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順治帝福臨到底是怎麼死的
得了天花病死的。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滿洲正黃旗人。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後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為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順治十八年(1661年),因天花病駕崩,終年二十四歲,廟号世祖,谥号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于清東陵之孝陵,遺诏傳位皇三子玄烨。
擴展資料:
6歲登上王位的福臨是在多智多勇又獨斷專行的叔父多爾衮與深明大義的寡母孝莊文皇後教導之下成長起來的皇帝。
多爾衮病逝後,順治開始擺脫傀儡地位,對多爾衮實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罷撤廟享谥号、籍沒家财等身後懲處。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盡管順治很想有番作為,也頗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終因他周圍尚未形成一支以他為主導的強有力的政治勢力,緻使他在與朝中反對漢化的勳舊大臣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政治上的失意,使順治帝沉湎于與其弟媳董鄂氏的愛情之中。随着與佛教高僧木陳_等人的交往,他産生了遁入空門的思想。
當他摯愛的皇貴妃董鄂氏死後,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崩潰,健康狀況每況愈下,24歲時又染上天花,很快便撒手人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新覺羅·福臨
清朝皇帝福臨的結局是什麼,是被他的母後孝莊毒死的嗎
出家五台山,最後老死于天花。不是被他的母後孝莊毒死的。是史學家比較傾心的觀點,這個觀點是說這個順治皇帝實際上是死于天花。這種說法的最早提出人是孟森先生。
孟森先生是著名的清史研究專家,是北京大學的終年教授,他是在1937年去世,這個人他提出死于天花。然後經過其他的專家進一步的考證,基本上确認了這麼一種說法。
順治先後冊立兩位皇後。一位是他的母親孝莊皇太後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由多爾衮做主定婚、聘娶。順治親政,冊為皇後。由于對多爾衮懷恨在心,他對這位皇後并不滿意,多爾衮死後,順治廢掉皇後,降為側妃。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後。她不久又受到福臨的責斥。但這位皇後能委屈圓通,又有太後呵護,才沒有被廢掉。
順治真正視為知己的是董鄂妃,即後來追封的孝獻皇後。年輕的福臨對董鄂妃一見鐘情,有幾件事可以說明這位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恩愛逾常。
擴展資料:
福臨親政初期即認識了天主教耶稣會士湯若望。福臨親政後,湯若望的地位迅速提高,順治十年(1653年)三月賜名“通玄教師”,順治十二年(1655年)授為通政使,順治十五年(1658年)诰封光祿大夫,秩為正一品。
最初,福臨因母親孝莊文皇後稱湯若望為義父,而稱其為“瑪法”,即漢語爺爺之意。在頻頻的接觸中,福臨深為湯若望淵博的學識與高尚的品德所折服。對各種知識都感興趣而又好學的福臨,向湯若望請教有關天文曆算、社會人生等各種問題,他總是以獲得新鮮的知識而感到惬意,并愈加尊敬湯若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新覺羅·福臨
愛新覺羅·福臨是怎麼死的
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在順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體原因是因為愛子、寵妃的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後又染上了天花,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于紫禁城内的養心殿,年僅24歲。
據曆史文獻記載,福臨确實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宮内保守勢力的極度反對,最終未能成行;而不久則死于天花。他也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禅門的皇帝。
沖齡嗣統
清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福臨生于盛京,是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後。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極駕崩,由于未預定儲嗣,所以在這一突發事件後,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衮與其長子肅親王豪格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皇位之争。
争奪者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精明的多爾衮随機應變,提出以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由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他共同輔政,結果獲得通過。福臨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寶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順治。
愛新覺羅·福臨最後是怎麼死的
愛新覺羅·福臨是死了。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年号順治,在位十八年。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終年24歲。廟号世祖,谥号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于清東陵之孝陵,遺诏傳位第三子玄烨。
擴展資料: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年号順治,在位十八年。
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衮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同年,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衮出塞射獵,死于灤河,福臨提前親政。面對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福臨同大臣經過反複籌商,決定采取撫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
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恢複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采納範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别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這些措施,使瀕于絕境的農業生産,開始有了轉機。
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禦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污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順治十六年(1659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領土基本得到統一。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終年24歲。廟号世祖,谥号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于清東陵之孝陵,遺诏傳位第三子玄烨。
染疾去世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臨安排吳良輔出家為僧。這天他親臨憫忠寺觀看吳良輔出家儀式。歸來的當晚即染上天花,發起高燒來。他預感病體沉重,勢将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及原内閣學士麻勒吉入養心殿,口授遺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門下西圍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時間撰拟。一共三次進給皇上預覽,皇帝三次親自斟酌,剛到晚上才決定。當夜,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帝與世長辭了。
福臨晏駕後,麻勒吉及侍衛賈蔔嘉二人手捧遺诏去奏知皇太後,馬上向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侍衛等人宣布。遺诏立八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烨為皇太子,繼帝位,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鳌拜為輔政大臣。
遺诏實為罪己诏,共羅列十四條罪過,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漸染漢俗,重用漢官緻使滿臣無心任事,幾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績。至于這是否福臨本意,即這十四條是否福臨過目批準的已無從知曉。但卻留給了後世之疑:遺诏公布前先奏知皇太後;遺诏的主要起草者王熙事後對此守口如瓶。因此,人們有理由說遺诏本出太後授意,确實是母親責備兒子的話。
福臨崩後,梓宮放在了景山壽皇殿。四月十七日,由再次進京的茆溪行森執行火化儀式。火化後寶宮(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馬蘭峪,是為孝陵。廟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後世累有尊谥,至乾隆元年(1736年)尊谥加為二十二字: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愛新覺羅·福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