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彥怎麼死的(黃承彥活了幾歲)

biang 中華百科 823

本文目錄

  1. 黃月英怎麼死的
  2. 三國黃承彥的生平事迹
  3. 諸葛亮嶽父黃承彥是怎麼死的

黃月英怎麼死的

黃月英怎麼死的

黃月英怎樣死的

黃月英是我國曆史上十分具有傳奇性色彩的女子她出生和活動在三國時期對蜀漢著名而傑出的謀臣諸葛亮個性敬佩之後在父親的幫忙下最後心滿意足的嫁給了諸葛亮。兩人據說過的十分的恩愛之後在諸葛亮病死之後不久黃月英也因病去世追随丈夫而去。

黃月英一開始就對諸葛亮十分的敬重和欽佩又使出裝醜的計策測試出諸葛亮是個正人君子這個結果是讓她很滿意的。而且曆史上也記載了黃月英博覽群書、才智超群、無所不知再加上她本就不一樣于一般的閨閣女子對于曆史事件和作戰部署上都有着自我獨特的見解所以在和諸葛亮成親後的日子想必也是十分的幸福和恩愛的。傳說諸葛亮手中拿着的羽扇就是妻子黃月英所贈他日日夜夜、不分冬夏的拿着羽扇就是為了思念家中的妻子。而黃月英在家中也是十分思念和擔憂她的丈夫的但是她也明白那是諸葛亮的信仰他的理想也是他身上所需要承擔的職責所以黃月英并沒有怨言更沒有後悔嫁給諸葛亮。她隻是十分盼望自我的丈夫能夠平安歸來。

而在諸葛亮逝世之後我們幾乎能夠想象到黃月英是怎樣的悲傷怎樣的彷徨在這樣的狀況下她最後堅持不住的病倒了并且這一病黃月英就再也沒有好起來。因為思念成疾也因為丈夫的突然離世黃月英最後堅持不住了不久就追随諸葛亮而去并且在臨死之前大喊出一聲“亮”!

黃月英很醜嗎

衆所周知黃月英是我國曆史上三國時期著名而傑出的謀臣諸葛亮的妻子傳說她聰慧機智心胸寬廣、甚至是博覽群書無所不知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巾帼人物。但是古往今來很多傳說都是說黃月英為人相貌醜陋曆史上更有許多的人物對諸葛亮感到同情和可惜。

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作者羅貫中以前對黃月英有過描述前一段文字講述她如何的聰慧如何的有潛力但是最後話鋒一轉直接言明黃月英長相醜陋屬于是焦黃的頭發黝黑的臉色。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黃月英貌美如花、美若神仙這樣的長相和才能讓當地的女子都嫉妒不已于是編造出黃月英極為醜陋的謠言出來。

但是也有相關的傳說在當地流傳的卻是另一種說法。黃月英小名阿嬌據說在當時的長的花容月貌、國色天香她聽說諸葛亮學識出衆、人品俱佳心裡對這樣的人物敬仰崇拜不已于是想盡辦法讓父親黃承彥主動去提親并且讓父親在諸葛亮的面前将自我描述的奇醜不已就是想試試諸葛亮的為人是否如傳說中一樣看看他是不是和普通人一樣以貌取人卻沒有想到諸葛亮十分痛快的就答應了。黃月英在洞房花燭夜那天頭上蓋上了紅蓋頭當她掀開蓋頭的時候她的貌美如花還讓諸葛亮以為弄錯了人。

這幾種說法在曆史上和民間都出傳播的相當廣泛但是真相卻早已經無法得知了。

黃月英是誰的老婆

黃月英乃是三國時期襄陽城内著名人士黃承彥的女兒之後因為心儀諸葛亮而與之成親所以她的丈夫正是三國時期著名傑出的謀臣諸葛亮。

至于黃月英和諸葛亮的故事還有許多的傳說。據說黃月英在當時因為才智了得、博覽群書而名聲在外。而她一向對傳說中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十分的仰慕敬佩并且請父親将她說為貌醜之人黃承彥照做了卻沒有想到諸葛亮十分痛快的就答應了。但是有人以前說過黃承彥已經說明黃月英容貌醜陋而諸葛亮并不嫌棄的原因就是諸葛亮一心全然撲在安邦治國上他對自我妻子的容貌并不在乎而黃月英又十分的有才華向來勢必會在婚後的生活中和諸葛亮十分聊得來所以諸葛亮爽快的答應了。但是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說諸葛亮根本就不在乎黃月英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答應娶她但是是看中了黃承彥在襄陽城内崇高的地位和黃月英家裡的勢力罷了。但是終究這些隻是傳說并沒有準确的史料記載。

熟悉諸葛亮的人都就應明白諸葛亮的手裡常年不分冬夏的拿着把羽扇而這羽扇正是黃月英所贈。據說之前黃月英拜了個高人為師。之後在她學成下山的時候她師傅贈了她一把羽扇上方寫滿了各種陣法和良策并且和黃月英說明她的丈夫名字裡有“明”、“亮”兩個字于是在之後她碰到諸葛亮之時便結為夫妻并且将這把羽扇贈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常年拿着那把羽扇就是為了表達思念妻子的心。

閱讀精選 2:

三國曆史上黃月英是怎樣死的

人物生平

黃月英又名黃婉貞、黃碩三國時期的女性人物荊州沔南白水人生卒年不詳。少時有才與從兄黃射并知名。在史書《三國志》中也曾有過對她的記載并且在小說《三國演義》裡羅貫中也對其進行了描述。黃月英在三國時歸屬蜀國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諸葛瞻、諸葛果、諸葛喬(養子)之母。她還是當時有名的才女熟讀兵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足智多謀。但相傳長相醜陋黃頭發黑皮膚。

盡管如此後人對黃月英還是有很多不錯的評價。而作為三國時期傑出的謀士諸葛亮的妻子心中也飽含着對丈夫的擔憂與思念。總而言之黃月英也稱得上是一位好妻子好母親并且在千百年以來民間一向流傳着她與諸葛亮的的美麗傳說。

諸葛亮與黃月英

諸葛亮随叔父逃亂來到襄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孤獨的諸葛亮遊走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諸葛亮偶然聽說黃家灣有一位才女黃月英就想求見結交。不料被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擋在門外。諸葛亮被黃承彥考來考去顯示出學識才華但他曝出自我女兒十分醜。諸葛亮若想娶一個漂亮媳婦的話就另請高就。諸葛亮下定決心再次登門求婚黃月英提出一系列難題難住了諸葛亮。為了和才女黃月英成婚諸葛亮用毅力、智慧并巧借朋友之勢最後戰勝了黃家父女設立的一道道難關最終赢得美人心。諸葛亮在隆中完成了學業、交友、成婚大事磨砺成才策略驚天智慧蓋世。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發表了千古流傳的《隆中對》毅然出山譜寫出驚天動地的傳奇。

羽扇成說

諸葛亮第一次上門求親時黃頭發、黑皮膚的阿醜姑娘送他一把羽扇并問諸葛亮:“諸葛先生可明白送你羽扇的用意?”諸葛亮說:“是禮輕情義重吧。”阿醜說:“可知還有其二?”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阿醜便說:“諸葛先生你剛才跟家父暢談天下大事講到你的胸懷大計氣宇軒昂、眉飛色舞;但是我發現你講到曹操、孫權時眉頭深鎖、憂心于中我送你的這把扇子是用來給你遮面的。”聰明的阿醜姑娘明白大丈夫做事要沉得住氣不能情緒波動感情用事更不能讓人家發現被輕視、被鄙視而成不了大事。

還有一種說法是: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不醜陋而是一個十分聰明美麗、才華出衆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醜”。阿醜黃月英不僅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之後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将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

諸葛亮娶了阿醜後羽扇從不離手。無論是六出祁山還是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生死存亡之際他總是輕搖羽扇波瀾不興胸有成竹勝算在握。他這樣作不僅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感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諸葛亮功績顯赫阿醜的功勞卓著。

黃月英怎樣死的

閱讀精選 3:

諸葛亮的老婆怎樣死的?黃月英什麼時候死的?

【公元197——207年】東漢獻帝建安二年——十二年諸葛亮準備擇偶以高風亮節著稱的沔陽名士黃承彥向諸葛亮提議:“聽說你正在擇偶我有一個醜女兒雖然黃頭發黑皮膚但才能與你匹配”諸葛亮同意迎娶于是黃承彥用車把黃月英載送給諸葛亮。諸葛亮迎娶黃月英後鄉裡出現一句諺語:“不要學孔明選取妻子隻得到黃承彥的醜女兒”。諸葛亮居住在隆中其間有客人來訪諸葛亮吩咐妻子磨面頃刻之間面已磨好諸葛亮奇怪為什麼這樣迅速之後私下觀察看見有幾個木人在快速磨麥、磨面。于是諸葛亮請教黃月英學習了相關機械技巧。

【公元231——232年】蜀漢建興九年——十年諸葛亮招集督運廖立、杜睿、胡忠等人在景谷縣西南二十五裡的白馬山透過對原有的機械技巧進行改造制作了木牛、流馬兩種運輸工具。

曆史記載:黃月英為沔陽名士黃承彥之女黃承彥以黃月英有才幹向諸葛亮推薦請求配婚諸葛亮答應後遂與黃月英結為夫妻相傳黃月英黃頭發黑皮膚但知識廣博。但也有一說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裡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诋毀她的容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相傳就是從黃月英的傳授的技巧上發展出來。荊州一帶的特産相傳部分也由黃月英所制造或發明。現今襄樊一帶還能夠聽到很多關于諸葛亮與黃月英的動人傳說。

相關傳說:黃月英為諸葛瞻之母容貌甚醜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韬略近于諸書無所不曉諸葛亮在南陽時聞其賢迎娶黃月英。諸葛亮所學很多是由黃月英所授。諸葛亮死後黃月英也很快病逝臨終以“忠孝”勉勵其子諸葛瞻。

三國黃承彥的生平事迹

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是沔南名士,是荊襄地區最上層社會人物,這一點幾乎是沒有争議的。

黃承彥在三國演義的書中是一個神秘人物,可謂神龍不見首尾。黃承彥一生沒有異地出仕做官的記載,作為當地豪紳與名士,安葬地無疑應是在家鄉。根據碑文所雲是“黃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議,立了此碑。”

這裡有兩處疑點:一說是黃承彥一生沒有異地出仕做官的記載,何以《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裡孔明巧布八陣圖"中,有諸葛孔明之嶽父黃承彥指點陸遜走出八陣圖的故事?結論隻有一個,那就是黃承彥是随諸葛亮一起出山的,一直在幕後充當諸葛亮的私人智囊,這一點恐怕連蜀軍上下整個都蒙在鼓裡,其目的都是為了維護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

第二個疑點就是:黃承彥死後,僅由黃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議立了碑。

諸葛亮乃一代人臣,集忠孝節義于一身,僅以漢相的地位,也不至于讓其嶽父如此寒碜吧?而且不見有任何祭奠文章遺傳下來,倒是涕零滿面給那個扶不起的阿鬥皇帝的《出師表》輝煌至今,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我們嘗試如下的推理,也許能夠得出一個合理的邏輯。

黃承彥在劉備二顧茅廬時現身一次後,再次現身時就是指點陸遜走出諸葛孔明擺下的八陣圖石陣了。當諸葛亮聞知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裡時,當時就仰天長歎:漢朝氣數盡矣!如喪考妣。緣何還有後來的伐魏興漢之壯舉呢?難道諸葛亮不是未蔔先知,隻是随便歎口氣玩玩的?

事情當然不是這樣的,諸葛亮也不完全是泛泛之輩,他擔心的也不完全是東吳。他算定的結局是:陸遜必定會身陷他預先布下的八卦石陣遭到覆沒,但他沒有料到的是,曹魏大軍已趁機逼近東吳,隻待東吳空虛,一舉吞并東吳,然後兩軍合為一路,勢如破竹追剿蜀軍,亡蜀指日可待也。這就是諸葛亮深感末日來臨,長歎一聲“漢朝氣數盡矣!”的根本原因。

當前形勢,除非東吳大軍及早回師防禦,抵抗魏軍,方可緩解蜀、魏兩國的滅頂之災。如何才能得解呢?那就是釋放身陷八卦石陣的陸遜,并曉谕厲害,使之不再繼續窮追劉備,以免被曹魏得了魚翁之利。

劉備經此敗戰,狼狽逃竄到白帝稱帝後,不久就含恨托孤而死。火燒連營可以說是蜀國的國仇了,說陸遜是蜀國的甲級戰犯一點也不為過。被家仇國恨燒昏了頭腦的蜀軍,恨不得将陸遜及其十萬大軍碎屍萬段、食肉寝皮,就算諸葛亮被黃承彥提醒,又怎麼提出來放回陸遜呢?!

此時的黃承彥憂心如焚,因為《隆中對》原本就是他一手在策劃,諸葛亮隻不過是一個執行者,真正的内涵隻有黃承彥一個人深知,在這緊要關頭,黃承彥終于忍不住從諸葛亮的幕後帳中跳将出來,冒天下之大不韪,釋放陸遜,并闡明大義,令陸遜感激欽佩不已,發誓永不侵犯。

事實果不出黃承彥所料,由于陸遜及時回師,遏制住了曹魏吞并東吳的如意算盤,也為劉備稱帝赢得了時間,當然,也才有了後來的諸葛亮窮兵黩武、伐魏興漢之舉!

黃承彥顧全大局釋放陸遜之後,并沒有被蜀國最高核心統治層所理解,而是以叛國罪秘密處決了黃承彥。諸葛亮權衡厲害後,最終以保持沉默為代價,被核心統治層允許不被牽連而繼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嶽父黃承彥是怎麼死的

諸葛亮嶽父—黃承彥之死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諸葛孔明之平業業績,盡在杜甫這首《八陣圖》有廖廖數語中,堪稱畫龍點睛之筆。

緣何詩中要言“名成八陣圖”呢?因為八陣圖事關蜀國國運興衰。《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中陸遜營燒七百裡孔明巧布八陣圖",陸遜身陷八卦陣中,而此時曹魏大軍已趁機逼近東吳,若主帥身亡,曹魏吞吳,合兩軍為一路追剿蜀軍,亡蜀指日可待也。

正在這緊要頭,諸葛孔明之嶽父黃承彥現身陣中,釋放身陷八卦陣的陸遜,并曉谕厲害,令陸遜感激欽佩不已,發誓永不侵犯。事實證明,陸遜的及時回師,使劉備不再繼續被追,破了曹魏魚翁之利之謀,免了蜀國滅頂之災,繼續演繹着三國的精彩。黃承彥何許人也?為何他呆在陣中?為什麼能擔當如此重任呢?《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襄陽記》說:“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裡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襄陽記》

從上面一段話中不難看出諸葛亮對黃承彥是言聽計從,娶了醜女為妻。而諸葛亮才高于世,為什麼要聽黃承彥的的呢?我猜測黃承彥作為飽學多謀的名士,其才必與諸葛亮在伯仲之間,或者更在諸葛亮之上。比如他能呆在八卦陣中,一則說明他才高八鬥,通曉陣法,是諸葛亮人生最重要的人之一。另一方面他在八卦陣釋放陸遜之時,諸葛亮身在異地,并不知曉。他能放陸遜,就說明了他對國事觀若洞火,深明蜀吳聯手抗魏的重要意義。若是諸葛亮在八卦陣中,他未必敢放走陸遜。

蜀軍被陸遜火燒連營800裡,死傷無數。蜀國人對陸遜舉國皆仇,恨不能食其肉,噬其血。那麼,黃承彥放走了陸遜之後,又是什麼結果呢?于是,在群情洶湧中被蜀國高層密處決,即使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也不能為之說情。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黃承彥死後,作為丞相的嶽父,沒有被風光大埋葬,而是他的幾個朋友商議後,立了個碑,草草葬之。墳墓不大,碑也較小。

如此說來,八卦陣是諸葛亮的傑作,而他的嶽父恰恰死于他的“設計”。

事實果真如此嗎?這是史學界的一種說法。在我看來,上面的一種說法頗值商榷。蜀漢章武元年發生的夷陵之戰,陸遜在火燒連營後退兵是事實,黃承彥死後簡葬也是事實,然而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呢?劉備不聽勸阻,在稱帝三個月後,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舉大軍進攻東吳,結果兵敗後逃到白帝城,陸遜提兵追趕至江邊遇八卦陣,但關鍵是諸葛亮在河灘上的那幾堆石頭真能困死陸遜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能!即使《三國演義》中所謂的黑雲壓地、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伸手不見五指之類,隻能是一種文學描寫,因為這些道術根本不存在的。

那麼陸遜又是怎樣退兵的呢?依然是黃承彥勸說的。在第八十四回中,當諸葛亮聞知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裡時,當時就仰天長歎:漢朝氣數盡矣!如喪考妣。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諸葛亮必須力敗局,派人去說服陸遜。自己是丞相,劉備輸紅了眼,不能讓他去;更兼舉國上下對東吳充滿仇恨,若自己去,必遭非議。

那麼,派誰去呢?蜀吳聯手,諸葛亮、魯肅、諸葛瑾是推手。孫、劉進入戰争狀态時魯肅已死,諸葛瑾畏首畏尾、在東吳作官司且身份與陸遜隔了一個檔次,不能說動陸遜。隻有黃承彥是自己最親的人——嶽父,休閑在家,且是名士,有這樣的身份,陸遜便不會拒見,所以派他去最為合适。而黃承彥的秘密出使,果然見效,阻止了吳兵攻蜀。

這樣看來,秘密處決之說既不成立,然而為什麼黃承彥死後埋的那麼簡樸呢?黃承彥出使東吳時,作為名士,他一向不理世事,如果介入軍閥混戰的俗事中去,必然有晚節不保的心理壓力,更要擔心國人的看法;再者,何況老爺子一向務虛、動腦不做事的,真要做起事來,自然大傷心智,更兼年事已高,長途奔波勞苦。在内外夾擊下,加之年事已高,身智皆勞,便不久于人世了。

如此,這樣看來,諸葛亮的“設計”最終将嶽父大人送上了黃泉之路。

那麼,黃承彥死後,為何下葬得如此草草呢?當時,蜀漢國仇當頭,将士屍橫敵國,劉備行将駕崩。這時遭人物議的黃承彥便不能風光大葬。而葉落必須歸根,黃承彥當然要歸鄉安葬。問題是嶽丈的故鄉在曹魏統治下的襄樊,自己不能因他死了而又去送死吧。于是他隻能把嶽父的後事,委托給嶽父的生前好友們移棺回鄉、從簡辦理了。為防陵墓被掘,或許還故意要做的不顯山不露水,更加秘而不宣了。

八卦陣中黃承彥放走陸遜,這是《三國演義》中描寫,讓黃承彥千古代留名。而秘密出使東吳,或者當真改寫了曆史。否則,夷陵之戰很可能招緻曹、劉、孫三大集團的最後火并,倘若那時三大集團就分出勝負的話,鑒于當時孫權尚未稱帝,當然也就沒有了曆史上的所謂三國演義。

曆史真實的存在過,在《三國志》中對黃承彥怎樣死的,并無記載。曆史有時就是一團謎,等待着人們進一步去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