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是哪個朝代的(行書是哪個朝代的)

biang 中華百科 808

本文目錄

  1. 草書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用的
  2. 草書起源于哪個朝代
  3. 草書屬于哪個朝代
  4. 草書出現在什麼朝代
  5. 行書出現在哪個朝代 行書出現在什麼朝代呢

草書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用的

草書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别。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鈎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複興,蛻變于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迹,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擴展資料

中國草書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藝術表現上是中國書法中最高難和最高要求的書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于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羁,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隻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叙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的偉大在于用最單純直接的點畫表現了人的心象。因此,草書成為世界上最富表現性也最為濃縮的抽象藝術。

草書分為章草與今草。許慎《說文解字叙》說:“漢興而有草書”,當是指章草。章草的極端規範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今草則因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現與法度發揚壯大,緻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兩千年的演進進程中,誕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名家傑作。

時至今日,草書以其高度簡練的形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特質,與時代及現代藝術相呼應、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草書

草書起源于哪個朝代

草書起源于哪個朝代

草書起源于漢代,是漢字的一種字體,是為了書寫更加快捷、簡便而在隸書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一種書體,因為草率的書寫方式得名為草書。也可以總結是一定規律将字的點畫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形成的字體。

草書起源于漢代

草書起源于漢代,最早在漢初創建。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它的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在當時是為了書寫更加快捷、簡便而在隸書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一種書體,因為草率的書寫方式得名為草書。

草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别是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早期草書是一種和隸書比較接近的草體,也被叫做隸草。章草早期是草書和漢隸相融合的一種雅化草體,而今草是去盡波挑演變而成的一種草體。

草書可以總結為,是按照一定規律将字的點畫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形成的字體,書寫草體其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亂寫。它存在一定筆法可以借鑒,章草的筆法為“一”形,而今草的筆法一般用“S”形。

草書屬于哪個朝代

草書始于漢代。

一、草書的起源與發展

草書作為一種書法藝術,起源于漢代。在這個時期,草書逐漸從實用性書寫方式演變為一種具有藝術美感的字體。早期的草書與楷書、行書等字體交織發展,随着曆史的發展,草書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漢代的草書特點

漢代的草書以其流暢的線條、獨特的結構和強烈的藝術表現力而著稱。這一時期的草書作品,不僅體現了書寫者的個性,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風貌。草書的出現,為書法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草書在曆史上的地位

自漢代以來,草書一直是書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時期的草書風格各異,但都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着人們。草書的發展,不僅體現了書法藝術的創新,也反映了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内涵和社會風貌。

四、結論

綜上所述,草書起源于漢代,并在此後的發展曆程中,逐漸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字體。草書的出現,為書法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内涵和社會風貌。

草書出現在什麼朝代

漢代。草書,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鈎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複興,蛻變于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迹,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行書出現在哪個朝代 行書出現在什麼朝代呢

行書出現在哪個朝代行書出現在什麼朝代呢

1、行書最早始于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成熟。

2、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

3、“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4、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符号,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5、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于東漢末年。行書的名稱始見于西晉衛恒《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鐘(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于劉德升。”唐代張懷瓘《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僞,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張懷瓘在其《書議》又雲:“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6、明代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産生起便受到歡迎,廣泛傳播。

7、行書曆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曆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展輝煌燦爛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