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人怎麼罵人
古人怎麼罵人如下:
1、狗:吳将語彤令降,彤罵曰:“吳狗!豈有漢将軍降者!”《初學記》(也有罵作‘蟲狗’的,如:葬後,唐氏六畜等皆能言,罵雲:“何物蟲狗,葬我著如此地。
2、頭錢價奴兵(相當于說,賤奴才。頭錢價,意思為隻值一文錢,奴和兵,在當時都是下等人):李罵雲:“頭錢價奴兵,辄沖官長。
3、奴材(奴才):明日,以事語僚佐而歎息曰:“子儀諸子,皆奴才也。不賞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乳母子,非奴才而何!
4、獠(和罵狗差不多,也是罵人作動物):張曰:“有何相庇?”賀曰:“自相公在朝堂,無人敢罵知章作獠。罷相以來,爾汝單字,稍稍還動。
5、癡漢(看來日本人用于**用途的這個詞語也是有出處的):仁辄怒焉,罵之曰:“癡漢!
6、蠅蚋(罵人為蟲類):大師怒罵曰:“蠅蚋徒嗜膻腥耳,安能知龍鶴之心哉然則吾道亦非汝所知也。且我清其中而混其外者,豈汝龊龊無大度乎?
7、“汝母婢也”,意思是說“你媽是小老婆”。
8、乞索兒(乞丐,相當于四川人罵‘讨口子’):又兒或微刳其魚,貨者視之,因罵曰:“乞索兒終餓死爾,何滞我之如是耶!
9、何物等流(相當于現代的‘什麼東西’,雖然罵法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行數裡,其人大罵雲:“何物等流,使我來去迎送如是!獨不解一言相識,孤恩若是。如得五千貫,當送汝還。
10、賊秃奴(罵和尚的,頗不敬):但聞狺牙齧诟嚼骨之聲,如胡人語音而大罵曰:“賊秃奴,遣爾辭家剃發,因何起妄想之心?假如我真女人,豈嫁與爾作婦耶?
11、田舍奴(唐代的‘鄉巴佬’,也有罵作‘田舍郎’的):太宗朝罷歸而含怒曰:“終須殺此田舍奴!”文獻皇後問曰:“大家嗔怨誰也?”帝曰:“隻是魏征老兵,對衆辱我。
唐朝人是怎樣花式互怼的
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扮演古人的演員氣急了的時候,嘴裡就會爆出一句:“豈有此理”“欺人太甚”。文明一點的就憤然拂袖而去,稍微脾氣爆的直接拔劍砍人。很多人不禁感慨:古人就是有禮貌啊!畢竟連個粗口都不會爆……
這個鍋古人是拒絕的。雖然沒有現代的“三字經”殺傷力大,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罵人方法。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生活在開明盛世,幸福指數在曆史各朝代中居高不下的唐朝人,是怎麼花樣爆粗口的。
性别年齡不像我們的國罵,男女無等,“老少鹹宜”,規矩的古人在爆粗口方面,也有着不成文的“隐性規定”。最常見的就是男女、老少會分開——對妹子和小孩子會客氣一些,對糙漢子嘛,隻能說,更加“具有想象力”。
對男人
專門罵成年男性的、适用性最廣的就要數“xx漢”。對,你沒想錯,好漢、大漢中的“漢”,在唐代,是一個貶義的粗話,而且應用廣泛——前面加上職業就行。如“軍漢”、“田舍漢”(農民)。唐高祖李淵就曾經指着名相房玄齡的鼻子大罵他“讀書漢”。或者加上别的形容詞,組成“老漢”“癡漢”。在這裡要申明一下,唐代的“癡漢”并不是指騷擾女性的色狼,而是指此人愚笨不堪的意思。
對女人
處在一個講究封建禮教的時代,男人之間罵的糙一點無所謂,對廣大婦女同胞還是要有所收斂的。逼急了,也就出來一句“婦人之見”——換成通俗話來說就是“沒見識的傻老娘們懂個啥,不跟你一般見識”。不過如果“婦人”一詞用到男性身上,就不是太美妙了。唐代名将高仙芝曾經埋汰他的副将“面似男兒,心如婦人”——長者一張粗犷的男人臉,内心卻像個女人一樣婆婆媽媽,膽小懦弱。
就算犯錯,被老婆暴打的鼻青臉腫,唐朝男人也不過罵老婆一句“悍婦”。說實話,在唐朝那個妹子普遍彪悍的年代,這是不是一個貶義詞也不太好說。唯有在自己心愛的小妾要被老婆賣掉,可能才會跳着腳罵“妒婦爾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跟現代不講究的直接把女性罵成特殊職業者不同,唐朝人是絕對不會這樣子去罵一位良家婦女的。“娼婦”“妓女”就是實指紅燈區的特殊職業者。
不過,如果罵奴婢,就沒那麼多顧忌了。“賤婢”大家應該也是聽說過的,不過在唐代,“賤”并不是我們現代的對一個人品德性格的貶義形容,而是指人的身份卑賤。同時,在看臉的時代,年老色衰的老年婦女也會被不客氣的來一句“X老妪”。
對孩子
七八歲,貓狗嫌。對待上房揭瓦的熊孩子,直接拽過來打一頓,嘴裡也要罵幾句“你這小兒,怎生頑皮”。對待處于青春期的叛逆中二少年,“乳臭小子”絕對是一個大殺器。不過後來,“小子”這個詞漸漸成了全年齡層男性通用罵詞。《舊唐書》中有載,唐憲宗被白居易惹惱了的時候,曾罵過:“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緻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耐!”當然,皇帝也就是罵一罵,生完氣,繼續讓白居易給自己添堵。這大概是他朝君主少見的胸襟了。
職業等級我們都知道,古代社會大緻分“士、農、工、商”四類,既是職業類别,也是社會等級。對于這四等人,唐代的人民群衆也有不同的粗口形式。
士
作為國家管理統治階級,擁有自命不凡的本錢的“士”這個階層,也不要妄想能夠逃脫熱情奔放的唐朝老百姓的調侃。他們有一個專用名詞——“醋大”,經常前面還會加一個形容,“窮”。“窮醋大”,聽起來很像經常看的古裝劇裡面,老百姓嘲諷學識不豐卻偏愛搞一點酸文假醋的落魄讀書人,叫他們“窮酸秀才”的意思。
農
這個階層就很有意思了,他們本身的社會地位由于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應該是很高的。但是與此相對的是他們家中一貧如洗和大字不識幾個的窘境,思想愚昧也容易受人蠱惑,因此朝廷官員更易在對罵時互諷對方為“田舍奴”“田舍兒”,帶着統治階級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兵
唐代的武将,社會地位算是很高的了,但是吵起架來依然免不了被人說是“兵奴”“老兵”“兵家子”。尤其“兵家子”的說法,在魏晉南朝時期,門閥士族追求清貴高雅,厭惡俗物,最不喜流血流汗的兵事活動。如果能當太尉或者大将軍就算了,中下級武将基本是人人避之不及,還要背後輕蔑的對那些寒門武将來一句“兵家子也”。在世家大族勢力還沒有完全消融的唐代,“兵家子”差不多是對兵将爆的粗口中最不客氣的話了。
工商等
官員之間互相罵對方是農民就算了,如果是兩個農民之間發生矛盾爆粗口怎麼辦?不要緊,還有比他們社會地位更低賤的不是嗎?至少農民階級還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當工匠手藝人或者從事商業活動的,那是想都不要想了。也因此對他們的諷刺也更加的不客氣:“市井兒”、“市井無賴”、“乞索兒”(叫花子)、“賤人”(卑賤的人)……
和尚
唐朝大型佛教,和尚這個階級的人員也迅速增多,人多了,素質良莠不齊,容易惹事。惹惱了别人,人身攻擊是躲不了的。“秃奴”、“賊秃”我們還略有耳聞,“粗行出家兒”你聽說過嗎?唐範慮《雲溪友議》中有言:“粗行出家兒,心中未平實,貧齋行到遲,富齋行則疾。”這裡的“粗行出家兒”指的就是修行不到家,行為低劣的出家人。
鬼神動物鬼神
前面說了,唐代佛教興盛,帶來本土化的佛教文化普及。佛教中的神鬼,也會在一不小心爆粗口的時候被積極運用。“夜叉”是梵文"Yak?a"的譯音,《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記載中說,夜叉是鬼的名字,行動敏捷又迅速,相貌醜陋還喜歡害人。這麼一個新鮮的“洋詞”尤其受到了廣大男同胞的喜愛,“母夜叉”一詞直到現在大家也不陌生(筆者要做一下澄清,女性夜叉相貌美麗)。
動物
從古到今,狗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但是當雙方對罵不可開交需要人身攻擊的時候,狗的應用頻率也是居高不下。《舊唐書》曾記載過玄宗時期的宰相張說對他的政敵宇文融爆過的粗口:“此狗鼠輩(卑劣下賤的人),焉能為事!”包括我們在清宮劇裡面經常能聽到罵奴仆的專業用語“死奴才”,在唐代也被叫成“死狗奴”。
對待自己人都這樣,就更别說對待戰場上的生死敵人了,有多難聽罵多難聽簡直是必須的。敦煌變文《張義潮變文》中有載:仆射與犬羊(回鹘兵)決戰一陣,回鵲大敗。而安史之亂中雙方将領臨戰叫罵,更是不留情面——“你認識我嗎?”“不認識你誰啊”“我是大将白孝德!”“是何豬狗!”頗有現代的反罵風采。
民族地域民族
唐朝作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一個開放包容性極強的盛世王朝,民族交流和通婚都是常态,因此對外來民族普遍友好。但是怒火一上頭,“非我族類”的封建思想還是要出來作一下怪的。本來“夷、狄、戎、蠻”自周朝時就是對中國四周少數民族的卑稱,但是我們知道李唐皇室起自于北周鮮卑政權,世代通婚什麼的……因此一般爆粗口,就直接上民族稱呼了。《舊唐書》有載,玄宗時期具有高麗血統的名将高仙芝,有一次觸怒了他的上司,上司破口大罵:“啖狗腸高麗奴!啖狗屎高麗奴!”簡直罵出了一定的水平境界。
地域
好好學過高中曆史課本的都知道,唐時經濟重心并沒有完成南移,北方仍占據着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位置,強大的優越感催生出的地域歧視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時對于南方人,還有一個專門的用語——“獠”(面貌兇惡和狩獵的意思)。最著名的“獠”應用事件當屬唐高中李治要廢王皇後立武則天為後時,宰相褚遂良死活不從(唐時皇帝的诏書要宰相簽字生效),武則天在垂簾聽政時聽前面朝堂上褚遂良曆數她的種種缺點,聽得火大,直接爆粗口來一句:“何不撲殺此獠!”沒錯,褚遂良是南方人。
唐朝作為中國曆史上數一數二的盛世王朝,其文化之繁盛,民俗之生動,僅于這些不太雅觀的“粗口”中,也可見一斑了。
古人說髒話嗎一般會怎麼說呢
說到古人罵髒話,不禁想起了《三國演義》中那個最經典的“罵戰”片段了!
“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隻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人!”
不過說起古人罵髒話,存在當然是毫無疑問的,但像影視劇中所表現得那麼直白的,也是很少的。古人罵髒話整體而言還是比較含蓄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古代的那些經典“髒話”語錄吧!
豎子
《史記·項羽本記》:“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豎子(譯為:小子)在古代是對人鄙視的一種稱呼,當年範增也是讓項羽給氣昏頭了,怒氣沖沖的說道:“你丫小子智商捉急啊,以後叫劉邦得了天下,我們都得玩完!”
《戰國策·燕策》:“荊轲怒,叱燕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這裡的“豎子”貌似用現代話直譯為“孫子”更為貼切,“我要是沒怎樣,我就是你孫子!”
母婢
《戰國策·趙策》:“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這個“母婢”是什麼意思呢?用現代話說就是“你這個小婦(小三)養的!”
齄奴
這個詞記載于《南史·宋本紀》,上面寫道劉子業罵孝武帝為“齄奴。”,這算是古代出現的比較直白的一個罵人語錄吧!
役夫
“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殺汝而立職也。”,這句話出自《左傳》,是楚成王妹江芈罵楚穆王的話。杜預做注:“役夫,賤者稱。”,這個“役夫”,用現代話怎麼來理解呢?這就好比現代有一些自視身份比較高的人看不起身份比自己低的人所說的那些話,像什麼“鄉裡的”,“你個民工”等等這種充滿鄙夷的話。
還有一種常見,罵人——尤其是女人品行不端,男的戴綠帽,女的偷漢子,公公泡媳婦兒。比如楊顯之《酷寒亭》二折:“我罵你這歪剌骨,我罵你這潑東西。”歪剌骨是指女性品行不端。再比如《紅樓夢》裡焦大那一段,扒灰的扒灰,大家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