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患有哪些病(光緒有什麼病)

biang 中華百科 639

本文目錄

  1. 光緒帝怎麼死的
  2. 光緒帝為何有遺精病(光緒帝的遺精之謎)
  3. 光緒在位時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

光緒帝怎麼死的

光緒之所以會在壯年夭亡,首先,這與他一貫體質積弱,自幼失于調養有關。從光緒早年的醫案及其自述的“病原”得知,他自幼體弱多病,且有長期遺精病史。光緒三十七歲時,在親書的“病原”中說:遺精已經将近二十年,前幾年每月遺精十幾次,近幾年每月二三次,經常是無夢不舉就自行遺洩,冬天較為嚴重。腰腿肩背經常感覺酸沉,稍遇風寒必定頭疼,耳鳴現象也近十年。可見,光緒體質一直不好。另據光緒十年、十二年(1884、1886年)的脈案,知其經常患感冒及脾胃病,湯藥、丸藥很少有不用的時候。這時光緒年僅十五六歲,即已弱不禁風,失去抵抗病菌之力而多災多難。這些檔案記載與民間的傳聞以及一些文獻中所記述的情景頗為相似。

其次,成年以後的光緒,體質雖未見好轉,遺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繼續。但從醫案記錄來看,在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間,其診病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有所減少,到光緒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後他的病情卻突然加重,體質直線下降。據當時醫案記載,其病狀紛纭,甚為複雜。如光緒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八日的醫案是這樣記載的:朱焜、門定鳌、莊守和、張仲元請得皇上脈息左寸關沉滑稍數,人迎見浮,右寸關沉滑而數,兩尺細弱,沉取尤甚。頭痛惡寒,身肢酸痛。面色青黃而滞。……頭覺眩暈,坐久則痛。左邊頰頤發木,耳後項筋酸疼。腭間偏左粟泡嗆破,漱口時或帶血絲,咽喉覺擋,左邊似欲起泡,右邊微疼。……舌苔中灰邊黃。左牙疼痛較甚,唇焦起皮,口渴思飲,喉癢嗆刻,氣不舒暢,心煩而悸,不耐事擾,時作太息。目中白睛紅絲未淨,視物眯朦,左眼尤甚,眼泡時覺發脹。耳内覺聾,時作烘聲。胸中發堵,呼吸言語丹田氣覺不足,胸中窄狹,小腹時見氣厥,下部覺空,推揉按摩稍覺舒暢,氣短懶言。兩肩墜痛。夜寐少眠,醒後筋脈覺僵,難以轉側。夢聞金聲偶或滑精,……心中無因自覺發笑。進膳不香,消化不快。……下部潮濕寒涼。大便燥結。小水頻數時或艱澀不利等症。本由禀賦素弱,心脾久虛,肝陰不足,虛火上浮,腠理不密,感受風寒使然。今僅暫用疏風寒之中,仍寓養心扶脾潤肺生津滋養肝腎之劑。尚宜節勞靜養調理。所開出的藥方是:防風二錢,川芎一錢五分,薄荷八分,羌活一錢五分,雲茯神苓各二錢,元參三錢,幹地黃三錢,霜桑葉二錢,花粉二錢,桔梗二錢,幹草八分,建曲二錢,引用甘菊二錢,生姜三斤。此日脈案可謂詳盡,而自此以後二三年脈案,大都與此相近,且病情逐漸加劇。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光緒皇帝的疾病不斷惡化,從未好轉,從脈案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病已入五髒,氣血雙虧,病情日趨嚴重。

到了光緒三十四年春,也就是光緒臨終前半年,其病勢已十分嚴重,宮中禦醫已均無良方可施,眼看光緒就要不行了,清廷這才急忙征召江蘇名醫陳秉鈞、曹元恒來京入宮診視。緊接着又向直隸、兩江、湖廣、山東、河南、山西等督撫發出電旨:入春以來,皇上欠安。在京各醫,診治無效。希各處精選名醫,迅速來京,恭候傳診。各省接此電旨,很快就保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名醫來京。并分别緻電直隸、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督撫,告知速送川續斷、蘇芡實、北沙參、苡米、廣陳皮、桑寄生、杭白菊、茯苓、甘枸杞等禦用上品藥材。可為時已晚。此後,主要由以上諸人為光緒診脈開方,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初九日,江蘇名醫曹元恒在醫案中寫道: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十分嚴重,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藥還是溫燥藥都不能用,處于無藥可對症的嚴重病狀。隻得開些平安藥:鼈甲心三錢,水灸;新會皮七分、雲茯苓三錢、飛辰砂三分、拌;石決明四錢,鹽水煅;鹽半夏一錢五分、粉罴榭三錢、杭菊瓣一錢、炒谷芽四錢,水煎服。五月初十日(6月8日),陳秉鈞更在“脈案”上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之語,光緒的病狀更加複雜多變,髒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隻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光緒本人對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着急,在他親述的病原中,一再指責禦醫們無能。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雖“屢易方藥,仍屬加重”而斥責禦醫們:“病勢遷延,服藥總覺無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責備禦醫:“服藥非但無功,而且轉增,實系藥與病兩不相合,所以誤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禦醫是:“每次看脈,忽忽頃刻之間,豈能将病詳細推敲?不過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醫,何能如此草率!”等等。這些斥責嚴詞,在他的病原中經常出現,反映了他焦躁絕望的心情。

清宮醫案的确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緒雖與慈禧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并不是慈禧親生。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鹹豐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

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鹹豐皇帝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妹妹。從這些關系講,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時年僅十九歲,身後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後不同意,表面上是因為溥倫之父載治不是奕緯親生子,同樣是由旁支過繼,實際上是因為若要載淳的子侄輩繼位,自己身為祖母便無權以太後身份臨朝。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二天,慈禧壓制衆論,一人做主,執意讓隻有四歲的載湉入宮即位為帝。載湉,也就是光緒,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面是因為慈禧親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後,無子嗣繼承皇位;更重要的還是慈禧權欲熏心,找個兒皇帝,可再次創造機會垂簾聽政。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裡,或當作争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作她禦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制政治的需要。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緻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隻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并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餘歲後,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後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内容與恽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禦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制,終于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于一人之尊者。”大緻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後淫威之下,失于調養照料有關。

光緒帝為何有遺精病(光緒帝的遺精之謎)

清朝末代皇帝光緒帝,因其特殊身份,他的遺精現象成為了曆史上的一個争議話題。遺精,即男性在睡眠或無意識狀态下自發排洩精液,對一般男性而言并非罕見。然而,由于光緒帝的皇室地位,這個尋常現象被社會放大,引起了廣泛關注。

據曆史記載,光緒帝的遺精問題極其嚴重,幾乎每天夜間都會發生,對他的生活和精神造成了困擾。當時的醫療條件無法提供有效的治療,這使得他的家人和朝廷面臨着維護皇室形象的壓力。他們采取了措施,如封閉他的卧室,嚴格控制他的飲食和藥物,以期減少這種現象。

盡管如此,光緒帝的遺精問題并未得到解決,反而成為他生活中的一個沉重負擔。這凸顯了當時醫學技術的局限,提醒我們現代醫療技術的重要性,它能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和處理健康問題,确保身心健康。

光緒在位時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

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簽訂《伊犁條約》

1883年—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争,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

1895年3月爆發中日甲午戰争,簽訂條約《馬關條約》

1901年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醜條約》

慈禧太後,在中國近代曆史上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滿清政府在後期面臨着内憂外患的情況下,慈禧太後在不斷的維持着滿清的統治。那麼,在慈禧太後主持大局的時候,在外國的不斷侵略與騷擾下,慈禧都跟外國人簽訂過哪些不平等條約?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載湉為帝,改年号為“光緒”,兩宮太後再次垂簾聽政。

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伊犁地區。1875年,慈禧采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于1878年1月收複新疆。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

1883年—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争,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戰争之初慈禧借戰事不利,把責任推給以奕欣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将他們全部革職,史稱“甲申易樞”,從此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1894年,日本侵略中國,1895年3月,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曆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強幹涉下,後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台灣,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淩晨,慈禧帶着光緒帝倉皇出逃北京。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争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第二年2月14日批準《議和大綱》,并發布上谕,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1901年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醜條約》,規定39年内賠款4.5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台等。1902年初,慈禧與光緒帝回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