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礁石怎麼寫童話故事(艾青礁石原文格式)

biang 中華百科 950

本文目錄

  1. 艾青 礁石 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2. 艾青短詩《礁石》原文
  3. 以艾青的礁石為題材寫作文

艾青 礁石 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不畏困難挫折,堅定樂觀。

《礁石》是一首詠物詩,詩人通過對海浪的描繪,塑造了搏擊風浪,在狂濤中巍然屹立的礁石的形象。詩中用一個動詞“撲”以拟人化的手法,寫出了浪的洶湧、猛烈、勢不可擋,前邊用“無休止”來修飾“浪”發起沖擊的頻率之快,更能烘托出海浪的來勢洶洶。“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一句與前面寫海浪的猛烈形成鮮明的對比,以動襯靜,雖是直接寫海浪,卻間接的刻畫了礁石的堅不可摧、穩若泰山、不畏風浪。盡管“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着微笑,看着海洋······”。這足以見得礁石是何等的自信與偉大,這也正表現了礁石像勇士那樣,搏擊海浪、不折不撓、頑強抗争,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

本詩上一節側重表現海浪,下一節側重表現礁石的鬥争精神。詩人運用拟人化修辭手法,這樣更集中、凝練,形象感更強。“礁石”像是一尊“詩雕塑”,形成一種“美的凝聚”。本詩又運用了象征的寫作手法,寫的雖然是自然界海洋但又不僅僅是自然界的海洋,更多的是人類生活的海洋,在詩人筆下,“礁石”不僅象征了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身,更象征了我們民族的那種不可或缺的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頑強鬥争精神。

本詩語言洗練、質樸、明快、不加雕飾,詩中的形象卻鮮明、生動、豐滿、栩栩如生,這也足以見得詩人獨到的寫作功力。由此,我們可以說艾青是中國新詩史上的傑出代表,“礁石”更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不朽的豐碑。

艾青短詩《礁石》原文

艾青短詩《礁石》的原文如下: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這首詩描繪了礁石在面對海浪不斷沖擊時的堅韌與不屈。詩中的“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象征着生活中不斷湧來的困難和挑戰。而礁石則代表了面對這些困難時的堅定與頑強。盡管海浪強大而無情,每一次都在礁石身上留下痕迹,但礁石依然屹立不倒,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卻“依然站在那裡”。

礁石的這種堅韌精神,正是艾青想要傳達給讀者的。艾青通過礁石的形象,表達了對生活中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态度的贊美。即使在遭受打擊和挫折時,也要像礁石一樣,保持微笑,堅定信念,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海洋。

此外,詩中的“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也表達了礁石對未來的樂觀和期待。即使現在正經曆着困難和挑戰,但礁石相信,隻要堅持下去,未來一定會更好。這種積極的生活态度,對于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時,也是一種鼓勵和啟示。

總的來說,《礁石》這首詩以礁石為象征,表達了艾青對于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贊美和推崇。它鼓勵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時,要像礁石一樣,保持堅定和樂觀,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

以艾青的礁石為題材寫作文

1.讀完艾青的《礁石》,寫一篇散文來抒寫自己心中的“礁石”

礁石》是一首詩情濃郁而又耐人尋味的詠物小詩。

詩中詩人從全新的角度觀察事物,并将自己的思考熔鑄于“礁石”這一具體意象中,讴歌了“礁石”的光輝形象。“一個浪,一個浪,無休無止地撲過來”,一個“無休止”,一個“撲”,狀寫了海浪的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無休無止地撲過來”,足見海浪之多,時間之長,它是決心要把礁石沖擊得粉身碎骨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深受海浪的無情撲打,礁石該怎麼辦呢?為了生存,它頑強地同海浪進行鬥争:“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這是何等鎮定、勇敢!面對強敵,面對困難,礁石主動迎擊,把敵人踩在“腳下”。這裡,寥寥數語便把礁石堅強、勇敢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緻。

透過礁石形象我們不難發現,礁石其實也是詩人堅忍不拔的自我精神的真實寫照。礁石在與浪的搏鬥中,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經過巨大的磨難,礁石雖然傷痕累累,但它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對勝利仍充滿信心,足見礁石是何等的自信與偉大。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當成一塊普通的石頭,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艾青的自我形象,我們還可以把它看成是那些敢于反抗壓迫、抵制逆流的英雄形象。他們不畏強權,勇于抗争,用微笑面對困難和險阻,他們應是時代和社會的中流砥柱。

除此,我們甚至可以把“礁石”視作一切被壓迫民族、一切被壓迫人民抗擊舊世界、舊勢力的力量象征。通過世界民族鬥争的曆史,我們依稀可見被壓迫民族的窘境:入侵者妄圖動用一切暴力手段來消滅、摧毀被壓迫民族人民的意志和願望,扼殺他們的反抗意識和進步要求。

然而詩人深信,隻要這些被壓迫民族的人民,采取積極的态度,勇敢地迎接各種挑戰,勝利的曙光終将出現。總之,全詩含蓄蘊藉,寓意深刻,詩人用象征手法賦予礁石以“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2.艾青的礁石

礁石艾青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

《礁石》這首詩是艾青1954年7月寫的一首短詩。在一般人的筆下,礁石總是被描寫成阻塞航道、碰毀船隻的醜惡事物,但艾青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觀察和描寫它。

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無休止的襲擊。為了求得生存,它頑強地同海浪進行搏鬥,而且總是把“撲過來”的每一個海浪都“打成碎沫”;盡管傷痕累累,“象刀砍過一樣”,但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誠如詩人所說:“作為一個民族,作為一個要求生存權利的個人,遇到連續的迫害該怎麼辦呢?”“這也隻是從受到‘無休止地撲過來’的‘礁石’的角度所應采取的态度——它還有什麼别的辦法呢?然而有人說礁石是‘與大大小小的航船為敵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動的,應該則‘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頑固不化的礁石。這就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不同的結果。”

(《艾青詩選•序》)可見礁石是一切被壓迫民族、一切被壓迫人民抗擊舊世界舊勢力的力量的象征。艾青擅長于運用象征手法來抒寫他的真情實感。

在《礁石》一詩中,詩人把他對生活的獨到思考熔鑄于“礁石”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賦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從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全詩語言精煉,形象生動,含蓄蘊藉,寓意深刻,是詩人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通過自己的心去寫”的結果。

3.艾青的礁石

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礁石》這首詩是艾青1954年7月寫的一首短詩。在一般人的筆下,礁石總是被描寫成阻塞航道、碰毀船隻的醜惡事物,但艾青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觀察和描寫它。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無休止的襲擊。為了求得生存,它頑強地同海浪進行搏鬥,而且總是把“撲過來”的每一個海浪都“打成碎沫”;盡管傷痕累累,“象刀砍過一樣”,但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誠如詩人所說:“作為一個民族,作為一個要求生存權利的個人,遇到連續的迫害該怎麼辦呢?”“這也隻是從受到‘無休止地撲過來’的‘礁石’的角度所應采取的态度——它還有什麼别的辦法呢?然而有人說礁石是‘與大大小小的航船為敵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動的,應該則‘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頑固不化的礁石。這就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不同的結果。”(《艾青詩選•序》)可見礁石是一切被壓迫民族、一切被壓迫人民抗擊舊世界舊勢力的力量的象征。

艾青擅長于運用象征手法來抒寫他的真情實感。在《礁石》一詩中,詩人把他對生活的獨到思考熔鑄于“礁石”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賦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從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全詩語言精煉,形象生動,含蓄蘊藉,寓意深刻,是詩人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通過自己的心去寫”的結果。

4.賞析礁石艾青

由于礁石的形象被提到象征的層次,它的意蘊已超越了特指的象征對象和曆史條件,使人産生多重聯想和解悟。

她可以理解為一種正直偉岸的人格精神;在兩種人間力量中有表現為“正義”“真理”的象征;在社會發展的曆程中,他又使人們想起進步與腐朽之間的沖突------在礁石和海浪這兩個對抗的形象中,與象征“正義”“真理”的礁石相對立的海浪,其外的特征是兇狠的、強大的、攻擊的,從内在力量來看,它确是怯懦、虛弱和無能的。相反,巍然屹立的礁石,雖然總是被動無辜的受到傷害、踐踏,雖然渾身布滿傷痕,但由于具有不滅的内在偉力,海浪的沖擊砍削隻能更加增強他堅硬頑強的本質,他永遠以強者、勝者的自信心和昂然的姿态撞碎外強中幹的海浪,“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在結構上,它的視點先對準海浪,再轉向礁石;以動态寫海浪,以靜态寫礁石。這正是為了以海浪外在的狂暴、嚣張和侵害的本性與它的徒勞、失敗,有力的反襯礁石的堅韌、靜穆、深沉的内在力量以及他無繩反抗和勝利。同時,它采用了最為簡潔的語言和最純粹、質樸的白描手法,以取得與礁石抱樸守真的品格“同質”的效果。

5.艾青《礁石》的賞析

我正好很喜歡這首詩歌,下面是名家賞析,送給你《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詩,隻有兩節八句,但是,這首八句組成的簡短的抒情詩,卻用了比拟、象征等好幾種寫作手法,創造了歌一樣的旋律、畫一樣的景色、無窮的想象空間和深厚的意蘊。

從詩歌的聲音語言層面分析,這首詩歌采用的是“自由詩體”,就聲音特點看,并不講究對句、平仄、押韻等等舊體詩歌的規矩,但是,其聲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沒有節奏,比如第一節第一句的兩個“浪”字,可以算“同韻”,與接下來的第二節第二句句末的“樣”,是同一個韻,與第四句句末的“洋”雖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個韻,這樣,就在一定時間内形成一種音韻的循環,增加了語音和諧,構成了歌一樣的旋律。從詩歌的句式看,長短比較自由,但是最長的一句“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隻有九個字,最短的一句“一個浪,一個浪”是六個字,其餘幾句覺得字數介于中間,顯得相對整齊,體現了聞一多先生所說的“詩歌的建築美”。

這種分行、相對整齊的句式,使我們從外觀上一眼就能看出它與散文、小說句式的區别,這既是詩歌的慣例,也是區分詩歌和其它文體的最表面的形式。從這首詩歌的意境看,簡短的八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兩個主要的畫面:第一個,是無數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個,是礁石屹立,面對浩瀚的海洋。

這兩個畫面,其實是同一個畫面,所不同的是,第一個畫面,着重描繪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個畫面,着重描繪了挺立的礁石,視覺的中心點有了變化,使讀者關注到不同的層面。這就是說,“主導意圖”有所不同,第一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于揭示“浪花”的反複攻擊,第二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

而且,詩歌語言構築的畫面,和真實的繪畫有所不同。在詩歌中,畫面是動态的,就像在電影和電視中,視角是移動的,景物也是變動不居的,而繪畫中,作者卻隻能采取一個固定的視角,其畫面雖然也力圖用特殊的筆墨語言寫出“動态”,但是,相比而言,總是靜态為主。

詩歌這種畫面的營造,比繪畫更靈活。但是,詩歌中的畫面與繪畫的另一個不同,就是詩歌的畫面是“間接的”,是借助語言文字,間接描寫圖像的,而繪畫,則是直接描寫圖像的。

這首詩歌在寫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用“撲過來”描寫浪花,無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寫法,本來沒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觀意志,能主動對礁石發起攻擊。而接下來的是:寫礁石“打碎”浪花,同樣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觀事物的相磨相蕩,仿佛是人與人的鬥争。

這裡,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時,在更深的層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觀事物本來沒有什麼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來,它們卻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實際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給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了生命。

就像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的句子一樣,花何嘗濺淚?鳥何嘗驚心?不過作者“感時”、“恨别”,心意悲傷,帶着情感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外物,覺得外物好像也在悲傷一樣。這首詩歌的第二節,進一步寫礁石的“臉”、“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而“移情”的審美心理活動,仍然滲透在其間。

這樣的寫法,使客觀世界變得“人情化”,賦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蕩在宇宙間,确實是打動人心的好詩。這首簡短的詩歌,通過比喻、拟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

但是,并沒有把事情說盡,而是隻簡單地勾勒了兩個畫面,抓住事物的特點,而對其内涵,則采取“省略”的方式,沒有做出什麼說明,這就增加了讀者猜測和想象的空間。在藝術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闡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沒有多少想象的餘地,而沒有想象的餘地,沒有給讀者留出“填空”和“對話”的空間,也就不能引發讀者的“興味”,更不要說什麼“領悟”和“暢神”了。

相反,這首詩歌,語言凝練,采取“暗示”的手法,隻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義的闡發,把其中的意韻留給讀者去體會,增加了詩歌的美。這首詩的意蘊,具有無限闡發的空間。

這可以一般地看作兩種力量的鬥争,又可以看作具體而有所指的敵我較量。還可以把礁石看作堅韌、不折不撓的精神的代表,等等。

綜上所述,這首詩歌是比較優秀的詩歌。唯一令人感覺遺憾的,是所“暗示”的句子仍然簡單,缺少氣象混淪的感染力。

6.現代詩人艾青的《礁石》的賞析

答: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詩,隻有兩節八句,但是,這首八句組成的簡短的抒情詩,卻用了比拟、象征等好幾種寫作手法,創造了歌一樣的旋律、畫一樣的景色、無窮的想象空間和深厚的意蘊。

從詩歌的聲音語言層面分析,這首詩歌采用的是“自由詩體”,就聲音特點看,并不講究對句、平仄、押韻等等舊體詩歌的規矩,但是,其聲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沒有節奏,比如第一節第一句的兩個“浪”字,可以算“同韻”,與接下來的第二節第二句句末的“樣”,是同一個韻,與第四句句末的“洋”雖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個韻,這樣,就在一定時間内形成一種音韻的循環,增加了語音和諧,構成了歌一樣的旋律。從詩歌的句式看,長短比較自由,但是最長的一句“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隻有九個字,最短的一句“一個浪,一個浪”是六個字,其餘幾句覺得字數介于中間,顯得相對整齊,體現了聞一多先生所說的“詩歌的建築美”。這種分行、相對整齊的句式,使我們從外觀上一眼就能看出它與散文、小說句式的區别,這既是詩歌的慣例,也是區分詩歌和其它文體的最表面的形式。

從這首詩歌的意境看,簡短的八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兩個主要的畫面:第一個,是無數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個,是礁石屹立,面對浩瀚的海洋。這兩個畫面,其實是同一個畫面,所不同的是,第一個畫面,着重描繪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個畫面,着重描繪了挺立的礁石,視覺的中心點有了變化,使讀者關注到不同的層面。這就是說,“主導意圖”有所不同,第一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于揭示“浪花”的反複攻擊,第二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詩歌語言構築的畫面,和真實的繪畫有所不同。在詩歌中,畫面是動态的,就像在電影和電視中,視角是移動的,景物也是變動不居的,而繪畫中,作者卻隻能采取一個固定的視角,其畫面雖然也力圖用特殊的筆墨語言寫出“動态”,但是,相比而言,總是靜态為主。詩歌這種畫面的營造,比繪畫更靈活。但是,詩歌中的畫面與繪畫的另一個不同,就是詩歌的畫面是“間接的”,是借助語言文字,間接描寫圖像的,而繪畫,則是直接描寫圖像的。

這首詩歌在寫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

用“撲過來”描寫浪花,無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寫法,本來沒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觀意志,能主動對礁石發起攻擊。而接下來的是:寫礁石“打碎”浪花,同樣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觀事物的相磨相蕩,仿佛是人與人的鬥争。這裡,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時,在更深的層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觀事物本來沒有什麼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來,它們卻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實際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給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的句子一樣,花何嘗濺淚?鳥何嘗驚心?不過作者“感時”、“恨别”,心意悲傷,帶着情感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外物,覺得外物好像也在悲傷一樣。這首詩歌的第二節,進一步寫礁石的“臉”、“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而“移情”的審美心理活動,仍然滲透在其間。這樣的寫法,使客觀世界變得“人情化”,賦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蕩在宇宙間,确實是打動人心的好詩。

這首簡短的詩歌,通過比喻、拟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并沒有把事情說盡,而是隻簡單地勾勒了兩個畫面,抓住事物的特點,而對其内涵,則采取“省略”的方式,沒有做出什麼說明,這就增加了讀者猜測和想象的空間。在藝術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闡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沒有多少想象的餘地,而沒有想象的餘地,沒有給讀者留出“填空”和“對話”的空間,也就不能引發讀者的“興味”,更不要說什麼“領悟”和“暢神”了。相反,這首詩歌,語言凝練,采取“暗示”的手法,隻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義的闡發,把其中的意韻留給讀者去體會,增加了詩歌的美。

這首詩的意蘊,具有無限闡發的空間。這可以一般地看作兩種力量的鬥争,又可以看作具體而有所指的敵我較量。還可以把礁石看作堅韌、不折不撓的精神的代表,等等。

綜上所述,這首詩歌是比較優秀的詩歌。唯一令人感覺遺憾的,是所“暗示”的句子仍然簡單,缺少氣象混淪的感染力。

7.閱讀艾青的《礁石》完成詩後的問題

什麼問題啊???

下次記得全部問題都發出來,便于針對性的回答

(1)艾青說過:“寫詩的人常常為表達一個觀念而尋找形象。”試比較分析《礁石》與《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表達觀念、抒發感情方面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答案《礁石》借物象——礁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借塑造人物形象——大堰河來表達觀念、抒發感情。

解析兩首詩歌中的意象不同。《礁石》中塑造的形象是“礁石”,《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形象是“大堰河”。

(2)試簡要分析“礁石”這一形象。(6分)

答案“礁石”塑造的是長年累月在狂風巨浪的撲打下堅強不屈、堅定不移的礁石形象,它不僅是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們民族不畏***、不屈不撓的鬥争精神的象征。

解析分析形象,首先要分析形象的外在形态,其次要分析形象的内在含義,分析形象的象征意義。

(3)本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6分)

答案詩***青城在線,作者對于礁石這一堅強形象和其具有的精神給予了由衷的贊美和歌頌。

解析結合詩題、背景,分析在形象的描述中蘊涵的作者的情感。

(4)現代詩歌中,有的詩體很自由,既不講求格律,也不追求押韻,但有的則有較強的韻律感,如《礁石》。試說明《礁石》的押韻規律。(4分)

答案第一節,二、四句押韻(來、開);第二節,一、二、四句押韻(上、樣、洋)。兩節都是傳統的押韻法。

解析找出押韻的字,分析其規律。

8.《礁石》艾青 1.“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這句表面寫

1海浪象征一切舊勢力。無休止的撲過來說明反動勢力力量的強大及冷酷無情。

2畫面之間,對照鮮明。這裡,借助“站”、“含着微笑”等詩語,賦予礁石以生命,使之人格化,并将其長期受浪迫害卻依然堅強不屈、樂觀自信的精神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顯然,此詩詠礁石,并非以詠礁石為目的,而是借詠礁石而詠人抒懷。詩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義。向礁石“無休止地撲過來”的浪,象征着迫害他人的人;而傷痕累累,卻依然挺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則象征着堅韌不拔、樂觀自信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