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的叫法來曆是什麼(元寶的其他叫法)

biang 中華百科 706

本文目錄

  1. “元寶”的來曆:古代遊牧民族何時才有了自己的貨币
  2. 鳴鳳元寶的來曆,請詳細說明。
  3. 春節元寶的來曆
  4. 古代元寶形狀的來曆

“元寶”的來曆:古代遊牧民族何時才有了自己的貨币

接下來,從金朝統治者手中接收了土地和人民,同樣從金人手中接過了白銀貨币化“接力棒”的是元朝(及其前身蒙古汗國)。

實際上,直到鐵木真未稱“成吉思汗”時,漠北草原的商品經濟相當原始,還沒有自己的貨币。但是,漠北草原以畜牧為主的單一産業,反而使得蒙古部落與外界進行交換的要求十分強烈。因此,蒙古汗國建立之後,成吉思汗非常重視商業往來,還把通往中亞的商路視為“黃金繩索”。

中亞、西亞地區,自古以來以黃金和白銀作為價值标準。早在阿拔斯王朝( 750—1258)時期,阿拉伯統治者就建立了自身獨特的貨币制度:在舊波斯薩珊王朝統治下的東部地區,用銀币作為貨币;而在過去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西部地區,則以金币作為主要貨币形式。

随着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的四處征戰,蒙古鐵騎馬蹄所至,13世紀的歐亞大陸實現了被後來西方學者所說的“蒙古統治下的和平”。從太平洋沿岸直到黑海之濱,歐亞大陸大部分落入蒙古帝國之手。“穿過中亞的陸上貿易在蒙古人統治下複興”。傳統的“絲綢之路”從來沒有這樣安全舒适過。

與中亞、西亞商業往來的需要,加上金代使用白銀的現實情況,使得蒙古人也很早就将白銀當作貨币。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的第三個兒子窩闊台即位做了大汗。怎樣統治中原農業區域?在當時還是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例如賦稅制度,國家并無規定,官吏任意榨取,都飽了私囊,朝廷毫無收入。名臣耶律楚材借機就向窩闊台建議,隻要征收地稅、商稅以及鹽、鐵、酒等稅,每年可以收入白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糧食四十多萬石。窩闊台采納此議,首開蒙古汗國在中原商稅征銀的記錄。

後來蒙古聯合南宋滅金(1234),稅額逐年增加,到窩闊台汗十年(1238),增加到了白銀110萬兩。當時蒙古汗庭有“撲買”課稅的辦法,就是讓人包稅,不管你向百姓收多少,隻要你向國家繳納規定的數字,就算完成任務。當時一個回鹘商人名叫奧都拉合馬提出以兩倍原額(二百二十萬兩白銀)的指标“撲買”,大得窩闊台欣賞。

其實奧都拉合馬聚斂财富有何高明手段,不過取自民脂民膏而已,加上中飽私囊,奧都拉合馬從百姓身上征收的數目當然更大。耶律楚材極力谏勸無效,反而惹來見錢眼開的窩闊台責備:“你要為百姓哭嗎”?結果,到奧都拉合馬倒台(1246)為止,其所上交的稅銀累積即達1500餘萬兩之巨,幾與竭澤而漁無異。

鳴鳳元寶的來曆,請詳細說明。

一枚“鳴鳳元寶”失譜錢

經查有關資料,鳴鳳系隋末蕭銑的年号。蕭銑(583—621),南朝梁宣帝的曾孫,隋末曾任羅縣(一名羅川,今湖南省湘陰縣東北)縣令。隋炀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大亂,群雄争霸,巴陵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起兵反隋,蕭銑被推為主,5日内即得數萬人響應,一時名聲大振。蕭銑乃自稱梁王,起年号為鳴鳳。次年稱帝,随後遷都江陵,割據長江中遊一帶,有兵40萬。後兵敗降唐,被殺于長安。隋末時蕭銑的梁王朝前後曆時5年(公元617—621年)。

該枚“鳴鳳元寶”錢有如下基本特征:出土生坑,銅質深紅,包漿鏽蝕厚重,古氣古風尤存;光背小平錢,直徑23.5毫米、穿徑4.5毫米,肉厚緣闊,重4.3克;錢面文字為真書字體,字口深峻,文字造型古樸典雅;錢文直讀“鳴鳳”二字略小,橫讀“元寶”二字稍大,書法功底深厚雄渾。

當我們覓得鳴鳳元寶錢後,随即邀請本市錢币學會的一些知名學者和錢币收藏愛好者,觀摩并鑒别此錢的真僞。幾經同仁們的反複對比、推敲、考證和發掘,均認為此錢不是後代僞造的赝品錢;并認為蕭銑在反隋的亂世中擁兵40萬,稱王稱帝,割據長江中遊富庶繁華之地達5年之久,當時無論是朝廷軍需還是商用民用,都存在着鑄造與隋五铢形制不同的新錢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我們還發覺,由于蕭銑的梁王朝僅僅是一個旋起旋滅的地方割據政權,其所鑄錢的流通領域較小,流通時間也較短,這既可解釋為何史無鑄鳴鳳元寶錢的記載,也可說明個别鳴鳳元寶孤品錢傳世至今的可能。由此推斷,鳴鳳元寶錢應系隋末蕭銑在公元617—621年間所鑄的年号錢。

在初步認定鳴鳳元寶錢真實性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探讨了該錢的意義,覺得鳴鳳元寶錢有“4個最早”,至少在4個方面開創了中國古代錢币的先河。

1、最早的“寶文錢”

自秦至隋,各朝鑄行的銅錢大多注明重量,稱為“铢兩貨币”。而鑄于公元617—621年間的“鳴鳳元寶”錢,是首先廢除重量名稱并在錢文中以“寶”為名的“寶文錢”,這就比錢币界公認的最早“寶文錢”——“開元通寶”錢(公元621年後所鑄)還要早上幾年。

2、最早的“元寶”錢

目前公認的最早“元寶”錢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明思在洛陽所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錢,這比“鳴鳳元寶”錢已晚了142年。

3、最早采用“元寶”形制的年号錢

中國最早的年号錢是十六國時期成漢李壽漢興年間(238—343)所鑄的漢興錢,但漢興錢的錢文隻有年号“漢興”二字,仍屬于“铢兩貨币”的形制範疇。而“鳴鳳元寶”錢錢文上既有年号“鳴鳳”、又有“元寶”二字,是最早采用“元寶”形制的年号錢。由“鳴鳳元寶”錢所開創的貨币形制在中國沿用長達1300年之久。

4、最早的真書字體錢

盡管真書在漢末已有并盛行于魏晉南北朝,但隋以前錢币上的文字大多為篆體,從未出現過真書字體。目前所見最早近似真書字體的錢币是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所鑄的“乾封泉寶”錢,但細觀其錢文,真書中似雜含隸篆風格。即便如此,“鳴鳳元寶”真書字體錢也比“乾封泉寶”錢早了49年。

綜上所述,“鳴鳳元寶”錢的發現,既可為隋末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研究提供實物佐證,又可為中國古錢币家族增添一個非常有研究意義和價值的新品種。鑒于手頭史籍資料和學識水平所限,尚懇請廣大錢币和文史專家學者繼續研究探讨。

(詳見2002年10月9日《中國文物報》收藏鑒賞周刊第90期

春節元寶的來曆

元寶是财富的象征,是老少皆知的寶貴之物。古代戲曲、繪畫、年畫、财神像、吉慶飾物及博物院裡,元寶十分常見。老少鹹知,元寶是狀如馬蹄形的金錠或銀錠。

來源:初時的元寶,并非時人熟知的馬蹄形金銀錠,而隻是古錢币的一種名稱;還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元寶”這個名詞,是因為帝王口誤,讀錯了聖谕而誕生的。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官任太原留守的李淵審時度勢,舉義反隋,屢戰得勝,終于推翻隋朝,削平群雄,在長安(今西安)登基稱帝。

唐朝建立,革故鼎新,其中一項是改革币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将币制改革付諸實施,廢止自漢代以來流通的五铢錢,鑄造中間有方孔的二铢錢。

一日早朝,專司鑄錢的鑄錢監官員,把設計的二铢錢圖樣呈請高祖審核。圖樣的正面有“開元通寶”四字,取“開辟新紀元通行寶貨”之意。

高祖看了,甚是滿意,當即降旨鑄造。不料下達禦旨時,将本應按上下右左順序讀的“開元通寶”,作回環讀成了“開通元寶”。

“元”與“寶”本都是吉祥字,元的意思是開始、第一、為首、為萬物之本原;寶為如玉、珍珠等珍貴之物。臣下于是将“元寶”注釋為“天地萬物之本之寶”。

由于“元寶”兩字屬于好口彩,被用作了錢币的名稱。最早使用“元寶”這一名稱的是“安史之亂”的叛臣史思明,他于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自稱大聖燕王,鑄造“得一元寶”,不久稱帝為大燕皇帝,年号“順天”,鑄“順天元寶”。

此後曆朝多個帝王往往在“元寶”兩字前面,冠以朝代或年号鑄于币面。如唐代宗的“大曆元寶”、後晉高祖的“天福元寶”、宋朝太宗皇帝的“淳化元寶”、徽宗的“聖宋元寶”、理宗的“皇宋元寶”、王小波農民起義政權的“應運元寶”、元世祖的“中統元寶”、清文宗的“鹹豐元寶”、清德宗的“光緒元寶”等等。

古代元寶形狀的來曆

“元寶”這種形狀在明以前是沒有的。先秦有馬蹄形金錠,西漢時有麟趾金,均與元寶差别很大;唐代銀錠多為長立方體,宋代則為束腰闆形。唐宋銀錠造型簡單,堆放時能充分占用空間。

其實,元寶正是從唐宋圓弧束腰銀闆演變過來的。當圓弧束腰銀闆的邊線呈圓弧型後,銀闆的兩端開始變厚;當變厚到一定程度後,便向兩邊向一方面翹起,最後就成了“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