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緻廣大而盡精微的意思
緻廣大而盡精微意思是達到寬廣博大的宏觀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精細詳盡的微觀之處。
緻廣大而盡精微一成語,出自《中庸》,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修為價值理念和思維觀念。既是人生價值觀,又是人生方法論。它的内在精髓是,大處着眼,小處着手。
緻廣大而盡精微的價值精髓,可從棋藝、棋術中得以啟發:在下圍棋中,我們每落一棋子,都得着眼全局和大局進行布局,然後再把每一個子放在最關鍵處,使之服從和服務于全局和整體的博弈之勝。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緻廣大而盡精微”,要求人生在站位上要高,格局要大,目标要宏,視野要闊,胸襟要廓;在為人做事上,要注重細節,關注小節,盯住未端,善于從易小之事上入手,精益求精。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緻廠廣大而盡精微”,要求每個人既善于站在全局、大局和長遠利益的思維角度看問題,又善于從細微處、小節上紮實用力,一步一個腳印。它的思維精髓是:仰望星空,而腳踏實地。
緻廣大而盡精微,是人道的“費而隐”:
對于人生之道來說,人生格局和器宇有大小,目标和志向有大小,修為功夫和程度有大小,達到的結果和效驗有大小。既然各有大小,則必有小以成大之道。由小而求得其大,便是“緻廣大而盡精微”的道術方略。
人生之道,具有“費而隐”(《中庸》)的不同價值内涵,亦即是目标格局和努力程度有所不同,或淺嘗辄止、半途而廢,或盡心盡力、博大無疆。君子之道,小之至近者是“造端乎夫婦”,大之至遠者可以“察乎天地”。
可小又可大,成遂其大必然内涵其小。盡其夫婦之倫理的精微,方能達緻參贊天地化育之廣大。從求知的大小之道上言,小之知為“夫婦之愚,可以與知”,大之智是“雖聖人亦有所不知”。
從賢能的大小分别上言小之賢為“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大之賢是“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由愚至明,由賢至聖,便是小以至大。
天地雖為宇宙中之大者,然天能覆而不能載,地能載而不能覆,故人對之猶感覺有所缺憾、遺憾。"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至大無外,為“費”之極,至小無内,為“隐”之微。道的“費而隐”,體現了大小一體的思維意旨。
我們立身于中的宇宙和世界,無不是大中有小,小以至大。正是基于道的大小一體之存在質性,故有“緻廣大而盡精微”的人生價值觀和方法論。“緻廣大”,則道至于無極,“盡精微”,則道不遺微小。
盡精微,緻廣大。沒文化,真可怕。是什麼意思
緻廣大:緻力于達到廣博深厚的境界。盡精微:盡心于達到精細微妙的境界。
“緻廣大而盡精微”是《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中的一句話,原意為善問好學,達到寬廣博大的宏觀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精細詳盡的微觀之處,這是一種極高明的和諧。天地萬物的和諧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目标境界。
結構特色:
《中庸》一書,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傳的是自上古大聖以來的儒家道統心法,其内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标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着手,通過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之間的密切關系,并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系、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
在此章的最後引出全書後半部分的核心“誠”,并強調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圍繞“誠”來展開的。
“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是什麼意思
大意為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講求學問;既要充實廣大,又要窮盡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為;既要熟悉舊的知識,又要不斷認識新的事物;既要笃實厚道,又要娴習禮儀。
此句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原文如下:大哉聖人之道!
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
出處:《中庸》
《中庸》精選: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翻譯:
偉大啊,聖人的道。浩浩蕩蕩,生長發育萬物,與天一樣高峻。充足而且偉大啊,三百條禮儀,三千條威儀,等待聖人出現後才能實施。因此說,如果達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會成功。
所以,君子應當尊奉德行,善學好問,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過去所學習過的從而獲取新的認識,用樸實厚道的态度尊崇禮儀。
這樣,在上位時不驕傲,在下位時不背棄。國家政治清明時力争主張被接受采納,國家政治黑暗時以沉默保全自己。《詩經》上“既明達又聰慧,這樣才能保全自身”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愚蠢但又隻憑主觀意圖行事,卑賤但又好獨斷專行,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卻要恢複古代的做法,這樣的話,災難就要降臨在他身上了。”不是天子,就不議論禮制,不制定制度,不考核文字。
現在普天下車轍統一,文字統一,倫理觀念統一。雖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沒有天子的德行,就不要輕易制禮作樂,雖有天子的德行,但是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要輕易制禮作樂。孔子說:“我解說夏代的禮法,但杞國的文獻不足以驗證。
我學習殷朝的禮法,僅僅有宋國保持着它。我學習周代的禮法,現在正實行着它,因此,我遵從周代的禮法。”
擴展資料:
《中庸》的創作背景: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曆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所作。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翺《李文公集·複性書》:“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傳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歐陽修《問進士策》:“問:禮樂之書散亡,而雜出于諸儒之說,獨《中庸》出于子思。子思,聖人之後也,所傳宜得其真,而其說異乎聖人者,何也?”
葉适《習學記言序目·文鑒三》:“漢人雖稱《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書考之,疑不專出于子思也。”清人認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錄》卷三中提出了三條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而今人馮友蘭、錢穆、勞思光等亦從文獻、思想等方面論證《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兩種觀點各有依據。現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緻廣大而盡精微的意思 緻廣大而盡精微指的是什麼
1、“緻廣大而盡精微”,意思是達到寬廣博大的宏觀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精細詳盡的微觀之處。
2、幹事之需、成事之要,既講究格局視野,要求能在圍繞中心、通盤考慮、全局規劃中錨定方向、找準前路,又要将“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鬥大的風”的意識貫徹幹事創業始終,蹄疾步穩、細緻精當、見微知著,一步一個腳印,防止因為“細節中的魔鬼”損害大局、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