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曆史上的韓非子是怎麼死的
韓非子死于李斯的計謀之下。曆史上的韓非之死,最多的說法是被李斯陷害至死,李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年少時從師荀況,學帝王之術與法家之學。
公元前247年,赴秦國為呂不韋舍人,因向秦王獻策受到賞識,拜為長史、客卿。公元前237年,李斯上谏逐客書阻止秦始皇驅逐六國客卿,後遷任廷尉。
李斯的人物評價
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後,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曆史發展的趨勢。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
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又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之後又在統一法律、貨币、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為指導的。
《韓非子》是怎麼效法老子的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是荀子的學生,因為口吃,不喜言談,曾數次上書進谏韓王,卻不被采納。但他的文章傳入秦國後大受歡迎,秦王甚至感歎“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史記》中,韓非與老子合傳,同傳中還有莊子和申不害。莊子和老子是道家人物,韓非和申不害為法家人物。司馬遷說: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
黃老學派形成于戰國時期,最初流行于齊國稷下學宮。它既講道德又主刑名,既尚無為又崇法治,既以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又強調“道生法”,要求統治者“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作為儒家學派的一員,荀子曾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思想難免受到黃老思想的影響。他清醒地認識到,禮的施行無法完全依靠“克己”來實現。于是,便提出了禮法并舉的思想。理解了這個學術背景,司馬遷說韓非“其歸本于黃老”也就不奇怪了。
《韓非子》有《解老》《喻老》兩篇,顧名思義是解讀《老子》的專著。從這個角度來看,韓非可以說是早期研究《老子》的專家。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客觀自然規律。韓非接受了老子對道的闡述,承認道決定宇宙萬物的演變。
同時,老子認為道具有“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對此,韓非則進一步發揮,強調道是變化的,天地也是變化的,人也在不斷變化中,整個社會都在變化。由此,治理社會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應該變化。
但是,韓非也非常重視道的穩定性。道的穩定性在現實中表現為法。法是依道建立起來的,人人必須遵守,不能随意更改。
《老子》曰:“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這一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韓非手裡,則發展為以權術駕馭群臣,也就是術。
韓非對以進為退、暗藏殺機及權謀的運用,可以說是津津樂道。《韓非子》就明确提出:“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衆端,而潛禦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春秋戰國時期,殘酷的現實使法家意識到,人君的威脅主要不是來自民衆和敵國,而是來自臣下。所以,申不害和韓非都主張術應該隐藏在君主心中,不能為臣下窺破。
術有權術的含義,但法家的術不僅僅局限于權術的運用。《韓非子》認為,所謂的術就是根據才能授予官職,明确職責并嚴加考核。這樣,君主就可以操生殺之柄,督促群臣盡力工作。
人們在談論法家時常常商、韓并舉,認為韓非的思想是商鞅的繼承和發展。确實,韓非認同商鞅富國強兵的種種舉措,也主張建構一元化社會控制體系。然而,在繼承商鞅法治思想的同時,韓非更加關注穩固社會秩序的永續。
韓非和商鞅都認為,社會秩序的穩固在于加強君主專制集權。但是,商鞅對加強君主專制集權的具體措施缺少詳細論述。韓非批評商鞅知法而無術,認為商鞅的種種富國強兵之舉因“無術以知奸”,最終隻能“資人臣而已”。由此,韓非盡力鼓吹權術,以彌補商鞅的不足。
不過,既然有馭臣之術,就會有欺君之方。爾虞我詐,你争我鬥,反而加劇了政權的不穩定性。秦始皇後期迷信權術,為了讓人覺得自己威嚴、神聖和神秘,長期疏遠大臣,這就給了趙高弄權的機會。二世胡亥即位後,繼續沿用秦始皇的做法,最終連劉邦逼近鹹陽的消息都被權臣蒙在鼓裡,可以說是自吞玩弄權術的苦果。
韓非子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東方六國中,首先被秦始皇消滅的是韓國。為何秦王政的首選目标是韓國?除了韓國國力衰弱,多次被秦國操控,成為秦王政手中的棋子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秦王政一直渴望得到一個人——韓非子。因此,韓非子成為了秦王政的座上賓。不幸的是,他随後被李斯毒殺。根據史書記載,韓非子是以使者身份前往秦國遊說的。那麼,他的遊說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投敵還是為了殉國?
1.韓非子為何在韓國不受重用
韓王安登基後,面臨着一個困難的局面。自前264年秦國攻克韓國九城、斬首五萬後,韓國一直采取守勢,尤其是經曆長平之戰後,作為抗秦夥伴的趙國也已經無力回天。韓非子是韓王安的兒子,他的特殊身份使他有機會上書要求變法圖強,但韓王安卻不肯采納。為什麼不肯采納?看看一個事實:前244年蒙骜攻韓攻克十二城;三年後楚趙魏韓衛聯合攻秦卻大敗。在韓王安看來,秦國過于強大,他不可能相信自己的結巴兒子能有起死回生的好辦法。歸根結底,韓非子的刑名法術之學與韓國主流不合拍。
2.韓非子為何被秦王政賞識
在自己國家不受重用,韓非子隻好将他的才華用于著書。恰好讓秦王政看到:唉呀,這是世間罕見的人才,能見到他一面,我死而無憾!為何秦王政如此賞識他?因為他的思想與秦王政的口味太合拍了!秦王政心懷天下,當東方六國的君王還在混沌中度日時,他已經規劃了秦王朝的未來藍圖。"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這一創始作法并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規劃。同樣師承荀卿的李斯,對此沒有系統性闡述,而韓非子的著書橫空出世,解決了秦王政的心結,啟發了他,指出了方向。
3.韓非子出使秦國的目的
據史料記載,前233年,曾寄希望于名将李牧能創造奇迹的韓王安,在秦國使臣李斯的重壓下,被迫作出緩兵之計:向秦國獻地、獻上國玺,要求成為秦國的藩屬。為了實現這一目标,“遣非使秦”,讓兒子韓非子出使秦國。韓非子見到了秦王政,繼續表達他的思想。但因為天生結巴,口才欠佳,不善表達。史載,秦王政“悅之,未信用”,終于見到心儀已久的人,但形象上多少讓他有些失望,沒有重用他。這個記載讓人疑惑:韓非子是作為遊說使者,怎麼會跟“信”、“用”扯上關系?解答這個問題并不難。隻要看過李斯的《谏逐客書》就明白,秦王政因為此書早已确立“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的思想,因此不難想象,韓非子在秦國受重用是大概率的事。
4.韓非子為何被李斯毒殺
韓非子之死曆來被認為是李斯妒賢嫉能的結果。先是因為韓非子建議不伐韓而伐趙,與姚賈聯手陷害、诽謗,又在秦王政猶豫之時送上毒藥,韓非子最終隻好自殺。對于韓非子之死,司馬光的評價很較中肯:今非為秦畫謀,而首欲覆其宗國,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烏足愍哉。韓非子在韓國危難之際,随李斯赴秦,為秦王政得天下出謀劃策,卻要先通過鏟滅韓國來實現自己的主張,這本是無法避免的罪過,哪裡值得可憐。多麼痛徹心扉的領悟!你是來充當使者還是來投敵?也許,喝下毒藥那一刻,韓非子的心結才徹底解開,李斯的毒殺其實是對他的成全。韓非子所處的戰國時代,人們并無祖國的概念,伍子胥在吳國挂印封侯,回過頭來打楚國,沒有人覺得不妥;東方六國的士子争相赴秦,幫秦國謀劃全天下,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國家。因此,韓非子之死沒有一點殉國的意思,反而更像是求取榮華富貴不成,在李斯同學開導下的自行了斷。
韓非子是怎麼死的
韓非子因備受秦王嬴政賞識,遭到秦相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終被下獄毒死。
公元前233年,韓非子受韓王派遣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他。韓非子上《存韓》書,批評李斯,揭大臣姚賈之短,由此得罪了李、姚二人。由于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大計,他深知韓非辯才了得,擔心秦王嬴政被韓非子所蒙蔽,故上書陳述其中利害。
秦王認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韓非子。廷尉将韓非子投入監獄,最後逼其服毒自殺。韓非子生于亂世,心懷家國,一心想要挽救韓國卻得不到重視,其結局令人惋惜。
韓非子的簡介
韓非,又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今屬河南)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于一身,将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言論及著作。其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
韓非著有《孤憤》《五蠹》《内儲說》《外儲說》《說林》《說難》等文章,後人收集整理編纂成《韓非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