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最後怎麼死的(包拯最終結局)

biang 中華百科 901

本文目錄

  1. 包拯最後是咋死的
  2. 曆史上的包青天是怎麼死的
  3. 包青天包拯最後到底是怎麼死的死時多大
  4. 大宋包拯是怎麼死的
  5. 包拯是怎麼死的

包拯最後是咋死的

生病。

包拯是生病死的。1062年,包拯生病後 13天就病發身亡,死在開封府,包拯之死。史書上記載包拯死于 63歲,死之前身體健康是一個硬朗的小老頭。1062年包拯突然死于一場暴病,這讓很多專家都很懷疑。

1908年,合肥政府在修建包拯墓的時候鑒定出包拯的骨頭中有過量的砷元素,砷元素特别高這說明包拯不是自然死亡,包拯不是死于暴病就是死于謀殺。包拯是被被毒死的還是死于暴病,曆史上都無從驗證。

因為這場病來得太過突然,所以包大人生前,也沒怎麼遭受過病痛的折磨。在其死後,皇帝為其辍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而包大人去世之後,他的兒子也繼承了包大人的優良品格,成了一個正直清廉的好官,包家也是香火綿長,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後人。

包拯少年時代簡介:

少年時代的包拯,便成長于北宋的這段黃金時代當中。另外,包家也不是什麼普通人家,從包拯爺爺那一代開始,便已經入朝為官,而且官職不低。更為難得的是,包拯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難得的清官。少年時代的包拯,深受家族長輩的影響,所以才會成為後來那個著名的‘包青天’。

在包拯24歲那年,宋真宗去世,皇帝換成了宋仁宗。這位宋仁宗在曆史上,也是一位難得的好皇帝。而包拯接下來的大半生,也将完全追随這位宋仁宗,開創出一段君臣佳話。

曆史上的包青天是怎麼死的

得病而死。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吊唁,并為其辍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禦史,曾建議練兵選将、充實邊備。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

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谏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擴展資料:

轶事典故:

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遼朝時,遼朝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清正廉明: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于今天的廣東肇慶市)時。當時端州特産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

凡在這裡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隻能按規定數量生産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

并且表态,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包拯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

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赈災等等,演繹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年間,富弼為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禦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集天下之望。當時士大夫相傳道:“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包拯

包青天包拯最後到底是怎麼死的死時多大

曆史記載是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禦史,曾建議練兵選将、充實邊備。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将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于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擴展資料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産、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曆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征。

歐陽修: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于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張田:仁宗皇帝臨禦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聖神明智之資,善容正人延谠議,使其謀行忠入,有補于國,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肅包公止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包拯

大宋包拯是怎麼死的

是因病逝世的。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吊唁,并為其辍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他28歲中進士,曾先後任天長、端州、赢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知縣、知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

在财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禦使、谏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谥孝肅。他當過的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擴展資料

人物經曆

在開封府的階段中,包拯“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據《宋史・包拯傳》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後來包拯晉級為“右谏議大夫、權禦史中丞,兼理檢使,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當時,大宋的财政部長“三司使”張方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假公濟私。有個叫劉保衡的商人開了間酒坊,因為經營不善,欠下官府的小麥,折合現錢一百多萬貫。

劉保衡拿不出錢還債,張方平便下令劉保衡變賣家産抵償欠債,張方平自己卻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了劉保衡的家産。包拯認為張方平利用職權,巧取豪奪,罪不容恕,于是上書皇帝,參了張方平一本,張方平因此被罷了官。

不久,宋祁接替了張方平三司使的職務,但是宋祁的人品也不怎麼樣,于是包拯又繼續彈劾宋祁,導緻宋祁又被罷免。

朝廷任命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暫時兼任了财政部長的職務。那時候,歐陽修帶着懷疑說:“包拯接連告倒了張方平和宋祁,這其實是因為他自己貪戀财政部長的肥缺。“包拯并不以為然,他在财政部長的位置上,采取了很多具體措施,努力保障百姓的利益,減輕百姓的負擔。

1062年7月,包拯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包拯的一生鐵面無私、疾惡如仇、剛毅耿直,敢于打擊權貴豪門勢力。他對後代要求極嚴格,凡是包氏子孫中當官的,如有貪贓枉法,活着不得歸本家,死後也不能葬包家祖墳,“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

正因為包拯一生廉潔清正,無私,才能在百姓的心目中樹立起一座崇高的豐碑。當政治清明時,百姓懷念他;政治衰敗時,老百姓更懷念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包拯

包拯是怎麼死的

包拯是暴斃而亡,但也有傳言是被毒殺,卻沒有具體證據,具體解釋如下:

查史料,可知包拯死時,年僅63歲,身體一直比較健康,沒有患大病的記載。而其死亡過程,也頗有疑點。

嘉祐七年,包拯在處理公務的時候,突然發病,經過衆人的搶救,包拯被送回了自己的府上修養。皇帝知道後,派來太監給他送藥,可是還沒有幾天就去世了,從發病到去世,總共隻用了13天的時間,這完全是暴斃而亡。

所以就有人說包拯是被人害死的,有人說包拯的政敵在害他,也有人說是皇帝看他不爽,給他的藥有問題,但是都屬于是猜測,沒有一種說法有證據。

人物形象

包拯是個很孝順的人,他在1027年考中進士出任官職,但考慮父母年邁,便辭官在父母跟前盡孝,數年後二老去世,包拯守在墓旁服喪期滿仍不忍離開,鄉裡人數來勸說,直到1039年他才重回官場,擔任揚州天長縣的縣官。

此時的包拯已經是39歲的中年人,可以說精力最盛、最可能有所作為的十年,他都奉獻給了父母,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其次他敢于進谏、不畏權貴,北宋統治者采取優待官員的政策,不僅導緻冗官問題,也滋生了大量腐敗現象,包拯在奏議當中就指名道姓地揭發官員腐敗。

包拯受後人信仰還跟他能為百姓代言有很大關系,在為官過程中,他一直都在踐行以民為本的儒家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