之子,周武王之父,周朝奠基者。

姬昌少時參加農牧,關心民間疾苦。任西伯後,禮賢下士。曾因崇侯虎向纣王進讒言,被商王約囚于羑裡(今河南湯陰),因重賂得免。在任五十年間,積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國。

晚年,東進翦商。先後攻滅黎(今山西長治)、邗(今河南沁陽)、崇(今河南嵩縣)等國,翦除商的羽翼,建立新的前進基地——豐邑(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武王滅商打下基礎。後卒于程(今陝西鹹陽),葬于畢(今陝西鹹陽),享年97歲。

後世對姬昌的紀念

周文王陵位于鹹陽城北6公裡處渭城區周陵鎮周陵中學内。周文王陵底部周長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所立的碑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獻殿、木牌樓經過修葺和彩繪。

周陵是傳說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官方将其作為周代陵墓,但學術界則認為是秦代陵墓。唐宋以來,曆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習俗,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手書“周文王陵”石碑。

但考古界、曆史界卻認為,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樹,沒有任何地面标志,曆史上從未被人盜掘。但是,鹹陽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垅,多其瘗芰,鹹盡發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應在周原遺址或西安市長安區、鄠邑區一帶。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