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寫魯迅的人怎麼寫(仿寫魯迅的人物描寫方法)

biang 中華百科 882

本文目錄

  1. 仿寫描寫魯迅的詩《有的人》
  2. 仿寫《有的人》,内容是緻魯迅
  3. 仿寫《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寫一個身邊的人

仿寫描寫魯迅的詩《有的人》

有的人(仿寫)

有的人張揚高調

卻非常渺小。

有的人低眉順目,

卻格外高大。

有的人,淩駕于他人之上

哈,誰有我膽大!

有的人,低下頭來

對自己檢查省查。

有的人,

不顧自己應負的責任,去滿足私欲。

有的人,

為了更多人的溫飽,在艱難中掙紮。

有的人,

為自己的利益放棄道義。

有的人,

為堅守道義而放棄生命。

有的人,

活在世上就要對别人傷害。

有的人,

為了不讓别人受到傷害而努力拼搏。

不顧他人尊嚴的,

我們鄙視唾棄他。

為責任默默付出的,

我們就要給他報答。

為一已而活着的,

我們就要憎恨他。

為責任而奉獻自己的,

我們為他樹起豐碑,很高,很大。

仿寫《有的人》,内容是緻魯迅

有的人沉默,他在訴說;有的人訴說,他更沉默。有的人踩在别人身上:“呵,我多麼聰明!”;有的人,伸出手來為四海一家。有的人贊美浮誇的蝴蝶,求“美名”;有的人甘心做蜜蜂,親吻千萬朵花釀蜜。有的人,以看到别人傷心為樂趣;有的人,希望看到所有人都快樂。踩在别人身上的,人們讓他落空;為了四海一家的,人們會尊重他。贊美蝴蝶美麗的,美名像泡沫破碎;甘心做蜜蜂的,使人們都能嘗到甜蜜。看别人傷心為樂趣的,他的樂趣終為虛無;希望看到所有人快樂的,他的快樂通往永遠,永遠。

仿寫《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寫一個身邊的人

魯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裡,13歲那年,他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也因此賣了房子。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就這樣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着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着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裡包含着親切,眼光裡流露着溫存。自他家變窮了,周圍人的态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着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态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對他的心靈的打擊很大,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多年以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裡“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着,描寫着。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着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别是嚴複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并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争。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淩。

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洩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時他已經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精神,而善于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于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讨論最多的是關于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隻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着是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等曆史醜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沉滞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并且随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于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曆史痛斥為“吃人”的曆史,向沉滞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采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态度,并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裡,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别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原則。

先生對權勢者和僞君子抱着深惡痛絕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隻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僞、冷酷,阻礙着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僞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他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麼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征,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于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着多麼豐富的内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随着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内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内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呐喊》《彷徨》的同時,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後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說《呐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範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淨細緻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蕩,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内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别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裡。”魯迅最内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隻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鬥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适應于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鬥争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鬥争,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并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争”,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緻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呐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先生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曆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還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曆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将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娲,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并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隻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複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曆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曆史小說的寫法。

先生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曆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紮奮鬥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鬥争,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制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産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顔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衆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柩上覆蓋着一面旗幟,上面寫着“民族魂”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别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着别人的牙眼,卻反對報複,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

其中《故鄉》、《風筝》、《孔乙己》《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二下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風筝》《雪》《藤野先生》《社戲》等都被選入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

《少年閏土(節選《故鄉》)》選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1918年起,先後發表《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故鄉》等小說名篇,後來收入小說集《呐喊》。

魯迅先生的著作(數字版):

一生寫作1000萬字,其中著作600萬字,輯校和書信400萬字。[編輯本段]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緒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魯迅出生地:生于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為筆名。與周作人和周建人成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緻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縣知縣,此時正在北京任内閣中書。

父親: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閑居在家。因肺結核而死。

母親:魯瑞(1858~1943)當地舉人魯希曾三女,思想頗為開通,出身于紹興平橋村一戶官宦人家,沒念過書,但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譯《希臘神話》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家庭:

在紹興,周家算得上一門望族,做官經商且都不說,單是人丁的繁衍,就相當可觀,所以到魯迅出世的時候,周家已經分居三處,彼此照應,俨然是大戶了。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過江西一個縣的知縣老爺,後來又到北京當上内閣中書,成為标準的京官。紹興城并不大,像周介孚這樣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門上那一欽點"翰林"的橫匾,正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魯迅真是幸運,他的人生長途的起點,就設在這樣一處似乎距樂園相當近便的地方。

這就使魯迅獲得了一系列窮家小戶的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裡四五十畝水田,就是周介孚不從北京彙一文錢回來,日常生計總是綽綽有餘,足以将貧困從他身邊趕得遠遠的。周家是講究讀書的,周介孚甚至有過讓兒孫一起考取翰林,在門上懸挂着“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額的雄心,那種書香人家的氣氛,自然相當濃厚,魯迅家中有兩隻大書箱,從《十三經注疏》和《四史》,到《王陽明全集》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從《古文析義》和《唐詩叩彈集》,到科舉專用的《經策統纂》,甚至《三國演義》和《封神榜》那樣的小說,都擠擠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裡有書,衆多親戚本家中,不少人也藏書甚豐,而且不單是那些枯燥難懂的正經書,更有許多使小孩子非常喜歡的好玩的書,從畫着插圖的《花鏡》,到描寫少男少女的《紅樓夢》,幾乎什麼都有。

一次,一位親戚甚至允許魯迅到一間堆滿雜書的小屋子裡自由翻揀,他推開那房門的一刹那間,臉上的表情會是多麼驚喜!從六歲開始,魯迅就開始讀書,先是随本家親戚學,後來又被送到紹興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書屋去讀經書,《論語》、《孟子》……甚至連古舊難懂的訓诂書《爾雅直音》,也在塾師的指導下讀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說,一定不覺得這樣讀書有什麼快樂,但是,一個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書香門第的熏陶,有博學的老師指點,能夠日日讀書,還能用壓歲錢自己買喜歡的書來讀,這實在是那個時代的小孩子能夠享受的最好的條件了。

魯迅全集

中國是個講究父權的國家,獨鐘那種粗暴專橫,将子女認為私産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裡,倘若遇上這樣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會被糟蹋得暗淡無光。魯迅的運氣如何呢?周介孚雖然脾氣暴躁,有時候要打罵孩子,但在教魯迅讀書這件事上,卻顯得相當開通。那時一般人家的孩子,開蒙總是直接就讀四書五經,叫一個六歲的孩子天天去念"學而時習之",他會多麼痛苦?周介孚卻不這樣,他讓魯迅先讀曆史,從《鑒略》開始,然後是《詩經》,再然後是《西遊記》,都是選小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書。即使讀唐詩,也是先選白居易那些比較淺直的詩,然後再讀李白和杜甫,這就大大減輕了魯迅開蒙的苦悶。祖母更是特别疼愛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讓魯迅躺在大桂樹下的小闆桌上,搖着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給他講故事,什麼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麼許仙救白蛇啦,魯迅直到晚年,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興味和惬意。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經,卻比祖父更為溫和。他家教雖嚴,卻從不打小孩子。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會》中,記過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魯迅那樣快樂的時刻,偏偏逼他去背書。可實際上,周伯宜平時對兒子們的讀書,監督得并不緊。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寬容。有一次魯迅和弟弟偷偷買回來一本《花經》,被周伯宜發現了,他們又害怕又絕望,因為這是屬于閑書,一般人家都不許小孩子看的:"糟了,這下子肯定要沒收了!"誰料周伯宜翻了幾頁,一聲不響地還給了他們,使他們喜出望外,從此放心大膽地買閑書,再不用提心吊膽,像做賊似的。至于母親魯瑞,對他的摯愛就更不必說了,幾個孩子當中,她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從人情來講,父母總是愛子女的,可由于中國人祖傳的陋習,這種父母之愛竟常常會演化成對幼小心靈的嚴酷的摧殘。當然不能說魯迅就沒有遭過這樣的摧殘,他後來會寫《五猖會》,就說明内心也有深刻的傷痕。但總的來說,他還是相當幸運的,至少在童年,他經常都是沐浴在溫和寬厚的長輩之愛中。魯迅曾在《野草》中寫了一篇關于他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這篇文章叫《風筝》,初中七年級上冊有選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