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二爺怎麼死的(關二爺死因)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關羽怎麼死的 死在哪被誰殺的
  2. 關羽怎麼死的
  3. 曆史上的關羽是怎麼死的

關羽怎麼死的 死在哪被誰殺的

熟悉三國故事的朋友對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處死都耳熟能詳,,那麼揮師北伐,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形式一片大好,威震華夏,曹操一度想遷都來躲避之後為什麼迅速的兵敗身亡呢?本人認為關羽之死有三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關羽本人太過于傲慢,恃才傲物,長期的行伍生涯養成了目中無人的脾氣,對手下将領沒有籠絡好,可以說他不适合作為一方諸侯獨當一面,在他北伐時候,深入敵境,以荊州一州之力來攻擊大半個天下的曹操,沒有得到任何援助,當時關羽除了他之外沒有多少謀臣良将協助,反觀曹操,真的猛将如雲,謀士如海。以寡擊衆,後方不穩,按道理說應該好好的安撫好後方将領,但是他不僅沒有安撫還一再揚言懲罰,最終促成他們的叛變,這是兵敗被殺的直接原因。

第二方面,關羽和曹操一樣太過于輕視孫權,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關二爺對孫權不僅十分輕視,不顧大局,無禮的拒絕了孫權的聯姻,給本來有矛盾的孫劉兩邊制造更大的裂痕。浪費掉一次非常好的機會,在呂蒙為了麻痹換上陸遜的時候,關羽竟然隻拿他當小孩,驕傲自滿,不失敗都不行了,在接到陸遜的書信以後把後方鎮守的兵馬全部抽往前線造成後方空虛,孫權一方再有糜芳和傅士仁叛變的情況下輕而易舉的奪取荊州,這之後又因為沒有及時安撫軍心導緻前線軍隊嘩變,幾乎全部逃跑,很快軍心瓦解。可以說根本不善于治軍,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帥才。

第三方面,就是劉備已經諸葛亮的決策失誤,作為決策層,在關于長驅北伐以後,他們沒有及時的策劃接應,沒有派出益州兵馬從漢中側擊,也沒有派人才前往荊州協助,荊州在十分空虛的情況下,決策層沒有看見這一點,很懷疑決策層的目的?連司馬懿都知道,關羽得志肯定不是孫權願意看到的,在這之前,孫權對荊州就垂涎欲滴,竟然不妨這,早之前魯肅就制定了一個二分天下的計劃,劉備一方根本沒有察覺!這間接的導緻關羽敗亡。

至于孫權背信棄義是不是關羽之死的原因,我認為有一點,但是占比很小,或許你會說,如果孫權不去攻擊,那麼關羽會敗亡嘛?當然不會!但是,如果當初兩方連親,劉備沒有放松荊州的警惕,關羽沒有抽調後方的軍隊,那孫權肯定不會有什麼作為!

再說了如果,孫權不動,關羽攻破許都,劉備一方出漢中再次匡扶漢室,那最後還能容得下孫權?當初孫權聯合劉備就是不備曹操吃掉,無論換誰都要自保吧,政治本來就是殘酷的,當初聯合是出于現實,現在攻擊也是現實,就從求親來看,孫權一方還是很看得上關羽一方的,但是長讀春秋的關二爺或許受了當時門閥士族的印象,對出身寒族的孫權是看不上的。綜合這一些,全部一起才導緻了關羽身死。他自己要負最大責任,其次是劉備,再次是孫權。但是孫權的微乎其微,關羽占七成,劉備占兩成,孫權占一成。

關羽怎麼死的

關羽是在吳國出賣,蜀軍潰敗,被擒下之後,受處決刑罰而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領地區策反,擾亂敵人後方。曹操派大将于禁助戰,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司馬懿等建議聯合孫權,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

曹操采用此策。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準備,并在十月出軍,而且将要進攻的戰略告訴曹操。但曹操的謀臣董昭卻認為,應當把東吳的打算洩漏出去,這樣可以讓關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讓關羽和東吳相鬥,曹魏作收魚人之利。

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将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了孫權。吳軍以蜀軍将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

關羽僅帶着少量的随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他們日夜兼程,連續數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将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

【文獻】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中記到: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将軍,假節钺。是歲,羽率衆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将軍龐德。梁、郏、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号,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蹑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緻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于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僞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臣松之以為荊、吳雖外睦,而内相猜防,故權之襲羽,潛師密發。按呂蒙傳雲:“伏精兵於<舟冓><舟鹿>之中,使白衣搖橹,作商賈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權,權必不語羽當往也。若許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迹乎?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蜀記曰: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衆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将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蜀記曰:權遣将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臣松之按吳書:孫權遣将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裡,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又雲“權欲活羽以敵劉、曹”,此之不然,可以絕智者之口。吳曆曰: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擴展資料:

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軍,軍威大振,曹操曾議遷都以避其鋒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東大将呂蒙乘關羽與樊城守将曹仁對峙之時偷襲荊州,攻占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關羽兩面受敵,急忙從樊城撤兵西還,駐紮在麥城。呂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關羽的将士無心戀戰,逐漸離散。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僞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隻有十多騎跟随。孫權派朱然、潘璋斷了關羽各路,在臨沮捉獲關羽和其子關平,随即将其處死。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關羽

曆史上的關羽是怎麼死的

關羽,生于東漢恒帝年間,出生年份不詳,去世時間有2個版本,一個版本是公元220年,一個版本是公元160年,不過經過考證,以公元160年去世的說法居多,姓關字雲長,本字長生,河南解縣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運城市,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三大勢力之一的劉備勢力的重要将領.

關羽的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備受中國古代文化曆代推崇,因為他忠勇的形象,多次被後代的帝王追封,最高褒封為"關武帝",因此也被稱為關帝等.中國古代最大教派佛教尊稱他為伽藍菩薩.

中國民間受中國古代文學巨著<>,或者現代文學作品<>的影響認為關羽和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因此又稱關羽為關二爺,關公等.

關羽的真正死亡是因為,曆史上的敗走麥城,并不是文化作品中的大意失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也就是公元219年,曹操為了避免關羽的鋒芒,準備遷都,遭到司馬懿和蔣濟等人勸阻,他們認為孫權肯定不願意看到關羽漸漸坐大,提議曹操聯合孫權牽制關羽。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人,還有衮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人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讨關羽,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并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将麋芳、公安守将士仁這兩個人因為和關羽有嫌隙,所以不戰而降,呂蒙、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

張遼等将最後趕到的時候,關羽的軍隊便被徐晃一戰擊破。關羽死後曹操和孫權的軍隊因為關羽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于是往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軍隊家屬大部分都在荊州,得到荊州失陷的消息,關羽的軍隊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到距益州不過一二十裡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将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關平一起在臨沮被斬首。孫權将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怕民心生變,以諸侯王的待遇将關羽的屍骸安葬于洛陽,也就是現在的關林,但當代曆史學家田福生考證認為關莊村關羽墓才是埋葬關羽頭顱之處,關林是萬曆年間建的祀祠場所,孫權也和曹操一樣,怕民心有變将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于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劉備掌控的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而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後來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安葬關羽魂魄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卧當陽,魂歸故裡(或稱‘魂歸山西’)”。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蜀漢先主劉備東征東吳,曾專程到大王冢,即關陵祭拜關羽,并在玉泉山建關羽祠。景耀三年(公元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禅追諡關羽為壯缪侯。

所以,曆史上,關羽是因為敗走麥城而死,死亡的具體細節還有待考證

文學作品隻是根據關羽在民間的傳說加入了藝術成分,雖然描述的更加形象生動,但是不如曆史考證來得有理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