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四川傳說有哪些
四川傳說有大禹治水傳說、望帝春官傳說、三星堆文化傳說、哪吒傳說等。
一、大禹治水傳說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傳說之一,而四川是大禹治水的重要舞台。傳說中,大禹為了治理四川地區的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展現出了他的毅力和智慧。這一傳說不僅反映了古代四川的地理環境,也展現了人們對抗自然災害的勇氣和智慧。
二、望帝春官傳說
望帝是古蜀國的帝王,傳說他是一位賢明的君主,緻力于百姓的福祉。望帝春官傳說講述了望帝如何将農業技術和文化知識傳授給民衆,以及他如何為四川地區的發展做出貢獻。這一傳說體現了古蜀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展現了四川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三、三星堆文化傳說
三星堆文化是古代四川地區的一種文化遺存,其中蘊含了豐富的神話傳說。傳說中,三星堆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許多神秘的故事和傳說。這些傳說反映了古代四川地區的文化面貌和曆史變遷,也為人們提供了了解古蜀文化的寶貴資料。
四、哪吒傳說
哪吒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而在四川地區,哪吒傳說也有着獨特的版本。傳說中,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個兒子,他具有神奇的力量和勇氣,曾幫助父母對抗妖魔,保護四川地區的百姓。這一傳說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
以上便是四川地區的一些主要傳說,這些傳說不僅豐富了四川的文化内涵,也為人們提供了了解四川曆史和文化的重要線索。
有哪些關于四川的傳說
嫘祖
黃帝戰勝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他帶領大家發展生産,種五谷,馴養動物,冶煉銅鐵,制造生産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給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
嫘祖養蠶
的過程中,嫘祖和黃帝手下的另外三個人作了具體分工:胡巢負責做冕(帽子);伯餘負責做衣服;于則負責做履(鞋);而嫘祖則負責提供原料,她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她們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不長時間,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想了各種辦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時愛吃的東西。誰知嫘祖一看,總是搖搖頭,一點也不想吃。
有一天,這幾個女人悄悄商量,決定上山摘些野果回來給嫘祖吃。她們一早就進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許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嘗,不是澀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樹林裡發現滿樹結着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好鮮果,就忙着去摘,誰也沒顧得嘗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滿後,天已漸漸黑了。她們怕山上有野獸,就匆匆忙忙下山。回來後,這些女子嘗了嘗白色小果,沒有什麼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麼也咬不爛。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果子。正在這時,造船的共鼓走了過來,發現幾個女子站在那裡發愣,連忙問發生了什麼事。女子們便把她們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說了一遍。拱鼓一聽,哈哈一笑說一聽馬上就要去看。這些女子為了不讓她走動,便把纏在棒上的細線拿到她身邊。嫘祖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詳細看了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又詢問了白色小果是從什麼山上、什麼樹上摘的。然後她高興地對周圍女子說:“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卻有大用處。你們為黃帝立下一大功。”
說也怪,嫘祖自從看了這白色絲線後,天天都提起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減輕,開始想吃東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顧黃帝勸阻,親自帶領婦女上山要看個究竟,嫘祖在桑樹林裡觀察了好幾天,才弄清這種白色小果,是一種蟲子口吐細絲繞織而成的,并非樹上的果子。她回來就把此事報告黃帝,并要求黃帝下令保護橋國山上所有的桑樹林。黃帝同意了。
從此,在嫘祖的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曆史。後世人為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就将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司馬相如
琴挑文君
劉武去世後,因不得志,稱病辭職,司馬相如離開梁地回到四川臨邛(今邛崃市,屬四川省直轄成都市代管),生活清貧。臨邛令王吉與相如交好,對他說:“長卿,你長期離鄉在外,求官任職,不太順心,可以來我這裡看看。”于是相如在臨邛都亭住下,王吉天天拜訪相如,相如托病不見,王吉更顯恭敬。
臨邛富人卓王孫得知“(縣)令有貴客”,便設宴請客結交,相如故意稱病不能前往,王吉親自相迎,相如隻得前去赴宴。卓王孫有位離婚女兒,名文後,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從屏風外窺視相如,司馬相如佯作不知,而當受邀撫琴時,便趁機彈了一曲《鳳求凰》,以傳愛慕之情,因司馬相如亦早聞卓文君芳名。文君聽出了司馬相如的琴聲,偷偷地從門縫中看他,不由得為他的氣派、風度和才情所吸引,也産生了敬慕之情。宴畢,相如又通過文君的侍婢向她轉達心意。于是文君深夜逃出家門,與相如私奔到了成都。卓王孫大怒,聲稱女兒違反禮教,自己卻不忍心傷害她,但連一個銅闆都不會給女兒。[10]
司馬相如的家境窮困不堪,除了四面牆壁之外,簡直一無所有。卓文君在成都住了一些時候,對司馬相如說:“其實你隻要跟我到臨邛去,向我的同族兄弟們借些錢,我們就可以設法維持生活了。”司馬相如聽了她的話,便跟她一起到了臨邛。他們把車馬賣掉做本錢,開了一家酒店。卓文君當垆賣酒,掌管店務;司馬相如系着圍裙,夾雜在夥計們中間洗滌杯盤瓦器。
卓王孫聞訊後,深以為恥,覺得沒臉見人,就整天大門不出。他的弟兄和長輩都勸他說:“你隻有一子二女,又并不缺少錢财。如今文君已經委身于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一時不願到外面去求官,雖然家境清寒,但畢竟是個人材;文君的終身總算有了依托。而且,他還是我們縣令的貴客,你怎麼可以叫他如此難堪呢?”卓王孫無可奈何,隻得分給文君奴仆百人,銅錢百萬,又把她出嫁時候的衣被财物一并送去。于是,卓文君和司馬相如雙雙回到成都,購買田地住宅,過着富足的生活。[7]
犬子的由來
據太史公《史記》的記載,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也就是說“犬子”其實是他的乳名,或者名字。就像“二毛”、“小胖”之類,難登大雅之堂。他長大後,也覺得名字不好聽,加上又仰慕蔺相如的為人,自己便更名為相如。
最開始,“犬子”之稱,其實并無小名之意,隻是司馬相如的父母為了小兒好養活,便特意選一個低賤的字詞為之命名,以遠離鬼魅,但因為司馬相如長大後自己改了名字,“犬子”才成了小名。[7]
名琴綠绮
梁王慕名請司馬相如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绮”琴回贈。“綠绮”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内有銘文曰:“桐梓合精”。
相如得“綠绮”,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绮”絕妙的音色,使“綠绮”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稱。
成語紅拂綠绮中的綠绮指司馬相如以綠绮琴挑文君的典故,成語指能于流俗中識名士、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古代奇女子。[7]
關于我們四川都哪些傳說至少7個
四姑娘山: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有位名叫斯格拉的山神,有四位美麗的女兒,人們統稱"四姑娘"。父女勤勞善良,牧業為生。鄰近有位黑魔山神見了,再生頓生惡念,欲強娶四位姑娘做他的妻妾。斯格拉以禮勸阻不成,二人展開搏鬥。斯格拉年老體衰不敵,被黑魔殺死于荒野。四位姑娘堅決不從,帶着悲憤乘夜出逃。是夜,大雪紛紛,天寒地凍,來到小金縣日隆關時,精疲力竭,痛哭不已。哭聲驚醒了關内外的百姓,他們連夜打起火把趕來,驅走了黑魔,救起了四位姑娘。四姑娘感謝老百姓的救護,擦幹眼淚,長年幫助老百姓放牧牛羊,種植五谷,守護一方水土,衆鄉親過上好生活。但因勞累過度,四姑娘不久離開人世。老百姓懷着痛惜之情用白雪将她們的屍體掩埋。天長日久,這四位姑娘的墳墓逐漸升高擴大,化為四座雪峰,人們就叫她四姑娘山,并尊她為神女山。
孟獲城:傳說,諸葛亮第七次擒孟獲前,探子來報,孟獲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孔明決戰,還說孟獲有神相助,得神樹一株,可搬來天兵天将,助其守城。諸葛亮遂買通孟獲部下,把神樹偷出來。沒有神助的孟獲,節節敗退,将士的鮮血染紅了滿山的石頭,孟獲仰天痛哭,上天憐惜他,把孟獲的眼淚變成了眼前的河流。這紅石灘銘刻了孟獲的壯志豪情。紅石延伸1.5公裡,沿步遊道都可欣賞這一奇觀。
九寨溝:
古時,有大山之神。主管草木萬物,名“比央多明熱巴”,該神有9個女兒,個個美貌賢惠、勤勞、善良,然而神則恨女難成大器。又害怕女兒們嫁人歸去,自己孤身難待來日,于是便于水晶般大岩中,選出秀麗舒适的樓閣庭院,鎖女于其中,不讓她們外出。
姑娘們深感父愛,又望出繡樓創世界。父親不允許,左右為難,且山門難出,思來想去,決計變為蜜蜂随父進出。大姐首當其沖,附于父體,化為蜂,學得父親開、關山門的方法,一天便趁父親外出,領衆妹妹化為彩蝶出山門翔于藍天,窺覽山外人間。
時值正午,姑娘們來到十二山峰上空,看見地上溝谷縱橫,毒煙四起,生靈塗炭。細尋,見清流污水染就,民飲水而病、亡,鳥獸亦遭其害。九位姑娘訪得一病危老媽,老媽勸姑娘快快離開此地,道有妖魔叫“蛇魔紮”,言欲收殺十萬生靈,方能得道成仙,天下無敵,溪流中全為妖魔所投毒物。
姑娘們聽了此話,恍然明白阿爸愁顔原委,便問老媽,“如此妖魔,比央多明熱巴為何不管?”老媽言道:“他呀,幾次都敗給妖魔了”。
阿爸已知女兒們出去了,卻不言語,苦思降魔絕招。姑娘們則聚于屋中,共同商量滅妖大計。大姐很聰明,對衆妹妹說道:“阿舅本領超常,阿爸的本事也是他教的,何不請他滅妖?”主意已定,衆姐妹又歎不知阿舅住在何方。于是,大姐從阿爸房中偷出圖紙,約衆姐妹,化為九條飛龍,直往西天而去。路徑千難萬險,終于來到一處煙波浩淼的别洞前。姑娘們仰首觀望,半空祥雲處顯出天神模樣之人,就是金剛降魔神雍忠薩瑪,姑娘們的舅舅。
舅舅見了她們,明了事情原委,取出玉石繡花針筒、綠色寶石一串,賜與姑娘們:這針筒是你們阿媽煉成的“萬寶金針”,遇見蛇魔紮,隻要把金針筒對着妖魔叫聲你們阿媽的名字,萬根金針就會刺破妖魔的眼珠和心髒;若還不行,你們又連叫三聲我的名字,我即來協助你們。妖魔死後,你們将這綠寶石串珠撒向十二座山峰,便會使山溝翠綠一片。
姑娘們記牢舅舅的話,回到山峰腳下,戰敗了蛇魔紮,但此妖頑冥不化,垂死中将地上的污水卷起巨浪,沖毀了良田房舍……姑娘們見此情景,急呼舅舅名字,突然天空霹靂一聲,一面閃射金光之大鏡插于洪水前,洪水立即消失,而惡魔的頭,血淋淋的挂在寶鏡前。姑娘們即跪拜謝舅舅。此時,比央朵明熱巴急得渾身汗濕,飛到十二山峰下一看,大喜過望,也明了大半,欣喜之餘,連誇女兒們能幹。
随後,姑娘們将綠寶石全都撒向十二山峰下,刹時,山青水秀,林木蒼翠。寶石落地砸出的坑成了海子,線則成了溪流瀑布。
後來,9個姑娘分别嫁給了9個強壯的藏族青年,她們分别住在九個藏族村寨裡,開始了新的生活。于是,後人便稱此地為“九寨溝”。
遂甯觀音故裡:相傳很早以前西域有個劫國(今新疆昌吉縣北),劫王叫莊嚴。他們過着遊牧生活,後來南遷到遂甯定居,建立城邦國,劫王改名妙莊。遂甯便是妙莊王建在涪江邊的城垣。
妙莊王先後養育了三個女兒,長女名妙書,次女名妙音,三女名妙善。她們便是後來廣為流傳的觀音三姊妹。
妙善的出生十分傳奇,其母在懷孕之初就有金蓮盛開、明珠投懷之吉兆;妙善降生時又有珍禽齊鳴,鮮花盛開,異香撲鼻之喜慶;妙善的修行更是充滿傳奇色彩,傳說妙善公主從小便吃素念佛,樂善好施,一日在靈泉山“忽見釋迦牟尼佛,遂潛心修行”,“克服重重魔障,終成觀音菩薩。”
在妙書、妙音相繼出閣之後,及妙善長,卻違背妙莊王為其招附馬的意志,決心修行,“莊王發氣如雷震”,送妙善公主到白雀寺,令寺中尼僧給她最苦最累的活做,希望她遭受磨難後改變決定,以遂王心。然而妙善每日裡挑水、劈柴、掃地、洗衣、煮飯,幹起活來無怨無悔,毫無難色,稍有空閑,還是把佛來念。白雀寺的師父見公主聰慧,不忍耽誤她的前程,便善待公主,為她修行提供方便。半年後,莊王派“巡察宮兒”來白雀寺暗訪,獲知實情,大怒,連夜下令火燒白雀寺,燒死了500僧尼。妙善被神虎銜着救往普陀山後,便在紫竹洞中修道參禅。後莊王生500痛瘡病危難治,張榜求醫,一和尚開出藥方,需要親人一手一眼為藥引。莊王的大公主、二公主不願獻己手、眼,乞求父親寬恕。和尚告訴莊王,三公主還活着,願意盡孝。莊王派人到普陀山,妙善公主早知來由,指出:“父王瘡痛龍體現,五百波蘿瘡慘烈。燒死五百尼僧罪,果報自受刺心肝。”之後妙善割手挖眼以治父病。妙善在普陀山苦苦修行了九載,常持壺中甘露拯救萬民,佛祖聞之,封妙善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父親與姐妹等衆人來普陀山參拜時,“公主化變千手眼。千手千眼觀世音,普渡衆生永流傳。”
都江堰:
古時的岷江中惡龍為害,李冰的兒子二郎帶領海山七聖去降龍。一場鬥惡下來,七聖和獵狗哮天犬全部戰死,惡龍也身負重傷向南逃去。二郎追到青城山,不見了惡龍的蹤影,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遇到一位老婆婆。
老婆婆知道他是李冰的兒子,為了促住惡龍來到此地,就對他熱情接待,燒好了面條請他吃飽肚子。不久,化作人形的惡龍也來到老婆婆的家,向老婆婆乞求食物充饑。
老婆婆一眼就看出這是一條惡龍,也煮了一鍋面條讓它吃,誰知,面條到了惡龍的肚子裡,都變成了帶鐵鈎的鍊條,将惡龍從肚子裡鎖起來,使它不得不束手就擒。至今,青城山下還有李二郎坐過的”屁股印“,和惡龍打滾的“滾龍槽”這兩處遺迹。
都江堰二:
在都江堰上還跨了一條安瀾橋,安瀾橋又稱夫妻橋,民間流傳着夫妻二人立志修橋的動人故事。說的是清代嘉慶年間,川西韓家壩的私塾先生何先德決心重修破敗了的安瀾橋。他向各方募集資金,帶領百姓動工修建,觸犯了擺渡口渡頭的利益。
渡頭就勾結官府,以“草菅人命”的罪名,把何先生抓到牢裡,後來死在牢中。他的妻子決心繼承夫志,繼續請工匠修橋,終于建成了一座新橋。這座橋以石頭和木排做橋墩,用粗竹纜為欄,每隔十米豎木闆緊固欄纜,橋身安穩可靠。
人們為了感謝這一對造福人民的夫妻,就把這座新橋稱之為“夫妻橋”。還有人為此寫了一首詩:“夫妻橋上過夫妻,夫唱妻随頌夫妻;妻承夫志完大業,長虹百代跨東西。”還有人把這一對夫妻造橋的故事編成川劇,至今這出戲還在四川各地上演,甚至還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過。
絲綢之母嫘祖: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鹽亭縣境内)嫘村山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凄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這哭聲震動了天廷。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将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着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産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出于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裡,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熱天涼爽、冬天溫暖,于是為天蟲取名為蠶,捉回家喂養。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産規律和缫絲織綢技藝,并将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進入了錦衣繡服的文明社會。
姑娘發明養蠶缫絲織綢的消息很快傳遍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興,收姑娘為女兒,賜名"嫘祖"。嫘祖這一驚天動地的創舉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部落的首領紛紛到西陵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這時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領黃帝軒轅,征戰來到西陵,兩人一見傾心,很快嫘祖被選作黃帝的元妃。嫘祖輔助黃帝戰勝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協調好各部落的關系,完成了統一中華的大業。同時奏請黃帝诏令天下,把栽桑養蠶織錦的技術推廣到全國。嫘祖死後黃帝把她葬于落村山,後世尊稱其為"先蠶娘娘"。
嫘祖被後人推崇為我國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時尊她為先蠶。北宋的《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于此。"《路史》将嫘祖發明的養蠶取絲系統化,說西陵氏勸養蠶、育蠶種、親自采桑制絲,開創了絲織事業,從此,嫘祖被當作是上古時勞動婦女養蠶取絲的始祖,被古代黃帝供奉為蠶神。以後,每到植桑養蠶時間,人們紛纭設祭壇祭祀先蠶,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用來祭奠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這麼多字,樓主要是不加分我都會覺得樓主摳死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