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麼伺候皇後(古代伺候皇後的人叫什麼)

biang 中華百科 621

本文目錄

  1. 中國古代的守陵的宮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2. 古代後妃是怎麼伺候皇帝睡覺的
  3. 古代宮女怎麼伺候皇後
  4. 古代皇後在洞房之夜是怎麼伺候皇上的

中國古代的守陵的宮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一般人以為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五大三粗的老爺們,但是,事實上很多的時候,守陵人都是宮女。這些宮女也不是一般地位低下的宮女,他們還沒有這個資格。

那些有資格為皇帝守陵的人,大多是曾經伺候過死去的皇帝的嫔妃們,當然了這些人主要是平日裡最不受皇帝待見的,沒有什麼後台的,沒有為皇帝生個一兒半女的,就是這些人,會被派去給死去的皇帝守陵。他們一般被稱為宮女。

宮女守陵起源于什麼時候?

把守陵作為制度始于西漢,不僅皇帝死後要命令那麼多宮女去陪着他,有時候皇後、太後單獨下葬,也會安排一定數量的守陵宮女。

西漢初年,呂後妒恨劉邦的寵妃,在高祖駕崩之後,呂後便把那些沒有生育子嗣的嫔妃打發到陵園去居住。漢武帝後宮人數膨脹,他死後,守陵的嫔妃宮女人數更多。西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為了避免遭受趙飛燕姐妹的加害,主動到長信宮侍奉太後以求避禍。在成帝死後,班婕妤就到陵園守陵至死,死後葬入陵園。

西漢的皇後獲罪被廢,也被送到陵園。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在成帝暴亡之後過了幾年被廢,遣往延陵守陵,她不堪受辱,于是自殺。東漢皇帝駕崩,“諸園貴人”即随“大行皇帝”靈柩遷徙陵園。所謂“諸園貴人”,《漢書·安帝紀》注雲:

“謂宮人無子,守陵園者也。”

因為沒有子嗣被安排去守陵的宮女就叫“諸園貴人”。而所謂“無子”者,可能根本就沒有被皇帝臨幸過,可能臨幸過但是沒有懷孕,也可能曾經生育但孩子不幸夭折。另外,一些女子在後宮争寵鬥争中失敗,得罪于人,于是也被派去守陵。

那麼皇帝為什麼要選擇女人來守陵呢?

畢竟他們肩不能扛,手不能搬,讓這樣的人來守陵又有什麼用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古代尊卑的問題了,要知道皇帝死了,他還是皇帝。他生前的那些奢華的生活,還是要繼續享用,是不能斷的。

你說人家皇帝生前都是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們在伺候,等人家去世了,你弄一些皮糙肉厚的男人,給皇帝守陵,這不是大不敬嗎?

你讓外人怎麼想,你讓死去的皇帝怎麼看你。所以,為了孝道,為了面子,他們也必須要讓那些曾經伺候過皇帝的女人們,去繼續服侍皇帝。

當然了最主要的是,伺候過皇帝的人,知道皇帝的興趣愛好,比如說皇帝喜歡吃什麼,什麼時間起床,什麼時間睡覺,什麼時間觀賞舞蹈.....。

守陵的宮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皇帝的陵墓其實不僅僅是墓室,還有一大片的地方用來主人,有着寬闊的陵園。這些守陵的宮女就住在這裡,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會在自己家族的陵園,安置一支軍隊專門保護陵墓,順便看守這些守陵的宮女們。宮女們要在陵墓中還是要伺候死去的皇帝:

1、打掃衛生、更換祭品

皇帝們的陵墓有龐大的面積,因為皇帝死後要保存遺體和陪葬的金銀财寶,所以就要求封死地陵,宮女們隻需要打掃上半部分,如灑掃陵墓四周的地面,撣墓碑上面的灰塵、除草等等,除了保潔工作之外,還要丁晨更換從來拜祭皇帝的祭品,以保證先帝能夠吃到新鮮的食物。

2、定時搞祭拜活動

每逢皇帝生辰、死期,還有節日都要舉辦大型的祭拜活動。不但放置數不清的祭品,還要唱歌跳舞給先帝看,這群為皇帝犧牲了青春的女人,還要一輩子陪着這個奪走她青春的人,在陵園中消磨一生。

3、還要哭靈。

宮女們還要有一些基本功,就是哭靈,要哭得像模像樣,她們必須每天唱歌給死去的先皇聽,稍有懈怠,便會被認為是對先皇的不敬而遭責罰,甚至被處死。

不過這些守陵人的待遇,要比那些守靈宮女的待遇好很多,因為守陵人是自由身,守靈宮女就如同一群活死人。即便是在皇陵當中,埋藏的珍寶有很多,但是即便是再寶貴,再怎麼金碧輝煌,也沒有活着的氣息。這些宮女們隻能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青春老去,最後在這裡孤獨終老!

總結:我們以現代人的思想和眼光,是不可能接受者這樣的事實的,豪華的帝陵背後首領宮女們的真相讓人難以置信。這項看着“變态”得規定,是封建社會對女人和下等人的漠視,上下階級長時間的不平等,就是最終導緻封建王朝土崩瓦解的原因。我們作為現代人,一定要以史為鏡,避免曆史的重演。

古代後妃是怎麼伺候皇帝睡覺的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台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這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轼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絕。“春宵一刻值千金”,對于普天之下尋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對于那些“一朝選入君王側”皇後嫔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選為正宮的皇後,更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婚時刻的洞房花燭之夜。

古代皇帝大都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但是,皇帝一般一生也隻能結一次婚,此即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如果哪位皇後被廢了,皇帝就還有可能再來一次大婚的機會。也就是說另有一位美麗女子就要歡度皇宮大内新婚的洞房之夜。

如清順治皇帝福臨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因“與朕志意不和”,便被降為了靜妃,于是,另一個女人便走入了洞房,這第二位女人就是孝惠皇後。除了皇後外,後宮的嫔妃再多,也難享受大婚的排場。順治時的董鄂妃,雖然寵冠後宮,但是也隻能悄悄地被“迎接”進宮,而不是“迎娶”進宮,連冊封都不敢逾制,冊封時“不設鹵簿,不奏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次朝賀禮”。所以,皇帝的後宮的嫔妃,除了皇後這位正妻外,其他都是不需要大婚的妾室。

一個美麗的女人進入皇帝的後宮而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與民間百姓結婚在程序上大體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禮記》中約定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親迎。不同的是,皇家的大婚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被選上皇後的女方,也能接到皇帝派人送來彩禮,但皇帝絕不會親自去迎親,而是讓皇後的娘家人隆重地送上門。

皇帝彩禮對皇後的娘家人來說,是一份真正的厚禮。如在漢代,僅黃金就要送萬斤以上。東漢時權臣梁冀的女兒被選上皇後時,漢桓帝劉志“聘黃金二萬斤,納采鴈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禮金翻了一倍。實際上,在完成“六禮”的每一個過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禮。皇帝即便想多結幾次,也是不是那麼随便的,要花大價錢的。

古代宮女怎麼伺候皇後

聽說皇後睡着後床邊會守着一個宮女,因為皇宮是煞氣和重的地方,下午5點後就”轉陰“了。

宮女:宮女,也稱宮人,狹義上指君主及其家庭的女仆或女奴,廣義上指君主後宮包括妃嫔的所有女性。較為高級的宮女則稱為女官。

皇後:

皇後(huáng hòu)簡稱為後,是世界曆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正配的稱号。

“後”與“後”,古已有之。“後”字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妾”,這是一個位份、稱謂,而不僅僅是”皇帝後面的女人“。因為漢字被簡化的原因,我們習慣将”後“與”後“兩字均合并為”後“,取其”後面“的意思。這是誤解。在以前王朝運作中,外事五權,内事五枚。五枚均為”後“所執掌。

根據荀子的觀點,天子獨大,沒有人可與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齊”的諧音“妻”,隻能叫“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并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制度。較完備的後妃制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

目前唯一仍有皇後存在的國家及皇室是日本皇室,為明仁天皇(亦是現存唯一的皇帝)的皇後美智子,其他國家君主的正配一般隻稱為“王後”。

古代皇後在洞房之夜是怎麼伺候皇上的

清代皇帝自有一套制度。每日晚膳時,決定哪一個妃子當晚侍寝。每個妃子都有一塊綠頭牌,牌面上是該妃子的姓名。備晚膳時,敬事房太監将十餘塊或數十塊綠頭牌放在一個大銀盤中,謂之膳牌。皇帝晚膳用完,太監舉盤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沒有興緻,則說聲“去”。若有所屬意,就揀出一塊牌,扣過來,背面向上。太監拿過此牌,交給另一位太監,這位太監專門負責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背扛到皇帝的寝所來。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備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現刺客,妃子必須裸體來到皇帝寝所。方法是妃子被帶到離皇帝寝所不遠的一間屋裡脫光衣服,宦官用紅錦被或大衣将她裹上,扛上肩,背進皇帝的寝所。到帝榻前,去掉外裹的紅錦被或大衣。後面發生的事情當時人的記載道,“屆時,帝先卧,被不複腳。妃子赤身由被腳逆爬而上,與帝交焉。敬事房總管與駝妃之太監,皆立候于窗外,如時過久,則總管必高唱曰:是時候了。帝不應,則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則妃子從帝腳後拖而出。駝妃者仍以氅裹之,駝而去。去後,總管必跪而請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則總管至妃子後股穴道微按之,則龍精皆流出矣。曰:留。則筆之手冊曰: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妃。亦所以備受孕之登也。此宮禁中祖宗之定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