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三字經》裡有關農作物的句子有哪些
《三字經》裡有關農作物的句子有: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六谷,是中國古代的六種主要谷物,古時指稻、黍、稷、粱、麥、苽六種農作物,而在《三字經》中,将稻、粱、菽、麥、黍、稷并成為六谷。
擴展資料:
1、稻
指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溫暖氣候下廣泛栽培,種子用作人類主食,谷殼和其它副産品可飼養家畜,稻稈用來造紙。分水稻和旱稻,通常指水稻。子實叫谷子,碾制去殼後叫大米。有糯稻、粳稻、籼稻之分。古以粘者為稻,不粘者為粳
2、梁
通粱,粟(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為圓形或橢圓小粒。北方通稱“谷子”,去皮後稱“小米”)的優良品種的總稱。
3、菽
豆的總稱
4、麥
①一年生或兩年生的草本植物,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糧食作物,子實可食用,也可釀酒、制糖:小麥|大麥|黑麥|燕麥。
②專指小麥
5、黍
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黍類是禾本科一類種子形小的飼料作物和谷物。亞洲或非洲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栽培。
6、稷
小麥,或五谷的總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六谷
三字經中有哪些關于勤奮學習的句子
《三字經》中關于學習的句子有:
1、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白話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白話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3、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白話譯文:假如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4、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白話譯文:讀書學習,要有恒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隻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5、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白話譯文: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三字經中對我們生活成長有益的句子
1、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解釋: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别,人也是一樣,隻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有哪些句子
《三字經》有以下句子: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白話譯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隻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白話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
3、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白話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隻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4、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白話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5、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白話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作為處事做人的标準,社會就會永葆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6、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白話譯文:假如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7、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白話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
8、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白話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9、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白話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10、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白話譯文: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11、詩書易,禮春秋。号六經,當講求。
白話譯文:《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12、有典谟,有訓诰。有誓命,書之奧。
白話譯文:《書經》的内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谟,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13、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白話譯文: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着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14、曰國風,曰雅頌。号四詩,當諷詠。
白話譯文:《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内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值得去朗誦。
15、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白話譯文: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這些是解釋《春秋》的書。
三字經裡面的句子有哪些
1.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2.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列夫托爾斯泰
3.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4.(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5.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适
6.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羅素
7.曰國風,曰雅頌。号四詩,當諷詠。
8.妻服從夫,丈夫對妻子擁有支配權。但是,今天的社會,再也不是封建專制社會了,三綱自然就不複存在了。一年之中有四個季節,叫春、夏、秋、冬,這是四時(季)。四時循環交替,運行不止,永無盡頭。
9.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10.(解釋)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11.不教一日閑過。——齊白石
12.曰江河,曰淮濟。此四渎,水之紀。曰岱華,嵩恒衡。此五嶽,山之名。
13.(解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作為處事做人的标準,社會就會永葆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14.(解釋)中國古代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15. 1幼而學,壯而行。上緻君,下xxx。
16.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
17.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學問,不挂嘴上。
18.人們往往留給子孫後代的是滿箱金銀,我教育子孫的,隻有一部經書而已。
19.(解釋)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隻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0.後漢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