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人言怎麼造句
1、老将出馬,一個頂兩;聽了老人言,不會受颠連。民諺
2、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脫脫
3、與人言,宜和氣從容。氣忿則不平,色厲則取怨。薛瑄
4、人言而無信,便一錢不值。
5、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腳迹,學人言語。陸九淵
6、吾無過人者,但生平行為,無不可對人言耳。司馬光
7、聽了老人言,不會作大難;不聽老人言,到老不周全。民諺
8、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腳跟,學人言語。
9、做人應自強自立,不因他人言行而動搖初衷;做人應自主自尊,不因遇到困難而灰心喪氣。面對挫折要有自信,面對失敗要有傲骨!
10、凡為人言者,理勝則事明,氣盛則招拂。
11、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雖不與謀,若從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處此有三道,以至誠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間,又其次也。
12、他不喜講話,更怕解釋,世上最虛僞的便是人言,能維持緘默,他便盡量争取。
13、“人言為信”,每個人都應該嚴肅地履行自己的諾言。
14、走自己的路,不管人言,隻須日月見證,這恰好是人生最真實的活法和解釋。我一直想要這麼做,然而這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
15、人言回家樂,爾昔誰得知。
16、聞小人言語,如嚼糖霜,爽美之後,塞冰凝胸。金纓
17、人言不足恤,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18、當一人言行不一緻時,這就完全糟了,這會導向僞善。
19、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
20、一個人要表現最高的真誠,就必須做到無事不可對人言。
21、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2、先去私心,而後可以治公事;先平已見,而後可以聽人言。
23、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24、小明的每次談話都給人言必有中之感。
25、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
26、不要心懷恨意。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讓步,小人總是堅持己見以維持尊嚴;願意主動伸出手與人言和坦誠自己的錯誤,并提議重新開始的人,才是氣度恢弘的人。
27、吃完早飯,做好一切自己該做的事情,來到教室,開始早晨的晨讀。老人言:“早晨讀書最好。”原因是晨讀的内容很容易記住,而且不容易混淆,因此晨讀課時,每個學生都非常的認真,教室裡形成一股濃厚的讀書氣氛。
28、假如當初蔡桓公能虛心聽取扁鵲的勸告,何至于病入膏肓,一命嗚呼呢?如果當初唐太宗不能聽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麼能出現“貞觀之治”呢?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
29、假如當初袁紹能禮賢下士,虛心聽取許攸的勸告,何至于痛失烏巢。兵敗官渡呢?假如當初唐宗不能聽取魏征逆耳忠言,又怎能出現;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呢?善納忠言者昌;拒納人言者亡。
30、假若當初吳王能阖闾能聽從伍子胥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家亡的結局呢?假若當初越王勾踐當初不能采納範蠡文種的意見,又怎能實現滅吳複國的願望呢?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
31、一個人言談時,應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話去批評别人。
32、要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腳跟,學人言語。
33、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34、人言死後還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場。
35、性潔不可汗,為飲滌沉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情餘,率爾植荒原,喜随衆草長,得與幽人言。
3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李觏
37、但使卿輩不濫,何恤人言!
38、人言田家樂,爾苦誰得知。陳師道
39、人言落日是無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40、取所當取不義之财分文不取謂之廉。用所當用人民權力切務濫用謂之公。行所當行為政做人言行一緻謂之德。
41、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42、府畏人言,仰畏天命,皆從磨練後得來。
43、美猴王正默觀看景緻,隻聽得有人言語。徑自下山尋覓,原來那陡崖之前,乃是那水髒洞。洞門外有幾個小妖跳舞,見了悟空就走。
44、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啊!衆口能铄金,真是一點都不錯啊!
45、習慣随聲附和别人言論,會成為缺乏主見的人。
46、老總因為不堪黑函流言的困擾而請辭,可見衆口铄金,人言可畏!
47、雖然你循規蹈矩,但人言可畏,還是查一下那筆引進資金的來源才好。
48、爺爺深明人言可畏的道理,所以做事一向十分小心,不給别人留下任何話柄。
49、雖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但人言可畏,言談舉止,還是要注意些。
50、都人言籍籍,你怎麼還不知道?
矍铄什麼意思
矍铄的意思是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樣子
1.例句
唐劉禹錫《贈緻仕滕庶子》詩:“矍铄據鞍時騁健,殷勤把酒尚多情。”宋·蘇轼《入峽詩》:矍铄空相視,嘔啞莫與談。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鮮于同時年六十有一,年齒雖增,矍铄如舊。”清劉大櫆《祭望溪先生文》:“登樓拾級,不賴人扶。謂公矍铄,百年可逾。”
2.相關詞語
擅以清醒的低調來處理中産階級生活的法國畫家沙丹,也曾畫自己七十歲的老态,倒沒有把自己畫得多麼落魄,卻也說不上怎麼矍铄有神。
成語解釋:矍:驚視的樣子。矍铄: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老而強健。精神矍铄: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強健,不失風采。《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中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宋代詩人蘇轼的《入峽詩》中“矍铄空相視,嘔啞莫與談。”精神矍铄指老年人,不能形容年輕人。
3.例句
指人的精氣、元神。相對于形骸而言。《莊子刻意》:“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呂氏春秋·盡數》:“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
漢·王符《潛夫論·蔔列》:“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元·揭傒斯《哭王十良仲》詩:“精神與時息,形質随日化。”明·宋濂《看松庵記》:“君注視之久,精神凝合,物我兩忘,恍若與古豪傑共語千載之上。”
指人的意識。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漢·王充《論衡·訂鬼篇》:“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緻也。”清·劉大櫆《見吾軒詩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蘊結也。”
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義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簡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質者,即為精神可矣。”猶實質,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宋·王安石《讀史》詩:“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宋·黃庭堅《次韻雨絲雲鶴二首》:“幾片雲如薛公鶴,精神态度不曾齊。”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凡公(袁可立)精神著于為司李、禦史時,即不跻台輔,其精神亦有以自見。”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立憲紀聞》:“各部尚書,出則為各部長官,入則為參預政務大臣,與外國内閣官制,其精神固無異也。”魯迅《三閑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小引》:“隻頃刻間,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
李白的詩求解釋
鹹陽二三月間,宮柳正舒展着黃金般的嫩枝。那裹着綠色頭巾,玩弄珍珠的輕薄少年,傍晚醉酒歸來,胯下白馬驕矜,飛馳而過。意氣縱橫,衆人仰慕。正是少年得意,行樂及時。可歎那楊雄不曉得事理,晚年才獻上《長楊賦》。辭賦得以通達君主,自己已是垂垂老矣,寫《太玄》時,兩鬓已白發如絲。跳樓之事更是讓人感慨,隻被這及時行樂之輩嗤笑啊。
子雲,楊(揚)雄。長楊辭,《長楊賦》。草玄,撰寫《太玄》。投閣,詳下。
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一作“楊雄”,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人。西漢學者、辭賦家。字子雲。揚雄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40歲後,始遊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诏。後經蜀人楊莊的引薦,被喜愛辭賦的成帝召入宮廷,侍從祭祀遊獵,任給事黃門郎。他的官職一直很低微,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稱帝後,揚雄校書于天祿閣。後受他人牽累,即将被捕,于是墜閣自殺,未死。後召為大夫。
揚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辭賦外,又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對社會、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價值。另有語言學著作《方言》等。
在辭賦方面,他最服膺司馬相如,"每作賦,常拟之以為式"(《漢書·揚雄傳》)。他的《甘泉》、《羽獵》諸賦,就是模拟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寫的,其内容為鋪寫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獵之盛,結尾兼寓諷谏之意。其用辭構思,亦華麗壯闊,與司馬相如賦相類,所以後世有"揚馬"之稱。揚雄賦寫得比較有特點的是他自述情懷的幾篇作品,如《解嘲》、《逐貧賦》和《酒箴》等。《解嘲》寫他不願趨炎附勢去作官,而自甘淡泊來寫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當時朝廷擅權、傾軋的黑暗局面:"當塗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旦握權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并對庸夫充斥、而奇才異行之士不能見容的狀況深表憤慨:"當今縣令不請士,郡守不迎師,群卿不揖客,将相不□眉。言奇者見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談者卷舌而同聲,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可見賦中寄寓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這篇賦雖受東方朔《答客難》影響,但縱橫馳說,辭鋒銳利,在思想和藝術上仍表現出它的特點。《逐貧賦》是别具一格的小賦,寫他惆怅失志,"呼貧與語",質問貧何以老是跟着他。這篇賦發洩了他在貧困生活中的牢騷,多用四字句,構思新穎,筆調诙諧,卻蘊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氣。《酒箴》是一篇詠物賦,内容是說水瓶樸質有用,反而易招損害;酒壺昏昏沉沉,倒"常為國器",主旨也是抒發内心不平的。另外還仿效屈原楚辭,寫有《反離騷》、《廣騷》和《畔牢愁》等作品。《反離騷》為憑吊屈原而作,對詩人遭遇充滿同情,但又用老、莊思想指責屈原"棄由、聃之所珍兮,□彭鹹之所遺",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确地評價屈原。《廣騷》、《畔牢愁》今僅存篇目。
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他評論辭賦創作是欲諷反勸,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另外還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看法,把楚辭和漢賦的優劣得失區别開來(《法言·吾子》)。揚雄關于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後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揚雄在《法言》中還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征聖,以儒家經書為典範。對于後來劉勰、韓愈的文論,頗有影響。
揚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谏不受單于朝書》便是一篇優秀的政論文,筆力勁練,語言樸茂,氣勢流暢,說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論語》,在文學技巧上繼承了先秦諸子的一些優點,語約義豐,對唐代古文家發生過積極影響,如韓愈"所敬者,司馬遷、揚雄"(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此外,他是"連珠體"的創立人,自他之後,繼作者甚多。
《隋書·經籍志》有《揚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長楊賦
開放分類:楊雄
明年,上将大誇胡人以多禽獸。秋,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西自褒斜,東至弘農,南敺漢中,張羅網罝罘,捕熊罴豪豬,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載以檻車,輸長楊射熊館。以網為周阹,縱禽獸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獲,上親臨觀焉。是時,農民不得收斂。雄從至射熊館,還,上《長楊賦》。聊因筆墨之成義章,故借翰林以為主人,子墨為客卿以風。其辭曰:
子墨客卿問于翰林主人曰:蓋聞聖主之養民也,仁沾而恩洽,動不為身。今年獵長楊,先命右扶風,左太華而右褒斜,椓巀嶭而為弋,纖南山以為罝,羅千乘于林莽,列萬騎于山隅,帥軍踤阹,錫戎獲胡。搤熊罴,拖豪豬,木擁槍累,以為儲胥,此天下之窮覽極觀也。雖然,亦頗擾于農人。三旬有餘,其勤至矣,而功不圖。恐不識者外之則以為娛樂之遊,内之則不以為乾豆之事,豈為民乎哉?且人君以玄默為神,澹泊為德,今樂遠出以露威靈,數搖動以罷車甲,本非人主之急務也。蒙竊惑焉。翰林主人曰:籲,客何謂之茲耶?若客所謂知其一未睹其二,見其外不識其内也。仆嘗倦談,不能一二其詳,請略舉其凡,而客自覽其切焉。客曰:唯唯。
主人曰;昔有強秦,封豕其土,窫窳其民,鑿齒之徒相與摩牙而争之。豪俊麋沸雲擾,群黎為之不康。于是上帝眷顧高祖,高祖奉命,順鬥極,運天關,橫钜海,漂昆侖,提劍而叱之。所過麾城摲邑,下将降旗,一日之戰,不可殚記。當此之勤,頭蓬不暇梳,饑不及餐,鞮鍪生虮虱,介胄被沾汗,以為萬姓請命乎皇天。乃展人之所诎,振人之所乏,規億載,恢帝業,七年之間而天下密如也。
逮至聖文,随風乘流,方垂意于至甯。躬服節儉,绨衣不獘,革鞜不穿,大廈不居,木器無文。于是後宮賤瑇瑁而疏珠玑,卻翡翠之飾,除雕琢之巧。惡麗靡而不近,斥芬芳而不禦。抑止絲竹晏衍之樂,憎聞鄭衛幼砂之聲。是以玉衡正而泰階平也。
其後熏鬻作虐,東夷橫畔,羌戎睚眥,閩越相亂,遐為之不安,中國蒙被其難。于是聖武勃怒,爰整其旅,乃命骠衛,汾沄沸渭,雲合電發,猋騰波流,機駭蠭轶,疾如奔星,擊如震霆。碎轒辒,破穹廬,腦沙幕,髓餘吾。遂躐乎王庭,驅橐駝,燒熐蠡,分剓單于,磔裂屬國。夷阬谷,拔鹵莽,刊山石,蹂屍輿厮,系累老弱。铤瘢耆,金镞淫夷者數十萬人。皆稽颡樹颌,扶服蛾伏,二十餘年矣,尚不敢惕息。夫天兵四臨,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靡節西征,羌僰東馳。是以遐方疏俗,殊鄰絕黨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綏,莫不�足抗首,請獻厥珍。使海内澹然,永亡邊城之災,金革之患。
今朝廷純仁,遵道顯義,并包書林,聖風雲靡,英華沈浮,洋溢八區。普天所覆,莫不沾儒。士有不談王道者,則樵夫笑之。意者以為事罔隆而不殺,物靡盛而不虧,故平不肆險,安不忘危。乃時以有年出兵,整輿竦戎,振師五柞,習馬長楊,簡力狡獸,校武票禽。乃萃然登南山,瞰烏弋,西厭月,東震日域,又恐後代迷于一時之事,常以此為國家之大務,淫荒田獵,陵夷而不禦也。是以車不安轫,日未靡旃,從者仿佛,委屬而還;亦所以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複三王之田,反五帝之虞。使農不辍耰,工不下機,婚姻以時,男女莫違,出凱弟,行簡易,矜劬勞,休力役,見百年,存孤弱,帥與之同苦樂。然後陳鐘鼓之樂,鳴鞀磬之和,建碣磍之虡,拮隔鳴球,掉八列之舞。酌允铄,肴樂胥,聽廟中之雍雍,受神人之福祜。歌投頌,吹合雅,其勤若此,故真神之所勞也。方将俟元符,以禅梁甫之基,增泰山之高,延光于将來,比榮乎往号。豈徒欲淫覽浮觀,馳騁秔稻之地,周流梨栗之林,蹂踐刍荛,誇诩衆庶,盛狖狸之收,多麋鹿之獲哉!且盲者不見咫尺,而離婁燭千裡之隅。客徒愛胡人之獲我禽獸,曾不知我亦已獲其王侯。
言未卒,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曰:大哉體乎!允非小人之所能及也。乃今日發蒙,廓然已昭矣。
本賦以寫田獵為構架,實諷漢成帝的荒淫奢麗。先以序文略叙長楊之獵,而在賦辭之中就完全以議論出之。以高祖的為民請命,文帝的節儉守成,武帝的解除邊患,概述曆史,樹立楷模,頌古鑒今,處處顯出成帝背離祖宗,不顧養民之道。對先代頌得愈高,對當今諷得愈深。
賦辭議論淩厲,氣勢逼人,以正言出微詞,潑辣而有節。顯示了辭賦家詞采風發的才能,又表現出議論家邏輯缜密,無懈可擊的特色。其中一些長句,尤可見出作者的功力。
其中"其後熏鬻作虐,東夷橫畔"這一段描寫武帝時期的武功,淋漓盡緻地展現了衛霍征匈奴的戰争場面,殺伐之氣躍然紙上
揚雄當然沒親眼見過衛霍西征的場面,他所寫的隻是文學上的想象
按說霍少封狼居胥就是登山祭天,築土為封
所以也應該有有告功祭文,但可惜沒能流傳下來
長楊是指長楊宮
漢宮名。本秦舊宮,漢時重加修飾,為秦、漢時遊獵的地方。内有垂楊綿亘數畝,故稱為長楊宮。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遊宜春。
三輔黃圖校正上說長楊宮在今周至縣東三十裡,本秦舊宮,至漢修飾之以備行幸。宮中有垂楊數畝,因為宮名,門曰射熊觀,秦漢遊獵之所。
直按:《漢書·地理志》,周至縣注雲:“有長楊宮,有射熊館,秦昭王起。”又《文選·長楊賦》雲:“輸長楊射熊館。”李善注引《三輔黃圖》曰:“長楊宮有射熊館,在周至。”蓋約其文。
漢代有不少名賦使用宮名,如甘泉賦等
《長楊賦》,借主人翰林與客卿子墨之口,述漢高祖劉邦創業之艱,歎文景二帝與民休戚與共之德,告誡成帝,"恐後代迷于一時之事,常以此為國家之大務,淫荒田獵,陵夷而不禦也......”
《長楊賦》一出,天下振動,萬口傳誦。據說,寫罷此賦,揚雄立刻疲倦地倒地酣眠,昏睡了三天三夜,夢見自己的五髒六腑飛出體外,在空中飄蕩,與前輩司馬相如相遇......夢醒之後,他全身乏力,三個月之後才得以恢複,足見其嘔心瀝血之深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