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帶武器(古代人用什麼武器)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有哪些古人使用“獨腳銅人”作武器,具體是怎麼使用的
  2. 古代的武器是怎麼發明的!
  3. 古代兵家用武器的種類有哪些

有哪些古人使用“獨腳銅人”作武器,具體是怎麼使用的

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上常用的兵器無非是大刀,長槍,弓箭,方天畫戟這些具有殺傷力的兵器,當然還有一些不常見的兵器

如″獨腳銅人娃娃槊”從它的的名字就能夠知道它的大緻造型:兵器的前端是一個雙手交叉于胸前的娃娃形狀,娃娃單腿站立并延伸成為兵器的手杆,兵器前端的娃娃是由鈍銅打造,這樣一來大大的增加了兵器的重量,使兵器更具殺傷力,當然這也對使用兵器之人的力量上要求高了很多!

當然這樣厲害的武器在小說演義裡使用的人就多了,而且一般都是厲害角色,像《羅通掃北》裡的北國第一勇士鐵雷八寶,他使的就是獨腳銅人娃娃槊,他在跟羅通的初次大戰中,直接用這武器将羅通的槍砸折了,後來幸虧羅通的堂兄弟羅仁趕到,上演了一出“羅仁飛錘擊八寶”,用看家本領飛錘才将鐵雷八寶打敗!

而“獨腳銅人槊”則屬于槊這種兵器裡更加不太常見的兵器。“獨腳銅人槊”的樣子如下,它的形狀像一個隻有一條腿的娃娃,娃娃的頭部是由銅打造,是“獨腳銅人娃娃槊”的核心部位,也是這個武器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靠它來擊打對方。

“獨腳銅人槊”的頭部以下是雙手,交叉于胸前,然後是單腿,一直延伸很長,同時也是兵器的手杆。

“獨腳銅人槊”在古代曆史上真正使用的人應該不多,我們對它的了解是通過讀梁羽生小說。這個武器非常沉重,所以不是力氣非常大的人,根本不能使用。使用“獨腳銅人槊”的人有韓維、完顔鑒手下第一大力士、北宮橫、“關東鐵漢”鐵大鼎、鐘無霸、厲抗天、哈薩克武士哈川、六合幫的一個大頭目、英雄大會上的不知名軍官等。

古代的武器是怎麼發明的!

太多了,摘自 的部分内容

還有一些資料

中國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發現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址最多的國家,在大約180萬年前就出現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産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競争,氏族或部落之間常會發生流血的暴力沖突,于是具有殺傷力的生産工具,也被用于人類的戰争。到後來,為了争奪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聯盟之間的戰争愈發激烈。以生産為目的的工具已經不能勝任越來越殘酷的戰争,人們開始研究制造專業格鬥武器和防禦衛體武裝,從此,兵器逐漸與生産工具分離開來,出現了正式兵器。這一變化大約發生于原始社會晚期,約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産生了衆多的文化遺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約180萬年的西侯度遺址。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類簡單、一器多用為其特點;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石器趨于小型化和多樣化,器類增多。舊石器時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錘,尖嘴石鑿;石箭镞。古代文獻《易經*系辭》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1)。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稱。雖然在考古發掘中,難以見到石器時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類的易腐物質,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時代的箭镞卻十分豐富,有石、骨、蚌殼、陶質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經過磨制,形狀多樣。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于全國。最著名的文化遺址有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後),獨具特色。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鋒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質工具;同時也提高了用石質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術,為制造兵器準備了工藝方面的條件。當時由生産工具轉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镞,石矛,石斧,石锛,石戚,石钺;石錘,石戈,等等。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應用和狩獵活動的普遍存在。弓箭的用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射向禽獸的箭镞,開始轉向人類自己,成為人類自相殘殺的武器。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者都曾發現了被箭射中的人類骨骸;而在江蘇邳縣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镞深射進去達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斷的骨制箭镞殘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約5600年前的遺骨上。至于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點都可以發現,但因為容易腐爛,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種類有骨镞,骨锛,骨刀,骨斧,骨刺兵,貝镞,貝刮刀,蚌刀,角兵。原始玉兵是中國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瑩剔透,精美絕倫,是中國兵器中的瑰寶,作用為禮儀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種:玉钺,玉刀。

夏商時期,服裝、禮儀、語言、生産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漸認同,有了諸夏的概念。原來生存于諸夏中間而又外于諸夏的族群,即成為四夷。西周末至春秋,諸夏曾受到四夷嚴重的威脅。“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2)”。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來保護,周王本身,正是由于擋不住犬戎而遷都的。這種現實刺激了華夏的民族情緒之高漲,夷夏之辯興起,“尊王攘夷(3)”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被提出,春秋五霸出現了。管仲輔佐齊桓公“存亡繼絕,北伐山戎,以開燕路(4)”。齊國登高一呼,實際上代替周王承擔天下共主的實際責任,使諸夏從各自為戰、各個擊破的可怕前景裡解救了出來。這些成就的背後策劃人便是管仲。有了霸主挺身而出,一度危亡的民族形勢得以扭轉。因此雖然管仲的道德并不完美,孔子仍要贊賞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5)”。有了管仲,華夏民族從第一次危機中挺了過來,并且不斷壯大。生存在中土的四夷經過五霸及七雄的讨伐,逐漸消滅或融入華夏,中土農耕基本經濟區趨于形成。大一統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古書上有“杼作甲”、“杼作矛(6)”說法,謂杼注意兵器的制造。,《國語·魯語》也有“杼能禹者也,夏後氏報焉(7)”的說法,認為杼能繼承禹所開創的事業,因此用隆重的“報”祭來祭祀杼,以懷念他的功績。還有學者推測“二裡頭文化”中包括夏朝文化,由此推斷當中出土的兵器為夏朝兵器。但缺乏有力的證據。夏朝存在着制作精良的兵器是毫無疑問的,關鍵是目前的研究資料還不能為确定夏朝兵器的存在拿出有力證據,實為一大憾事。但流傳下來的夏代玉兵确是晶瑩剔透,極為精美。《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在戎(8)”。在商代,青銅是用來制作祭祀用的禮容器及事關生死的兵器的。兵器攸關生死,所以其對新興質材的運用,絕對要比祭祀禮容器要更敏感。在中國,最早嘗試用紅銅和銅錫合金者,就是兵器和工具,這是華夏文明進入青銅時代的重要标志。此外,它決定中央共主之興替,以及列國存亡。中國幅員遼闊,青銅兵器的出土資料類别瑣碎而龐雜,在名形,分類與分期上。研究成果粗精不一,各區域特性的探索也繁簡不同,欲建立較客觀的青銅兵器發展史殊非易事。就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二裡頭三期,中國已進入使用青銅兵器階段。到商朝末年中國的青銅兵器至少已經出現了600年了。現在發現最早的鐵兵器是西周時期的玉柄鐵劍。到東漢末年青銅兵器已經完全被鋼鐵兵器所取代。因此,中國青銅兵器最少發展了約1500年。此期間,随着功能的複雜化以及殺傷力的增強,因時因地各具特色。它們反映了鑄造技術的改進,作戰方法的變遷,主力兵種的取代等等。青銅兵器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二裡頭三期商晚期、西周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到戰國三個階段。青銅兵器的器名,功能與分類一向并不統一。我所采用的分類方法是根據敵我雙方的距離遠近不同而對兵器有不同的設計與要求,區分為長兵:

長兵必須安裝木柄才能完成其功能。戈是最主要器類。戈頭,分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内:位于援的後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内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邀兔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内之闊設有突起的"闌"。朗: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并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隻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齲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周時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圃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胡多穿式戈。柄:即木柄。為了便于前砍後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柄短,車戰用的柄長。片尊:早期的片尊隻是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緻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制蹲,并不能殺傷敵人。戈也可能用于刺擊,但它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随着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這種形制就是《周禮-考工記》中說稱的“勾兵”。據《考工記》記載,戈的規格是:戈廣寬度 2寸,内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圖}。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發現,據考古學家測定,其年代距今約五00年。曲内戈: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其援和内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柄以後,容易脫落,商以後被淘汰。直内戈: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它開始在援和内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脫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不容易掉頭。商以後。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件直内銅戈中,11件有胡。

戟的命名,來源于安徽舒城九裡墩出土的“蔡口戟”。《說文》:“戟,刺兵也(9)。”古人經常将戈,矛或斧系縛在一起使用{也有鑄為一體的},使其兼有鈎、啄、刺、割四種功能,殺傷力強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聯裝在木柄上。這種新型的兵器就叫做戟。但曾乙侯墓出土的多戈戟,有戈無矛,但自名為“戟”,這應該是戟的另一種形式。戟的木柄很長,約在330公分左右{注}。據《考工記》記載,西周時期的規格是:戳廣寸半,内長4寸半。胡長6寸,援長7寸半,刺長6寸,重1斤4兩,柄長1丈6寸(10)。中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遺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體銅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漢、晉各代。南北朝後逐漸被槍代替,變為儀仗兵器,唐代以後被淘汰。整體鑄戟是一種将“矛、戈合鑄為一體的兵器”。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以矛為主體,旁邊生一橫刃,柄裝于矛體的骸部"這種戟殺傷力強,但鈎啄時容易掉頭。另一種則以戈體為主,突出前邊的鋒刺;有的戳把鋒端鑄成反卷的鈎狀。這兩種戟的制造工藝都很複雜,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青銅質地易脆,折,使用起來總容易掉頭,是商周時期制造的較原始的戟,後來很快地被戰争實踐所淘汰。分鑄聯裝戟:戈矛分鑄聯裝的戟。出現于春秋時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别鑄造再聯裝在同一木柄上。這種戟直刺有力,橫鈎也不容易脫落,因而殺傷力大大增強。其柄有木制的,也有竹制的。積竹柄戟:以竹、木、漆等複合材料為柄的戟。其構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較租約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與木棒平行地包在木棒外邊,然後用絲線纏緊,再塗上黑漆或紅漆,使其光亮平滑。這種竹木兼用的柄,剛柔相濟。比單純的木柄堅韌而有彈性。1971年湖南長沙。溯城橋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銅戟中有一部分這種積竹柄戟。鈎戟:亦作勾戟、鈎棘。古代兵器。《史記·秦始皇本紀》:“非淡于勾戳長鑲也”。裴驅集解引如淳曰:“長刃矛也”。亦曰:“鈎似矛。刃下有鐵,橫方上鈎曲也(11)。”“謝靈運《撰征賦》:“鈎棘末耀,隕前禽于金塘。(12)”三戈戟是一種矛、戈分鑄聯裝戟。戰國時期出現。由三戈一矛安裝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與春秋時期單戈戟的區别除了由單戈變為雙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細雨尖銳,而且隻有最上端的戈有内,其它戈無内。溯北随縣曾候乙墓中曾出土。蔔字戟:鋼鐵制成的戟。鐵戟的戟刺尖銳細長,側旁小枝由原來寬肥而有中脊變成象前鋒一樣窄長尖利。"内"已消失,用來縛柄的胡加長,整個戮近似于“蔔“字形,故又稱”蔔字戟“。這種鐵戟刃鋒尖利,殺傷力強,是步騎兵的主要兵器。繁戟是中國古代儀仗用戟。根據漢代儀注将領重臣可以持戟侍立皇帝身邊。皇帝命親信大臣到外地巡視,或統兵征伐。常常賜以繁戟,“以代斧钺”。允許他專征、專伐,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吏。為了表示隆重。在這艾皇帝新賜的戟上,罩以赤黑綢布制的戟衣,這種有衣的戟就叫做繁截。後來,繁戟成為高級官員表示崇高身份的儀仗物。根據隋制、唐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13)”。唐以後,文武官員郡以門前列戟為榮。門戟是儀仗之物。用木頭制成,設在門外的戟架上。天子宮殿門、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及各州公府門口都設門戟,以示隆重。儀仗閑的戟,造型華麗,多帶戟刀,戲曲舞台上武将手持的“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制造。

在中國。矛又名銷、鍍,後進化為槍。矛由矛劈、骸、柄、韋尊四部分組成。矛劈,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路呈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柄。柄為竹制或木制,長為2丈或2丈4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将矛頭綁牢在矛柄上,或用釘子釘牢。柄端有 [釜],用來插地。最初用尖形約石塊或骨角做矛頭,綁在竹木杆上,商周時期,矛頭改用青銅制造,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國以後,改為鐵制。由于槍的出現和興起,矛的作用減弱,晉以後矛逐漸演變為槍。酋矛:中國周代銅矛。史料記載,酋矛柄長2丈(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國已出土的春秋、戰國步卒用于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間,最長者達297厘米。夷矛:中國周代銅矛。夷矛柄長2丈4尺(周制),是兵車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長的一種兵器。湖北随縣曾候乙墓出土的戰國楚矛,柄長7米以上,折合周尺恰為“丈八長矛”。正是《周禮-考工記》中所稱的“刺兵(14)”。

钺主要盛行于商後期及西周早期。自命名者極少。“钺”隻是對這種直内弧刃的邊刃器的習慣性稱呼。而钺,斧,戚三器形制類似,所以古時這三種名稱經常混用。從文獻中看,钺的使用者及功能都非常特殊。钺與征伐之權息息相關,具有征伐權力的軍事首長,可以被賜而持有钺,文獻中更記載:钺的持有者最高是王。

大刀的典型形制是刀身長條形,上部厚而有脊,是為刀背,有的刀背上還有齒狀扉;下部為刃,刀刃分為凸凹兩種;刀尖前沖且微向上翹;刀柄如同扁莖劍一樣,由刀背部向後延伸出一段柄舌,便于安裝木或玉制刀柄;刀身上有時還鑄有目雷、饕餮等商文化的代表紋飾。

殳是先秦時代的車戰兵器,功能是用于撞擊,是打擊型兵器,不但用來防身自衛,還是裝備軍隊的重要實戰兵器。一般認為殳是由原始社會中狩獵用的竹木棍棒發展而成。東周時期使用普遍,有的史書上稱作“杵”或“杖”等。後來又稱作“棍”“棒”。商周時代,車戰盛行。早期的殳,是一根八棱形的堅實粗木棒,長度一般為一丈二尺左右。據史籍記載,商代末期戰争中已大量使用殳。《尚書.武成》中有“血流漂杵(15)”等語,杵,就是商代士兵所使用的殳。史籍中有關殳之名稱的最早記載見于《詩經.衛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16)”周朝把殳列入“車之五兵”,是實戰兵器。帝王或諸侯出巡時,前導勇士也執殳開道,即所謂“旅贲以先驅(17)”。戰國兵書《司馬法》說“執羽從(18)”,說明殳還同旆并用,又是軍事指揮的一種标幟。殳的形制與尺寸,據《考工記》載,“殳長尋有四尺”(19)。東漢人鄭玄注曰:“八尺曰尋”(20)。因此,從古代文獻上看,殳的長度“尋有四尺”(21),即為一丈二尺了(約3米)。殳柄為竹木混合制成(考古學術語稱之為“積竹木”),呈八棱柱形或圓柱形,在柄端安有青銅殳頭,稱為“首”。在柄尾安裝有起保護作用、使柄尾經久耐用不開裂的細長銅帽,稱做銅(這種銅還廣泛應用在東周時期的戈、戟、铍、矛等長柄兵器的末端,作用相同)。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争霸,華夏大地烽煙四起。随着車戰的流行,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的殳,戰鬥力也大大提高。這一曆史時期,是殳作為典型兵器的輝煌年代。《六韬.軍用篇》有“方首鐵(22)”的記載,“方首鐵”就是方形鐵頭的殳。《呂氏春秋.貴卒篇》也有關于中山國的力士穿着鐵甲、手持鐵杖作戰的記載(23)。春秋晚期,楚、蔡等國出現了兼有砸擊和刺殺功能的有刃銅殳,這種殳在3米多長的八棱形積竹柄頂端,裝有一個青銅殳頭,殳頭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狀、鋒利異常,可以刺殺;部厚重,帶有尖刺或飾以浮雕紋飾,可以砸擊。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還套裝有第二個帶刺的銅箍,是一種很有威力的車戰兵器。從出土實物來看,殳的金屬首多為青銅制,可分有尖鋒的實戰用“銳殳”和無尖鋒的儀仗殳。曾侯乙墓共出土7件銳殳、14件晉殳。銳殳(器上銘文自稱為“殳”)為前端似矛帶刃、後端有刺球的青銅殳;晉殳(墓中出土的竹簡上稱之為“晉”)則無刃僅有銅套。兩種兵器的杆均為積竹木,即以八棱形木杆為芯,每個棱面貼寬約1厘米左右的竹片,外面密纏絲線、革帶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紅漆或黑漆。杆通長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其中3件銳殳刃部較長,頂端有尖鋒,呈三棱矛狀,并在鋒後裝有帶尖刺的銅箍,一側的刃上皆鑄制鳥篆書一行:“曾侯越之用殳。”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惟一一次出土自銘為“殳”的兵器,真正徹底解開了殳的形制之謎。湖南省長沙市戰國楚墓出土的殳首,像一個平頂的圓套筒。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殳首在圓套筒頂端呈三角錐狀,長約10.5厘米,徑2.3~3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裝長木柄。此種殳應為秦始皇衛隊的儀仗兵器。以上兩種殳都屬于儀仗兵器類的晉殳。對于殳之名稱的由來和殳實戰作用,漢代劉熙的《釋名》解釋說:“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桎于車上使殊離也。(24)”這就是說,殳主要用于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沖撞時使其分開,故有棱而無刃。今天考古學上東周墓葬的發掘證據表明,漢代劉熙的記載,是将禮儀用的“晉殳”誤作先秦車戰實用殳了,曾侯乙墓出土的實戰用殳,不但有棱,而且有鋒利無比的刃。從《釋名》對殳的定義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漢代,車戰實用的銳殳已然不傳。所以,殳的定義應為:殳,車戰兵器,分為實戰用“銳殳”和儀仗用“晉殳”兩類。銳殳刃部較長,多為青銅制,一般呈三棱矛狀、鋒利異常,可以刺殺;部厚重,帶有尖刺或飾以浮雕紋飾,可以砸擊。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還套裝有第二個帶刺的銅箍,晉殳(墓中出土的竹簡上稱之為“晉”)則無刃僅有銅套。兩種兵器的杆均為積竹木,即以八棱形木杆為芯,每個棱面貼薄竹片,外面密纏絲線、革帶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紅漆或黑漆。杆通長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

铍是古代的一種長兵器,起源于短劍的長柄兵器,過去很多出土的铍兵曾被誤作短劍。我國最早的古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這樣解釋铍的概念——“铍者,劍刀镡也(25)”。铍的外形極似短劍,铍之鋒和短劍相同,平脊兩刃,铍身斷面為六邊形,形制極像短劍,長約30~35厘米,後端為扁形或矩形的莖,用以裝柄,一般在莖的近端處開有圓孔,以便穿釘固定在長柄上。後裝長約3~3.5米的積竹柄或木柄,是一種極其銳利的刺殺兵器。從文獻資料看,铍可能起源于殷周之際,盛行于戰國秦漢。铍最早被稱為“夷矛”,春秋戰國時期名稱又演變為鎂、铍、钛等,東周時代的宋、吳、秦、趙、燕等國長铍盛行,應用很廣。這種兵器古書記載頗多,但可惜長期以來一直無完整實物出土。秦俑坑中出土的銅铍,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銅铍和矛的區别,除頭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裝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納入矛筒(銎)中,而铍是铍莖插入木柄中,外用繩等捆綁。铍的長柄末端裝有銅镡,铍身還配有保護刃部的鞘。西漢時鐵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铍亦改為鐵制,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铍之(即長柄)有積竹、木柄兩類。而铍也有扁莖銅铍和銅铍兩種,銅铍主要流行于戰國時期的趙、楚等國。扁莖銅铍主要流行于秦國。

短兵:

短兵不需要安裝木柄就可以使用。劍,《說文》:“劍,人所帶兵也。(26)”《釋名-釋兵》:“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27)”說明劍的功能是防身的。先秦時期,中國的兵器一般都用青銅鑄造,實戰用的都是銅兵器,特别是劍。數量龐大的出土實物證實,用青銅鑄劍的曆史一直延續到西漢前期,雖然鐵器在西周晚期就已經問世了,但是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絕大部分仍然是青銅劍,可以說在這一漫長的曆史時期内,是青銅劍一統天下。根據全國各地出土的實物,歸納分析其長度、外形特點、裝飾圖案、花紋特征,基本上可分為如下幾個系統。

中原系統

曆史上把黃河中下遊地區稱為中原,包括河南、山東和山西、陝西等地區,漢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上述這些地區内出土的大量青銅劍,有着不同于殷商時期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所流行的特征,學術界把這類劍定義為中原古劍。中原古劍始于西周,原始形狀為為直身、扁莖、尖鋒,莖與身之間無劍格,劍柄需要另外安裝。春秋戰國時期,這類劍開始發生變化,劍的結構日趨完美,逐漸形成圓首圓莖、莖上有時有箍(箍是為了便于在柄上纏裹絲繩,握持更舒适有利),莖與身之間有劍格、劍身直而中間起脊、劍身的斷面為扁三角形、劍鋒圓尖的标準是揚。這類劍的另一種式樣則保持了西周時扁莖無格的特征,劍身前部有的還略微收細,劍脊有時出現二條或三條,劍身斷面為扁平型或菱形,與這類劍一起往往還同時出土很多雕琢精美的玉制品,經研究和複原,全都是劍身和劍鞘上的裝飾,這類用玉制部件作裝飾的劍稱為玉具劍,在漢代十分盛行。玉具劍大部分仍是青銅劍,少數是鐵劍或銅柄鐵劍。

北方系統:北方系統的青銅劍分布地區很廣泛,在今南起河北,北至吉林,東至朝鮮半島,西至内蒙古和山西北部等地區都有屬于這一類型的出土實物。這一系統的劍内部變化比較多,按照外型特征的差異比較區分,基本可以分成三大類型,每一大型之内又可分為幾種或幾個支型。

曲柄劍

劍身平直,中脊起棱,曲柄,柄上多數飾幾何紋,柄首作羊、馬等獸首型,獸首下部一般都有環,柄與劍身之間有時一側,有時兩側都有凸出的小尖齒,以此作為劍格。這一型劍的實物很少,根據同時出土的其他青銅器的紋飾、器型推測,其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晚期,這種劍可能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劍,從以馬、羊等動物頭作裝飾的特點分析,基本可以确定是西北草原遊牧民族的物品。

柳葉劍

以其劍身形如柳葉而得名,劍刃平直,中脊起棱,劍身斷面呈扁長菱形,與曲柄劍相同,劍身、首、莖都是一次鑄成。按劍首、莖的特征,柳葉劍又可分為兩種支型。第一種劍劍身和莖之尖有兩個尖角外撇的小齒,小齒連兩測劍刃處都有缺口,劍莖扁平,有的中間有溝槽,莖首作鳥獸頭、蘑菇、梳齒、三蛇糾結等形,莖上飾鋸齒、圓點方格、動物、獸面、夔龍等花紋。莖上花紋以前兩種為最多,後兩種隻出現在極少的劍上。第二種劍劍身和莖之間有較明顯的向兩側凸出的劍格,格呈長方、橢圓、半月、鳥獸首等形,莖首作橢圓、雙環、獸面等形。

曲刃劍

這類劍劍身較寬,劍刃弧曲,莖與身之間沒有劍格,根據外形也可分為兩種:一種近似柳葉劍,莖與身連為一體,一次鑄成;另一種無劍莖,劍脊前長出一段用于安裝木柄,木柄的柄首(即莖首)很寬大,與柄成T字型,柄首頂部挖有凹槽,凹槽内嵌有用石料、赤鐵礦、磁鐵礦、青銅等材料磨制鑄造的,或用泥捏燒制的劍柄段加重器,又稱“枕狀物”或“枕狀器”。這兩種的劍身都有些像拉長的葫蘆,有的在劍身中部向兩側突起尖角,有的全部是曲線。

北方系統

北方系統的青銅劍,無論年代早晚,器型尺寸都比較短小,劍身加劍莖一般在35厘米左右,短的隻有25厘米,最長的也沒有超過40厘米,在長度上遠遠落後于其他系統的劍。

巴蜀系統:今天的四川盆地,春秋戰國時存在着巴、蜀兩個奴隸制王國,流行于這一區域内的青銅劍即稱為巴蜀劍。巴蜀劍都是扁莖無格,莖上一般有一至二個穿孔,便于安裝木柄時釘釘之用。柄以兩塊木片夾在劍莖外,用小釘釘合後,外面纏以細繩并髹漆加固。劍身分為兩種,一種較寬,中脊成圓柱形隆起,脊側有的有較寬的血槽,劍身上大都鑄有虎皮、半圓形、三瓣花等花紋和手心、花蒂、人頭、虎、鳥等符号。另一種較窄、厚,表面無花紋、符号,也沒有劍脊和血槽,這種劍有的是雙劍,出土時兩把插在同一個劍鞘内。巴蜀劍的劍柄都很長,有的劍出土時殘存的劍柄就有16.5厘米,據考證最長的可達劍身長的二分之一,根據《漢書》等史籍的記載,這種長柄劍不僅可以手握刺擊,必要時還可以投擲殺敵。

西南夷系統

“西南夷”其名,取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戰國至西漢中期,在今雲南滇池地區和洱海地區是西南少數民族夜郎、且蘭、滇、隽、昆明、邛都等民族的聚居地,漢帝國的統治者将其統稱為西南夷。西南夷劍根據外差異最顯著的特征可分為三大類。

沒有劍格的劍、一字型劍格的劍和劍身與劍莖之間有三叉型脊棱的劍。這三個支型的劍,劍莖與劍身都是一體鑄成的,莖大部分為圓柱形,少數是扁莖,劍莖的造型千變萬化,有的直接用動物和人的形象組成,在劍莖和和身上一般都雕刻有虎、豹、猴、蛇、蛙、花草、人獸相搏等典型的滇池地區青銅文化圖案花紋。西南夷劍中,還有一定數量的銅柄鐵劍,尺寸一般比銅劍長,劍首與中原古劍接近,在銅劍莖與鐵劍身之間還有一段銅劍身,這段銅劍身有的做成尖齒狀劍格,有的在兩側鑄有乳釘和小圈,表面鑄有花紋,其作用很可能是為了加固鐵劍身與銅劍柄的銜接,所以長度有時超過了劍莖。

吳、越、楚銅劍

吳,越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制劍諸侯國,史籍記載兩國曾大量生産過“扁之諸劍”和“步光之劍(28)”,這兩種劍都因精良絕倫而聞名于世。越滅吳後,又為楚所滅,但是其鑄劍的技術代代相傳,影響十分廣大。七十年代在浙江長興、雉城、李家巷、吳山一帶出土的吳越楚銅劍,雖然在地下埋藏了二千餘年,但依然光澤如新鋒利無比,完全如史籍中所說的“鋒銳锷利,以刺刺入,以擊則斷”。吳、越、楚銅劍按其外型可以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種劍在劍身、劍莖和劍格上都鑄有花紋,劍格成方形或雙耳形,有的接近于中原劍格,劍身有兩種,一種從上至下直線收細,一種中部較寬,上部略窄。劍身中間有的起脊,有的脊變成了方棱,這一型劍與西南夷劍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二種劍外型與中原劍完全相同,但劍格裝飾比較華麗,劍脊的兩側有血槽,或者是雙脊;第三種劍具有西南夷劍的一字型劍格,這類劍外表樸素無任何裝飾。

刀為邊刃器,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并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複佩劍,可見刀的使用源遠流長。《說文》:“刀,兵

古代兵家用武器的種類有哪些

1。刀:一邊開刃,以劈砍為主的武器,曆代不管是軍隊還是綠林好漢都用,大批流行于漢朝的環首刀(就是這刀趕走了匈奴,構成了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種,如腰刀,柳葉刀,環刀,樸刀,還有一些武将所愛的騎在馬上使的大型刀。

2。劍:兩邊開刃者為劍,在歐洲劍和刀是沒有區别的,它們都是一個單詞,中國的劍的曆史很久,可以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裝備部隊是在東周時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劍,長達1。5米以上,為的就是在戰車上發展更大的殺傷(當時隻有趙國是以騎兵為主,大多國家仍是以戰車為主戰兵),後來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隊離逐漸代替了劍,使劍隻成為将軍的武器或者是裝飾。在明朝有例外,當時戚續光為了擺平倭寇,從而制造了重劍來對抗倭豬的鋒利的太刀,但是這種重劍還是沒有德國條頓十子軍騎士1.8米的重劍那麼猛。

3。矛:有的書上也說矛=槍,這點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從一些小說和文獻來看,把矛和槍完全歸于一體恐怕是不對的。矛最長是長達4米的,主要是用于車戰的,騎在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槍(投矛)叫枞。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槍:可以是這麼比較矛和槍,抛開柄,隻看刃部,刃長者為矛,刃短為槍。槍頭無疑比矛頭要輕,殺傷卻一樣,都是以刺,沖為住,再者,由于戰車的退役,長矛的用處也少了,殺人不如縱馬長槍來的方便,機動也高了不少。槍有許多種,綠沉槍,鴉角搶,虎頭槍,提盧搶,還有宋朝為抵抗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倒馬槍,鈎鐮槍等。

5。戈:中國的特色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鐮頭劍一樣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實話實說,戈并不是殺傷很強的武器,戈的種類繁多,從夏朝倒漢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絕迹。戈是中國的老兵器,因為是橫刃,所以以鈎,啄,揮,推為主。

6。戟:戟是矛和戈或者是槍和刀的合體,它的殺傷力是很強的,既可以象矛一樣刺擊,也可以像戈和刀一樣鈎,揮和劈砍。在歐洲,戟的裝備和中國是不同的,歐洲中世紀以裝備步兵為住,而中國早在上古時期就大批裝備部隊,到中古已經從步兵到騎兵了,步兵則以輕便的長槍代替。中國的戟主要分3種,一種是最老的戈戟,這種種類最多,裝備最廣,也是最先淘汰的;二是南北朝出現的門戟;還有就是武将最喜歡的方天畫戟了。

7。斧钺:大者為钺,小者為斧。钺在實戰中使用的時間不長,估計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西周是戰車上的具有巨大威懾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後來由于太過笨重變被淘汰了,從此後钺隻能作為禮儀武器。而斧的發展就比大頭的钺幸運得多,中國曆代都有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開國元勳程咬金用的宣花車輪大斧,還是綠林中梁山好漢李逵用的闆斧,可以馬上的大斧,也可為雙手拿的闆斧,種類很多。斧的殺傷很強,屬于重兵器,以劈砍為主。

8。弓弩:這個不必多說,我隻說一句,那就是中國的古代遠程殺傷兵器一直比外國的厲害得多。

9。鞭:大家可别搞錯了,這個鞭可不是軟行像繩子一樣的鞭子,我們所說的鞭是一種以劈,掃,捅等為住的像鐵棍一樣的兵器。鞭就像鋼鐵做成的竹節,所以又叫竹節鋼鞭。曆史上的伍子虛,大唐元帥尉遲恭,以及宋朝的呼延家族都使用過鞭。鞭是對付比鎖子甲更堅固的盔甲所産生的兵器,并可以一舉打碎護心鏡,威力極大。屬于重武器。

10。锏:和鞭一樣是破甲的武器,不同的是锏有3~4條刃,所以有三楞锏或四楞锏之說,通常锏比鞭輕,但是殺傷比鞭大,破甲力比鞭小。曆代武将都是以槍或者戟為住戰武器,而背上就背着2根锏作為鋪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給敵人緻命殺傷,所以有“殺手锏”之說。

11。叉:這不必我說了把,就是三叉戟,中國也有馬叉,九股叉,托天叉等許多種。和槍一樣是以刺為主,不同的是叉的殺傷範圍大,能有制約敵方武器的效果。

12。撾:說白了就是以敲打為主的輕兵器,再說穿點就是,三節鞭,雙節棍,九節鞭之類的武器。是刺客和綠林遊俠的喜愛武器,方便靈活,但是身為武俠大作的劍網居然沒有這類武器,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13。棍棒:棍棒,最基本的武器,也是古代最實惠的防身武器。從棍來看,有烏有棍,齊眉棍,盤龍棍之說,從棒類看有哨棒,鐵箍棒,狼牙棒等總之棍棒可以混為一類。

14。镗:重威力武器,古今使用的人比較少,可能是因為比較笨重吧。天下第二猛将宇文成都和第六猛将伍天錫分别是用的镏金镗和混金镗,都重達200斤以上。镗就是叉的加強般,比叉更重,更具殺傷,一般镗的逢刺多達5個,最邊逢刺上都有反刃!

15。役:這種武器,書上說是以竹子為柄,金屬刺刃的兵器,可能是暗器吧。

16。錘:估計是古代最具殺傷的單兵武器了,不但從外表上能看出錘的威懾,最主要是錘是能對付身穿重甲的武士。不管是在中國或是歐洲騎士,都有用錘的記載。中國隋唐第一猛将李淵第四子李元霸手拿一對每個重達400斤的金甕破天錘打遍天下無敵手;大唐薛家将的薛奎用的八棱金錘打得突厥聞風散膽;南宋名将嶽飛的長子嶽雲也是使用的銀錘橫掃金軍。在歐洲為了對付穿全身闆甲的騎士,許多軍隊裝備巨錘。從而有了“皇家之錘”,“鐵錘查理德”等詞語。其實錘不能算完美的武器,正因為它太重,沒幾個人能拿得起,所以在中國古代在部隊裡是準備不多的。

17。拐:聖鬥士最強的黃金聖鬥士天平座童虎,他的聖衣由6種武器組成,依次為槍,劍,三節鞭,雙節棍,盾,拐。這種武器能防能攻是相當不錯的防身武器,一般正規部隊是不裝備的,隻有那些綠林好漢,江湖豪傑才用。

18。流星:這并不說就是流星錘,而是繩索武器的總稱,比如繩槍,流星錘,鍊錘。在歐洲有種叫枷連的武器,其實就是裝有柄的鍊錘,能繞過敵人的盾,或者防禦姿勢對其進行打擊,其實和流星錘是一個道理,。這種武器攻擊性很強,對手很難防禦,但是由于自己的武器是軟性的,所以自己的防禦也不怎麼好。這樣的武器在部隊裡除了某些有性格的武将當鋪助武器外,是不進行大規模裝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