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寫江雪怎麼寫(仿寫江雪古詩句)

biang 中華百科 649

本文目錄

  1.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用呀仿寫句子
  2. 仿寫湖心亭看雪現代文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用呀仿寫句子

課文12坐井觀天

—、給我會寫的字注音并組詞。

井jǐng(水井、井沿、井口)觀guān(觀看、觀望、觀察)

沿yán(河沿、沿用、沿岸)答dá(答案、答複、回答)

渴kě(解渴、口渴)喝hē(喝水、喝茶、喝藥)

話huà(說話、對話、笑話)際jì(天際、國際)

二、給我會認的字注音并組詞。

弄nòng(弄錯、賣弄、玩弄)錯cuò(對錯、交錯、錯誤)

哪na(哪裡、哪兒、哪邊)擡tái(擡頭、擡手、擡舉)

三、多音字

答dá(回答)dā(答應)還hái(還好)huán(歸還)

喝hē(喝水)hè(喝彩)看kàn(看見)kān(看守)

四、近義詞

觀—看回答—答複無邊無際—一望無際

五、反義詞

遠—近對—錯朋友—敵人

六、理解詞語

回答:對問題給予解釋;對要求表示意見。

坐井觀天:坐在井裡看天。比喻目光狹小,所見有限。

大話:浮誇而不切實際的言論。課文中青蛙認為小鳥說的話是虛假的、誇張的。

無邊無際:廣大而看不見邊際。

七、句子解析

1.青蛙說:“朋友,别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這是反問句,指前文小鳥說的話,青蛙認為天不過井口那麼大,不用飛那麼遠。

2.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來看看吧。”

小鳥在勸告青蛙。如果青蛙跳到井外來,看到的天就不是井口那麼大了。

八、問題歸納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主要寫了青蛙與小鳥争論天到底有多大。

2.小鳥和青蛙在争論什麼?他們的說法為什麼不一樣?

(1)青蛙認為天隻有井口這麼大。小鳥認為天無邊無際。

(2)因為它們所處的地方不同,眼界不同。青蛙坐在井底,小鳥飛在天上。

3.最後一自然段,說一說小鳥建議青蛙怎樣弄清天的大小?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九、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講小鳥告訴青蛙它從天上來找水喝。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講小鳥與青蛙因天的大小發生争論。

十、課文主題

這則寓言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争論,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

十一、教材課後習題

2.小鳥和青蛙在争論什麼?他們的說法為什麼不一樣?

(1)青蛙認為天隻有井口這麼大。小鳥認為天無邊無際。

(2)因為它們所處的地方不同,眼界不同。青蛙坐在井底,小鳥飛在天上

課文13寒号鳥

—、給我會寫的字注音并組詞。

面miàn(對面、面向、面包)陣zhèn(陣雨、陣地)

朗lǎng(明朗、晴朗、朗讀)枯kū(枯樹、枯草、枯木)

卻què(忘卻、退卻、退卻)将jiāng(将要、将來、即将)

紛fēn(缤紛、紛紛、紛飛)夜yè(夜晚、黑夜、過夜)

二、給我會認的字注音并組詞。

号háo(哀号、号叫)堵dǔ(堵住、堵車、圍堵)

縫fèng(門縫、縫隙、磚縫)當dàng(上當、當真、當作)

鵲què(喜鵲、鵲橋、幼鵲)銜xián(銜起、銜泥、銜接)

勸quàn(勸告、勸住、勸學)趁chèn(趁機、趁早、趁着)

且qiě(而且、并且、暫且)臘là(臘月、臘肉)

狂kuáng(瘋狂、狂風、狂歡)吼hǒu(吼叫、吼聲、怒吼)

複fù(重複、複習、複仇)哀āi(哀求、悲哀、哀傷)

三、多音字

行xíng(行走)háng(銀行)号hào(小号)háo(号叫)

縫fèng(縫隙) féng(縫補)

四、近義詞

勸告—勸說暖和—溫暖懶惰—懶散重複—反複哀号—哀鳴

五、反義詞

前面—後面晴朗—陰沉暖和—寒冷懶惰—勤勞哀号—歡呼

六、理解詞語

晴朗:陽光充足,沒有雲霧。

枯草:枯萎的草;幹草。

紛飛:(雪、花等)多而雜亂地在空中飄揚。

哆嗦:戰栗,因為冷、害怕或受外力等而顫抖。

懶惰:偷懶;不喜歡費體力或腦力。

哀号:因哀痛而放聲哭号。

七、句子解析

1.寒号鳥和喜鵲面對面住着,成了鄰居。

這句話交代了喜鵲與寒号鳥住處的位置,點明是鄰居,為下文喜鵲勸說寒号鳥埋下伏筆。

2.“冬天說到就到,寒風呼呼地刮着。

“呼呼地”寫出了風很大,“寒風”就是北風,吹到身上非常冷。

3.寒冬臘月,大雪紛飛。北風像獅子一樣狂吼,崖縫裡冷得像冰窖。

這句話寫出了嚴冬到來時,大雪紛飛、北風呼嘯的情景,說明了環境非常惡劣。

4.寒号鳥還是不聽勸告,伸伸懶腰,答道:“傻喜鵲,别啰嗦。天氣暖和,得過且過。”

隻要能夠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這裡指寒号鳥一天天混日子。

八、問題歸納

1.寒号鳥兩次都不聽喜鵲的勸告,讓我們來看看它的“得過且過”帶來了什麼後果?

第一次不聽勸告:寒号鳥在崖縫裡凍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

第二次不聽勸告:寒号鳥重複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然後,在夜裡凍死了。

2.為什麼喜鵲能住在溫暖的窩裡,寒号鳥卻凍死了?

喜鵲很勤奮,看得遠。冬天快到的時候,它就已經給自己做窩。寒号鳥懶惰,不聽勸告,得過且過,所以被凍死了。

3.看到故事的結局時,你有什麼感受?結合課文說一說。

我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鳥那樣得過且過。美好生活需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懶惰散漫就什麼也得不到。

九、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寒号鳥和喜鵲成為鄰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冬天快到了,喜鵲勸寒号鳥做窩,寒号鳥不聽。

第三部分(第 5~7自然段):寒号鳥受不了夜裡的寒冷,打算做窩,但白天又懶惰地不想做。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寒号鳥在夜間被凍死。

十、課文主題

本課通過叙述喜鵲和寒号鳥對待做窩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結果,說明好逸惡勞、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美好的生活隻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得到。

十一、教材課後習題

想-想:為什麼喜鵲能住在溫暖的窩裡,寒号鳥卻凍死了?

冬天快要到了的時候,喜鵲“東尋西找”,“銜”“草”“做窩",“忙”個不停,所以當冬天來臨時,喜鵲就能住在溫暖的窩裡;可是,寒号鳥則不然,冬天快要到了的時候,它“隻知道出去玩”,玩“累了”就“睡覺",喜鵲勸它,它不聽勸告,還說“得過且過”,最後當冬天來臨時,它住在“冰窖”一樣的崖縫裡,隻能被凍死。

課文14我要的是葫蘆

—、給我會寫的字注音并組詞。

棵kē(一棵)謝xiè(謝謝、感謝)

想xiǎng(感想、想法、幻想)盯dīng(盯住、盯緊)

言yán(發言、語言)鄰lín(鄰居、相鄰)

治zhì(治蟲、治理、治病)怪guài(怪事、奇怪)

二、給我會認的字注音并組詞。

葫hú(葫蘆)蘆lú(蘆荟、蘆花、蘆葦)

藤téng(枯藤、藤條、藤蘿)蚜yá(蚜蟲、菜蚜)

啊a(好啊、是啊、對啊)賽sài(比賽、賽跑、賽車)

感gǎn(感動、感覺、感人)慢màn(快慢、慢車)

三、多音字

更gēng(三更)gèng(更低)要yào(需要)yāo(要挾)

種zhǒng(種子)zhòng(種樹)長cháng(長度)zhǎng(長大)

四、近義詞

盯—看雪白—潔白奇怪—驚奇

五、反義詞

多—少雪白—烏黑可愛—可惡奇怪—平常慢慢—迅速

六、理解詞語

可愛:令人喜愛。

自言自語:人自己跟自己說話。

奇怪:出乎意料,難以理解。

蚜蟲:又稱膩蟲、蜜蟲,是一類植食性昆蟲,是一種害蟲。

七、句子解析

1.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幾個蟲子沒什麼可怕的。表現了種葫蘆的人對蚜蟲的不屑一顧。

2.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你别光盯着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

這句勸告表現了鄰居說話時的急切,說明當時情況的緊急。“盯”的意思是集中注意力看,形象地表現出這個人重視葫蘆的樣子。

3.那個人感到很奇怪,他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這句話連用兩個反問,表現出種葫蘆人的自信、驚詫、對鄰居的話感到不可理解。

八、問題歸納

1.那個人最終得到葫蘆了嗎?為什麼?

沒有。因為他不知道葉子和果實之間的關系,葉子有蚜蟲他不治,于是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

2.如果你是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你會怎麼想?

如果我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心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了,非常後悔,心想:我不該不聽鄰居的話,我為什麼這麼愚蠢,眼睛隻盯着葫蘆,沒想到葫蘆和葉子的關系。

3.你覺得種葫蘆的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是一個不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固執己見,知識淺薄的人。

4.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否則,會犯錯誤。

九、課文主題

本文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知道葉子和果實的關系,隻盯着葫蘆,不治葉子上的蚜蟲,最後葫蘆都落了。這篇課文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十、教材課後習題

種葫蘆的人想要得到葫蘆,為什麼最後一個也沒得到?

因為他不懂得葉子與葫蘆的關系。葉子被蟲子吃光後,不能給葫蘆輸送營養,葫蘆就隻能慢慢變黃、脫落。另外他還不聽鄰居的勸告,自以為是。

語文園地五

日積月累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詩意: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迹。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相關練習:

語文

數學

英語

相關文章推薦

每天堅持陪孩子學習十分鐘,影響孩子的一生。

單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可以直接進入茵苗教育微店

仿寫湖心亭看雪現代文

編輯詞條湖心亭看雪目錄原文譯文賞析作者簡介名家點評課文研讨有關資料 [編輯本段]原文崇祯五年②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③矣,餘挐④一小舟,擁毳衣爐火⑤,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砀⑥,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⑨而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及下船,舟子⑩①喃喃曰:“莫說相公⑩②癡,更有癡似相公者。”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檢年号(1628-1644)。③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8點左右。更:舊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的大約2小時。④挐:通“桡”,撐船。一作“拏”。⑤擁毳衣爐火:穿着皮毛衣,帶着火爐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鳥獸的細毛。⑥霧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氣彌漫。霧松,雲、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雲氣,凇是從湖面上蒸發的水汽;。沆砀,晃漾、晃蕩。⑦一白:全白。⑧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⑨大白: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這裡指酒杯。⑩客此:在此地客居。⑩①:舟子:船夫。⑩②相公:舊時對士人的尊稱。喃:象聲詞芥:芥菜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沆:形容大水 [編輯本段]譯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初更(晚上八點左右)後,我穿着毛皮衣服、帶着火爐,撐着船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一片彌漫,天、雲、山、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有比較清晰的影子,隻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點人影罷了。到了亭子裡,有兩個人鋪好了毛氈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在燒酒,酒爐裡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後和他們道别。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下船的時候,船夫小聲說到:“不要說相公您癡情于這雪景,還有像您一樣對這雪景癡情的人呢!” [編輯本段]賞析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曆,表現了深摯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癡,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叙事、寫景、抒情于一體,尤其令人驚歎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将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籁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張岱(1597-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于茶藝鑒賞的行家。張岱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早年曾漫遊蘇、浙、魯、皖等省,閱曆廣泛。他家經三代積累,聚集有大量明朝史料,讀書頗豐,他32歲那年起就得用家藏資料編寫記傳體的明史。明亡後披發入山,安貧著書。張岱的興趣廣泛,平時非常注意社會上的各種人物、動态、人民生活、風俗習慣,以至飲食、蔬果等許多方面。這些往往為舊時代正宗文人所不屑,而他卻偏有欣賞、記錄的興趣與勇氣。他寫過一篇《自為墓志銘》,非常坦率的承認自己少為“紉子弟,極愛繁華”,稱自己為“茶淫桔虐”。張岱品茶鑒水之精到,《陶庵夢憶》中“闵老子茶”一節赢餘得極為生動:餘曰:“香樸烈,味甚渾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賞鑒者無客比。”遂定交。張岱不愧為辨茶識水的行家。張岱精于品茶,還悉心改制家鄉的日鑄茶,創制出一種“蘭雪茶”。“日鑄雪芽”在宋朝已列為貢品,有“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之譽。然而到了明代,由于安徽休甯松蘿茶,制法精妙,名噪一時,蓋過一時,美國過日鑄。張岱“遂募歙人入日鑄”,一如松蘿制法,采用法、掏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進而他又探究泉水,發現“他泉瀹之,香氣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則香太濃服,雜入茉莉,再三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滾湯沖瀉之,色如竹箨方解,綠粉初勻,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取清妃白,傾向素瓷,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并瀉也。雪芽得其矣,未得其氣。餘戲呼之蘭雪。”(《陶庵夢憶·蘭雪茶》)如此四五年後,蘭雪茶風磨茶市,紹興之飲茶者一改往日飲松蘿的習慣,反倒非蘭雪不飲。後來,連松蘿茶亦改名“蘭雪”了。蘭雪茶有此名聲,功歸張岱。明時,紹興已開出遊少茶館,其中有一家煮水烹茶尤其考究:“泉實玉帶,茶實蘭雪,湯以旋煮,無老湯,器以時滌,無穢器,其火候湯候,亦時有天合之者。”張岱對這家茶館特别喜愛,并親為其取館名“露兄”,是承米芾“茶甘露有兄”之意。還為其作《鬥茶檄》:“水淫茶癖,爰有古風,瑞草雪芽,素稱越絕,特以烹煮非法,向來葛竈生塵,更兼賞鑒無人,緻使羽經積蠹。迩者擇有勝地,複舉湯盟,水符遞自玉泉,茗戰争來蘭雪,瓜子炒豆,何須瑞草橋邊,桔柚查梨,出自促山圃内,八功德水,無過甘滑香潔清涼。七家常事,不管柴米油鹽醬醋,一日何可少此,子猷竹庶可齊名。七碗吃不得了,廬仝茶不算知味,一壺揮塵,用暢清談,淩晨榻焚香,共期白醉。”曾聲名遠播,一時名重虎跑、惠泉的紹興名泉棗禊泉,一度掩沒,已不為人知了,是張岱重又發現的。他在《禊泉》一文中記述其經過:甲寅夏,過斑竹閹,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異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天為白,又如輕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餘倉卒見井口有字畫,用帚刷之,禊泉字出,書法大似右軍。益異之。試茶,茶香發。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氣方盡。辨禊泉者無他法,取水入口,第挢舌舐腭,過頰即空,若無水可咽者,是為禊泉。好事者信之,汲日至,或取以釀酒,或開禊泉茶館,或甕而賣,及饋送有司。董方伯守越,飲其水,甘之,恐不給,封鎖禊泉,禊泉名日益重。茶事、茶理、茶人,在張岱的文集中記述甚多。張岱以茶公友,其茶友中有“非大風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劇談谑笑,十三年于此“的會稽魯雲谷;有每與他嗓茶“辄道白門闵汶水”的周又新。他那嗜好“米颠石,子奠竹,桑茶,東坡肉”的季弟山民和與他茗戰“并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的胞兄,也都是“茶癡”。岱還好玩賞茶具。他弟弟山民獲得一瓷壺,款式高古,他把玩一年,很一壺銘:“沐日浴月也其色澤,哥窯漢玉也其呼吸,青山白去也其飲食。”還有一隻宣窯茶碗,張岱有銘曰:“秋月初,翠梧下。出素瓷,傳靜夜。”另有一把紫砂壺,未镌制作者印,張岱确認出于龔春之手,特作壺銘:“古來名畫,多不落款。此壺望而各為龔春也,使大彬骨認,敢也不敢?” [編輯本段]名家點評祁彪佳:餘友張陶庵,筆具化工。其所記遊,有郦道元之博奧,有劉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麗,有王季重之诙諧,無所不有;其一種空靈晶映之氣,尋其筆墨,又一無所有。為西湖傳神寫照,政在阿堵矣。《西湖夢尋序》張岱: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陶庵夢憶自序》 [編輯本段]課文研讨整體把握《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從中窺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說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西湖經曆三天大雪後,人聲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出一股肅殺的冷寂來。而作者偏偏選擇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态及與衆不同的情趣。接着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過。這天淩晨,作者劃一葉小舟,獨自前往湖心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于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轼《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此時湖上冰花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然後,作者筆鋒一轉,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時此地此景,能夠遇見遊人,不能不說是奇迹,那兩人也都“大喜”,感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幾人痛飲而别,“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寫“兩人”“大喜”,即寫自己大喜,寫“餘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此處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變化。及寫到“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這樣寫一方面是由于張岱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緻心靈方面的溝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裡等世俗的問題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夠真實地體現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詢問對方身份之時,也是彼此分别之時,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許就難以再見,這怎麼能不叫人遺憾!最後,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舟子說作者“癡”,體現了俗人之見,但“癡”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确切的評價呢?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癡”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問題研究 1.文中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了,這是不是矛盾?這裡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為之。在作者看來,芸芸衆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寫作方面,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叙事、抒情的關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祯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遊蹤。寫景是遊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确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雖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随之而來的分别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将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寫作背景明亡之後,表達作者對故國濃濃的思念之情。教學建議一、本文用1課時完成。可以用10分鐘讓學生自讀和初步背誦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印象。用15分鐘和學生一起探讨文章内容,重點在于理解,不要講解得過于瑣碎。用15分鐘處理練習題,突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用5分鐘強化背誦。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這是一種基本的寫作方法,可以寫景,也可以寫人,教師要結合課文中的描寫“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把這種手法的特征講清楚,為了便于理解,還可以和“渲染”手法對比說明。三、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叙事、抒情的關系。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對張岱的經曆作簡要介紹,這樣學生才能夠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講得過深過細,點到為止即可。叙事與寫景的關系也不宜講得過深,講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襯就可以了。四、課後第三題也可以作為預習内容,在講課之前先作交流,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編輯本段]有關資料不二齋張岱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牆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後牆高于栅,方竹數竿,潇潇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恒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牆,鼎彜尊,不移而具,餘于左設石床竹幾,帏之紗幕,以障蚊虻,綠暗侵紗,照面成碧。夏日,建蘭,茉莉芗澤侵入,沁入衣裾。重陽前後,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顔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則梧落葉,臘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栅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木。餘解衣盤礴,寒暑未曾輕出,思之如在隔世。——(《陶庵夢憶》)評析:不二齋,思之如在隔世,卻又如此清晰地呈現于眼前,可見作者對它用情之深。作者懷念故國,思戀逝去的生活,卻隐而不表,隻以清淡筆墨細緻地叙寫書齋内外之景及四時之情趣,而恰在此字裡行間,那種情緒隐隐流露。結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筆,實如重錘一擊,作者的感傷情緒全于此噴發出來。尋夢,尋夢!過去的生活如夢中,如畫中,飄然而逝,現而有隐,作者隻有靠“夢憶”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歎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5頁)詩的小品小品的詩——讀張岱《湖心亭看雪》(吳戰壘)晚明小品在中國散文史上雖然不如先秦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樣引人注目,卻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豔,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張岱(1597—1689)繼公安三袁之後,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遠,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較高的“殿軍”。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張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鬥争,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螳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之由。我們讀《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在欣賞其雅潔優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時,常常感到有一層夢幻般的輕紗籠罩其上,使意境顯得深杳而朦胧。這是曆史投下的陰影,它反映了這位明末遺民作家的思想弱點,也賦予他的文風以特有的色彩。張岱的小品可謂名副其實的小品,長者不過千把字,短者僅一二百字,筆墨精練,風神綽約,洋溢着詩的意趣。人們常說散文貴有詩意,這是很對的;如果拿詩來作比,我覺得張岱的小品頗似唐人絕句。它以隽永見長,寥寥幾筆,意在言外,有一唱三歎之緻,無捉襟見肘之窘。取飲一勺,當能知味;我們不妨擇一短章——《湖心亭看雪》(見《陶庵夢憶》卷三),試作一點粗淺的品嘗。崇祯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集子中凡紀昔遊之作,大多标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這裡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當隆冬多雪之時,“餘住西湖”,則點明所居鄰西湖。這開頭的閑閑兩句,卻從時、地兩個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緊承開頭,隻此兩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作者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仿佛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籁無聲的森然寒意。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獨有一個“釣雪”的漁翁。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柳詩僅二十字,最後才點出一個“雪”字,可謂即果溯因。張岱則寫“大雪三日”而緻“湖中人鳥聲俱絕”,可謂由因見果。兩者機杼不同,而同樣達到寫景傳神的藝術效果。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麼張岱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後,祁寒之日也;“更定”者,淩晨時分,寒氣倍增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禦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裡,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在這裡,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不是溢于言外了嗎?其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那麼,這種孤寂的情懷中,不也蘊含着避世的幽憤嗎?請看作者以何等空靈之筆來寫湖中雪景:霧凇沆砀,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霧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一片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叠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作者先總寫一句,猶如攝取了一個“上下皆白”的全景,從看雪來說,很符合第一眼的總感覺、總印象。接着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不得不使我們驚歎。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狀其混茫難辨,使人惟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覺其小。此真可謂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則是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這“痕”“點”“芥”“粒”等量詞,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使人覺得天造地設,生定在那兒,絲毫也撼動它不得。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米”的深沉感慨。下面移步換形,又開出一個境界: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并不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背面敷粉,反客為主,足見其用筆之夭矯善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雖發之于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作者妙在不發一語,而“盡得風流”。二客“拉餘同飲”,鼎足而三,頗有幸逢知己之樂,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裡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調。這有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慰藉罷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強飲”者,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别,始“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隻說:“是金陵人,客此。”可見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遊子,言外有後約難期之慨。這一補叙之筆,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難逢,人生如雪泥鴻爪,轉眼各複西東。言念及此,豈不怆神!文章做到這裡,在我們看來,也算得神完意足、毫發無憾了。但作者意猶未盡,複筆寫了這樣幾句: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讀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絕!前人論詞,有點、染之說,這個尾聲,可謂融點、染于一體。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癡”字;又以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癡”字寫透。所謂“癡似相公”,并非減損相公之“癡”,而是以同調來映襯相公之“癡”。“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種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文情蕩漾,餘味無窮。這一篇小品,融叙事、寫景、抒情于一爐,偶寫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寫來,情緻深長,而全文連标點在内還不到二百字。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當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賞和消極避世的情調,我們不應盲目欣賞,而必須批判地對待和曆史地分析。本詞條對我有幫助 757參考資料: 1.見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次語文 2.第29課《湖心亭看雪》 [我來完善]相關詞條: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