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怎麼收徒的(鬼谷子收徒三個條件)

biang 中華百科 671

本文目錄

  1. 鬼谷子的徒弟有哪些(正史中的鬼谷子徒弟)
  2. 鬼谷子收徒弟的标準是什麼
  3. 鬼谷子收徒的三個條件

鬼谷子的徒弟有哪些(正史中的鬼谷子徒弟)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曆史上的鬼谷子卻猶如一個完美之人,完美得讓人不敢相信。

文獻對鬼谷子生平記載極少,且互相矛盾之處很多,僅以這些文獻歸納,鬼谷子有三大傳奇:一是精通百家學問,縱橫家的鼻祖,還是思想家、謀略家、兵家、陰陽家、法家、名家、教育家;二是著作思想驚人,鬼谷子寫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等重要作品,被後世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曆代将之列為禁書;三是教出一群高徒,孫膑、龐涓、張儀、蘇秦、毛遂等,幾乎每一個都攪得戰國風雲變幻。

鬼谷子是不是如此傳奇,本文暫且不論,重點聊一聊鬼谷子的徒弟。數千年來,鬼谷子越來越神秘,徒弟越來越多,原本正史上隻有二個徒弟,數千年下來變成了五百高徒,甚至徒弟質量上比孔子還牛,足實令人驚詫。

鬼谷子是中國曆史上極具神秘色彩的名人,符合中國人心目中的世外高人形象,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隐居山林不願追逐名利,而讓高徒出山攪得天下風雲變色。按照文獻記載,鬼谷子最初的徒弟是龐涓與孫膑。

司馬遷沒有為龐涓列傳,隻在記載孫膑時談到龐涓,對兩人師傅都沒有記載,隻是說“孫膑嘗與龐涓俱學兵法”,并未提及孫膑與龐涓師傅是鬼谷子。不僅如此,《史記》之前與之後的正史中,都沒有提及孫膑與龐涓師傅是鬼谷子。

既然如此,孫膑龐涓拜師鬼谷子是從何而來的呢?具體源頭已經難以考證,但這麼描述的都是一些演義小說。

明代吳門嘯客的《前後七國志》中記載:“河南汝州雲夢山水簾洞,有個鬼谷先生,兵書戰策,妙略奇謀,無所不識。孫膑拜辭母親說:‘孩兒孫膑,今日要往雲夢山鬼谷先生處求學。’龐涓辭父說:‘我如今收拾行李到雲夢山水簾洞鬼谷先生處,拜其為師。’路與孫膑,涓與膑同行。”這部書明顯胡扯,不談其他,就說孫膑姓名,孫膑本名不詳(山東孫氏族譜稱其為孫伯靈),受過膑刑之後才被稱為孫膑,這是最基本的曆史常識,很多影視劇中直接稱少年孫伯靈為孫膑,簡直贻笑大方。

明朝《東周列國志》上,又有一番故事,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鬼谷子的高深莫測、龐涓的功利心強、孫膑的謀略出衆。如今,大家所聽說的鬼谷子、孫膑、龐涓的故事,多數源自這本書,但《東周列國志》隻是一本曆史演義小說,連野史的資格都算不上。

《史記》是一部信史,司馬遷沒有說孫膑與龐涓是鬼谷子徒弟,就意味着真相大抵就是如此了,如果隻是無法判斷是不是鬼谷子徒弟的話,司馬遷應該也會用記錄下來,比如對姜子牙的曆史有些不确定,司馬遷在史書上留下“或曰(有人說),太公博聞,嘗事纣。或曰,呂尚處士,隐海濱”等,這是司馬遷治史的嚴謹态度。

否定孫膑與龐涓是鬼谷子弟子之餘,司馬遷肯定蘇秦與張儀是鬼谷子徒弟,文辭極為簡潔。

《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

《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這也是最早提到鬼谷子的文獻。

司馬遷之後,東漢王充在《論衡·答佞篇》中說:“術則縱橫,師則鬼谷也。傳日蘇秦、張儀縱橫,習之鬼谷先生。掘地為坑,日:‘下說令我泣出,則耐分人君之地。’蘇秦下,說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張儀不若。”與司馬遷簡潔的文辭相比,王充的文辭變得越來越豐富,估計王充添加了不少私貨,增加了衆多個人想象。

除了孫膑、龐涓、蘇秦、張儀之外,其他野史雜談上還記載了很多鬼谷子的徒弟,比如尉缭子(曆史上有嬴政時尉缭子與魏國尉缭)、商鞅、毛遂、徐福等等,說魏國尉缭與商鞅是鬼谷子徒弟還可能在時間上沾點邊,說毛遂、徐福等是鬼谷子徒弟簡直就是胡扯。

根據司馬遷的計算,蘇秦在張儀之前,但基本處于同一時代,蘇秦“合縱”戰略實施于公元前330年左右,張儀“連橫”戰略實施于公元前320年左右。如果去掉蘇秦遊曆、求官需要的大約十年時間,可以大緻推測出蘇秦在公元前340年出師,張儀可能與之同時出師,也可能稍晚幾年。如果鬼谷子30歲開始收徒,教蘇秦、張儀五年,那就意味着公元前340年時鬼谷子約35歲,鬼谷子應出生于公元前375年左右。

當然,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顯示,蘇秦輩分比張儀晚,蘇秦死于公元前284年,成功合縱五國攻秦(齊、韓、燕、趙、魏),發生在公元前288年,而《史記》把這一事件提前到前318年左右;張儀死于公元前310年,與之合縱對抗的是公孫衍,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後,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這個暫且不談,因為《戰國縱橫家書》的記載也未必真實。

毛遂活躍于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28年,徐福(生卒不詳)在公元前210年出海尋找仙藥,兩人與鬼谷子相差百餘年,還怎麼有直接的師徒關系?

筆者認為,鬼谷子徒弟之所以越變越多,根源在于鬼谷子過于神秘,學識謀略卻又強大無比,于是在史書又沒有明确記載孫膑、龐涓、商鞅等師傅的情況下,古人就戲說性的為其拜師鬼谷子,以滿足“名師出高徒”的期望。

參考資料:《史記》等

鬼谷子收徒弟的标準是什麼

話不能多,有過人之處,智者,看這個人的機智與應變能力。

鬼谷子收過四個徒弟:孫膑,龐涓,蘇秦,張儀,——他們進山之前都是無名小卒,出師之後個個大放異彩,名流千古。孫膑是一個齊國的軍師圍魏救趙之戰,開啟了戰争不在正面戰場之先河,是戰争精細化,靈活化。

龐涓超級強國魏國的上将軍,繼承吳起創立訓練魏國武卒,馳騁戰國幾十年。張儀,蘇秦開啟縱橫家隻祖,六國在強大的秦國面前能有十多年的相持,全因此二人。他們把弄了戰國十幾年,互相攻擊又互相依賴,用盡心機權術,幾乎都成了天下公敵。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長于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稱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他着有《鬼谷子》一書,又叫做《捭阖策》。民間亦有傳說鬼谷子是命理師的祖師爺。

《史記•蘇秦列傳》中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子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道教認為鬼谷先生為“古之真仙”,曾在人間活了百餘歲,而後不知去向。《鬼谷子》一書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

擴展資料:

鬼谷子想測試一下徒弟的機智與應變能力,他坐在屋裡,跟徒弟龐涓、孫膑說:“誰把我從屋裡動員到屋外,誰的成績就及格。”

龐涓裝作驚慌失措的樣子跑進屋,說:“啟禀師傅,元始天尊到,請您接駕。”,鬼谷子無動于衷。龐涓第二次跑進來,連鞋都掉了一隻,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師傅,九天玄女來了,正在外面等您。”,鬼谷子身子動了動,并沒起來。

龐涓不死心,第三次進來,一急一忙,一跤摔倒地下,磕斷了兩顆門牙,結結巴巴地說:“不好啦,蘇師弟跟張師弟打架,張師弟把蘇師弟打死了!”,鬼谷子站起來,看了看他,還是沒出去。

輪到孫膑,孫膑一進來就說:“師傅,我不行。”,鬼谷子感覺有些奇怪,孫膑說:“您老人家能知五百年過去、五百年未來,我怎麼騙得了您?”,鬼谷子聽罷,有些飄漂然。孫膑接着說:“要是您老人家在屋外,我倒有辦法把您騙進來。

因為外面的事是有天數的,您可以算出來;而屋裡的事,是沒有天數的,您出去了就算不出來了。”,鬼谷子不信邪,讓人把自己連人帶椅子擡到外面。孫膑見師傅出來,大笑說:“我已把師傅叫出來了,及格!”

通過上述簡單的測試,鬼谷子明白,孫膑的才華遠在龐涓之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鬼谷子考徒弟

鬼谷子收徒的三個條件

鬼谷子在挑選徒弟時極為慎重,注重品德與才能的雙重考量。他認為一個優秀的徒弟不僅需要擁有高超的智慧和深刻的思考能力,更需要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和自立自強的品質。在廣泛尋找後,鬼谷子隻收了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皆具備卓越的素質和能力。鬼谷子相信,徒弟的質量遠比數量重要,因此他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培養這兩個徒弟上,旨在将他們培養成傑出的領袖與人才。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鬼谷子的做法顯得尤為獨特且珍貴,這種重視人才質量而非數量的理念,為後人樹立了榜樣。他不僅注重品德與才能的培養,還特别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鼓勵徒弟們在實際生活中磨煉自我。鬼谷子的教育方法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強調通過實踐來提升個人素質,這種教育理念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鬼谷子收徒的三個條件——智慧、道德修養和自立自強,為後世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堅信,一個真正的人才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知識,更需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和獨立自主的精神。這種教育理念不僅幫助徒弟們成長為品德高尚、能力出衆的人才,也為後世教育者樹立了榜樣,激勵着無數人追求卓越。

鬼谷子的教育方式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強調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他堅信,一個真正的人才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知識,更需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和獨立自主的精神。這種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激勵着無數人追求卓越,成為品德高尚、能力出衆的人才。

鬼谷子的教育理念強調品德與能力并重,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他堅信,一個真正的人才需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和獨立自主的精神,這種理念不僅幫助徒弟們成長為傑出的人才,也為後世的教育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鬼谷子的教育理念不僅在當時顯得獨特且珍貴,也為後世樹立了榜樣,激勵着無數人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