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代皇上選妃子是怎麼樣選的
先秦帝王:恩威并施搶嫔妃嫔妃的來源,有的是諸侯或是大臣的女兒,由她們的父親獻給帝王;有的是帝王們直接搶劫而來,還有的則是恩威并施,在以禮相求的同時加以武力威脅奪取的。商纣王時,西伯昌、九侯、鄂侯是纣任用輔助天子掌握軍政大權的三公。九侯将自己美麗的女兒送給了纣。九侯的女兒不喜淫亂,結果被纣殺掉。纣還将九侯剁成肉醬以示懲罰。也有的嫔妃是帝王以雙重手段才獲得的。比如,中國曆史上很有名的妹喜,她以歌舞聞名于天下,夏桀想要得到她,一方面派說客前往提親,一方面又讨伐有施部落求妹喜。最後,有施部落沒辦法,隻好送妹喜豔妝出城。妹喜嫁給桀之後,縱情聲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戲,桀還制造了一個“傾台”,供他們倆玩樂。據說,妹喜愛聽“裂帛”之聲,桀馬上命令各地每天進貢絲綢一百匹,讓人輪流撕開來給她聽。另外,在國家之間兵戎相見時,失敗一國的公主及一般少女很容易被對方虜獲,被對方收藏宮中,有的得到帝王寵幸,便晉封為嫔妃,而大多數則淪為宮婢。漢代:像征賦稅一樣征民女從民間“良家女”中挑選嫔妃,是漢代建立的法律制度。每年八月初,朝廷向天下征收捐稅、租賦。而向民間征收美女,也屬于征收賦稅之列。因此,每年八月,朝廷都要派中大夫、掖庭丞、相工三種官員,去洛陽周圍的鄉間“閱視”年齡在13歲至20歲之間的“姿色端麗”“合法相”的女子,載回後宮。在派下去征收“良家女”的官員中,“相工”一職十分重要。“相工”顧名思義,是看相貌的人。關于相貌,其中有一套專門的學問,這套理論稱為“法相”。凡是被看中的民女,就用車運至後宮,後宮再做進一步篩選。自漢武帝劉徹、漢元帝劉奭起,漢後宮的嫔妃數目成倍地增長,遠遠超過三千。如此龐大的後宮妻妾群,自然需要相應的管理,于是,嚴密而分明的等級制度應運而生。晉武帝:“博選”後宮佳麗晉武帝司馬炎在建立西晉政權、登上帝王寶座後,即開始着手“博選”後宮佳麗。公元273年,為了切實做到“博選”,司馬炎先下了一道命令:挑選卿以下文武官員的女兒到後宮,若有把女子藏起來的,就處以“目無君主”的罪名,直至死罪。在挑選完宮女之前,司馬炎還禁止老百姓結婚嫁娶,以便把所有适齡女人留着供其先行選擇。第二年,他又下令良家女和下級軍官及小官吏的女兒五千多人,進宮供他挑選,朝野為之憤懑,幾乎導緻人們揭竿而起。為了“博選”嫔妃,司馬炎還派宦官駕車,帶着随從馳經各個州郡,物色美女。這樣一來,司馬炎的後宮頓時爆滿,數目幾達萬人……由于嫔妃衆多,司馬炎每天不知擇誰侍寝才好,于是,便以羊拉車,羊車在哪個妃子的門前停下,他就和哪個妃子飲酒作樂。嫔妃們為求寵幸,有的取竹葉擦地,有的用鹽汁灑地,以使羊車停下。唐代:宮女最多時有四萬餘人唐玄宗開元年間,天下太平,财豐糧富,達到了唐朝鼎盛時期。為此,唐玄宗也開始腐化堕落起來。為了充實後宮,唐玄宗秘密下令:挑選天下好看的女子納入後宮,并給她們取名為“花鳥使”。由于每年都要從民間采選民女入宮,開元、天寶年間宮女人數急劇增加。長安大内、大明、興慶三宮,皇子十宅院,皇孫百孫院,東都洛陽大内、上陽兩宮,累計大約有四萬名宮女。由于當時經濟發達、思想活躍,後宮制度不是十分嚴謹,有的宮女甚至出身青樓。由于後宮嫔妃衆多,寶曆年間,唐敬宗李湛還特制了一種紙箭,箭頭裡面裹着麝香或龍涎香之類的香粉末。李湛在宮中玩樂時,就把嫔妃們叫來,讓她們站在一定的距離之外,他則用這種紙箭射她們,被射中的宮女或嫔妃,身上就會有香粉末沾上,因而渾身散發出濃烈的香味。當時,這種紙箭被宮人們稱為“風流箭”,宮嫔們隻有被射中了,才能得到皇帝的寵幸,才會有出頭之日。因而,她們當中流傳有這樣的順口溜:“風流箭,中的人人願。”元代:皇帝同時可有幾個皇後元代最高統治者為蒙古族,所以依蒙古民族的特殊性把皇後稱為“可敦”,并保留了“斡耳朵”宮帳制。“斡耳朵”意為宮殿營帳,每個“斡耳朵”設有皇後一人,下有若幹嫔妃。所以,皇帝同時可以有一個、兩個甚至多個皇後。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内修築宮阙時,就設立了四個“斡耳朵”,同時擁有四個皇後。各“斡耳朵”都有自己的封邑,元朝每年還以“歲賜”的名義,給各“斡耳朵”的繼承者以大批财富。成吉思汗之子術赤的兒子拔都,是當時蒙古除皇帝外最有權勢的人。他有26個妻子,每個妻子擁有一座巨大的帳幕,并配置有其他的小帳幕,放在大帳幕的後面,供奴仆居住。每一個大帳幕還配備有足足200輛駱駝拉的車子,用來裝貴重物品和寝具。所以,這個富有蒙古貴族的妻妾帳幕群,看起來就像一座龐大的市鎮。明代:選妃程序複雜明代挑選宮女皆奉欽命而行。據史載,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熹宗将舉行大婚,先期從全國挑選13至16歲淑女5000人。随後,皇帝分遣内監挑選美女,每百人以齒序立,内監巡視,說:某稍長,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遣回1000人。次日,諸女又分立如前,内監谛視耳、目、口、鼻、發、膚、領、肩、背,有一不合法者去之,遣回1000人。随後,又聽其聲,令稍雄、稍窳、稍濁、稍吃者去之,遣回1000人。第三日,内監各執量器,量女子手足,令諸女周行數十步,目的在于觀其豐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舉止稍輕躁者,又遣回1000人。最後剩下的1000人,皆召入宮。然後,分遣年長的宮娥将其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入選者僅300人。在宮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論,剛柔愚智賢否,入選者僅50人得封嫔妃,其餘皆淪為宮婢或仆役。清代:滿蒙女不參加選秀不準出嫁清朝統治者比較了曆史上後宮制度的優劣,依照滿族習俗,制定了清代後宮制度。清代宮闱之中沒有位号,僅是循用俗稱“福晉”(元代“可敦”的轉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後宮方立位号。據《清史稿·後妃傳》載:“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後居中宮,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清入關後,時興選秀女,其制很嚴,做後妃的要求更高。秀女一般從滿蒙八旗中遴選,少數從漢族中挑選。滿蒙人年齡在13~16歲、身體健康的旗籍女子,均須參加閱選。女13歲曰“及歲”,超過16歲曰“逾歲”,逾歲者一般不參選。戶部掌管閱選大權,由其通告各旗具備清冊,準備入選。閱選地點一般在紫禁城禦花園舉行。其方式與明代天啟年選美大同小異。入選秀女除了備選補充皇妃外,還要賜給一些旁近宗室。凡獲得皇帝賜予封号的人,至死不得出宮另嫁。選為皇後者,則應通過大婚禮,由大清門、午門入宮,至坤甯宮完婚。滿意請采納
皇宮宮女太監從哪裡來
宮女,指在宮中供役使的女子。早期的宮女,大多來源于女奴隸、女俘及罪犯的妻子等。
--------------------------------------------------------------------------------------------------------------------------
此後,曆代宮女中,有一部分開始從民間“選美”、“采女”中選出。“選美”就像科舉考試一樣,有一套嚴格的規矩。參選女子必須是良家,即非醫、非巫、非商賈和百工,這些人家的女子叫良家子。曆代都規定宮女取自良家子。古代宮女的數量自漢代始,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斷增加。西漢初年,宮女隻有十幾人。漢武帝時,宮女則突破1000名。東漢桓帝時,後宮聚集美女達五六千人。晉武帝司馬炎将宮女數量突破1萬。唐開元、天寶年間,後宮人數躍升至4萬。時至明代,宮女的數量為9000。宮中每年僅花費的脂粉錢便達到40萬兩銀子。曆史上,各朝各代從民間挑選宮女已是一件經常性的工作了。清承明制,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宮女制度,但是在選擇的範圍和方式上有很大的改革。比較而言,更為嚴格。清代選入宮中的女子有兩種,一種是秀女,一種是宮女,在清初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後才将秀女和宮女分開。秀女是八旗官員的女兒,可以選為妃嫔或指配給宗室王公大臣的子弟。宮女是内務府包衣佐領下的女子,地位較低,供内廷役使。清代宮女選擇的範圍隻限于内務府各佐領所屬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包衣任職佐領、管領以下家庭的女兒。初期選宮女是一年二次,時間為每年的二月和八月,從順治十八年後改為每年一次,時間是二月初二日。凡年齡在13歲以上者,便造冊送内務府會計司備選。在選期的前一天晚上入宮,第二天天明時由敬事房太監帶到皇帝或皇後、太後前選閱。以6人為一排,每人身上挂一木牌,上面寫有旗分和姓名,被選中者喚出排,入選後當日留宮内,否則立即遣出。若有妃嫔的姐妹或親族女子則另組一排檢選。如果此次已經入選,但是在所選名額之外,就令會計司記名,即“記名宮女”,下次再選時先以記名者入選。若是記名後未到下次選閱時父母就将其嫁出去,則屬于抗旨。宮女的身份也不盡相同,上層的為宮中女官;下層的為普通奴仆。對于女官除了年齡、身體、品行諸條件外,還必須掌握女工等技藝。據史料記載:“宮廷歲選秀女,凡選中者,入宮試以繡錦、執帚一切技藝,并觀其儀行當否,有不合格者命出,以次遞補,然後擇其優者,教以掖庭規程,日各以一小時寫字及讀書。寫讀畢,次日命宮人考校,一年後授以六法。”這些宮女中比較優秀的就成為宮中的女官。據史料記載:“乾清宮置夫人一人,秩一品;淑儀一人,秩二品;婉侍六人,秩三品;柔婉十二人,芳婉二十人,俱秩四品。”她們各司其職,有的負責侍候嫔妃(尚宮);有的負責節儀之事(尚儀);有的掌管衣服,掌管三餐……但是由于清代内務府管轄着宮廷内部的人事、财務、禮儀、保衛及帝、後、妃、嫔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所以女官的執掌也就形同虛設了。宮女簡畫(19張)被選中的宮女一部分被分配到皇帝、皇後、嫔妃、公主、阿哥等各宮中随侍。不同等級的人配給宮女的數量也不同,在清朝的典制書裡,康熙朝規定:皇太後12名宮女、皇後10名、皇貴妃8名、貴妃8名、嫔妃6名、貴人4名、常在3名、答應2名。其餘的部分就分配到六局處服役。宮女入宮的第一件事就是剃頭、洗澡,等年紀稍長才可以把頭發留起來。剛進宮的小宮女要由嬷嬷(老宮女)教她們各種禮儀和梳妝打扮的技巧,嬷嬷一般非常嚴厲,動辄非打即罵。如果聰明靈巧,半年就可以上崗服役了,也就有月錢(工資)可拿。宮女們的月錢多少并無定制,最低的4兩,高的可達20兩,膳食、衣服、胭脂水粉等有内務府供給,其實她們主要的收入是平日各宮的賞賜。若得到皇後或太後的恩寵也可以為父母博得富貴,但多數宮女的生活是悲慘的。她們從選中入宮的第一天起就猶如進入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滿25歲乃至30歲才許出宮婚配。因病、因笨或别的原因提前出宮者,要經總管太監核查奏聞後方準出宮。有的宮女因為“帝後得用,仍留宮承伺十年”,她們出宮後已是老處女了,連正常婚配都很困難。也有例外,即被皇帝看中而升為答應、常在以緻嫔、妃的,那就要永遠留在宮中了,但這是極少數的。康熙皇帝鑒于明朝中葉以後宮人太多,用度靡費,于是對嫔妃、宮女的數量都作了限制。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約有四、五百人,但到雍正、乾隆朝以後逐漸增多。
--------------------------------------------------------------------------------------------------------------------------
太監
先秦時期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于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秦國宦官嫪毐受太後寵幸,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産生重大影響。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鑒于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元帝以後,宦官勢力複萌。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诏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其時,外戚勢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牽制外戚,往往造明朝深受皇帝信任的大太監馮保
成宦官集團專政局面。
唐宋時期
唐代,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宮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掌管宮内的簿冊、門衛、病喪、倉庫供應等事項。各局長官稱令或丞。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将軍銜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将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一大痼疾。宋代也設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幹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
明清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并懸鐵牌于宮門上,明示不許幹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第一個出名的太監秦朝趙高
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内設内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内官、禦用、司設、禦馬等12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4司及兵仗、銀作等8局,總稱為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多達數萬之衆。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叠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鑒于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統治者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規定:宦官歸内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康熙時總管宦官為五品,雍正時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門”為“十三衙門”,人數大幅度縮減。順治時設置宦官千餘人,乾隆年間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過此數。宦官升遷降調由内務府移文吏部決定。宦官犯法,内務府可先拿後奏。尤禁其幹政。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淩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貫徹。雖在清末有慈禧太後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清代末年,河北省的宛平,還有山東省的樂陵,都是出太監的地方。太監都是勞苦人出身,被生活所迫,指望把孩子送進宮裡,有條活路,将來也得些好處。當時有的隻有10歲左右就閹割淨了身,李蓮英就是8歲淨身,9歲進宮的。民國初年。一個13歲的小太監馬德清就被送進了溥儀的遜清皇室小朝廷當差。說到淨身,清光緒年間,北京有專門幹這種營生的,南長街會計司胡同的“畢五”和地安門内方磚胡同的“小刀劉”,就是專幹這一行當的。有的說這兩家的家主都是清朝的七品官,還有的說小刀劉是六品頂戴。他們每年分4次,即每個季度給總管内務府送淨好身的孩子,這是他們的職業。淨身的“手續”則全由他們兩家包辦了。在清初,對淨身還有個規定,不能私自行事,按刑律規定,違者問斬明朝大太監魏忠賢
。到了晚清就不那麼嚴格了,也有個别人是父親親自給兒子淨身的,上面提到的馬德清就是在他9歲那年,被他父親親自切除了生殖器。解放後,據馬德清老先生回憶,淨身是他一輩子最傷心的事,是一場難忘的酷刑。太監入宮後,其中有少數人靠着奉承和鑽營的手段,慢慢爬上有權有勢的地位,慈禧太後寵信的李蓮英和小德張,便是其中突出的兩個。一代權監李蓮英,曾與袁世凱互相勾結,藉以大發橫财,僅一次就接受袁的賄賂20萬兩白銀。據說李蓮英臨死時,不僅有大量的地産,還有無數的玉器珠寶,4個繼子分得了大量銀錢财物,就連2個繼女,也每人各得白銀17萬兩。當時李蓮英得罪了不少人,慈禧死後,他于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底即向隆裕太後告老出宮,悄悄地離開了紫禁城,然而他終于在宣統三年正月歸天了,有說是得痢疾死的,有說是被人害死的,“文化大革命”中,他葬在海澱區恩濟莊的墳墓被人挖開,競隻有人頭,無身子,弄得人首異地,被人害死的可能性更大,結局歸宿也夠慘的!出時的小德張效法李蓮英,一面讨好慈禧,同時又和光緒皇後後來的隆裕太後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終于爬上了大總管的地位。他的财産也無法計數,在河北省靜海縣以及京畿南苑都有他的地産,天津英租界裡他曾置樓房12座,北京永康胡同有他宏偉的大宅第,此外還有當鋪、綢緞店等多處。但是,紫禁城内不少下層小太監,終日辛苦勞動,到暮年離開皇宮,也沒見過皇帝一面;太監唐朝大太監高力士
受污辱被損害乃至折磨而死的事,亦時有發生。例如晚清宮廷中被慈禧派往光緒身邊的太監寇連材,因他深明大義,鬥膽違例向慈禧上奏折凡10條,勸慈禧歸政,并言不宜去忠直人而專用阿谀者。最後被慈禧以内監有言事者斬,按清朝成例,送交刑部命處斬勿論。據說寇連材問斬時鎮定自若,死而無憾。紫禁城内責打太監的事,屢屢發生,他們隻要稍有“不規”或偶有“犯錯”,慈禧即下令動辄責打和處罰。刑罰之殘酷,無以複加,實在駭人聽聞,有的還要株連他人。光緒末年,慈禧曾用“氣斃”之刑,竟把珍紀宮中30來個太監活活處死,造成迫害太監的一大慘案。所謂“氣斃”,是用七層白棉紙沾水後,将受刑人的口鼻耳封閉,再用杖刑責打而死。另外,那些下層小太監一旦失掉服役能力之後,都要被逐出紫禁城。不少太監晚年以寺廟栖身。據調查,在北京城郊,共有明清時期的太監寺廟約20多座。
辛亥革命至今
1911年,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1922年,宮外的中國正在出現大變化,而17歲的溥儀仍在紫禁城内過着平淡的生活。許多太妃心生歹意,聯合太監對越發成熟的溥儀進行打擊。一次,溥儀打開了自嘉慶年間就被封起來的建福宮宮殿群,裡面全是乾隆的收藏品,嘉慶是為了怕子孫玩物喪志,所以把這些書畫、瓷器、金佛都封在了這裡。當時“小朝廷”經濟很窘迫,溥儀準備用這些來換錢。但發現沒過幾天的一個晚上,建福宮宮殿群在晚上10點燃起了熊熊大火,直到次日正午才被撲滅。這一場大火燒毀了乾隆所收藏的自夏商以來的許多名人字畫、青銅器、金佛、瓷器上百萬件,最後經調查為人為縱火!沒過幾日,溥儀所居住的養心殿東院又着起了火但被迅速撲滅,這次找到了一個還未燒完的被煤油泡過的棉絮,這更說明了是人為縱火。溥儀為了自己的安全,于幾日後命令:每位王爺、太妃身邊(不包括溥儀)各留20名太監,其餘所有太監一律驅逐出宮。這一決策雖然是為了溥儀自己的私利,雖然使成百上千的人失了業,但象征着再也不會有社會底層人物被閹割。 1959年,溥儀出獄。他直接去探望了住在廟裡的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太監,向他們連連道歉,但太監們仍在叫他“萬歲爺”,真是令人感歎不已。溥儀也在《我的前半生》中忏悔道:“他們陪我玩,哄我睡覺,喂我吃飯;他們領我的賞,也挨我的打;别人可能有時會離開我,但他們卻日夜陪着我;他們是我的奴隸,也是我的老師。”
後宮佳麗民間選
宮廷要選民間之“良家女”,是漢代的法律制度。
笄,古“算”字。《漢儀注》:“八月初為笄賦,故曰笄人。”即每年的八月初,朝廷為向天下征收捐稅、租賦,便開始結算賦稅。出人中核算賦稅之官,稱為“笄人”。
朝廷向民間征收美女,也屬于征收賦稅,是每年都要進行的。“閱視”年齡在13歲至20歲之間的“姿色端麗”、“合法相”的女子,載回後宮。
挑選天下好看的女子納入後宮,并給她們取名為“花鳥使”。這些絕色女子,被迫入宮後,便成了被奴役的宮婢。由于每年都要從民間采選民女入宮,開元、天寶年間宮女人數急劇增加。
《禮記》裡記載周朝的後妃制度是:“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侍婦,八十一禦妻。”意思是,天子有6宮娘娘、3位夫人、9位嫔妃、27位侍婦、81位妻子,加起來就有126個各種級别、各種名稱的老婆。這是古代帝王後宮有文字記載可查的最早的“後妃制度”。
朝廷向民間征收美女,也屬于征收賦稅,是每年都要進行的。“閱視”年齡在13歲至20歲之間的“姿色端麗”、“合法相”的女子,載回後宮。
挑選天下好看的女子納入後宮,并給她們取名為“花鳥使”。這些絕色女子,被迫入宮後,便成了被奴役的宮婢。由于每年都要從民間采選民女入宮,開元、天寶年間宮女人數急劇增加。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