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票什麼時候取消的(布票哪一年哪一個月取消的)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中國的糧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取消的
  2. 建國後,糧票在中國什麼時候廢除
  3. 布票什麼時候廢除
  4. 我國取消糧票是哪一年
  5. 所有的票據那年取消

中國的糧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取消的

中國的糧票是在1993年取消的。1984年,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深圳人率先過上了不用糧本的日子。

相關說明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曆史産物,票面題材廣泛,印制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更使這種具有不可複制性的票證文物日漸稀少,珍品叠出,長期為海内外收藏愛好者所矚目。

另外,有些發行于解放戰争時期的公糧票,是解放戰争時期革命軍隊在人民群衆支持下浴血奮戰的曆史見證,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

“票證經濟”曾影響了我國幾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憑票吃糧喝湯的年代,也是靠糧票、布票等票、證過日子的計劃經濟時代。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糧票(購糧憑證)

建國後,糧票在中國什麼時候廢除

建國後糧票在1993年的時候廢除。

1991年五月的時候,在廣東和海南地區實行了糧食購銷同價改革政策,1992年四月一日,政府通過會議決定了在全國範圍内推行這個改革政策。

在1992年的十月,在中國共産黨第十四次人民代表大會上面,确立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相繼在全國各地開始了開放糧食和其他産品的價格。

并且随即實行了購銷同價政策,來促進糧食的生産和銷量同市場大趨勢所接軌,在糧食價格開放了以後,農民們的生産積極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糧食産量也有着顯著的增加。

到了1993年,全國的糧油都開始實現了敞開供應,糧票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至此糧票被宣布正式停用。

擴展資料:

解放初期,市場商品供應不足,為保證群衆基本生活的需要,國家決定實行“計劃經濟”,發放各種商品票證來分配商品。

我國票證包括糧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甚至還有糞票、尿票等,小小一張票證,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

這些名目繁多的票證,覆蓋了全國2500多個市縣,堪稱世界之最,1953年中央政府頒布《關于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實行糧油計劃供應,劃片、定點、憑證供應辦法。

市鎮糧食定量供應從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公布施行,文件規定:以雜糧、面粉為主食的地區重體力勞動者每月四十至四十九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四十四斤。

輕體力勞動者每月二十九至三十九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三十五斤。居民糧食供應證由當地糧食局核發,居民用糧向國家指定糧店購買,乘坐火車、輪船的旅客,在車船中用餐,也要憑專門糧票獲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糧票

布票什麼時候廢除

1981年許多棉紡織生産企業由于産品積壓,開始“不收布票”促銷。

1983年12月,國務院決定取消布票,紡織品實行敞開供應。

較早的布票叫“棉布購買證”。如江西省1954年發行的“棉布購買證”,很像郵票中的小本票,外面有包皮,裡面是票證。票面印有名稱、數量及存根等,購買棉布時把購布證裁掉,留下存根。

布票收集難度比糧票等其它票證要大得多,尤其是成套布票,不是聯張的較難配齊,身價不凡,一套布票數十元、上百元。早期布票尋覓極難,漸成珍品。

擴展資料:

取消布票的原因

一、棉布滞銷。

據北京市紡織品公司業務科的同志介紹,紡織品調價後,本市紡織品銷售發生很大變化,棉布、棉織品銷售銳減,滞銷嚴重,商品積壓。

百貨大樓紡織品部過去兩天賣棉布四百五十米,現在賣兩天也不超過六十米,還有不少是機關單位買的。布制服裝銷售也連續兩年下降超過30%。據中央有關部門介紹,全國棉布銷售情況與北京市差不多。

二、化纖暢銷。

瑞蚨祥綢布店當年上半年銷售的的确良同比增長26.65%。在北京郊區,大興縣大辛莊鄉供銷社百貨商店當年前七月的化纖銷量同比猛增了七倍,化纖服裝銷量也增加了2.1倍。鄉社員姜佐信風趣地說:“化纖經蹬又經踹、經鋪又經蓋,手裡有錢誰不想買?”

三、布票用途日趨縮小。

從1982年開始,國家陸續對部分紡織品實行減收或免收布票,敞開供應,當下隻有部分純棉布及部分棉服裝收布票了。城市居民用在穿上的布票,每人每年隻有二尺左右。

四、布票家家有餘。

北京市紡織品公司業務科同志做的調查顯示,全市1982年布票回籠數是曆年布票回籠數最少的一年。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布票提前三年取消

我國取消糧票是哪一年

我國于1993年取消糧票。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應用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随着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曆史舞台,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糧價放開後,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進了農民生産積極性,糧食産量顯著增長。1993年,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已無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長達近40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為找不到糧票發愁了。

糧票之“最”

1、最早的糧票:1951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糧食局發行的大米票。

2、面額最大的糧票:1970年高郵縣糧食指标化票,面額為20000斤。

3、面額最小的糧票:1960年南京市糧食局發行的“南京市糧食局流動購糧憑證”,面額為壹錢。

4、票幅最大的省級糧票: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局發行的“廣西流動人口糧油定額供應卡”,該票長17.3厘米,寬6厘米。

5、票幅最小的省級糧票:1955年浙江省印制的“随證糧票”,該票長0.9厘米,寬0.8厘米,僅有小手指甲大小。

6、流通時間最長的糧票:國家糧食部1965年發行的全國通用糧票,流通時間長達28年。

7、流通時間最短的糧票:國家糧食部1962年發行的車船糧票,流通約一個月。

8、面額最多的套票:1975年河北省邯鄲市糧食局革委會發行的工種補差糧票,這套票共60枚,面額從1斤到30斤。

9、面額最大的語錄套票:1967年發行的軍用供給糧票,全套分大米、面粉、粗糧、馬料4種,每種又有50、100、500、1000斤4種面額,全套面額高達6600斤。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糧票

所有的票據那年取消

1984年,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從此,伴随城鎮居民38年曆程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完成了謝幕演出,票證時代徹底終結,捆綁在商品身上的枷鎖終于打開。

擴展資料:

1955年,全國第一套糧票正式流通,拉開了中國長達38年之久的“票證經濟”的帷幕。幾年之後,由于天災人禍,中國進入“三年困難時期”。這時需要憑票購買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日用百貨。于是,從糧票又發展出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手表票、縫紉機票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