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關羽是怎麼死的
關公是怎麼死的?
關公死了,隻有58歲。
公關死的很難看,沒有死在對陣的疆場,死在了逃亡的路中;沒有死在和他同重量級的大将之手,死在了無名之輩手下。所謂的一代英雄,死的很不服氣,以至于死後陰魂不散,漫天直呼“還我頭來!”誰取了關公的頭?是他自己。
是關公自己把他的頭不當回事,以至于飲恨黃泉。作做為劉備的二兄弟,關公在劉氏集團中的地位很高,劉備,包括諸葛亮也把他作為有勇有謀之人看待。
所以在劉老大和孔神仙領兵西下,再進益州的時候,把幾十年連哭帶賴得來的荊州大地交給了可愛的關公。到最後呢,這位有勇有謀的忠義之士,不但把荊州丢的沒影了,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原因何在?首先,關公沒有始終遵照“聯吳搞魏”的戰略方針。孔神仙臨行的時候,給他講的明明白白,一定不要四面樹敵,南聯孫吳,北拒曹魏。
可他老人家呢,一掌權,就和東吳搞的關系十分生硬,占着人家地方,人家拿着劉大哥的文書來取,他就是不給。不給也便罷了,可以再耍賴嘛,可這位仁兄硬是生生地把人家的使者罵跑,把人家派來的接收大員打了回去,你說東吳能不生氣?好在東吳把這件事沒有完全放在心。
過了一陣,又來要和他聯親。多好的機會啊,女兒可以不答應嫁給她,一個方法是委婉說明虎女已經有佳偶,另一個方法是可以答應,先不送嫁。
總之呢,要把聯吳大計放在首位才好。可這們關老爺,又把說媒的罵一通不說,還直接罵人家孫權是叛漢之賊,這不是沒事找事嘛?孫權能高興嗎?人家不伺機打你才怪。
所以,這一樁官司都是他自己惹的。其次,公關的驕傲自大葬送了自己。
關公在建立劉氏基業中,做了什麼貢獻?關公在自己的一生中,取得了什麼令人驕傲的戰績?似乎不多。當他死後,陰魂尋頭之時,玉泉山普淨和尚曾問:“今将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顔良、文醜、五關六将等衆人之頭,又将向誰索耶?”看看,他老人家殺的就是這幾個人。
而且殺這些人時,并不曾直接為劉氏出力,且顔良、文醜隻說是河北名将,如何之勇,并不見述;至于五關六将,無名之輩罷了,而這些竟成為關公一生的重要功績。相比之下,下邳之失,概因匹夫之勇;投降曹操,時為權宜之計,後為華容道之禍根。
在劉氏建立基業的過程中,張飛、趙雲、黃忠等都橫槍立馬,馳騁沙場,屢建奇功,隻有他留下了什麼刮骨療毒之類的故事。赤壁之戰,人家都有收獲,唯他不但未有成就,反放了敵首曹操;在擴大荊州地盤的戰役中,子龍和張飛分别以勇取桂陽和武陵,而關公卻是與黃忠決戰不下、最後以劉備和諸葛亮加入、黃忠歸降而取長沙。
就這位老位,隻因為資曆比人老些,和劉大哥的關系比人鐵些,可能還有就是保住了劉備的兩個老婆,所以自我感覺好極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當劉備自封漢中王,給他封為五虎上将之首時,他竟然不樂意,原因是嫌有黃忠在其中,并認為張飛是他弟弟當然可以,馬超的出身好,不辱沒他,子龍救過主,也說的過去,隻有黃忠,說嫌他太老,不願為伍。
由此可窺其内心之驕傲和自我膨脹。所以東吳陸遜掌握了他的脾氣,采取了衰兵之計,表面求和,暗底裡運作,他關老爺取了戒備之情,放心地去打樊城了。
未曾想,出得荊州,再無歸途。最後一個原因,公關的人緣不好。
因為他脾氣大,心眼小,所以,人們看在劉備的面子上,都在表面上怕他,但關鍵時候,都不管他了。身為将帥,身邊沒有聚攏一批文士武将,實為可憐。
比如,他退守麥城之時,派廖化去上庸求救兵,時劉備義子劉封和孟達在是不是發兵救援的問題上展開讨論,最後還是沒發兵,什麼原因?最主要的是,關大人平時把劉封沒放在眼裡,當初劉備收下這個義子時,他就不大樂意,最後劉備當漢中王後,要立後嗣,問關公時,關公說,螟蛉之子,不可立,并讓劉備把劉封派到遠處去帶兵,離間人家父子關系。他就沒想,他一生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一個“義”字,卻偏偏在這個字上面害了自己,看來對他的“義”還得再重新看看呢。
結果到關鍵時候,才知道害了自己。何況,他自己和劉備就是義兄弟,自己也收了個義子關平,憑什麼就看不起人家劉封呢?想不通。
還有,當失了荊州之後,自己的部下傅士仁和糜芳,還分别掌握着公安和南郡兩城,而在大敵面前,都輕松地開城投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正如傅士仁所說:“關公去日,痛恨吾二人。償一日得勝而回,必無輕恕,”那就降吧,兩城就歸孫吳了。
而關公此時,還在發書命二人籌十萬石軍糧送到前線,“如遲立斬”,這不是大脾氣害了自己麼。再看所領之兵,在呂蒙撫恤政策的***下,紛紛倒戈,以至于最後逃跑時,所領幾萬大軍,身邊隻有十數人。
城丢了,兵散了,将降了,救兵沒了,就是有天大的本領,還是絆倒在了東吳小喽羅的套索之下,死的何其窩囊!聽風說,關公自己害了自己,不能怪别人。
關雲長是怎麼死的
關羽駐守荊州,擅自出兵圍剿襄樊,後曹操援兵到來,關羽敗走麥城,不測東吳呂蒙從後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
擴展資料: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将關羽塑造成為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将形象,出場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打造兵器後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的戰争中,而後雖然與劉備東奔西走,颠沛流離,但仍能斬将殺敵,大顯神威。此外,《三國演義》中以旁白視角叙事時,通常稱關羽為“雲長”或“關公”,極少直呼其名,而整部《三國演義》中除了對皇帝稱帝号外,亦隻有關羽、劉備、諸葛亮有此待遇。
參考資料:關雲長百度百科。
三國關羽是怎麼死的
是年十一月,呂蒙率軍隐蔽前出,進至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僞裝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橹劃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隐蔽和詭密。
呂蒙知關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麥城北邊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孫權派使者到麥城勸關羽投降。關羽提出叫吳軍退兵十裡,然後在南門相見。呂蒙果然退兵十裡,等候關羽投降。關羽及其長子關平趁機帶着十幾個騎兵,偷偷地出北門向西逃去,被吳将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被縛見孫權,孫權招降關羽,關羽甯死不屈,與其子關平在臨沮一起為潘璋所殺,死時年五十八歲,其次子關興嗣“漢壽亭侯”之位。蜀漢懷帝劉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關羽為“壯缪侯”。
三國裡關羽是怎麼死的?
曆史故事
漢建安二十四年,蜀将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将截獲,被斬于臨沮。後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卧在沮水河畔。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将侯音乘機叛亂,緻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應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
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為将,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淹于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将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衆暴動,響應關羽,邺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
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并命名将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将戰艦僞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關羽将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将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系,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将将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并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軍,軍威大振,曹操曾議遷都以避其鋒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東大将呂蒙乘關羽與樊城守将曹仁對峙之時偷襲荊州,攻占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關羽兩面受敵,急忙從樊城撤兵西還,駐紮在麥城。呂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關羽的将士無心戀戰,逐漸離散。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僞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隻有十多騎跟随。孫權派朱然、潘璋斷了關羽各路,在臨沮捉獲關羽和其子關平,随即将其處死。
關羽是怎麼死的
大意失荊洲!!
太自負了,遇陸遜勁敵,被孫權活捉割頭啦。
公亦與泣别。遂留周倉與王甫同守麥城,關公自與關平、趙累引殘卒二百餘人
,突出北門。關公橫刀前進,行至初更以後,約走二十餘裡,隻見山凹處,金鼓齊
鳴,喊聲大震,一彪軍到,為首大将朱然,驟馬挺槍叫曰:“雲長休走!趁早投降
,免得一死!”公大怒,拍馬輪刀來戰。朱然便走,公乘勢追殺。一棒鼓響,四下
伏兵皆起。公不敢戰,望臨沮小路而走,朱然率兵掩殺。關公所随之兵,漸漸稀少
。走不得四五裡,前面喊聲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驟馬舞刀殺來。公大怒,輪刀相
迎,隻三合,潘璋敗走。公不敢戀戰,急望山路而走。背後關平趕來,報說趙累已
死于亂軍中。關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在前開路,随行止剩得十餘人。
行至決石,兩下是山,山邊皆蘆葦敗草,樹木叢雜。時已五更将盡。正走之間,一
聲喊起,兩下伏兵盡出,長鈎套索,一齊并舉,先把關公坐下馬絆倒。關公翻身落
馬,被潘璋部将馬忠所獲。關平知父被擒,火速來救;背後潘璋、朱然率兵齊至,
把關平四下圍住。平孤身獨戰,力盡亦被執。至天明,孫權聞關公父子已被擒獲,
大喜,聚衆将于帳中。
少時,馬忠簇擁關公至前。權曰:“孤久慕将軍盛德,欲結秦晉之好,何相棄
耶?公平昔自以為天下無敵,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軍今日還服孫權否?”關公厲
聲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
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權回顧衆官曰:“雲長世之豪
傑,孤深愛之。今欲以禮相待,勸使歸降,何如?”主簿左鹹曰:“不可。昔曹操
得此人時,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如此
恩禮,畢竟留之不住,聽其斬關殺将而去,緻使今日反為所逼,幾欲遷都以避其鋒
。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後患。”孫權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
遂命推出。于是關公父子皆遇害。時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也。關公亡年五十八歲
。後人有詩歎曰:“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
如鏡,《春秋》義薄雲。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又有詩曰:“人傑惟追古解
良,士民争拜漢雲長。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
日月有光芒。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關公既殁,坐下赤兔馬被馬忠所獲,獻與孫權。權即賜馬忠騎坐。其馬數日不
食草料而死。
參考資料:cyet/encyclopedia/literature/ancient/collection/sanguo/shanguo077
關羽是怎麼死的
被呂蒙用計弄死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欲自許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可聯合孫權牽制關羽。孫權果然因為觊觎荊州而襲擊關羽後方。曹操仍不放心,動員徐晃、張遼等将,及衮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讨關羽。而孫權也動用員主力部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并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将麋芳、公安守将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
張遼等将未至,關羽便被徐晃一戰擊破。及後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軍隊家屬多在荊州,得知荊州失陷,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裡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将馬忠的埋伏,被捕,和關平于臨沮被斬。孫權将關羽首級送交曹操,而曹操以諸侯之禮将關羽的屍骸下葬。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禅追谥關羽為“壯缪侯”。
曆史上關羽是怎麼死的
被孫權下令斬殺。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鎮華夏,但最終卻導緻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上海大學曆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擴展資料: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出兵取樊城,随後水淹三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吓壞了,甚至準備遷都。可是司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吳三家都不希望關羽走得太遠的情況下,他一定走不遠。
孫權行動了,呂蒙白衣入荊州,襲取了荊州。試想,如果此前諸葛亮派趙雲來守荊州,十個呂蒙來也是白給。
前方,強弩之末的關羽終于被徐晃擊敗,于是退守麥城。這時,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将是誰?劉備的幹兒子劉封。劉封竟然拒絕救關羽,這就讓人看不明白了。如果沒有劉備或者諸葛亮的明示或者暗示,他敢不救關羽?
就這樣,正面曹操,背面孫權,再加上劉備不救,關羽縱有三頭六臂也不能不敗了。終于,關羽被吳國所擒。
參考資料:關羽-百度百科
關羽怎麼死的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将侯音乘機叛亂,緻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映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
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為将,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淹于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将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吏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衆暴動,響應關羽,邺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
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并命名将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将戰艦僞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關羽将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将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系,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将将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并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關羽之死的另類說法
說關羽是劉備“假手于吳人”殺死的,人們從感情上難以接受,但此說或許有道理。
關羽死之前,已成為蜀漢陣營裡“最不利安定團結”的嚴肅。
關羽拒荊州要地,不貫徹軍師孔明《隆中對》所制定的“東聯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與孫吳屢有摩擦。而劉備、孔明都知道,唯有結好東吳,才有西蜀霸業。不執行這一戰略,主公劉備何談霸業?
得罪孔明事小,若屢屢沖撞主公,關羽的處境就不妙了。
三國之中,劉備兵将最少,這一點劉備自己明白,所以要拔除一副求才若渴之态。
劉備拜馬超為左将軍,關羽不滿;拜黃忠為後将軍,擔心關有意見,派專人通知關,還拜關羽為前将軍,主公如此小心,關羽還是大罵:“大丈夫終不與老兵(黃忠)同列”是誰将黃與關同列?劉備。關怒罵黃,亦是罵主公劉備。
看比小說《三國演義》更真實的史書《三國志》就更明白。
劉備對關羽的“志驕意逸”亦有防備。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為了監視關羽,又派妻弟麋芳為南郡太守,派同鄉士仁為将軍屯駐公安。關羽失荊州,兩人立刻投奔孫權,是妻弟、同鄉畏懼監軍失職,将成為荊州失守的替罪羊。
《三國志·廖立傳》中說“羽怙恃威名,作軍無法,(劉備)直以意突耳”,“使關侯身死無孑遺”。設想:劉備在時,關羽如此驕橫,若劉備死後,如此驕将豈不是蜀漢一患?何況後主阿鬥又是個扶不起來的東西。
《三國志》還說:“關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義,必須是在君臣規則裡的義。
當年關羽從家鄉河東解縣投奔涿郡劉備,是在家鄉殺人“亡命”而來。
劉備将關羽匿藏于軍中,“恩猶父子”即是如此。
關羽的悲劇就在于僅僅把劉備當作義兄,君臣父子之禮全然不顧。而劉備乃一代枭雄,同姓族兄劉表可叛,劉璋的益州之地可奪,你關羽一個異姓兄弟,若是不講君臣之禮,冒犯天顔,能不惹禍嗎?
關羽臨沮兵敗,荊州失守,孔明不以一卒相援,或許孔明早就知道主公的心思,隻是不願挑明罷了。
而龐統早就對劉備進言,若得西川,則可放棄荊州。
國學大師章太炎說過:“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不除則易世(劉禅登基)所不能禦,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于吳人,以損關羽之命。”
章太炎之說不是定論,但功臣無過亦難免殺身之禍,若是驕橫,就更難逃兔死狗烹的命運。
關羽死于劉備之手,亦是一說。
關羽是怎麼死的
關羽是二三世紀之交、東漢王朝末年的名将,他的英勇被當時以及後世所肯定。然而,他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永垂不朽,曆時一千六百年而始終光芒四射,卻不由于他的英勇,而由于他對劉備個人的效忠,這項效忠,被解釋為“道義”。尤其足十七世紀清王朝,以滿洲民族控制中華民族之後,在關羽身上找到政治号召的取向,強調道義、強調滿洲人跟中華人是異姓兄弟,海枯石爛,情義不變。不僅中華人崇拜關羽,就是在朝鮮半島,也遍地都是關羽廟,受到萬家香火。跨國英雄,關羽是第一人。
不過,抛開《三國演義》這本影響力最大的小說,僅就史書上提供的資料,關羽實在沒有資格在曆史上占據一席之地。他雖然英勇,但事實上不過一個莽漢,既缺謀略,又缺修養,而且心胸狹窄、不識大體。他眼睛中隻有一個主子,和一個小圈圈。一開始就排斥諸葛亮,是劉備把他說服;繼而排斥黃忠,如果不是費詩能言善道,誰都不能逆料它的演變:那将是,劉備如果不支持關羽,關羽可能生出二心;如果支持關羽,黃忠可能背叛,糜芳、傅士仁就是例證。
效忠,必須使被效忠的對象受益,才是真正的效忠。如果隻能對自己有益——教頭目瞧瞧,俺可是隻能為你使出吃奶力氣啊!那就不是真正的效忠,而是蠢血沸騰的表态。往往使被效忠的對象受害,替被效忠的對象,把天下人得罪淨光。關羽之對待孫權和魯肅,就是如此。本來可以親密相處的至親和盟友,卻用粗暴愚妄的手段,逼成死敵。陸遜幾封謙卑的信,關羽竟會心花怒放,證明他隻是個淺碟子。而在失敗後,又派人跟呂蒙交往,使節遂被利用,作為敵人的傳信鴿,使全軍瓦解。公元前482年,吳王吳夫差在黃池,探馬馳報首都姑蘇陷落,吳夫差立即誅殺探馬滅口,為的是怕走漏消息,軍心動搖。關羽如果稍有頭腦,封鎖都來不及,何至使節往返?而且不斷往返。不知他希望獲得什麼?大軍解圍撤退,反擊江陵之日,情勢跟當年彭城落入劉邦之手,項羽敵前撤退,反擊彭城一樣,項羽一舉就擊潰劉邦部隊,關羽複仇之師,卻邊走邊散,這是什麼樣的統帥?
關羽從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突然發動滅國性攻擊,乘人不備,創造了震撼全國的奇迹,但徐晃不過二流角色,都無法克制,不得不解除樊城之圍。呂蒙背後還沒有下手,關羽已經在疆場上戰敗。即令戰勝,大軍北進,跟沙場老将曹操面對,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關羽定會獲勝。更顯出關羽低能的一件事是,他把基地托付給恨他入骨而又被他輕視的兩位将領。劉邦成功,靠蕭何主持關中;劉秀成功,靠寇恂主持河内;曹操成功,靠棗祗主持許縣屯田。隻有關羽的基地建立在火山口上。劉邦對蕭何不斷加官晉爵,為的是把蕭何套牢,免得他發生變化,關羽卻宣稱回軍之後,要懲處二位留守主管,不像是一個曆經滄桑的大将,反而像是一個縱情任性的暴發戶。
關羽基本的錯誤是他破壞了諸葛亮十二年的《隆中對策》,如果像《隆中對策》設計的,跟孫權保持和睦,漢中方面同時出軍,局勢當可改觀。由于關羽一人的沖動,遂使全盤戰略,成為虛話。
三國演義中關羽怎麼死的
關羽是在敗走麥城之後,遇到埋伏被擒,然後被孫權斬首的。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将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了孫權。吳軍以蜀軍将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
關羽僅帶着少量的随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他們日夜兼程,連續數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将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
擴展資料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中平元年(184年),漢室宗親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争,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
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瓒,被封為平原相,任關羽、張飛為别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随身守護。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于是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将軍。
後袁紹派大将顔良、文醜、郭圖等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并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顔良的麾蓋,策馬沖鋒,斬殺顔良于萬軍之中,枭首而歸,袁軍将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曹操也有知心友,關公也有對頭人”怎麼解
意思是:壞人也是有知心朋友的,好人也會有人視他為敵。
習慣上認為曹操是反面人物,是奸人;關公是正面人物,象征忠義。即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好與壞,隻是施與受之間的感受而已,并沒有什麼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之分,每個人對朋友一詞的理解也不一樣,因為所站的立場,所處的角度不同而已。
擴展資料
反義詞表達
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自晉朝文學家的《太子少傅箴》。
釋義:靠着朱砂的變紅,靠着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會讓自己也變好,接近壞人會讓自己也變壞。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裡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環境裡也會受到壞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出自西漢劉向編訂的《戰國策·齊策三》。
釋義:比喻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人按照其品行、愛好而形成團體。好人總跟好人結成朋友,壞人總跟壞人聚在一起。
三、德不孤,必有鄰。
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論語·裡仁》。
釋義: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志同道合的人們之間,或許時空距離很近,或許很遠,但是不管是近是遠,最終他們都會産生共鳴。
關公是怎麼死的
關公死了,隻有58歲。
公關死的很難看,沒有死在對陣的疆場,死在了逃亡的路中;沒有死在和他同重量級的大将之手,死在了無名之輩手下。所謂的一代英雄,死的很不服氣,以至于死後陰魂不散,漫天直呼“還我頭來!”
誰取了關公的頭?是他自己。是關公自己把他的頭不當回事,以至于飲恨黃泉。
作做為劉備的二兄弟,關公在劉氏集團中的地位很高,劉備,包括諸葛亮也把他作為有勇有謀之人看待。所以在劉老大和孔神仙領兵西下,再進益州的時候,把幾十年連哭帶賴得來的荊州大地交給了可愛的關公。到最後呢,這位有勇有謀的忠義之士,不但把荊州丢的沒影了,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原因何在?
首先,關公沒有始終遵照“聯吳搞魏”的戰略方針。孔神仙臨行的時候,給他講的明明白白,一定不要四面樹敵,南聯孫吳,北拒曹魏。可他老人家呢,一掌權,就和東吳搞的關系十分生硬,占着人家地方,人家拿着劉大哥的文書來取,他就是不給。不給也便罷了,可以再耍賴嘛,可這位仁兄硬是生生地把人家的使者罵跑,把人家派來的接收大員打了回去,你說東吳能不生氣?好在東吳把這件事沒有完全放在心。過了一陣,又來要和他聯親。多好的機會啊,女兒可以不答應嫁給她,一個方法是委婉說明虎女已經有佳偶,另一個方法是可以答應,先不送嫁。總之呢,要把聯吳大計放在首位才好。可這們關老爺,又把說媒的罵一通不說,還直接罵人家孫權是叛漢之賊,這不是沒事找事嘛?孫權能高興嗎?人家不伺機打你才怪。所以,這一樁官司都是他自己惹的。
其次,公關的驕傲自大葬送了自己。關公在建立劉氏基業中,做了什麼貢獻?關公在自己的一生中,取得了什麼令人驕傲的戰績?似乎不多。當他死後,陰魂尋頭之時,玉泉山普淨和尚曾問:“今将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顔良、文醜、五關六将等衆人之頭,又将向誰索耶?”看看,他老人家殺的就是這幾個人。而且殺這些人時,并不曾直接為劉氏出力,且顔良、文醜隻說是河北名将,如何之勇,并不見述;至于五關六将,無名之輩罷了,而這些竟成為關公一生的重要功績。相比之下,下邳之失,概因匹夫之勇;投降曹操,時為權宜之計,後為華容道之禍根。在劉氏建立基業的過程中,張飛、趙雲、黃忠等都橫槍立馬,馳騁沙場,屢建奇功,隻有他留下了什麼刮骨療毒之類的故事。赤壁之戰,人家都有收獲,唯他不但未有成就,反放了敵首曹操;在擴大荊州地盤的戰役中,子龍和張飛分别以勇取桂陽和武陵,而關公卻是與黃忠決戰不下、最後以劉備和諸葛亮加入、黃忠歸降而取長沙。就這位老位,隻因為資曆比人老些,和劉大哥的關系比人鐵些,可能還有就是保住了劉備的兩個老婆,所以自我感覺好極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當劉備自封漢中王,給他封為五虎上将之首時,他竟然不樂意,原因是嫌有黃忠在其中,并認為張飛是他弟弟當然可以,馬超的出身好,不辱沒他,子龍救過主,也說的過去,隻有黃忠,說嫌他太老,不願為伍。由此可窺其内心之驕傲和自我膨脹。所以東吳陸遜掌握了他的脾氣,采取了衰兵之計,表面求和,暗底裡運作,他關老爺取了戒備之情,放心地去打樊城了。未曾想,出得荊州,再無歸途。
最後一個原因,公關的人緣不好。因為他脾氣大,心眼小,所以,人們看在劉備的面子上,都在表面上怕他,但關鍵時候,都不管他了。身為将帥,身邊沒有聚攏一批文士武将,實為可憐。比如,他退守麥城之時,派廖化去上庸求救兵,時劉備義子劉封和孟達在是不是發兵救援的問題上展開讨論,最後還是沒發兵,什麼原因?最主要的是,關大人平時把劉封沒放在眼裡,當初劉備收下這個義子時,他就不大樂意,最後劉備當漢中王後,要立後嗣,問關公時,關公說,螟蛉之子,不可立,并讓劉備把劉封派到遠處去帶兵,離間人家父子關系。他就沒想,他一生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一個“義”字,卻偏偏在這個字上面害了自己,看來對他的“義”還得再重新看看呢。結果到關鍵時候,才知道害了自己。何況,他自己和劉備就是義兄弟,自己也收了個義子關平,憑什麼就看不起人家劉封呢?想不通。還有,當失了荊州之後,自己的部下傅士仁和糜芳,還分别掌握着公安和南郡兩城,而在大敵面前,都輕松地開城投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正如傅士仁所說:“關公去日,痛恨吾二人。償一日得勝而回,必無輕恕,”那就降吧,兩城就歸孫吳了。而關公此時,還在發書命二人籌十萬石軍糧送到前線,“如遲立斬”,這不是大脾氣害了自己麼。再看所領之兵,在呂蒙撫恤政策的刺激下,紛紛倒戈,以至于最後逃跑時,所領幾萬大軍,身邊隻有十數人。城丢了,兵散了,将降了,救兵沒了,就是有天大的本領,還是絆倒在了東吳小喽羅的套索之下,死的何其窩囊!
聽風說,關公自己害了自己,不能怪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