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代的妓女到老的時候都是怎麼辦的
古代妓女老了之後,一般有以下幾個結局。第一就是從良,碰到有錢又有感情的就可以贖身從良。被别人贖回去是非常幸運的,董小婉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董小婉當時聲名遠揚,被稱為是秦淮八豔。她後來的命不錯,認識了社會名流,後來也嫁給了他。嫁過去之後雖然是小妾,但是和大老婆的關系也非常融洽。
除了這條路可以走之外,還可以當起經營管理者。多半還是開妓院,畢竟是輕車熟路了嘛。有的當了領班,甚至從運動員變成了教練員,幹起了老鸨的勾當。
還有一條出路就是去尼姑庵。在唐朝有一首詩叫做送妓女出家,裡面講的就是世人經常光顧的一位妓女決定上岸出家了。于是詩人寫了一首詩送給人家,意思就是你現在出家了以後就沒有人給你解玉佩了。上面就是妓女老去的三種結局,但是一般來說不幸的比較多。
妓女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行業了,在春秋時期齊國就由管仲開辦了第1家妓院,管仲因此被評為青樓的鼻祖。據說當時到齊國做生意的人都可以免費享受服務,所以齊國的商業極其發達,都是由第三産業帶動起來的。
到了漢代,漢武帝就搞了一個創新,當時有錢的人就喜歡家裡面開妓院。唐代的娛樂業更加發達,長安的平康坊就是著名的紅燈區。到了宋代,明代,清代就更不用說了,出了名的地方有八大胡同,淮河風情等。
中國古代妓女
魚玄機,名幼薇,晚唐時生于長安城郊一位落拓士人之家,魚父飽讀詩書,卻一生功名未成。幼薇五歲便能背誦數百詩章,七歲作詩,十一歲時習作就已在長安文人中傳誦。
魚家住在長安的東南角,是當時娼妓雲集之地。魚父過世後,魚家經濟非常窘困。幼薇小有詩名,很快就受到唐朝花間派詞人、奇醜無比的溫庭筠的重視,而後結為師徒。一天,師生二人相偕到城南崇貞觀遊覽,正碰到一群新科進土争相在觀壁上題詩留名,幼薇也揮筆留下:
雲峰滿月放春睛,曆曆銀鈎指下生;
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
有個叫李億的翩翩公子心中大為仰慕,就請溫庭筠從中撮合。李億當年剛過20,出身世家,生得端正,性情溫和。不過老婆裴氏出身望族,生性刁蠻。16歲豆蔻年華的小幼薇尚未知人情世故,這人既然是老師介紹的,而且模樣出身還這樣儒雅高貴,就稀裡糊塗地當了李億的“二奶”。李公子就在長安城外金屋藏嬌,遠在老家的裴氏兇巴巴地從外地趕來,不僅把幼薇毒打了一頓,而且硬逼着李億把她趕出家門。兩人的婚姻僅僅維持了三個月。
李億暗地裡還是依依不舍,捐錢将幼薇送到了鹹宜觀。觀裡的道姑為魚幼薇取了“玄機”的道号,從此幼薇成了玄機。唐朝道教盛行,著名的道觀多是遊覽勝地和交際場所,許多才色稍佳的女道士便成了交際花。然而,鹹宜觀的道姑品性嚴謹,格守規矩,所以一直保持着一分清淨的局面。
三年後,鹹宜觀的師父死了,道友彩羽也與修補壁畫的畫師私奔了。與此同時,李公子卻攜妻出京,遠赴揚州任官,連一聲招呼都沒打就走了。李公子走後,玄機的經濟也出現了問題。她是個烈火一樣的女子,如何受得了這樣的輕蔑!于是在冷清的鹹宜觀中,她寫下了這首後來傳誦千古的“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
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從此在道觀外面,她貼出了一副“魚玄機詩文候教”的紅紙告示,這無疑是一旗豔幟,聲明驟起。魚玄機的豔名越傳越廣。從她的一首“道懷詩”,就頗能體現出她那時的生活景況:
燕雀徒為貴,金銀志不求;滿懷春綠酒,對月夜琴幽。
繞砌皆清趣,抽簪映細流;卧床書删遍,半醉起梳頭。
當時魚玄機的情人來往穿梭,其中就有後唐才子左名揚。當年他還是個落第書生的時候,就因其相貌儀容酷似李億,成為魚玄機的座上客。兩人的愛情可以從左名揚的一首詩裡揣測出來:
白鴿飛時日欲斜,禅房甯谧品香茶;
日暮鐘聲相送出,箔簾釘上挂袈裟。
但她似乎與左名揚并無緣分。此後,魚玄機還喜歡上了一位經營絲綢生意的富商李近仁和一個叫陳韪的樂師。這一段生活,魚玄機過得幽閑、潇灑而暢快,這可以從這她的詩裡面讀出來:
春花秋月入詩篇,白日清宵是散仙。
空卷珠簾不曾下,長移一榻對山眠。
玄機有個貼身侍婢名綠翹,身姿豐腴,善弄風情。一天,玄機從外面回家,看見綠翹言語支吾,雙眸流露着春意,而且陳琴師不辭而别,玄機立刻心生疑窦,仔細檢視綠翹全身,發現她胸前有指甲劃痕。玄機火氣一上來,就無法克制,把新愁舊恨一并發洩在了綠翹身上。于是這個剛24歲的才女因笞殺女婢而被惡官裴氏族人裴澄處死。被綁到公堂的時候,她連一句為自己辯護的話都不講,全都供認不諱,隻求速死。
魚玄機的詩在《全唐詩》中共有48首。
秦淮八豔,最早出自餘懷的《闆橋雜記》,分别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豔。
一、柳如是(秦淮八豔之一)
柳如是是活動于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号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她是嘉興人,生于明萬曆五十年,幼即聰慧好學,但由于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亂世風塵中往來于江浙金陵之間。由于她美豔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轶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牍。
柳如是曾與南明複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隻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于崇祯十四年她20餘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绛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為,曹雪芹設計的绛雲軒是來自柳氏的绛雲樓。
當崇祯帝自缢,清軍占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了。于是錢便腼顔迎降了。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于受柳氏影響,半年後便稱病辭歸。後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并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系。柳氏并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後世所诟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郁達夫在《娛霞雜載》中錄有柳如是的《春日我聞室》一詩。就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為“秦淮八豔”這首。著名學者陳寅恪讀過她的詩詞後,“亦有瞠目結舌”之感,對柳如是的“清詞麗句”十分敬佩。清人認為她的尺牍“豔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娴熟簡約,清麗有緻;書法深得後人贊賞,稱其為“鐵腕懷銀鈎,曾将妙蹤收”。
1666年錢氏去世後,鄉裡族人聚衆欲奪其房産,柳氏為了保護錢家産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吓走,一代才女卻這樣結束了一生。柳氏死後葬于虞山佛水山莊。
二、陳圓圓(秦淮八豔之一)
陳圓圓本為昆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于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豔”之中。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豔,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豔。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祯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後,神馳心蕩,高興得摟着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将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吳三桂在其督理禦營的父親勸說下,将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将所占,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恸哭六軍俱缟素,沖冠一怒為紅顔”。
李自成戰敗後,将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後棄京出走。吳三桂抱着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将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着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後獨占雲南。吳氏進爵雲南王後,欲将圓圓立為正妃,圓圓托故辭退,吳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别院。圓圓失寵後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後,遂乞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繡佛。
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于寺外蓮花池,死後葬于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三、董小宛(秦淮八豔之一)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豔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别号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豔發,窈窕婵娟,為秦淮舊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紳商賈的明争暗鬥。但這個流落風塵的女子鄙視權貴,巧與周旋,勇于鬥争。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氣、風流倜傥,兩人一見鐘情。冒辟疆容貌俊美,風度潇灑,人稱“美少年”,是複社中一位才子。
小宛入冒氏之門後,與冒家上下相處得非常和諧。馬恭人(辟疆母)和蘇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歡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順從,服侍她們比婢女還要用心。閑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别金石。小宛初進冒家,仿鐘繇帖,學曹娥碑,每天寫幾千字,既不錯字,也不漏字。
小宛還曾代替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從前在蘇州的時候,小宛曾經學過一段時間繪畫,能夠畫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她15歲時畫的《彩蝶圖》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上有小宛題詞,并有二方圖章印記,還有近人評價很高的題詩。小宛的畫傳世絕少,該圖是一幅難得見到的佳作。到如臯後,她保持着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緻。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壺茶煮米飯,再佐以一兩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飯量喜歡吃甜食、海味和臘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為辟疆制作的美食鮮潔可口,花樣繁多。如釀饴為露,酒後用白瓷杯盛出幾十種花露,不要說用口品嘗,單那五色浮動,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們常常是一人一壺,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對,細細品嘗茶的色香性情。
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這個菜名雖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東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還善于制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内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臯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内的土特産。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劉娘子、宋五嫂、蕭美人、王小餘列為我國古代十大名廚,恐不為過。
月色如水,最為小宛所傾心。夏夜納涼,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纨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動幾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開窗戶,讓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間。月亮西去,她又卷起簾栊,倚窗而望,戀戀不舍,還常常反複回環地念誦李賀的詩句“月漉漉,波煙玉”。“我和你一年四季當中,都愛領略這皎潔月色,仙路禅關也就在靜中打通。”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緻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
辟疆說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這清福也包括靜坐香閣,細品名香。辟疆最欣賞“橫隔沉”,這是一種内質堅緻而紋理呈橫向的沉香。小宛最珍愛東莞人視為絕品的“女兒香”,他們還蓄有不少“蓬萊香”。辟疆曾從江南覓得一種味如芳蘭的“生黃香”,他拿了一兩塊給廣東朋友黎遂球鑒賞,黎遂球歎為觀止。小宛還用從内府獲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過百枚香丸。他們講究品香時的情調。寒夜小室,玉帏四垂,點燃兩三枝紅燭,在幾隻宣德爐内燃沉香,靜參鼻觀,就好像進入了蕊珠衆香深處。
四、李香君(秦淮八豔之一)
在明末那個非常堕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庭大臣麻木得已感覺不到他們所面對的局勢,正日益變得内憂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濃衣翠的繡樓裡,卻生活着一群對明朝的前途甚感憂心的紅塵女子。
位于鈔庫街中段的媚香樓,就是這些繡樓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妓李香君,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其實,在當時的秦淮八豔中,李香君的名氣并沒有柳如是或陳圓圓那麼大。而現在漫步秦淮舊巷,能找到的繡樓也隻剩下這一座了。這是一座兩層高的繡樓,樓梯狹窄,行走的腳步聲,透過樓闆清晰地向上傳去。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僅21歲,但已名聞四方的複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剛從河南商丘來到南京,便抛開即将開始的鄉試,直接走上了這架暗紅色的樓梯。
那一年,李香君正當十六歲花季妙齡,“溫柔纖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轉嬌羞,未入芙蓉之帳。”她坐在繡簾挂落的花格窗前,遙望着秦淮河,她在等待她夢中的愛情。當侯方域蓦然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一定感覺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緣已經來臨。這本應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風花雪月,隻是可惜選錯了時代背景。随着滿清鐵蹄的入關,明朝大廈快速地坍塌。朱氏親王倉皇南渡,在一片烏煙瘴氣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權。
複社的死對頭阮大铖,抓住了這個機會,從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來。他投靠南明佞臣馬士英,出現在政治舞台的前台。阮大铖本是一個被清流階層所唾棄的人物,但他還是想改頭換面。于是,他企圖用金錢收買侯方域,來達到他個人的政治目的。這一伎倆,很快就被才識過人的李香君識破。她堅決拒絕了阮大铖的金錢誘惑,并要求侯方域立即與之斷絕關系,劃清界限。老羞成怒的阮大铖,用卑鄙的手段進行報複。侯方域無奈,揮淚離開了南京,這段短暫的愛情也倉促地畫上了一個傷感的句号。
不管侯方域後來的表現如何,應該說,李香君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是無可非議的。事後,她還是在這座繡樓上,對友人深深地感歎道:“田公豈異于阮公乎?吾向之贊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對愛情的追求如此堅貞,且是發生在一個秦淮歌妓的身上,實屬難得。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京失陷,南明成了一團曆史中的泡影。對于李香君來說,她所生存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所追求的愛情最終也因侯方域的北返而破滅。這個在書本上被标榜為有報國之志的名士,曾經的官宦子弟侯方域,在政治氣節上,并沒有堅守多久,他于順治八年又參加了由清朝組織的科舉考試,結果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在愛情生活上,他也沒有像《桃花扇》中所寫,在栖霞山與李香君重逢。再翻讀侯方域的人生曆程,他應該是一個很失敗的人。
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滿樹的桃花已經凋謝,落紅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題有侯方域詩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裝,與過去訣别。她獨自來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靜的道觀裡,出家為道士。史書言,李香君後不知所終。
五、顧橫波(秦淮八豔之一)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豔”中,顧橫波是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為“一品夫人”,柳如是陳圓圓亦有不及;同時,她也是最受争議的一位----據說先有一位與她私訂終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後來她那仕于明朝晚節不保的丈夫龔鼎孳每謂人曰“我願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一個紅顔禍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毀人名節,與多數人印象中“秦淮八豔”的俠骨柔腸,深明大義迥然有異。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嘗作《橫波夫人考》一文,對龔顧之人品大大不以為然,認為夫婦二人皆是勢利無恥之徒,利欲熏心之輩。曾被譽為““禮賢愛士,俠内峻嶒”的橫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嗎?
顧橫波,生于1619年,本名顧媚,字眉生,又名顧眉,号橫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稱“橫波夫人”,婚後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據《闆橋雜記》記載,顧橫波“莊妍靓雅,風度超群。鬓發如雲,桃花滿面;弓彎纖小,腰支輕亞”,她通曉文史,工于詩畫,所繪山水天然秀絕,尤其善畫蘭花,十七歲時所繪《蘭花圖》扇面今藏于故宮博物院中,十八歲與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參加揚州名士鄭元勳在南京結社的“蘭社”,時人以其畫風追步馬守真(即出生較早的馬湘蘭,也是秦淮八豔之一,明代知名女畫家,尤善畫蘭),而姿容勝之,推為南曲第一。(南曲,泛指賣藝不賣身的江南名妓)又精音律,嘗反串小生與董小宛合演《西樓記》《教子》。
顧橫波居于眉樓,“绮窗繡,牙簽玉軸,堆列幾案;瑤琴錦瑟,陳設左右,香煙缭繞,檐馬丁當”,時人戲稱“迷樓”----有人謂“迷樓”系指顧橫波風流迷人,訪者無不神魂颠倒,實屬望文生義。“迷樓”本系隋炀帝時建于揚州的别院,因該處“曲折幽深,閣樓錯落,軒簾掩映,互相連屬,如仙人遊”,故名“迷樓”。以“迷樓”戲稱“眉樓”,始作俑者的餘懷系江南才士,當時又正對橫波一往情深,所言當為褒意,指“眉樓”建築巧奪天工,布置匠心獨具,觀之仿同仙境。此譽一出,即不徑而走,廣為延用。顧橫波個性豪爽不羁,有男兒風,在秦淮八豔中與柳如是較像,時人嘗以曰“眉兄”呼之,頗似柳如是之自稱為“弟”。但較之柳,又多幾分任性嫉俗。
相傳當時的理學家黃道周(後抗清殉節于江西)嘗以“目中有妓,心中無妓”自诩,東林諸生乃趁其酒醉時請橫波去衣共榻,試試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這個傳聞未必盡實,卻反映出時人眼中顧橫波不以世俗禮教為意的作風。她的這種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風,恐怕是她後來能與江左才子龔鼎孳緣定三生比翼齊飛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備受争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個性招來的惡果。顧橫波才貌雙絕,有“南曲第一”之稱,自然廣受風流名士們的青睐,以緻眉樓門庭若市,幾乎宴無虛日,常得眉樓邀宴者謂“眉樓客”,俨然成為一種風雅的标志,而江南諸多文宴,亦每以顧眉生缺席為憾。
六、卞玉京(秦淮八豔之一)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後來自号“玉京道人”,習稱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淪落為歌妓,卞賽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娴熟,落筆如行雲,“一落筆盡十餘紙”喜畫風枝袅娜,尤善畫蘭。18歲時遊吳門,居虎丘,往來于秦淮與蘇州之間,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賽一般見客不善酬對,但如遇佳人知音,則談吐如雲,令人傾倒。
卞賽曾與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吳梅村有過一段姻緣。崇祯十四年春,吳梅村在南京水西門外的勝楚樓上餞送胞兄吳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這裡他遇見了前來為吳志衍送行的卞賽姐妹,看到卞賽那高貴脫俗而又含有幾分憂郁的氣質,不由想到江南盛傳的兩句詩:“酒垆尋卞賽,花底出陳圓”。席間吳又對卞賽的文才進行了探試,令吳不由傾倒,以後二人交往頻繁,感情漸深。後來吳在長幹裡寓所得到卞的一書簡,知道卞想嫁給他,心裡很矛盾。因吳聽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寵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來金陵選妃,已看中陳圓圓與卞賽等。吳在權勢赫赫的國舅前膽怯了,隻在卞賽的寓所吹了幾首曲子便凄然離去。
二年後,卞賽嫁給了一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進奉之,自己乞身下發,在蘇州出家當了女道士,依附于70餘歲的名醫鄭保禦,鄭築别宮資之。卞賽長齋繡佛,持課誦戒律甚嚴,為報鄭氏之恩,用三年時間為鄭氏刺舌血書《法華經》。
此時吳梅村當了清朝的官,心情頹傷。順治七年的一天,卞賽在錢謙益家裡看到了吳的《琴河感舊》四首詩,方知吳對她的思念。數月後二人在太倉終于相見,卞賽為吳氏操琴,吳感懷不已,寫了《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詩中道出了卞在這十年中的情景,點出了清軍下江南、玉京“弦索冷無聲”,一派凄涼狀況。卞賽後來隐居無錫惠山,十餘年後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錦樹林。
七、寇白門(秦淮八豔之一)
寇白門名湄,字白門,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豔之一。《闆橋雜記》曰:白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然滑易不能竟學。正由于白門為人單純不圓滑,而決定了她在婚戀上的悲劇。
崇祯十五年暮春,聲勢顯赫的功臣保國公朱國弼,在差役的護擁下來到了鈔庫街寇家,幾次交往後,白門對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禮,溫柔親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時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歲的寇白門濃妝重彩地登上了花轎。明代金陵的樂籍女子,脫籍從良或婚娶都必須在夜間進行,這是當時的風俗。朱國弼為了顯示威風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執紅燈的士兵從武定橋開始,沿途肅立到内橋朱府,盛況空前,成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親場面。
朱國弼實際上是一個圓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門是一時的需要,數月後他那儇薄寡情便漸暴露,遂将寇氏丢一邊,依舊走馬于章台柳巷之間。1645年清軍南下。朱國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師,又被清廷軟禁。朱氏欲将連寇白門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賣掉,白門對朱雲:“若賣妾所得不過數百金……若使妾南歸,一月之間當得萬金以報公。”朱思忖後遂答允,寇白門短衣匹馬帶着婢女鬥兒歸返金陵。寇氏在舊院姊妹幫助下籌集了20000兩銀子将朱國弼贖釋。這時朱氏想重圓好夢,但被寇氏拒絕,她說:“當年你用銀子贖我脫籍,如今我也用銀子将你贖回”當可了結。
寇氏歸金陵後,人稱之女俠,她“築園亭,結賓客,日與文人騷客相往還,酒酣耳熱,或歌或哭,亦自歎美人之遲幕,嗟紅豆之飄零”。後又從揚州某孝廉,不得意複還金陵,最後流落樂籍病死。當時文壇祭酒的東林領袖錢謙益作《寇白門》詩追悼曰:“寇家姊妹總芳菲,十八年來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紅淚一沾衣。叢殘紅粉念君恩,女俠誰知寇白門?黃土蓋棺心未死,香丸一縷是芳魂。”
八、馬湘蘭(秦淮八豔之一)
馬湘蘭(1548——1604)可以稱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據《秦淮廣記》載,她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故有“湘蘭”著稱。她相貌雖不出衆,“姿首如常人”,但“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辭流盼,巧伺人意”。
馬氏在繪畫上造詣很高,當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連三次為《馬湘蘭畫蘭長卷》題詩,共7句,記載在曹寅的《棟亭集》裡。《曆代畫史彙傳》中評價她的畫技是“蘭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襲其韻”。在北京故宮的書畫精品中也間雜着馬氏的蘭花冊頁,發着獨異的光彩,她的繪畫在國外一直被視為珍品。在文學上馬氏亦頗具才華,曾撰有《湘蘭子集》詩二卷和《三生傳》劇本。馬氏多才多藝,還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編自導戲劇。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戲班,能演出“西廂記全本”,随其學技者,備得真傳。
馬氏生長于南京,自幼不幸淪落風塵,但她為人曠達,性望輕俠,常揮金以濟少年。她的居處為秦淮勝處,慕名求訪者甚多,與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誼甚笃,她給王稚登的書信收藏在《曆代名媛書簡》中。在王稚登70大壽時,馬氏集資買船載歌妓數十人,前往蘇州置酒祝壽,“宴飲累月,歌舞達旦”,歸後一病不起,最後強撐沐浴以禮佛端坐而逝,年57歲。馬氏死後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園的碧峰寺附近。
古代妓女老了以後都去了哪裡
古代妓女老了以後都去了哪裡
古代的妓女一般老了之後可以贖身嫁人,可以委身權貴,可以重操舊業,但是絕大部分情況下也沒有太好的人生。
古代妓女老了都去哪了?
古代的妓女一般老了之後可以贖身嫁人,可以委身權貴,可以重操舊業,但是絕大部分情況下也沒有太好的人生。
贖身嫁人
一些長相非常好看的青樓女子,如果被一些達官貴人看中之後,必然就會有人選擇花大量的銀子贖身,比如說柳如是,就被明朝的官員看中。不僅為柳如是贖身,而且還明媒正娶,這對于青樓女子而言,這就是一個最好的歸宿。雖然後來兩人都選擇投降于清朝,可是卻一直會支持明朝,實際上在房間也會有很多與柳如是相應的傳聞。
委身權貴
很多的青樓女子擁有着比較出色的文采,而且也會擁有花容月貌,但是所從事的行業在所有人心目中都會覺得非常的下賤。因此絕大部分青樓女子都會有着比較悲慘的結局,但是青樓女子一直以來都會比較注重察言觀色。很多的青樓女子在之前一段時間也曾經紅極一時,因此在大戶人家成為傭人時,或許也有一定的機會混的風生水起,是因為他們做事總會非常的放心,在完成的時候也會非常的妥當。
重操舊業
有許多的青樓女子八面玲珑,在年紀逐漸的增長之後,可能就會因為無家可歸再加上沒有貴族,為自己贖身根本就沒有一個好的出路,從此就會選擇繼續的從事類似的行業,但是身份必然就會出現改變。在清朝時期比較受到大家關注的賽金花,就成為了一個開青樓的老鸨。通過這一個行業也賺到了很多錢,這就是一個成功轉型的代表,但是類似于這樣的青年女子并不是很多,也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年老之後都有機會選擇專心,大部分人所過的生活都不是很好,甚至也沒有什麼謀生的能力,慢慢的就會被整個社會淘汰,讓人覺得有一些無奈。
總之,通過以上關于古代妓女老了以後都去了哪裡内容介紹後,相信大家會對古代妓女老了以後都去了哪裡有個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古代女子如何避孕
一、麝香,有說将麝香放入妓女的肚臍可以避孕,比如堪稱中國“紅顔禍水”之最的趙飛燕和趙合德兩姊妹就有記載采取的是這樣的避孕措施。當然,趙飛燕和趙合德兩姊妹還不能稱其為妓女,但殊歸同途。這種貼肚臍叫“了肚貼”。貼在肚臍上,就可以了結女人肚子的受孕功能,再不能懷孕了,不過這“了肚貼”已經失傳。古代女子都是怎麼避孕的?殘忍到讓人目瞪口呆,一個都不想嘗試!
二、中國古人就用絲質油紙或者破布團放入女性體内當作屏障,而古埃及人是用羊毛棉球植入女性體内,就能防止懷孕。由于這種東西對男女都會造成傷害,人們慢慢發現魚鳔可以用來避孕,而西方人使用了羊腸,如此一來男女不會受到傷害又可以避孕,慢慢的這種方法被改進,發明了安全套!
三、藏紅花,在古代,有宮女被皇上寵幸,但皇上并不希望此女子受孕的話,那麼,太監就會把宮女倒挂起來,以藏紅花液清洗下身。據說,如此可以有效的避孕。在現代,我們依然能在某些宮鬥劇中看到一碗深紅的湯藥出現,那就是藏紅花。
四、動物的糞便,在3000多年前的印度和埃及,像鳄魚、大象這樣被認為具有神秘力量的動物的糞便也被用到了避孕藥方中。事實上,由于這些動物糞便具有高度酸性,它的确具有一定的殺精作用。不過,哥德海得稱,動物糞便所帶來的強烈臭味顯然會影響古代夫妻們的興趣。
五、水銀,唐朝人民為了避孕簡直喪心病狂,他們服用一種叫”五毒散”的湯劑來避孕,這裡面有水銀,砒霜等毒藥能毒死胎兒,但重要的是也有可能毒死本人也會讓人終身不孕,所以基本上隻有敬業的唐朝妓女會服用。
六、魚鳔,在博物館的展示欄裡邊有古代人用綿羊腸子制成的避孕套,還用魚膘作避孕套,可以想像,由于男人那話兒大小不同,找到一個合适的魚膘多不容易。
七、推拿術,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作為至高權力的皇帝臨幸完後宮的女人以後會告訴太監留或者不留,如果皇帝說不留的話太監就會為嫔妃的下身進行推拿,确保皇帝的精液不能留在那女的體内,這種推拿嫔妃下體使精液流出的方法,便是古代宮廷房事後的“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