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代普通人出遠門是怎麼解決吃住問題的
中國古代采取重農抑商的策略,老百姓也大多是安土重遷,人口流動一直是被當局禁止的,為了方便對老百姓的管理,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戶籍制度,把老百姓徹底的禁锢在每一個地區,每一寸土地上。
然而,人類又是是個社交的群體,交流是必不可免的,為了解決人們出行問題,尤其是商業經濟的發展,更加大了人出遠門的需求。
那麼,古代出門普通人出門是怎麼解決吃住問題的呢?當然是住店了。
在講述商鞅變法的資料中,就有商鞅畏罪出逃,想要住客棧的記載。
根據《周禮》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驿亭傳舍,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因為外交需求,也有很多招待使者的地方,到了秦漢時期,各種旅館迅速發展,魏晉時期民營旅館更加發達,其中曹操為了促進民間旅館的發展頒布了“客館令”。
在隋唐時期,基本已經成了完整的郵驿制度。
本文主要以宋代客棧為背景介紹一下,古代的客棧制度。
為什麼縱橫要以宋代為背景呢》因為縱橫對古代研究最深的朝代就是宋朝,别的咱也不是太了解啊,另一方面宋代經濟高速發展,商業繁榮,商品流通利潤巨大,行商的規模逐漸擴大,客棧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有宋一代,交通發達之處都有客棧的存在,宋代客棧業的興盛遠超之前曆代發展水平。
宋代客棧高度發達,以經營者身份有官辦客棧和民辦客棧,而種類更加專業化,有專門供官府用的額,也有供達官顯貴居住了,最不可思議的,還有一些專門接待科舉人士的狀元店。
從數量上來說,宋代的客棧數量更是遠遠超過了前代,以宋朝為社會背景的文學作品《水浒傳》中,類似的客棧有很多,甚至有一些村落裡的大戶也兼有客棧的功能,隻要在人家裡吃喝用度都是要給錢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客棧的管理也存在諸多問題,最恐怖的就是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在孟州十字坡開的店,按照張青的說法:實是隻等客商過住,有那些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藥與他吃了便死,将大塊好肉切做黃牛肉賣,零碎小肉做餡子包饅頭。小人每日也挑些去村裡賣。
看着縱橫是真的惡心啊!
宋代《夷堅志》中記載的“離城三十裡間,開旅邸,每崐遇客攜囊橐獨宿,多殺之,投屍磚白沙河下,前後不知若幹人。”
正因為如此,宋代也在加強對客棧的管理,打擊黑店,并且保護旅客的安全。
宋代時期會對客棧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一些官辦的大型客棧還會派壯丁負責巡邏警界。為了保證旅人的行徒安全,宋朝時期還有完善的“符驗”制度,即過往人員在住宿時必須有相應的旅行憑證。
所以,在古代出門在外和現在差不多,也是要有證明身份的東西的,古代沒有戶口本和身份證,一個是敕牒,一個是告身,敕牒就是朝廷發的委任狀,上面有吏部的印章,唐僧走的哪個國家都要拿出自己的通關文牒,想必跟這個東西差不多,就是證明你的身份;一個是告身,這個告身則是用于證明上任者本人的真實身份,為了防僞,也是由專門的部門印制,在告身上面注明了上任者的籍貫,年齡等,有特殊的生理特征的也會寫入。
有了這兩樣東西,基本就很難被頂替了,除了這些之外,大部分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都會有“魚符”“腰牌”的一些東西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魯智深在渭州打死鎮關西後,一連走了半個月,饑不擇食,寒不擇衣,不是因為沒有客棧,而是他不敢去住。
沒有身份的人隻能住黑店,危險性也是大大的,魯智深就差點被孫二娘給害了。
在宋光宗時期官府就曾有張貼:“訪聞湖廣等處州縣殺人祭鬼及略賣人口并貧乏下戶往往生子不舉……見行條法镂闆于鄉村道店關津渡口曉谕”。
同時還要求“店舍内有官員、秀才、商旅宿泊,嚴切指揮,鄰保夜間巡喝,不管稍有跌虞客旅安泊多日,頗涉疑慮及非理使錢不着次第,或行止不明之人,仰密來告官或就近報知捕盜官員。”
在《水浒》中,晁蓋和吳用等人來了一個瞞天過海把楊志等人用蒙汗藥麻翻,結果卻因為之前在縣城北門外的安樂村客棧下榻的時候登記的時候暴露了身份,最後以此為線索,被何濤給破案了。
但凡開客店的須要置立文薄,一面上用勘合印信;每夜有客商來歇息,須要問他“那裡來?何處去?姓甚名誰?做甚買賣?”
舉報/反饋
古代沒有發達的交通工具,古人出遠門怎麼辦
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那古人出遠門該怎麼辦呢,相信大家都比較好奇。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一說古人是如何出遠門的:
一,對現代人來說,如果出遠門,隻要帶着手機和錢就可以啦,什麼東西都可以在路上買,但是古人呢,沒有移動支付,所以如果古人要出遠門,首先要準備好食物。他不僅要提前計劃好行程,還要準備足夠多的幹糧和水,古代的普通人出門遠行,往往會帶上一袋子炒米或炒麥。
二,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古人出遠門工具,現代人出遠門可以坐汽車,火車,輪船和飛機導航等等,但是古人交通工具,卻隻有木船馬蹄和馬車。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都沒法跟現代工具比,這也是為什麼古人出遠門速度慢的原因。
三,我們再來說說古人,如果出遠門迷路了會怎麼辦,現代人不會迷路,因為有導航,但是古代沒有導航,古代人又是如何辨别方向和位置呢,首先古代每個地方都會設有一個驿站,用來傳遞朝廷的書信,驿站的人對去往各地的道路都非常熟悉,如果不熟悉道路,都可以去驿站問路。如果找不到驿站,古人還可以去問問附近的村莊,沿着小路走就可以找到村莊。
四,古人沒有本事的人是不會出遠門的。而且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識要比現代人多得多,現代人往往大多都依賴于科技力量,很多東西都棄之不用了,而古人卻能夠通過分辨木樁的年輪,看星星,看太陽的方向來辨别方向,所以說,古人隻要準備充分懂得大自然的基本規律,他們還是能找對方向的。
這些都是我總結出來的古人能夠出遠門的情況,大家還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嗎,歡迎點贊和評論!
古時候的普通百姓是怎麼出行的呢
因為古代的科學技術非常的落後,所以說他們的交通工具是非常簡陋的,并且效率也不是特别高。我們可以從影視劇或者是曆史書上記載中看到古代的百姓通常是很少出遠門的,而且他們出行的方式大概可以分為靠人力出行,也就是步行趕路,還有用牲畜充當動力來拉車,還有一種就是依靠輪船出行。
其實古代中最常見的出行方式就是步行,這在平民百姓中是非常常見的,适用于短途的旅行。我們可以在很多的曆史書籍的記載中看到,有許多的百姓通常在非常早的時間就已經起床準備東西,然後幾人成群結隊的出一趟遠門,或者是去比較大的城鎮買點東西,但是這通常也需要一整天的時間。
還有一種平民百姓們最喜歡的出行方式就是坐牛車或者是驢車。雖然我們在很多的影視劇上看到的古代人出行的方式都是坐馬車或者是直接騎馬,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古代的百姓們因為生活的比較艱苦,身份也比較低下,所以說馬這一種東西他們通常都是接觸不到的更不要說是坐馬車了。所以說他們就會用其他的動物來代替馬拉車,比如說牛,這也是最常見的。在許多遺留下來的曆史畫卷上我們也能看到牛車或者驢車的影子。
因為古代的許多人都是臨水而居的,所以說坐船這一出行方式對于他們來說也是非常常見的。早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船的影子,但是那個時候都是用來運輸物品。然後慢慢的發展中随着制船工業的完善,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用來出行的船隻,所以古代的出行也逐漸的分為陸路和水路兩種。
其實有許多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些出行的方式,比如說轎子,這通常都是達官貴族才能夠用上的,在古代的平民百姓中都是不常見的。而且有一句詩叫做父母在不遠遊,所以說平民百姓是很少進行長途的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