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三國時期的曹沖是怎麼死的
一、死因
公元208年,曹沖十三歲時,曹沖得了重病,曹操親自為他向天請求保全生命,到了曹沖死去時,曹操極為哀痛,曹丕寬解安慰曹操,曹操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幸運啊。一說就流下眼淚,為曹沖聘了文昭甄皇後族中亡女與他合葬,追贈給他騎都尉的官印绶帶,命宛侯曹據的兒子曹琮做曹沖的後代。
二、人物簡介:
曹沖,生于196年死于208年5月甲戌,字倉舒,東漢末年人物,東漢豫州刺史部谯人,曹操和環夫人之子,從小聰明仁愛,與衆不同,深受曹操喜愛,留有曹沖稱象的典故,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有讓他繼嗣之意,曹沖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
曹沖是怎麼死的
身患重病而死。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沖十三歲時,曹沖得了重病,曹操親自為他向天請求保全生命。到了曹沖死去時,曹操極為哀痛。
曹丕寬解安慰曹操,曹操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幸運啊。”一說就流下眼淚,為曹沖聘了甄氏已經死去的女兒與他合葬,追贈給他騎都尉的官印绶帶,命宛侯曹據的兒子曹琮做曹沖的後代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封曹琮為鄧侯。公元221年(黃初二年),曹丕追贈谥号給曹沖為鄧哀侯,又追加稱号為鄧公。公元232年(太和五年),加給曹沖谥号為鄧哀王。
曹沖自小生性聰慧,五、六歲的時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當時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問遍了手下的人,都想不出稱象之法。曹沖說,隻要把大象放進船裡,記錄水痕到達的地方,然後稱出同樣重量的物體放到船裡,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非常高興,按照他說的方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擴展資料曹沖(196年-208年5月甲戌),字倉舒,東漢末年人物,東漢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環夫人之子。
從小聰明仁愛,與衆不同,深受曹操喜愛。留有“曹沖稱象”的典故。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有讓他繼嗣之意。曹沖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
轶事典故
1、顧影自憐
山雞愛其毛羽,看到水裡的倒影就會起舞。東漢末年。南方獻山雞給曹操,曹操打算想要讓它鳴舞卻沒辦法。曹沖令放置一面大鏡其山雞面前,雞看到大鏡開始起舞,不知道停止,最後累死。”比喻顧影自憐。
2、神童之交
荊州神童周不疑去許都與曹沖關系很好,曹操也很喜愛他們兩個。曹沖夭折後,曹操每當看見周不疑的時候就想起曹沖來,心突已,于是命人暗殺之,曹丕為其求情。曹操說:“這個人不是你可以駕馭的。”于是派人去把周不疑刺殺了。
曆史評價
1、《三國志》:“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2、《魏書》:“沖每見當刑者,辄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勞之吏,以過誤觸罪,常為太祖陳說,宜寬宥之。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衆,故特見寵異。”
3、曹丕:“咨爾鄧哀侯沖,昔皇天锺美於爾躬,俾聰哲之才,成於弱年。當永享顯祚,克成厥終。如何不祿,早世夭昬!”“於惟淑弟,懿矣純良。誕豐令質,荷天之光。既哲且仁,爰柔克剛。彼德之容,茲義肇行。”
4、曹植:“于惟淑弟,懿矣純良。誕豐令質,荷天之光。既哲且仁,爰柔克剛。彼德之容,慈我聿行。宜逢分祚,以永無疆。如何昊天,凋斯俊英。嗚呼哀哉!惟人之生,忽若朝露,促促百年,亹亹行暮。矧爾既夭,十三而卒;何辜于天,景命不遂。”
參考資料:曹沖-百度百科
三國演義曹沖到底怎麼死的
曹沖是重病而逝。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沖十三歲時,曹沖得了重病,曹操親自為他向天請求保全生命。到了曹沖死去時,曹操極為哀痛。曹丕寬解安慰曹操,曹操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幸運啊。”
一說就流下眼淚,為曹沖聘了甄氏已經死去的女兒與他合葬,追贈給他騎都尉的官印绶帶,命宛侯曹據的兒子曹琮做曹沖的後代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封曹琮為鄧侯。公元232年(太和五年),加給曹沖谥号為鄧哀王。
擴展資料曹沖字倉舒,東漢末年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由曹操的小妾環夫人所生。少年時就敏于觀察,十分聰慧。曹沖出生五、六年,智力心思所達到的,就像成年人那樣聰明。
當時孫權曾送來一隻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詢問衆部下,都不能拿出辦法來。曹沖說:“把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船體上刻下記号,再稱量物品裝載在船上,那麼比較以後就可以知道了。”曹操十分高興,馬上施行了這個辦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曹沖稱象質疑
何焯認為孫權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才派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士燮兄弟等人奉承東吳,隻有在此之後才能獲得亞洲象,但曹沖早已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前死去,所以曹沖秤象之事不真,而置船刻水的稱量方法可能早已有之。
邵晉涵則指出《符子》中就記載了燕昭王命令水官用類似的方法稱量大豬。
陳寅恪認為曹沖稱象的故事出于印度佛典,他指出地處中原的曹魏境内無象,所以不得不與孫權進獻之事混為一談,這是比較民俗文學的通例;而稱象的故事多見于漢譯佛典,如北魏吉迦夜共昙所譯佛經《雜寶藏經·卷一·棄老國緣》中就有類似的故事,雖然《雜寶藏經》為北魏時所譯。
比西晉初年成書的《三國志》要晚,但《雜寶藏經》中所的很多内容見于漢譯佛經之中,這個稱象的故事可能也是取材于早譯出的佛經,或者是佛經雖然翻譯完成,但書籍已經亡逸,無法考證。
又或者是佛經沒有被翻譯,但是故事靠着口述流傳到中國,被附會為曹沖的經曆。季羨林也認為曹沖稱象的故事源自印度佛經《雜寶藏經》,“它也許在後漢時代就從口頭上流傳到中國來了”。
不過這一質疑主要依據是清代、近代較片面的自然地理、生物學常識,就直接質疑成書與事件相距僅幾十年的《三國志》正文的記載。現代曆史地理學、生物學研究并不支持陳寅恪等人的這一理論。曆史地理學者曾經總結過大量正史中出現野象的記載,南北朝時今安徽、湖南、江蘇,直至北宋時今湖北等地都出現過野象闖入的記載。
現代自然科學研究則說明亞洲象在前200年至580年的活動北界在秦嶺淮河一帶,580年至1050年間的北界仍在杭州灣、錢塘江,即使晚到1450年其活動北界仍可以包括福建省内的武夷山。
孫權200年接掌江東時就被朝廷封為會稽太守,東漢會稽郡轄境南括今福建省三明市、漳州市、龍岩市、南平市等地區,遠在亞洲象活動北界(秦嶺淮河)以南。
吳金華指出《藝文類聚》卷九十五引《江表傳》也記載了曹沖稱象的故事,其記載中有“鄧王沖尚幼”,與本傳“生五六歲”契合,可知此事發生于建安五年至建安六年之間,當時孫權剛開始統治,獻象求好是符合情理的,何焯所認為的巨象一定來自交州、必須是士燮奉承後才可獲得巨象的觀點未必可靠。
彭華也指出陳寅恪的論點大有問題,按照曆史地理學的研究表明大緻在劉宋之前,長江以北尚有野象栖居,之後才限于江南,三國時期的吳國境内有象且由孫權進獻給曹魏是完全有可能的。彭華還指出曹沖稱象的方法可能在古代早已有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沖
曹沖怎麼死的
根據文獻記載,曹沖是夭折而死,死的時候非常年輕,當時隻有十三歲,曹沖得了重病,因為當時的醫療技術有限,而曹沖也是曹操最喜歡的孩子,曹操也是親自為曹沖向天請命,祈求能夠保住兒子的性命,但是,最後事與願違,曹沖還是離開了人世。
擴展資料:
曆史上對曹沖的評價:
《三國志》:“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魏書》:“沖每見當刑者,辄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勞之吏,以過誤觸罪,常為太祖陳說,宜寬宥之。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衆,故特見寵異。”
曹丕:“咨爾鄧哀侯沖,昔皇天锺美於爾躬,俾聰哲之才,成於弱年。當永享顯祚,克成厥終。如何不祿,早世夭昬!”“於惟淑弟,懿矣純良。誕豐令質,荷天之光。既哲且仁,爰柔克剛。彼德之容,茲義肇行。”
曹植:“于惟淑弟,懿矣純良。誕豐令質,荷天之光。既哲且仁,爰柔克剛。彼德之容,慈我聿行。宜逢分祚,以永無疆。如何昊天,凋斯俊英。嗚呼哀哉!惟人之生,忽若朝露,促促百年,亹亹行暮。矧爾既夭,十三而卒;何辜于天,景命不遂。”
邵博:“魏武之子倉舒,十三而存,則漢之存亡雖未可知,必不至于殺荀文若輩矣。則夫之壽夭,所系者可勝言耶。”
葉适:“倉舒童孺,而有仁人之心,并舟稱象,為世開智物理,蓋天禀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曹沖新三國曹沖是怎麼死的
有傳說雲:曹丕曾以環夫人性命要挾曹沖,說隻要曹沖一死,他便放過環夫人,曹沖為保住母親的性命,不得已飲了毒藥,再加上原本身體虛弱,患絞腸紗而死。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曹沖之死,必為其兄曹丕所害。其實不見得,曹丕本來在曹操心裡的地位就不是太高。《魏書任城威王彰傳》裡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說曹操死了後,曹彰回京跑去見曹植,他對曹植說:“先王召我回來,意思就是要立你為後繼”。可見曹丕當時毒殺曹彰的緊迫性。也可以說曹丕在當時沒有得到壓倒性的支持,我倒是對當時鎮守四方的幾位宗族的動向很感興趣。言歸正傳,要是曹沖還在,曹操為了掃清他繼位的障礙,先把其他王子給收拾了的可能性應該是存在的。因為,曹操到死都一直在猶豫,所以估計他還沒有安排好後事就一命嗚呼,給家裡留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