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寫濟南的秋天怎麼寫(濟南的秋天仿寫200字左右)

biang 中華百科 970

本文目錄

  1. 秋天仿寫《濟南的冬天》
  2. 老舍《濟南冬天》仿寫開封的秋天
  3. 咋仿寫濟南的秋天啊

秋天仿寫《濟南的冬天》

仿寫《濟南的冬天》

頌秋

秋的腳步和春一樣,也是無聲無息的,她悄然來到我們身邊,沒有給你任何的暗示。

一個人漫步在校園的過道上,一陣涼風拂過,夾雜着花草的味道,是甜的,哦,不,是香的。偶然擡起頭,發現樹上的葉子黃了,水杉随着風兒在舞蹈。

半空中的飛葉很美,讓人有無限的遐想。詩人為它陶醉,我亦為它所傾倒。我不是詩人,沒有詩人的詞賦。我也不是作家,沒有作家的言語。我隻是一個普通的人。當風兒把樹葉卷落地上時,不免産生一種悲哀感。漫天飛舞的樹葉總有落地的一刻,那一刻,便是它們生命的盡頭,再也無人問津。也許,隻有環衛工人,把它們掃成一團,帶它們去向另一個世界。也許,它們将永遠深埋在土裡,化為灰燼。

我就和這落了地的樹葉一樣平凡,毫不起眼。

夜晚,一個人躺在樓頂上,看滿天的星星。它們,也是那麼平凡。一閃一閃的,雖平凡,但它們總有自己的光芒。雖微小,但總有屬于自己的财富吧。我愛這星空,那麼幹淨,那麼純潔,就和我們的心靈一樣。

時間一分一秒地飛奔,秋的氣息濃了。

雨,噼哩啪啦地下着,早晨躲在被窩裡,溫暖,舒适,柔軟的大床給了我心靈上的安慰。因為睡覺是人生一大樂事。無奈,在鬧鐘響過三下之後,我習慣性地把它關了,再起床,去上課。

打着傘,在雨中匆匆而過。微微細雨的時候,我沒有打傘的習慣。雨中漫步很浪漫,也是一種享受。

天放晴了,再上樓頂看星空,卻發現那夜空沒有以前明亮了,帶着一絲傷感。

秋,也許“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對她最美的贊頌。

老舍《濟南冬天》仿寫開封的秋天

仿老舍《濟南冬天》寫《開封的秋天》:

開封的秋天

天高雲淡。在北方,從秋天開始,一切都淡遠起來。古老的開封城也是。

這北方的城季節分明。不是說其他的季節就沒有樂趣,但這裡的冬是有些蕭索的,春是有些短暫的,夏是有些濕熱的,唯有這秋,能讓人産生更多喜歡的理由。在開封的四季中,似乎開封人過其他三季的理由,便是因為有這樣一個秋天值得期待和珍惜。

古城秋天有大美,是秋的古雅、秋的明澈、秋的奔放。

北方的秋,正如郁達夫筆下所描繪的“來得清,來得靜”,但這座城市的秋卻一點不“來得悲涼”。開封到了秋天,豔陽從碧空射出,天空藍瑩瑩一片。在藍得讓人心醉的天空、在樹影如蓋的街道、在随處呈現在你眼前的飛檐窗棂間,秋的古雅就會彌散開來。深秋的開封,金色的古城,是真實的油畫。秋陽,秋雲,秋風,秋雨,秋霜,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風采。雲朵悠悠,銀白似棉,一如油畫,絲縷可辨,讓人聯想起“孤雲獨去閑”的詩句來;秋風微吹,飄飄灑灑、紛紛揚揚的落葉,如一段瓜熟蒂落的愛情。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叙述過這座城市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不少文人學士描繪北方的秋是深沉的、幽遠的。當年,柳永在“冷落清秋節”之際,在我腳下的這座城市同戀人分手時,襯着悲涼的秋景,咽下一杯杯苦酒,和着淚作詩《雨霖鈴》;歐陽修在《秋聲賦》裡,描繪開封秋天的情景為“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凜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現在想來,柳三變不過是不堪離愁别恨之情,年近花甲的歐陽修也是感喟官場險惡,而将其個人的憂思融入煙霏雲斂、山川寂寥的秋聲之中。這樣的心境下,眼中的一切自然是“洪洞縣裡無一個好人”了。

開封秋天的古雅,不隻是存在于連篇累牍的詩詞歌賦裡,而是這個城市與生俱來的氣質。看看青磚漫漶的古城牆,聽聽秋風裡鐵塔悠遠的風鈴聲,攀爬一下古拙雄渾的繁塔,在書香氣息濃郁的書店街徜徉,在風景如畫的各個景區流連,撲面而來的都是古雅,骨子裡的雅緻氣質。這氣質裡有七朝古都郁郁蒼蒼的沉澱,更有一代代勞動者辛勤打磨的烙印。任何一個來過開封的人,無論是有所期待的旅者,還是無心來去的過客,隻要他能感受到這座城市,至少他都會留下一個“很有文化”的印象。用“有文化”來形容城市,我的理解就是折服于這個城市的古雅氣質。

在秋天的城市行走,沿着龍亭那斑駁的磚道拾級而上,你登臨的是胸中“望盡天涯路”的曆史記憶,望到的是一汪碧湖。

很喜歡莊子的《秋水》篇,瘦削的秋水,蘊含的哲理、自然的智慧讓人享用不盡,何況,有“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緻,還有那“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氣魄。開封秋天給人的另一感覺,就如秋水般明澈,要不怎麼形容美女的眼睛如秋波呢?

在北方,有水的城市是令人豔羨的。開封,恰恰就是這樣的北方水城。現在開封的水面為1.45平方公裡,占開封城牆内市區面積的11.2%,這在中國北方城市中也是彌足珍貴的。日新月異的新區以兩個庫區為水源,東西向的碧水河、晉安河、馬家河和南北向的運糧河、秀溪河、清溪河、馬家河北支織成三橫四縱的水系網,共同形成環抱城區的生态回廊。

有水自然有風景。晴朗的白晝,太陽灑下萬道粼粼金光,清澈明豔,如絲如縷,在湖邊站定,清風徐來,飛鳥倏忽,鋪陳開來,再多的戾氣、俗氣都會滌蕩而盡,沐浴其中,身輕氣爽;有霧的早晨,湖面一團團淡煙般的水汽蒸騰飄逸,樹被陽光渲染成明亮的金黃,岸邊水草凝霜,形成明暗及冷暖的強烈對比,光影成畫,韻味無窮。河邊的一草一木都講究陰陽搭配。堅固的岸邊,會生出柔軟的幾株藤蔓,糾纏着裝飾着的千年不語的頑石;小家碧玉般的河邊,架着幾孔陽剛的拱橋,橋的倒影圓潤柔順,如同女子清秀的臉龐。

秋天的古城是适合閑坐的:坐在湖邊的拱橋上,或河邊的欄杆上,看流水淙淙。也可以閉上眼睛,靜聽水聲、槳聲和寺院裡的鐘聲。如果又正巧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你能感覺到陽光在身上緩緩爬過的腳步。有時,那些亭台樓閣,那些窄長的小巷裡會走出一兩個靈秀的女子——這是多少人對江南的想象呀,讓你忘了自己身在南方還是北方。

晚上,皓月皎皎,潔淨的月光照得湖邊的每一棵小草都晶瑩透亮。在午朝門廣場,在包公祠廣場,伴着月光和燈光,人們盡情地歌舞、休閑。湖是古城人的湖,人是古城裡的人,旋轉其中的你會在刹那間驚歎,開封人原來這樣優雅、透徹。“華燈一城夢,明月百年心”,月光代表了他們的心;沒有月光的晚上,他們就是月光,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伴他們在古城的搖籃裡做一簾幽夢……

在我敲打鍵盤的此刻,有菊花的芬芳随風而來,我聞到的是花香,聽到的是風語,得到的是安甯。我隻是在小巷一個普通院落的某層某戶的窗前,就得到了“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

深秋時節,百花凋零,唯獨秋菊不畏霜寒,傲然綻放,彰顯出生命的奔放與活力。此時的古城,菊花成為美化景點環境、點綴廳堂的主題花卉,為蕭瑟的秋季帶來了勃勃生機,更為滿足市民賞菊習俗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去處。豈止是菊花呢?開封的花香是散落在大街小巷的。不要說日新月異的新城區,即便在老城區,随處一個院子,透過小小的院門,你就會發現金黃的落葉和綠影的婆娑、黃的花和白的花、紅的果子和黑的果子,這些對比強烈的色彩雜陳在一起,讓你感受到生命的鮮明和妩媚,你不由得停下腳步,不由得滿心歡喜。自然的恩賜包圍着普通的人家,勝過房地産商所謂外國名師之景區規劃的百倍、千倍、萬倍……

“黃花遍國中,汴菊最為名”,熱鬧不息的花事,被唐詩偏愛、宋詞鐘情,被工筆丹青垂慕,佳詞錦句技藝章法撒播着古城的風流、古城的氣韻,也讓世人思慕向往,沉醉成濃濃的古城情結。這個清脫的季節,在純金的陽光下,面對黃燦燦的菊花,一手擎杯、一手撫琴,該是怎樣的幸事?喜歡秋天的人,心境上大緻都是恬淡高遠的吧。三五個友人,淡于塵俗之外,酌飲于小窗之下,還是古城的秋天最适合:萦繞的是滿城的菊香,香風十裡動古城。

秋光萬裡豔陽好,古城今又逢盛會。這座城市,菊為市花,年年有菊展。那菊花大抵是長短有序平仄和諧的宋詞依存的風韻。秋日,古城人迎來了賞花遊的最佳時節,五彩的花海,紅的似火、白的似綢、粉的似霞……這是一個名副其實花的世界,絢爛至極而又稍縱即逝,誰都不想錯過這短暫的美好,我們不妨睜大雙眼,深吸一口氣,盡情享受這色彩的誘惑,聞香識秋去吧。人們從花間走過,遊哉悠哉,滿臉洋溢志得意滿的輕松與惬意;風流的文人墨客,于雅室細品香茗對花吟誦,興濃之際揮毫直抒曲直之情,誰能說清是為菊為人?

這樣的秋天,屬于和自然靈犀相通的人。開封秋天的至美之處在于:讓你聆聽它生命的躍動并和它融為一體,讓你感悟作為自然之子的快樂。

咋仿寫濟南的秋天啊

表上的數字滾動到了十一月。我拾起地上的一片落葉,耳邊是呼呼的風聲。在我眼裡,秋天始于第一片落葉,化作第一片雪花。看來,“草木搖落露為霜”的深秋真的到來了。或許這個城市的`秋天,值得我用筆記憶。

四季分明的城市是最有意境的,濟南也是如此。作為冷暖交替之際。秋天也令人興味無窮。地理課本上如此描述濟南一帶的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植被以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的确,我認為濟南的秋葉意境無窮,既有蕭索之氣,又有秋葉之靜美。

“泉城”,誰自然顧名思義的多。漫步于大明湖畔,葉與水似乎完美的融合了。秋陽下的大明湖不再如夏日那麼波光粼粼,而顯出幾分悲涼與蕭索,用“荷盡已無擎無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描述再合适不過了。但唯一格格不入的就是那落葉。

柳樹、楊樹、梧桐,落到湖面上,泛起點點漣漪。沾了水葉子被秋陽映照着,鍍上了一層金金的微光。撥弄一下湖水,漣漪從落葉處漸漸泛過,那微光似乎撕碎了,短短映照于湖内,在一瞬間又消失了,湖面又歸于沉寂。我不由得随口吟詩一句:“陽映明湖秋影卷,葉弄水波輕舞停。”

“秋風掃落葉”,秋葉與秋風相凝,蕭瑟之氣讓秋的悲涼流到了每一寸土地。伫立于山大校園的一角,黃葉滿地,陰沉沉的天色仿佛把這滿地的黃葉染成了黃灰色。仰頭一望,數上僅存的幾片黃葉還不是那種顔色。

霎時,一陣微冷的秋風從耳邊撕過,那幾片黃葉飄飄轉轉的落到了地上,似乎在那一瞬間改變了顔色。寒意也無征兆的在此時襲來。我暗歎了一口氣。我沒有“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的氣概,隻有黯然離開。

或許,隻以一葉概括整個城市的秋日風情,甚多不足,但我明白,濟南的秋天不是“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的秋日暖意,也不是“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的寒意。但這就是濟南秋日最好的诠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