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文言文講故事怎麼說
1.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譯)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拖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号,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号。”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着龍,柱子上雕着龍,穿的蓋的上面都繡着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裡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吓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甯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于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着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裡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着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裡,也不幹活,隻守着那棵大樹,等着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着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裡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2.求兩個古文的成語故事以及注解君子三戒.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君子有三種事情應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穩定,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争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求名譽,地位财貸等厭.”感悟: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益者三友也是出自論語的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谄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诽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感悟:這是孔子在告訴我們結交什麼樣的朋友是有益的,也告訴了我們結交什麼樣的朋友是有害的.這兩則不是成語故事,是我從論語裡想起的,還好網上找到了原文,省了我不少力氣,如果你想找寓間深刻,又有教育性的古文,我建議你去買本四書,大學和中庸可以自己看着修身,論語中的經典語句以及孟子中的智慧故事,可以說足夠我們終身受用了.。
3.誰有文言文的小故事(帶翻譯)2、不禽不獸馮夢龍所編《笑府》有雲:鳳凰壽,百鳥朝賀,惟蝙蝠不至。
凰責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屬于獸,賀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誕,蝠亦不至,麟亦責之。蝠曰:“吾有翼,屬于禽,何以賀與?”麟凰相會,語及蝠之事,互相慨歎曰:“如今世上惡薄,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徒,真個無奈他何。”
譯文:鳳凰是百鳥之王。鳳凰過生日,百鳥都來祝賀,唯獨蝙蝠沒有露面。
鳳凰把它召來訓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這樣傲慢!”蝙蝠蹬着雙腳說:“我長着獸腳,是走獸國的公民。你們飛禽國管得着我嗎?”過了幾天,麒麟做壽。
麒麟是百獸之王。百獸都來拜壽,蝙蝠仍舊沒有露面。
麒麟把它召來訓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說:“我長着雙翅,是飛禽國的公民。你們走獸國管得太寬了吧!”有一天,鳳凰和麒麟相會了,說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兩邊扯謊。
鳳凰和麒麟搖頭歎息,不勝感慨:“現在的風氣也太壞了。偏偏生出這樣一些不禽不獸的家夥,真是拿它們沒有辦法!”3、常羊學射常羊學射于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乎?楚王田于雲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禽發,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過,翼若垂雲。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養叔進曰:‘臣之射也,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參考譯文】常羊向屠龍子朱學習射箭,屠龍子朱說:“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嗎?從前,楚王在雲夢澤打獵的時候,叫虞人把禽獸趕起來讓自己射擊。禽獸飛的飛,跑的跑,都出來了,鹿奔在楚王的左邊,麋跑在楚王的右邊。
楚王剛拉開弓要射,忽然又有一隻天鵝掠過楚王的旗子,兩個翅膀好象低垂着的雲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該射哪個才好。
這時有個叫養叔的大夫對楚王說:‘我射箭的時候,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裡放上十片樹葉,那麼能不能射中,我就沒有把握了。’”4、其父善遊 [原文]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
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呂氏春秋》譯文有一個在江邊上過路的人,看見一個人正領着一個小孩兒要把他投入江裡,小孩兒正在啼哭。
那個人問他這是什麼緣故。領小孩兒的人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擅長遊泳。”
那小孩兒的父親雖擅長遊泳,他的孩子難道就擅長遊泳嗎? 5、陶母戒子【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饷,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世說新語》譯文陶侃在青年時期作過鑒察魚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魚給母親。他母親把原罐封好交給送來的人退還,同時附了一封信責備陶侃,說:“你作小官,拿公家的東西來閉塞給我,不但對我毫無裨處,反倒使我擔心。
6、兩虎相鬥 [原文](卞)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
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史記》卞莊子看見兩隻老虎在撕咬一頭牛,便想挺身與虎搏鬥。
他的同伴把他按住,說:“别忙。牛肉味道鮮美,兩隻老虎分食不勻,會争鬥起來的。
結果必然是,力氣小的老虎被咬死,力氣大的老虎被咬傷。到那個時候,你再去刺殺傷虎,豈不是事半功倍!”卞莊子聽從了同伴的勸告。
不一會兒,兩隻老虎果然為争槍一條牛腿咬起架來。結果,一隻老虎被咬死了,另一隻老虎也被咬得一瘸一拐的。
這時候,卞莊子縱身一躍,舉劍就向傷虎刺去。沒有幾個回合,就把老虎刺死了。
這樣,卞莊子等于一舉殺死了兩隻老虎。7、按圖索骥【原文】伯樂《相馬經》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語。
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禦也。”《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裡有這麼兩句話:“千裡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子大眼睛,蹄子象摞起來的酒曲塊一般。”
他的兒子拿着《相馬經》去找千裡馬。他走出門外,看見一隻大癞蛤蟆,連忙帶回家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千裡馬,和你《相馬經》上所說的大緻相同,隻是蹄子不象摞起來的酒曲塊兒罷了”。
伯樂知道他的兒子笨,本來很生氣,但又轉怒為笑:“這種馬好跳,不能騎啊”。 8、關尹子教射箭 [原文]列子學射,中矣,請于關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
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
——《列子》關尹子是著名的箭術教師。列子跟他學射箭。
有一次,列子接連幾箭都射中了靶心。他高興地跑去問關尹子:“老師,我可以算學會射箭了吧?”關尹子反問他:“你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嗎?”列子說:“那我可不知道。”
關尹子說:“那不行,你。
4.用小故事講大道理的文言文1、司馬遷贊李廣①《傳》②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李将軍之謂也。餘睹李将軍恂恂③如鄙人④,口不能道辭。
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⑤于士大夫也。
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⑥”。此言雖小,可以谕大也。
【字詞注釋】①選自《史記》。②傳(zhu4n):指《論語》。
③恂(x*n)恂:誠懇謹慎的樣子。④鄙人:鄉野的人。
⑤信:同“伸”,這裡有取信、使……相信的意思。⑥“桃李”二句:桃李并不說話,但是由于花朵美麗,果實甘香,人們自然會接踵而至,在樹下踏出一條路來。
蹊(x9):小路。【詩文翻譯】《論語》講:“一個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聽從。”
這正好用來說明李将軍。我看李将軍誠誠懇懇嚴肅認真,像一個質樸的鄉下人,不善于講漂亮話。
但是當他死的時候,普天下的人,不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這是因為他那忠誠樸實的品德,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士大夫面前啊。
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講的雖是平常小事,卻說明了一個大道理。
2、何嶽拾金不昧原文:秀才何嶽,号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
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欲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
又嘗教書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譯文:秀才何嶽,自号畏齋,曾經在夜晚走路時撿到200餘兩白銀,但是不敢和家人說起這件事,擔心家人勸他留下這筆錢。
第二天早晨,他攜帶着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看到有一個人正在尋找,便上前問他,回答的數目與封存的标記都與他撿到的相符合。那人想從中取出一部分錢作為酬謝,何嶽說:“撿到錢而沒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東西了,(我連這寫都不要),又怎麼會貪圖這些錢呢?”那人拜謝而走。
他又曾經在做官的人家中教書,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個箱子寄放在何嶽那裡,裡面有金數百兩,(官吏)說:“等到他日我回來再來取。”,去了許多年,沒有一點音信,(後來)聽說官吏的侄子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
(何嶽)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帶回官吏那兒。秀才何嶽,隻是一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短時期内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一點也不動心,憑着一點就可以看出他遠過與常人。
意義:拾金不昧曆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中叙述了窮秀才何嶽兩次還金的故事,表現了何嶽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義。
3、錢金玉舍生取義原文錢金玉官松江千總,性剛果,尚廉節。道光壬寅鴉片釁起,錢方假歸省親,聞訊,即束裝起行。
其親友尼之曰:“軍事方急,禍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為?”錢不聽。
既至吳淞,從守西炮台,與部卒同飲食卧起,以力戰相勖。及東炮台陷,彈丸鹹集于西炮台。
錢奮勇督戰,喋血數小時,左臂中三彈,曾不少卻。其近卒泣陳:“公有老母在,不可死。”
笑謝曰:“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幸勿為吾母慮也!”未幾,一彈來,中左乳,遂仆。彌留之際,猶大呼“賊奴誤國”不置。
譯文錢金玉做松江縣的千總官,性情剛毅果敢,崇尚廉潔的氣節。道光壬寅年間(1842年)鴉片戰争爆發。
錢金玉正在休假回鄉探親,聽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裝動身。他的親友阻止他說:“戰事正緊急,是禍是福不可知曉,您正在休假,上級官員又沒有文件催促您前去,為什麼忙忙地回去呢?”錢金玉不聽,回到吳淞口後,就跟從軍隊守衛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飯睡覺,一起行動,他們用努力作戰的話相互勉勵。
到了東炮台陷落後,槍彈炮彈全都落到西炮台。錢金玉奮勇指揮戰鬥,浴血奮戰幾個小時,左臂中了三彈,卻毫不後退。
他身邊的士兵哭着說:“您有老母親在,不能死。”錢金玉笑着辭謝說:“哪裡有享受國家俸祿卻在國家有難時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為我母親擔心。”
不久,一顆槍彈飛來,擊中了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臨死的時候,他還大呼“賣國賊害了國家”而不停。
4、鄭玄謙讓無私原文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
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譯文鄭玄想注《春秋傳》,還沒有完成。有事外出,與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個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認識。
服虔在客店外的車上和别人談論自己注這部書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覺得服虔的見解多數和自己相同。
于是走到車邊,對服虔說:“我早就想注《春秋傳》,目前還沒完成。聽了您剛才的話,看法大多與我相同。
現在,我應該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給您。”這就是服氏《。
5.一篇文言文翻譯和感受,講了什麼故事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
翻譯:學業精進是由于勤勉,而荒廢則是由于玩樂遊蕩;德行有成是由于善于思索,而敗壞是由于因循随便。
感悟:要踏實認真做事,要持續修養自己的德行。由此我又想到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也是如此,要持續努力不能有絲毫懈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翻譯:天道運行剛勁雄健,君子應自覺奮發向上,永不松懈。
感悟:做人應該有永不停息的鬥志,即使颠沛流離,也要頑強抗争。無論多少挫折困苦,我必将其征服,自強不息!
故事,,在古文中什麼意思
1、舊事,以往的事情。
《史記·太史公自序》:“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
2、舊業,原來的職業。
《商君書·墾令》:“知農不離其故事,則草必墾矣。”
2、先例,舊日的典章制度。
《漢書·劉向傳》:“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桧乃厲聲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清錢謙益《南征吟小引》:“上方臨遣授钺,如晉公故事,伯應(袁可立子)其将有雄篇麗句繼退之而作乎,餘将泚筆以和焉!”
3、典故。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自《西昆集》出,時人争效之,詩體一變,而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語僻難曉。”
4、花樣。
《紅樓夢》第六一回:“吃膩了腸子,天天又閙起故事來了。”
5、叙事性文學作品中一系列為表現人物性格有因果聯系的、展示與主題相關的生活事件。
《紅樓夢》第一回:“雖我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昭傳,複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
6、文學體裁的一種,屬于口頭文學,側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适于口頭講述。
某些故事是人類對自身曆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着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着社會性格的形成。故事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描述某個範圍社會的文化形态,也有說法認為,故事并不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叙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他對于研究曆史上文化的傳播與分布具有較大作用。
7.用一句話概括來講,故事,就是以前的事,這個事可能是真實的事,也可能是虛構的事。
最長的短篇故事集是《聊齋志異》
8.故事,即是已故的事。
9.故事亦可理解為:不為人知的秘密。當人們把這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揭破之後,就變成了故事。
故事,就是大家廣為流傳的事情。
10.故事告訴我們,歲月流逝,每個人都會失去最初的光鮮亮麗。
傳說文言文怎麼說
1.文言文《猿說》的翻譯我沒看懂,到底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注:不要
物象.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寫某一物象的某一特點,借此表達思想觀點,文中的物象特點與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緻性.如:宋濂《猿說》:武平産猿,猿毛若金絲,閃閃可觀.猿子猶奇,性可馴,然不離母.母黠,不可緻.獵人以毒傅矢,伺母間射之,母度不能生,灑乳于林,飲子.灑已,氣絕.獵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鳴而下,斂手就緻.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擲而斃.嗟夫!猿猶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這一篇短文,借猿的一系列表現,表達了“猿猶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的主題,形象生動而道理顯豁.感情.幾乎所有的散文,都充滿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則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來抒發感情,叫間接抒情.在這方面,作者主要通過“辭色”中的褒貶.冷暖來表達思想感情.如:上文《猿說》,從“毛若金絲,閃閃可觀”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猿的喜愛,從“母度不能生,灑乳于林,飲子.灑已,氣絕”中,可以體味到作者對猿母愛子行為的歌頌與崇敬,從“即悲鳴而下,斂手就緻.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擲而斃”中,可以感知猿子對母親的親近.孝敬之情;而從“以毒傅矢,伺母間射之”“取母皮向子鞭之”中可以領會到作者對獵人的痛恨.鄙視之意.全文很多冷色調的詞語,讓人讀來産生一種悲劇性的震撼.閱讀散文,我們應從“辭色”即“褒貶.冷暖”四個方面細加體察,把握作者的感情.。
2.古代神話傳說古文及解釋你舉例說哪個神話傳說呢?
其實古文的解釋,在本人看來書本上的知識不一定是正确的,打個比方,你可以想像一下,你回到古代,用你現在的語言,你認為古人們可以聽的懂嗎?就算是猜也不一定能猜中吧!
所以本人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後人對古人的理解大多是猜,不一定是真實的、正确的,或者有一些被後人誤解也是有可能的。
還記得曾讀過《桃花源記》裡面的故事嗎?現在回想一下,不就和穿梭時空很像嗎?
如果真正要解釋古文中正确的内容,最好的辦法是回到古代,真正去體驗他們的生活。隻有切身實地的體驗才能清楚的知道他們的真正想法。
神話中或許有一些被人們神化了,但我絕對相信有一些是真實的故事,比如說龍,我絕對有理由相信龍存在過。後人沒有見過就認為龍是神話。那我還沒有見過恐龍呢?就算有骨頭又能代表什麼呢?真的是屬于恐龍的骨頭嗎?它真的叫恐龍嗎?也不過是後人給它起的名字罷了。
所以你是隻想知道神話呢?還是傳說呢?故事的真假已經沒有人去考證了,唯一的理解隻能說世界之大無其不有,不是沒有是你沒有見過。
3.求30篇成語故事文言文帶翻譯,越短越好急1.執竿入城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翻譯:魯國有個拿着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着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着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
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裡說:“我并不是聖賢,隻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将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于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将長竿子截斷了。 2.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翻譯: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
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号,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号。”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
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
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葉公好龍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
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拖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
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翻譯: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
在他的家裡,牆上畫着龍,柱子上雕着龍,穿的蓋的上面都繡着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裡張望。
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吓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4.鄭人買履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
」翻譯: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
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
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甯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5.自相矛盾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譯: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
(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于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6.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翻譯:宋國有個農夫種着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
一天,他在地裡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
他拎着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裡,也不幹活,隻守着那棵大樹,等着兔子撞過來。
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着兔子來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裡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7.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翻譯: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便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是足夠的。
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
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隻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那壺酒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沒有喝到酒。8.狐假虎威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吾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翻譯。
4.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譯)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拖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号,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号。”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着龍,柱子上雕着龍,穿的蓋的上面都繡着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裡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吓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甯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于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着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裡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着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裡,也不幹活,隻守着那棵大樹,等着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着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裡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