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代嫔妃第一次是怎麼侍奉皇上的
古代嫔妃第一次侍奉皇上的過程可能包括以下步驟:
1.敬事房太監通知侍寝嫔妃沐浴、洗漱,同時準備皇帝的“旨意”。
2.敬事房太監将皇帝的“旨意”送到該嫔妃的宮中,通知她準備侍寝。
3.馱妃太監将後妃駝進皇帝寝宮。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這一過程中,後妃會被用一床紅錦被包裹起來,送往皇帝寝宮。
4.在皇帝臨幸期間,後妃不能背對皇帝,始終要正面侍候皇帝。
5.三更後,即便皇帝在寵幸後妃,也必須由太監把後妃接到側殿休息,天明前再由太監背回。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侍寝規則和流程可能有所不同,上述流程僅供參考。
古代奴才是怎樣伺候皇上的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台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這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轼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絕。“春宵一刻值千金”,對于普天之下尋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對于那些“一朝選入君王側”皇後嫔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選為正宮的皇後,更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婚時刻的洞房花燭之夜。
古代皇帝大都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但是,皇帝一般一生也隻能結一次婚,此即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如果哪位皇後被廢了,皇帝就還有可能再來一次大婚的機會。也就是說另有一位美麗女子就要歡度皇宮大内新婚的洞房之夜。
如清順治皇帝福臨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因“與朕志意不和”,便被降為了靜妃,于是,另一個女人便走入了洞房,這第二位女人就是孝惠皇後。除了皇後外,後宮的嫔妃再多,也難享受大婚的排場。順治時的董鄂妃,雖然寵冠後宮,但是也隻能悄悄地被“迎接”進宮,而不是“迎娶”進宮,連冊封都不敢逾制,冊封時“不設鹵簿,不奏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次朝賀禮”。所以,皇帝的後宮的嫔妃,除了皇後這位正妻外,其他都是不需要大婚的妾室。
一個美麗的女人進入皇帝的後宮而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與民間百姓結婚在程序上大體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禮記》中約定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親迎。不同的是,皇家的大婚儀式更為隆重和講究。被選上皇後的女方,也能接到皇帝派人送來彩禮,但皇帝絕不會親自去迎親,而是讓皇後的娘家人隆重地送上門。
皇帝彩禮對皇後的娘家人來說,是一份真正的厚禮。如在漢代,僅黃金就要送萬斤以上。東漢時權臣梁冀的女兒被選上皇後時,漢桓帝劉志“聘黃金二萬斤,納采雁璧乘馬束帛,一如舊典”,禮金翻了一倍。實際上,在完成“六禮”的每一個過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禮。皇帝即便想多結幾次,也是不是那麼随便的,要花大價錢的。
皇後與皇帝結婚時也要進“洞房”,但與民間洞房的習俗不一樣,皇
揭秘古代宮女嫔妃 是如何伺候皇上的
現代男人常常羨慕古代皇帝,認為其地位高,大權在握,縱享後宮三千美女,這精彩的生活可謂是現代男人無法感受的。事實上,古代後宮生活究竟是何種模樣?古代女人如何侍寝?下面,一起跟随小編看看古代侍寝制度吧!
圖片來源于網絡
古代後宮生活
人們常說,帝王的後宮擁有三千佳麗。其實,三千佳麗不過是個虛數。應該說,帝王的後宮擁有多少後妃是有一整套宮廷制度的。那麼按照制度,這些帝王的後宮究竟應該擁有多少嫔妃呢?據《禮記·昏義》記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就是說皇帝有名有分的嫔妃有一百二十一人,另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宮女,随時可供皇帝“臨幸”。後宮美女如雲,都是為了侍候皇帝一個人。
一夫多妻,妻妾成群,做帝王的怎麼樣才這麼多嬌妻美妾以及無數有如“闆凳隊員”的宮女們過親密生活呢?也就是說,古代的帝王們是如何臨幸、如何駕馭這後宮的三千佳麗的呢?宋代文人周密的《齊東野語》卷19《後夫人進禦》中記有五代時期梁朝的國子博士崔靈恩的一套理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
乍一看,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再一想,崔靈恩那套理論既不符合常理,又幾乎沒有可操作性,顯然是一種理想化的設計。《後夫人進禦》中說道:凡夫人進禦之義,從後而下十五日遍。……其九嫔已下,皆九人而禦,八十一人為九夕。世婦二十七人為三夕,九嫔九人為一夕,夫人三人為一夕,凡十四夕。後當一夕,為十五夕。
明十五日則後禦,十六日則後複禦……凡九嫔以下,女禦以上,未滿五十者,悉皆進禦,五十則止。後及夫人不入此例,五十猶禦。故《内則》雲:“妾年未滿五十者,必與五日之禦。”則知五十之妾,不得進禦矣。雖然帝王們有權利跟所有後宮女性發生關系,但是有義務與這一百二十一個嫔妃定期過親密生活。按照梁朝這位崔博士的說法,皇帝要完成規定的任務實在不容易。八十一禦妻,也稱女禦,分成九個晚上,每晚九個人。
二十七世婦也是每晚九個,分為三天;九嫔是共享一天;三夫人也是共享一天,但畢竟共享此項權利,或者說是共盡義務的人數隻有前面幾個等級的三分之一了。隻有“皇後”是一個人獨享一晚。從初一輪到十五,從十六那天再開始新的一輪。
但是,崔靈恩又提出初一和十五這兩天不适合親密,那麼排序就會出現問題,眼巴巴等在那天的無論是九個人還是一個人,難道就白等了不成?一個月輪兩圈,如果不是每晚多人同時的話,一百二十一個人中的每個人一年也輪不上兩三回,前提是皇帝還得一天不能得閑,極為勤勉公正。皇上累得可憐,後妃們閑得可憐!
紅宮佳麗
另外,除非到了“皇後”和“夫人”這個級别,五十歲以後就不能進禦了,倒不是出于年老色衰的考慮。的确實紅顔未老恩先斷,色未衰皇帝也未必就喜歡。主要是女人五十歲左右到了更年期,絕經以後不排卵,不能生育。帝王的親密生活大都是以生兒育女為目的。
不能生育就沒必要讓皇帝辛苦一番了。不過,還是有問題,如果帝王在即位之初或者即位之後某個時間把後宮這一百二十一個編制配齊了,除非死一個新補一個,不把其中某些廢棄,那麼這些女性是會陪着皇帝一起慢慢變老的,那就很可能出現這些大小嫔妃陸續進入五十歲。皇後和夫人在五十歲以上仍舊侍寝,那嫔妃以下的一百一十七人到了五十歲是否要用新人替補?如何選擇這些替補?
無論陸續換還是一起換,要想确保在編的一百二十一人總數不變,種種實際問題都不是想當然可以解決的。再說了,“後宮佳麗三千人”,其實唐玄宗的時候後宮有四萬多美女呢!帝王們要是每天都照着崔博士給設計的這套規則,跟這一百多嫔妃輪了一圈又一圈,其它的宮女由該怎麼辦?
妃子圖片
實際上,皇帝打算跟哪個後妃、宮女發生關系是很難受到“禮制”約束的,而且擁有絕對的自主權,當然還有所謂的“進禦制度”之外的實際做法,最主要的是召幸和行幸兩種。行幸的做法是像晉武帝司馬炎在“羊車”内讓嫔妃們陪侍,召幸就是皇帝把後宮裡的嫔妃叫到自己的寝宮裡侍寝。唐代詩人王建的《宮詞》之四十五中就曾寫道:“叢叢洗手繞金盆,旋拭紅巾入殿門。衆裡遙抛新橘子,在前收得便承恩。”
皇帝向宮女群中抛擲橘子,搶到的人便可以承歡,也就是說得到陪侍皇帝的賞賜。有點抛繡球點女人的意思。擲橘子選嫔妃也罷,抛繡球點女人也好,都不過是帝王們尋歡作樂的招數。有的宮廷受此啟發建立了翻牌子侍寝制度。但由于事關帝王們的喜厭好惡,再加上帝王們手中握有無限權力,因而這種翻牌子侍寝制度有時候也是形同虛設。
伺候皇上用膳怎麼說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膳"字具有準備食物或美食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膳"字既可作為名詞,指代肉類或祭祀用的肉,也可作為動詞,表示飲食或進食的行為。由于皇帝享用的都是精選美食,因此其飲食被稱為"膳"。關于皇帝用膳的稱呼,有"傳膳"、"進膳"、"用膳"等多種說法。
為了服侍皇帝用餐,宮廷中特設了專門的機構——"禦膳房",該機構由内務府直接管理,設有管理事務大臣等多個官職,負責處理皇帝的餐飲事宜。禦膳房中,皇帝的早餐在清晨起床洗漱後開始,宦官們會呈上茶湯和小點心。随後,皇帝在悠揚的音樂伴随下享用早餐。
明代皇帝使用的餐具材質高檔,牙盤以外,餐盒多采用金、銀、銅、錫等材料。皇帝或皇後用膳時,宦官們傳膳上菜遵循嚴格的規定。每次傳膳都用黃絹覆蓋,盒蓋上附有小曲柄黃傘和金鈴铛,太監端着盒子進膳時,鈴聲清晰可聞。膳馐送達後,太監跪地進獻,必須立刻用領巾遮住口部,以防氣息影響到禦膳。
在崇祯皇帝用膳時,他會佩戴天藍色的餐巾。用餐結束後,皇帝會金盆洗手,并傳出口谕,告知前往的殿閣。皇帝用膳前,還有嘗膳的環節,這是為了預防食物中毒。
古代皇後在洞房之夜是怎麼伺候皇上的
清代皇帝自有一套制度。每日晚膳時,決定哪一個妃子當晚侍寝。每個妃子都有一塊綠頭牌,牌面上是該妃子的姓名。備晚膳時,敬事房太監将十餘塊或數十塊綠頭牌放在一個大銀盤中,謂之膳牌。皇帝晚膳用完,太監舉盤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沒有興緻,則說聲“去”。若有所屬意,就揀出一塊牌,扣過來,背面向上。太監拿過此牌,交給另一位太監,這位太監專門負責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背扛到皇帝的寝所來。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備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現刺客,妃子必須裸體來到皇帝寝所。方法是妃子被帶到離皇帝寝所不遠的一間屋裡脫光衣服,宦官用紅錦被或大衣将她裹上,扛上肩,背進皇帝的寝所。到帝榻前,去掉外裹的紅錦被或大衣。後面發生的事情當時人的記載道,“屆時,帝先卧,被不複腳。妃子赤身由被腳逆爬而上,與帝交焉。敬事房總管與駝妃之太監,皆立候于窗外,如時過久,則總管必高唱曰:是時候了。帝不應,則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則妃子從帝腳後拖而出。駝妃者仍以氅裹之,駝而去。去後,總管必跪而請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則總管至妃子後股穴道微按之,則龍精皆流出矣。曰:留。則筆之手冊曰: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妃。亦所以備受孕之登也。此宮禁中祖宗之定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