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8個樣闆戲原唱全部唱段合成
8個樣闆戲原唱全部唱段合成分别有《紅燈記》、《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忠于人民忠于黨》、《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打敗美帝野心狼》、《接過紅旗肩上扛》。
1、《紅燈記》
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赳赳。
2、《白毛女》
人家的閨女有花戴,你爹我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我給我喜兒紮起來。
3、《沙家浜》
壘起七星竈,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有什麼周詳不周詳。
4、《智取威虎山》
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抒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願紅旗五洲四海齊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撲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飛雪化春水,迎來春色換人間。
5、《忠于人民忠于黨》
你本是工農子弟,萬不能辜負黨培養,小韓哪,同志啊,同志們向你伸出了雙手,滿懷着期望,是火熱的心腸,忠于人民忠于黨。
6、《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
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革命豪情盈胸膛,縱然有千難萬險來阻擋,為革命挺身闖,心如鐵志如剛,定叫着巍巍大壩鎖龍江。
7、《打敗美帝野心狼》
同志們一番辯論心明亮,識破敵人鬼心腸,美帝野心實狂妄,夢想世界逞霸強;對敵從不抱幻想,我們還要更警惕,緊握槍,打敗美帝野心狼。
8、《接過紅旗肩上扛》
接過紅旗肩上扛,接過先烈手中槍,踏着英雄足迹走,革命到底永不下戰場,放眼看天下,風雷震八方,燎原烈火旺,工農齊武裝,誓把那南霸天北霸天,一切反動派統統埋葬。
八個樣闆戲都是什麼名字
8個樣闆戲名稱:《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
1、《紅燈記》
革命現代京劇之一;《紅燈記》的故事取材于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鬥争的電影。
2、《智取威虎山》
1958年8月首演于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衆歡迎。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唱做繁重。
3、《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種》。《蘆蕩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于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鬥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鬥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戰鬥結束後,面對日僞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蕩”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衆的支持幫助下,帶領數十名傷員,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鬥争事迹。
4、《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劇現代戲創作,以需要一出寫工人題材的戲為由,決定改編李曉民創作的淮劇《海港的早晨》為京劇。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太成具體負責。郭炎生、何慢、楊村彬編劇,取名《海港早晨》,楊兼導演,舞美設計幸熙等。
5、《奇襲白虎團》
該劇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迹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後經孫秋潮執筆加工。此劇的初創是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京劇團早在1955年就進行了首演,1958年志願軍回國後,該團與山東省京劇團合并,遂修改上演此劇。
6、《紅色娘子軍》
本劇是六十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創作演出的;是我國芭蕾舞按照周總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衆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
7、《白毛女》
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根據同名歌劇改編。藝術指導黃佐臨,編導胡蓉蓉等。主要演員有顧峽美、蔡國英和淩桂明。後逐漸發展成大型舞劇。1965年首演。舞劇塑造了喜兒、大春、楊白勞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礎上,融彙了豐富的中國民間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結合的典範。
擴展資料:
8個樣闆戲影響:
八個樣闆戲更是大衆中的大衆與經典。主人公清一色的剛烈,男主角都沒有老婆,女主角都不見丈夫。往往是拳頭捏緊,嘴一抿,而後大義凜然地開唱,連搖頭晃腦都極具革命性。裝容前所未有地同化,而臉譜則精簡得讓人驚駭。
八個樣闆戲的普及程度,後來的文藝作品很難超越,這當然與特定的政治氣候有關。八個樣闆戲中的許多台詞,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至今難忘,比如《紅燈記》中李玉和唱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鐵梅的“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
參考資料:
八個樣闆戲--人民網
8個樣闆戲是哪8個
8個樣闆戲是: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八大樣闆戲的由來:
樣闆和樣闆戲之稱,最初分别見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登的署名本報評論員者贊揚《紅燈記》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兩位上海工人贊揚《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後至1966年底,報刊上又出現了革命樣闆戲、革命藝術樣闆、革命現代樣闆作品等稱呼。
革命樣闆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于1967年5月至6月。當時舞台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複上演。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在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闆》中,把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這八個劇目冠以革命樣闆戲的稱号。
八大樣闆戲指哪8出戲
八大樣闆戲: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1、《紅燈記》
京劇《紅燈記》的故事取材于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鬥争的電影,故事的發生地點在虎林鐵路上的“輝崔”小站(黑龍江省雞西市境内)。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着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
2、《智取威虎山》
1958年,上海京劇院據曲波小說《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參考同名話劇改編京劇《智取威虎山》,最初由上海京劇院一團創演于1958年夏。編劇陶雄、李桐森、黃正勤、曹壽春、申陽生(執筆);導演以陶雄為主,李仲林、李桐協助;樂隊主要成員為王燮元、趙濟羹等;舞台美術設計有幸熙、周凡等;主要演員有李仲林(飾楊子榮)、紀玉良(飾少劍波)、王正屏(飾李勇奇)、賀水華(飾坐山雕)等。
3、《沙家浜》
京劇《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種》。《蘆蕩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于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鬥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鬥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戰鬥結束後,面對日僞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蕩”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衆的支持幫助下,帶領數十名傷員,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鬥争事迹。
八大樣闆戲是哪幾個
八大樣闆戲都是:《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
最早的一批革命樣闆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成功地塑造了楊子榮、李玉和、郭建光、洪常青、嚴偉才、方海珍、喜兒等一批無産階級的英雄典型,徹底改變了舊戲舞台上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形形色色的反動人物或“中間人物”長期盤踞的局面,把被颠倒的曆史“再颠倒過來,恢複了曆史的面目”。
在百度百科中,樣闆戲被定義為“樣闆戲是指文革時期被樹立為革命樣闆戲的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幾個舞台藝術作品的俗稱”,并認為劇目有二十幾個。
在維基百科中,樣闆戲被定義為“指1967至1976年間,由官方通過《人民日報》、新華社認定的一批在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當時中國共産黨政治立場的舞台藝術作品”。并說“樣闆戲的認定有若幹次”。在關于樣闆戲劇目數量時,維基百科上說“至1976年10月,樣闆戲約有二十八部。”但是它列出的劇目數量遠遠不止二十八部,達到了三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