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廢掉宮女怎麼說(古代廢掉是什麼意思)

biang 中華百科 945

本文目錄

  1. 古代皇宮内的稱呼。
  2. 古代帝王後宮佳麗三千這樣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3. 古代皇帝可以廢掉太後嗎

古代皇宮内的稱呼。

陛下,皇上,人主,萬歲,萬歲爺,皇後,容華,賤妾,少君,皇孋,禦妻,妃子,娘娘,公主,

帝王是古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一些專用的名号與稱謂。

1、皇帝

天子(源于商朝)、皇帝(源于秦始皇)、萬歲(最早是代表喜慶,漢武帝後用到皇帝身上,到了宋朝專用)。皇帝的自稱:聯、寡人、孤、孤寡、予一人、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2、太皇太後

皇帝的祖母,皇帝一般對其稱為皇祖母。自稱本宮(對大臣、奴才)、哀家(皇帝死後自稱)。簡稱太皇,或稱太母,是古代中國皇帝及東亞地區部分時代的君主法定祖母的正式封号。在部分朝代曾出現的太帝太後、皇太太後、帝太太後等,皆為太皇太後的變體。

3、世子

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與“太”字意義相通。

4、皇後

皇帝正妻的稱呼,始于秦朝,曆代相襲。

5、妃嫔:帝王妾侍的統稱。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嫔媵嫱,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辇來于秦。”曆代帝王妃嫔衆多。

6、貴人

宮中女官,妃嫔的稱号。東漢光武帝始置,其地位僅次于皇後。此後,曆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并不相同。例如,清代貴人位在皇貴妃、貴妃、妃、嫔之下。

7、太妃

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嫔,分别稱皇貴太妃、貴太妃。

8、惠妃、麗妃、華妃

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稱号。唐玄宗開元時置。《舊唐書·後妃傳·序》:開元中,“乃于皇後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夫人,為正一品。”

9、美人

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稱号。西漢始置。據傳,漢宮妃嫔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後一直到明代,宮廷中皆有美人名号。

10、寡小君

古代國君夫人對諸侯自稱的謙詞。《禮記·曲禮》下:“夫人自稱于天子,曰老婦;自稱于諸侯,曰寡小君。”後來臣民對别國也謙稱本國國君的夫人為寡小君。

11、昭儀

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元帝時始置。漢朝妃嫔在皇後之下有十四等,昭儀是第一等。“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12、婕妤

又作婕伃。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始置。當時有趙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漢朝妃嫔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後世(明代以前)雖然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13、内主

先秦時諸侯夫人的稱呼。後代有時也指皇後。《晉武帝立皇後大赦诏》:“以儀刑萬邦者,必須内主。”

14、元妃、元嫡

國君或諸侯元配夫人的稱号。《左傳》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隐公。”

15、元後、元配

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後。《明史·後妃傳二》:“穆宗即位,禮臣議:’孝潔皇後,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廟。”

16、慈壺、慈闱

對帝王母親或皇後的敬稱。宋範成大《丙午東宮壽》詩:“晨昏兩慈壺,詩禮一賢王。”

17、中宮

皇後的住處,代稱皇後。

18、國陰

後妃的别稱。古代稱男為陽,女為陰,所以帝王的後妃稱國陰.

19、禦妻

帝王之妻,也叫“禦女”、“女禦”,位在世婦之下。《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以聽天下之内治。”

20、娘娘

皇後或宮妃的稱呼。

21、坤極

皇後的别稱。《後漢書·梁皇後紀》:“梁小貴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極。”

22、妃

對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稱呼。

23、妃子

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後,在諸妾中地位較高。

24、妃嫔

帝王妾侍的統稱。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嫔媵嫱,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辇來于秦。”曆代帝王妃嫔衆多。《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以聽天下之内治。”

秦始皇滅六國,盡收其宮女充實内廷;漢武帝妃嫔有昭儀、婕妤等四級;晉武帝有宮女近萬人;康熙有妃嫔五十一人。

25、嫔、九嫔

皇宮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嫔,也稱嫔婦。《周禮·天官·内宰》:“九嫔掌婦學之法,以教九禦。”九禦亦即九嫔。據說,宮中女官九人一禦,九禦八十一人。

唐代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嫔《新唐書·後妃傳》。

26、妃嫱、嫔禦、嫔嫱

宮中的女官,天子、諸侯的姬妾。妃嫱地位高于嫔禦。

27、貴妃

妃嫔的稱号,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僅次于皇後。南朝宋武帝時始置,與貴嫔、貴人号稱三夫人,位比相國。隋以後曆代均沿置。

28、貴嫔

宮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時地位僅次于皇後。以後,曆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29、德妃、賢妃

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稱号。唐時為正一品。

30、淑妃

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當時地位較高,僅次于貴嫔和夫人。以後曆代多設置。

31、太妃

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嫔,分别稱皇貴太妃、貴太妃。

32、椒房

又稱“椒室”。漢代皇後所居宮殿,用花椒一類的香料和泥塗抹牆壁,取其溫、香、多子之義,以表示吉利。後來就以椒房代稱皇後。

33、淑媛

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文帝時始置。位在淑妃後。

擴展資料:

據《禮記》所言,周朝後妃的序位是: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内廷後圯的等級建置與天子外廷的官僚機構是相對應的。天子立六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子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達到外和而國治的目的。

天子後也立六官、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以聽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婦順,使天下内和而家理。以此而言,在家國一統的傳統社會,天子後作為天子的配偶,“正位宮闱,同體天王”,在君主政治中有一席之地。她們的職務是聽天下之内治,以與天子的外治相配合。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曆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

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于成功的觀念,又透射着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出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稱呼

古代帝王後宮佳麗三千這樣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查曆代後妃傳,常見有“三夫人”、“九嫔”等設置,追根溯源,原來出自周禮。從《禮記.昏義》查到以下記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以聽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理。...”照此,古來有名号的後妃“編制”為:一後、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凡一百二十一人。這個古制從何而來?查得《通典.職官.後妃》上的說法是這樣的(多為傳說成分,姑且看之):

“昔帝喾有四妃,以象後妃四星。其一明者為正妃,餘三小者為次妃,帝堯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謂之夫人。夏後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說‘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則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喾,立正妃,又三二十七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後也,夫人也,嫔也,世婦也,女禦也,五者相參,以定尊卑焉。”

這種東東可能隻存在于書本上,好象并未真正實行過。從有關史書記載看,先秦的後妃之制還比較簡單,王之妻稱後,王之妾及諸侯之妻稱夫人,不過而已。但秦漢後,曆朝曆代紛紛巧立各種名目,并争取向以上古制靠攏。其名堂之多之雜,初識之人總是一頭霧水,莫名其妙。我西老頭認識淺陋,況且來自大秦,難免瞎子摸象,僅能窺其一斑,但求粗觀其概貌爾。(以下不論及太後、太妃等,限制在皇帝的“現任”後妃範圍内,外命婦也不讨論)

二、秦漢時期的後妃制度

西漢初立,因秦之稱号:皇帝之妻稱皇後,妾皆稱夫人。并立八品(該八品也是沿襲秦時之制):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婕妤、經娥(經為女字旁,打不出來,下同)、容華、充依,各有爵位。漢元帝時又創昭儀,僅次于皇後;時後宮已達三千人,除皇後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儀,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2)婕妤,視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經娥,視中二千石,爵比關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華:視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視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視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視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視八百石,爵比右庶長(第十一等爵);

9)良人,視八百石,爵比左庶長(第十等爵);

10)長使,視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視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視三百石;

13)順常,視二百石;

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均視百石。

十四等之外,還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視鬥食。除此以外,史籍中還曾出現過諸姬、長禦、材人、待诏掖庭、中宮史、學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級;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号,皆稱家人子。

王莽時托古改制:和嫔、美禦、和人三人,位視公,(注:即三夫人);嫔人九,視卿,(注:應是九嫔);美人二十七,視大夫,(注:相當二十七世婦);禦人八十一,視元士,(注:八十一禦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後),與古制同。

東漢光武中興後,提倡儉樸,六宮稱号隻剩下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绶,俸祿不過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無爵秩,隻在歲時賞賜充給。皇子封王,妾數原無限制,此時也定制,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

三、魏晉時期的後妃制度

曹操為魏王時,于王後以下定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魏文帝時增設貴嫔、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時又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省除順成,這樣在皇後以下定制十二等級:

1)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

2)貴嫔,位次皇後,在夫人下,爵無所視;

3)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4)淑媛,位視禦史大夫,爵比縣公;

5)昭儀,爵比縣侯;

6)昭華,爵比鄉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儀,爵比關内侯;

9)婕妤,視中二千石;

10)容華,視真二千石;

11)美人,視比二千石;

12)良人,視千石。

晉武帝取漢魏之制,參用古法,始設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貴嫔、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九嫔以下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四、南北朝時期的後妃制度

南朝宋初,武帝劉裕因襲晉制,僅省去才人、中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貴妃,比相國,并進貴嫔比丞相,貴人比三司,是為三夫人;同時省修華、修容、修儀,置昭儀、昭華、昭容以代之,列于九嫔之内;又置中才人、充衣為散役。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複置修華、修容、修儀、才人、良人;次年省貴人,置貴姬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并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嫔;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位次九嫔;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

齊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晉制,以貴嫔、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三内官:良娣(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馬都尉)。

梁陳二朝與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時定制:貴妃、貴嫔、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儀、修華、修容為九嫔,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太子東宮有良娣、保林二職。陳沿襲梁之制不改。

北魏太祖道武帝時始立皇後,餘妾或稱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設左右昭儀及貴人、椒房、中式數等,後庭漸多。高祖孝文帝改定内官: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嫔視三卿,六嫔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禦女視元士。後置女職,以典内事。内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大監、女侍中三官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官,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北齊前幾帝所置内職很少,齊武成帝好内,頒布河清新令:内命婦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女。又準漢制置有:

1)昭儀,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

5)二十七世婦: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甯、貞範、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晖範、敬訓、芳猷、婉華、明範、豔儀、晖則、敬信,比從三品;

6)八十一禦女: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範、令儀、内範、穆閨、婉德、明婉、豔婉、妙範、晖章、敬茂、靜肅、瓊章、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閑、修靜、弘慎、豔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豔、貞穆、修範、肅容、茂儀、英淑、弘豔、正信、凝婉、英範、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甯訓、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甯、明訓、弘儀、崇敬、修敬、承閑、昭容、麗儀、閑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範、良信、豔華、徽娥、肅儀、妙則,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為散号。齊後主立二後,昭儀以下數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

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尋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國。

北周置有三夫人(後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嫔、禦媛、禦婉等,各等詳細情形:

1)三夫人:貴妃、長貴妃、德妃,位視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稱三妃;

2)三弋:員額三人,位視三孤;

3)六嫔:員額六人(其中之一稱昭化嫔),位視六卿;

4)禦媛:位視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視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禦婉:位視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别位視上士、中士、下士。

五、隋唐時期的後妃制度

隋開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禮》,省減其數。嫔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禦三十八員,掌女功絲枲,視正七品。又采漢、晉舊儀,置六尚、六司、六典,遞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一曰尚宮,掌導引皇後及閨閣禀賜。管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二曰尚儀,掌禮儀教學。管司樂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贊三人,掌導引内外命婦朝見。三曰尚服,掌服章寶藏。管司飾三人,掌簪珥花嚴;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四曰尚食,掌進膳先嘗。管司醫三人,掌方藥蔔筮;典器三人,掌樽彜器皿。五曰尚寝,掌帷帳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鋪設灑掃;典執三人,掌扇傘燈燭。六曰尚工,掌營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縫;典會三人,掌财帛出入。六尚各三員視從九品,六司視勳品,六典視流外二品。獨孤皇後在世時,懷嫉妒之心,虛嫔妾之位,不設三妃;自嫔以下,置六十員。加又抑損服章,降其品秩。至獨孤後死,始置貴人三員,增嫔至九員,世婦二十七員,禦女八十一員。貴人等關掌宮闱之務,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炀帝參詳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1)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嫔: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婦:婕妤一十二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禦:寶林二十員,品正第五;禦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

總共一百二十員,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并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後下設有:

1)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秩正一品;

2)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

4)寶林(秩正六品)、禦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禦妻。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設置有:贊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儀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閨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衛仙六人以代寶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禦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鹹亨二年(671年)複舊。

唐玄宗開元年間再次更定,于皇後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以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以為六儀,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後亦參用前号。

唐制太子之妾可設: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訓十六人,正七品;奉儀二十四人,正九品。

六、宋金元明清各朝的後妃制度

宋與唐制大同小異,隻有少許差别(如增置了貴儀、妃儀、婉儀等)。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九嫔,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員,曰二十七世婦。寶林,正六品;禦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員,曰八十一禦妻。按金格,貞佑後之制,貴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麗妃、柔妃,而無德妃、賢妃。九嫔同。婕妤下有麗人、才人為正三品。順儀、淑華、淑儀為正四品。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欽聖夫人、資明夫人為正五品。尚儀禦侍、尚服禦侍、尚寝禦侍、尚正禦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為正六品,司正禦侍、寶符禦侍、司儀禦侍、司符禦侍,司寝禦侍、司飾禦侍、司設禦侍、司衣禦侍、司膳禦侍、司藥禦侍、仙韶使、光訓良侍、明訓良侍、遵訓良侍、從訓良侍為正七品。典儀禦侍、典膳禦侍、典寝禦侍、典飾禦侍、典設禦侍、典衣禦侍、典藥禦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為正八品。掌儀禦侍、掌服禦侍、掌寝禦侍、掌飾禦侍、掌設禦侍、掌衣禦侍、掌膳禦侍、掌藥禦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願良侍為正九品。金海陵王當政時,妃子多達十二員: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

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宮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領四司,其屬二十有四,而尚宮總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視唐減百四十餘人。諸妃位号除貴妃外,亦惟取賢、淑、莊、敬、惠、順、康、甯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後妃以下,雜置宮嫔,而間以婕妤、昭儀、貴人、美人等名号。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禮冊立九嫔:德嫔、賢嫔、莊嫔、麗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憲宗時封萬貴妃加“皇”字為皇貴妃,以後漸成定制。

清太祖初起時,宮闱未有位号,俗稱妃為“福晉”。崇德改元,五宮并建,位号既明。順治十五年,采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甯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後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嫔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東六宮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陽宮,西六宮為永壽、翊坤、儲秀、啟祥、長春、鹹福宮。諸宮皆有宮女子供使令。每三歲選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内務府屬旗秀女,内務府主之。秀女入宮,妃、嫔、貴人惟上命。選宮女子,貴人以上,得選世家女;貴人以下,但選拜唐阿以下女。宮女子侍上,自常在、答應漸進至妃、嫔,後妃諸姑、姊妹不赴選。帝祖母曰“太皇太後”,母曰“皇太後”,居慈甯、壽康、甯壽諸宮。先朝妃、嫔稱太妃、太嫔,随皇太後同居,與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

古代皇帝可以廢掉太後嗎

皇後處罰一宮女,卻被皇帝廢掉,後23年廢後活在宮女的陰霾之下。明朝時期上位的皇帝性格都特别的古怪,有的不理朝政,隻想到宮外玩耍;而有的沉溺酒色,搜羅天下美貌的女子;還有的把熱情都放在木工活上,不做皇帝卻想做個木匠。而今天要來說的一位皇帝也十分的古怪,他為了一個婢女竟然将自己的皇後廢掉。這個皇帝就是朱見深。

在上一任皇帝去世之前,曾經囑咐過自己的皇後和妃子,他覺得吳氏是非常有才能、有擔當的一個女子,如果她來做皇後肯定是能将後宮打理得非常規矩的,于是等到朱見深上位之後,太後太妃就與朱見深商量之後才将吳氏定為了皇後。但沒想到吳氏才做了一個月的皇後,就因為罰了一名宮女,而被朱見深廢掉,恐怕她到死都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隻是按照規矩辦事,就要慘遭這樣的下場。

原來那名宮女身份并不簡單,她從19歲那年開始照顧朱見深,當時朱見深的處境非常的尴尬,被自己的叔叔趕下了太子之位,那時候年歲又小,又沒有母族庇佑。在那段艱難的時期,隻有這名宮女一直貼身照顧着他,等到他上位之後,就想要将她封為皇後。不過也因為宮女的身份實在太過低微,想要将她捧上皇後的位置,别說宮裡那幾個做主的不樂意,就連朝堂上的大臣們也不會同意的,于是這件事就作罷了。

不過這名宮女得了皇帝的寵愛,在宮中的形式非常任性霸道。吳氏在成為皇後之後,非常看不得她的作風,可能也有吃醋的成分在内,于是就命人把她抓來,親自杖打了一發。她本以為處罰一個宮女,皇帝就算再怎麼疼愛這個宮女,也不會對她這個皇後下手,但沒想到皇帝在知道這件事之後,當着衆人和這個宮女的面杖打了皇後,并将她的後位廢去。

吳氏被廢之後,王氏從一個候補選手突然被推上了皇後的位置,她可以說是非常的意外。不過在有了吳氏的前例之後,王氏也不敢在小瞧這名宮女,哪怕自己的身份在後宮已經算是非常尊貴了,但是也不敢對這個宮女出手,并且在看到她時還非常的恭敬,從來不敢讓對方向自己行禮。

就這樣王氏23年的皇後,這23年裡一直對着一個宮女非常的恭敬,她一直活在當年上一任皇後被廢的陰影裡。而且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皇帝從未正眼看過她,隻是将所有的心思都撲在了那位宮女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