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今中外著名的交友成語
1、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典故來源于先秦琴師伯牙和樵夫鐘子期的知音故事。
例句:他的作品雖然動聽,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2、管鮑之交: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于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
例句:四年大學同窗,張兵和董曉豪成了管鮑之交。如今,隻要一方遭遇困境,另一方就義不容辭地幫忙排憂解難。
3、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典故來源于蔺相如和廉頗,贊美兩個人之間由誤解到和解而建立起來的深厚友誼。
例句:他雖然不是我的刎頸之交,卻是我可以傾吐心聲的忘機之友。
與“交友”相關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管鮑之交】典故: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高山流水】典故: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鐘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桃園結義】典故: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标,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刎頸之交】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莫逆之交】出自《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膠漆之交】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膠和漆,是兩種最具黏性的東西,感于心,合于行,親于膠漆,昆弟不能離。故把志趣相投、親密無間的朋友稱為膠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間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時就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
【舍命之交】說的是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于是将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關于交友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01關于古人交友的成語典故有《伯牙絕弦》、《管鮑之交》、《刎頸之交》、《莫逆之交》、《舍命之交》、《管甯割席》、《忘年之交》等。
關于交友的成語典故有如下幾個:
1、《伯牙絕弦》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則善于聽。伯牙彈琴,志向在高山,鐘子期說:“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的時候,鐘子期便說:“妙呀!浩浩蕩蕩的琴聲像江河!”鐘子期死了之後,伯牙将琴摔了,終其一生都不再彈琴,因為他認為世間,上再也沒有值得他為其彈琴的人了。
2、管鮑之交
昔,齊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自幼以貧賤相交。後鮑叔先在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終始如一。管仲曾有言道: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嘗三仕三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故而古今談知心結交,心舊“管鮑”。
3、管甯割席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管甯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甯仍依舊揮動着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别,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着有圍棚的車穿着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甯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甯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甯、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顯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4、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着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着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渑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廉頗善戰,為趙國拼殺于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隻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而蔺相如不因私人恩怨不顧國家江山社稷,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荊條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心為國效力。
5、莫逆之交
出自《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6、忘年之交
出自《後漢書.祢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範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陳泰歎服日:“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于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
7、舍命之交
說的是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于是将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有關交友的成語有哪些
01關于古人交友的成語典故有《伯牙絕弦》、《管鮑之交》、《刎頸之交》、《莫逆之交》、《舍命之交》、《管甯割席》、《忘年之交》等。
關于交友的成語典故有如下幾個:
1、《伯牙絕弦》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則善于聽。伯牙彈琴,志向在高山,鐘子期說:“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的時候,鐘子期便說:“妙呀!浩浩蕩蕩的琴聲像江河!”鐘子期死了之後,伯牙将琴摔了,終其一生都不再彈琴,因為他認為世間,上再也沒有值得他為其彈琴的人了。
2、管鮑之交
昔,齊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自幼以貧賤相交。後鮑叔先在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終始如一。管仲曾有言道: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嘗三仕三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故而古今談知心結交,心舊“管鮑”。
3、管甯割席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管甯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甯仍依舊揮動着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别,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着有圍棚的車穿着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甯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甯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甯、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顯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4、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着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着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渑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廉頗善戰,為趙國拼殺于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隻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而蔺相如不因私人恩怨不顧國家江山社稷,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荊條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心為國效力。
5、莫逆之交
出自《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6、忘年之交
出自《後漢書.祢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範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陳泰歎服日:“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于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
7、舍命之交
說的是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于是将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