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蟋組詞(蟋組詞2個)
蟋蟀的蟋兩個字的能組什麼詞
蟋的兩字詞語隻有一個:蟋蟀。
蟋拼音:xī,注音:ㄒ一,部首:蟲部,部外筆畫:11畫,總筆畫:17畫,五筆:JTON
倉颉:LIHDP,鄭碼:IPWZ,四角:52139,結構:左右,電碼:5842,區位:8312
統一碼:87CB,筆順:丨フ一丨一丶ノ丶ノ一丨ノ丶丶フ丶丶
釋義:〔蟋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于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擴展資料
漢字筆畫:
同音字:西、夕、晰、吸、息
一、西拼音:xī
釋義:
1、方向,太陽落下的一邊,與“東”相對:西面。西曬。西域。西方。西席(舊時對幕友或家塾教師的敬稱。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亦稱“西賓”)。西宮(借指妃嫔)。
2、事物的樣式或方法屬于西方的(多指歐美各國):西學。西畫。西餐。西醫。
3、姓。
二、夕拼音:xī
釋義:
1、日落的時候:夕陽。夕照。朝(zhāoㄓㄠ)夕相處(chǔㄔㄨˇ)。
2、泛指晚上:前夕。除夕。一夕談。
三、晰拼音:xī
釋義:明白,清楚:清晰。明晰。
四、吸拼音:xī
釋義:
1、從口或鼻把氣引入體内:呼吸。吸氣。吸煙。
2、引取:吸引。吸附。
五、息拼音:xī
釋義:
1、呼吸時進出的氣:鼻息。喘息。歎息。窒息。瞬息萬變。
2、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甯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3、繁殖,滋生:休養生息。滋息。
4、音信:消息。信息。
5、兒女:子息。
蟋蟀的蟋怎麼組詞
蟋組詞有:鬥蟋蟀、蟋蟀草、蟋蟀相公。
一、蟋的釋義
〔蟋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于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二、字源解說
形聲字。蟲表意,篆書之形像蟲,表示蟋蟀是一種昆蟲;悉表聲,表示蟋蟀的鳴聲似“悉”聲。本義是蟋蟀。
擴展資料:
一、蟋蟀草 [ xī shuài cǎo ]
也叫牛筋草。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稈叢生,高15—90厘米。夏秋抽兩至數枚花序,呈指狀,簇生于莖端。
二、鬥蟋蟀 [ dòu xī shuài ]
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于唐代。
三、蟋蟀相公 [ xī shuài xiàng gōng ]
明馬士英的綽号。
蟋的組詞有哪些蟋的組詞隻有一個:蟋蟀。
蟋,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于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造句: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在這裡下的賭注,實際上是我的生命,這生命有溫暖的石頭的味道,充滿了大海的歎息和逐漸響起來的蟋蟀的歌唱。
解釋: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于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雌的兩根尾須之間有一個産卵管。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葉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蟋怎麼組詞啊蟋
1、“蟋”:組詞:蟋蟀、蟋蟀草、鬥蟋蟀、蟋蟀相公
2、蟀”:(名)蟋蟀;北方俗叫“蛐蛐兒”。一種有害的昆蟲;身體黑褐色;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組詞:蟋蟀、蟀谷、鬥蟀、鬥蟋蟀
蟋蟀是一種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于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雌的兩根尾須之間有一個産卵管。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葉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蟋蟀是以善鳴好鬥著稱的。
鬥蟋蟀在中國已有上千年曆史,是一項很普遍的傳統文化活動。近幾年,中國部分城市及東南亞地區逐步形成了蟋蟀熱。在一些省市,蟋蟀協會、蟋蟀市場也應運而生。
蟋蟀的蟋怎麼組詞1、蟋,名詞的意思:蟋蟀的簡稱。組詞如下:
蟋蟀、鬥蟋蟀、蟋蟀草、蟋蟀相公。
2、蟀,名詞的意思:蟀是一種蟲。組詞如下:
蟋蟀、鬥蟀、蟀谷、鬥蟋蟀、蟋蟀草、蟋蟀相公。
擴展資料:
詞語解釋:
1、蟋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于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蟀谷:經穴别名。見《外台秘要》。即率骨、率谷。
3、鬥蟋蟀: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于唐代。
4、蟋蟀相公:明馬士英的綽号。蟋字怎麼組詞蟋字的詞語1、蟋字組詞:蟋蟀、鬥蟋蟀、蟋蟀草、蟋蟀相公;
2、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于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蟋蟀科的跳躍昆蟲的通稱,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發出唧唧聲而著稱。觸角較身軀為長。蟋組詞有哪些,有哪些組詞
一、蟋組詞:
蟋蟀、蟋蟀草、鬥蟋蟀、蟋蟀相公
二、蟀組詞:
蟋蟀、蟀谷、鬥蟀、蟋蟀草、鬥蟋蟀、蟋蟀相公
三、蟋/蟀的釋義:
〔~蟀〕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長,善于跳躍。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對農作物有害。亦稱“促織”、“趨織”;俗稱“蛐蛐兒”。
擴展資料
一、蟋的字源演化:小篆、楷體
二、蟀的字源演化:小篆、楷體
三、相關組詞:
1、蟋蟀草[ xī shuài cǎo ]
也叫牛筋草。一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稈叢生,高15—90厘米。夏秋抽兩至數枚花序,呈指狀,簇生于莖端。
2、鬥蟋蟀[ dòu xī shuài ]
亦作“鬭蟋蟀”。使蟋蟀相鬥的一種博戲。相傳始于唐代。
3、蟀谷[ shuài gǔ ]
經穴别名。
4、鬥蟀[ dòu shuài ]
鬥蟋蟀。
5、蟋蟀[ xī shuài ]
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後腿粗大,善于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雄的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潆怎麼讀音是什麼
潆讀音:yíng
潆拼音:yíng,注音:一ㄥˊ,部首:氵部,部外筆畫:11畫,總筆畫:14畫
五筆:IAPI,倉颉:ETBF,鄭碼:VEWZ,四角:34193
結構:左右,區位:6875,統一碼:6F46
筆順:丶丶一一丨丨丶フフフ丶丨ノ丶
釋義:水流回旋。
擴展資料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潆洄[yíng huí]
水流回旋的樣子。
2、潆澌[yíng sī]
波紋消失。
3、潆潆[yíng yíng]
水波動蕩。
4、豗潆[huī yíng]
撞擊回旋。
5、潆渟[yíng tíng]
水停滞不流。
萦怎麼讀
萦[yíng]
聲母:y、韻母ing
聲調:三聲
釋義:
1、回旋纏繞、萦繞、萦纡。
2、牽纏,牽挂。出自葉聖陶《六州歌頭》:“天下亂,生民困,一心萦。”萦擾。
筆畫:橫、豎、豎、點、橫撇/橫鈎、撇折、撇折、點、豎鈎、撇、點
擴展資料:
萦
五筆98:APXI倉颉:TBVF
筆順編号:12245554234
四角号碼:44903
Unicode:CJK統一漢字U+8426
萦,收卷也。——《說文》
收績曰萦。——《通俗文》
萦,繞也。——《廣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