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怎麼防止盜挖(帝陵不主動挖掘)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秦始皇陵是誰發現的 秦始皇陵怎麼挖到的
  2. 盜墓是怎麼來得
  3. 康熙帝陵曆史之迷

秦始皇陵是誰發現的 秦始皇陵怎麼挖到的

秦始皇陵是誰發現的

秦始皇陵是一個世界奇迹,不論是秦始皇陵的規模,還是陪葬品的數量,都是舉世罕見的。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生前就已經為自己準備好的陵墓,雖然動用了極多的人力物力,但是陵墓内部的結構描述以及史料對于陵墓的記載卻是十分的少。秦始皇陵雖然一直都是人們想要尋找的,但是直到1970年,才真正的展示在人們的面前。

秦始皇陵照片

在1970年,生活在陝西省西安市骊山的農民在挖井的時候,十分偶然的發現了一些殘碎的陶俑碎片,還有不少的青銅制成的兵器。于是這一個農民就迅速的向當地***舉報,當時主管臨潼縣文化館文物工作的趙康民先生一接到消息,立馬趕到農地發現陶俑以及青銅兵器的現場。

當趙康民先生到達現場之後,發現事情的重要性,便當即通知了當地***,就是這樣,在底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秦始皇陵終于出現在世人的眼中。

當地***花了很多的功夫,将秦始皇陵徹底的保護起來,然後積極的開展工作。世界各國也開始了解秦始皇陵被發現,并且我國的科學家以及考古學家已經開始挖掘,人們紛紛詢問秦始皇陵當中的情況,直到1979年,秦始皇陵才徹底的向全世界人民開放,建立了秦始皇陵博物館。

秦始皇陵的發現屬于偶然,但是發現了秦始皇陵的農民卻沒有任何的私心,直接向***舉報,積極的保護我們國家的曆史遺迹,為國家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因此,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學會去保護我們國家的曆史遺迹,不可以為了一己私欲,而做出有損國家利益的事情。

秦始皇陵機關

秦始皇帝陵作“世界第八大遺産”,一直以來受到世界各方面的廣泛關注,考古學家在研究秦始皇陵的同時,發現了整個皇陵不僅構造奇特不易被發現,而且皇陵内部還有很多為了防止盜墓人進入的機關。秦始皇陵中到底有哪些機關呢?這些機關又分别有什麼作用呢?

秦始皇陵

秦朝時期機關術已經廣泛被應用,它不僅僅用于平時的生産和勞動中,而且在軍事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建立陵墓後,很害怕後世盜墓人為了盜取墓穴中的奇珍異寶,而來破壞他的陵墓,所以他招募多名機關名士為他的陵墓設立機關障礙。

在秦始皇陵中很常見的一個機關就是弩,弩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這個機關不僅設立簡單而且射程遠殺傷力大。秦始皇陵内的弩被安裝在通道口,一旦有盜墓人進入墓穴就會啟動接連弩的機關。連環翻闆也是在秦始皇陵中很具特色的一個機關,連環翻闆設在墓道中,翻闆下有鋒利的尖刀,如果盜墓人進入墓道踏上木闆,木闆的一端就會倒轉,木闆上的人就會掉到木闆下的尖刀上。

除了這兩種機關秦始皇陵中,還有其他更精妙絕倫的機關,每個機關雖然構造和原理不同,但都能至盜墓人于于死地。從這些機關中不僅可以看出秦朝時期機關術應用廣泛和秦朝人對機關術掌握熟練,而且還可以看出秦始皇對自己陵墓的重視。

秦始皇陵被盜過嗎

說到陵墓,相信大家第一時間都能夠想到的就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可以說是我國最著名,并且也是最大的陵墓,是我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墳墓。秦始皇一生征戰,一統六國,最終成為了霸王之主,權利與财富無人可比。秦始皇陵一直都是貪财者所觊觎的,多年以來,盜墓者已經多次進入秦始皇陵進行偷盜。

秦始皇陵兵俑照片

對于秦始皇陵這一著名墓葬,不僅僅是一些小人物會觊觎,就如同楚霸王項羽這種大人物,同樣也禁不住誘惑。在所有記載秦始皇陵的資料當中,最早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并且還對秦始皇陵當中的情形進行了描述。此外,《史記》這一著作還記載了秦始皇陵被盜的事迹,而項羽挖掘秦始皇陵的事件也記載在《史記》當中。

身為一代霸王的項羽為什麼要盜秦始皇陵呢?首先一點就是劉邦為了給項羽扣上一頂欺世盜名的帽子,誇大了項羽挖掘秦始皇陵的事件起因。此外,秦始皇與項羽有滅國之仇,但是秦始皇生前的勢力太過強大,所以,在秦始皇死後,挖掘他的陵墓是報複秦始皇的最好途徑。

對于秦始皇陵這一座負有盛名的帝王墓,不論是為了名聲,還是為了财寶,都有數不盡的盜墓賊垂涎。在後世十六國時代,石勒、黃巢等人,多次進入帝王将相的陵墓進行盜竊,自然也不會放過秦始皇陵。時至今日,秦始皇陵已經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基本上已經不需要擔心會被不法分子盜竊了。

秦始皇陵地下高樓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去世以後被埋在今天陝西省西安是的郊區骊山之上,在這裡建築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帝陵,整個帝陵的面積相當于今天的故宮的78倍,可見這座帝陵到底有多大。

秦始皇陵照片

而整個帝陵在現在已經被損害,唯一沒有損壞的就是地宮,現在的地宮被一個巨大的封土堆掩蓋,封土堆的作用就是保護地宮,從實際作用來看,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整個封土堆已經從原來的一百多米風蝕成了現在的七十六米。

在史料記載中秦始皇陵中有地下高樓建築,這樣的建築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而在曆史典籍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為了驗證這個說法,也為了更好的了解秦始皇地宮的樣子,國家開始對秦始皇陵進行過系統的探測。

探測顯示整個地宮形成一個倒立的鬥形狀,其中有九層夯土層,這是在秦朝比較常見的建築方式,這樣巨大的空間為建設高樓提供了便利,說以在建築上是有這種可能性的。

同時考古學家對秦始皇陵進行了鑽探,在地宮之中竟然發現了瓦的粉末存在,也進一步證實了這個說法。還有一位考古學家在秦始皇陵的考察中發現過瓦片,這些瓦片很可能就是地下高樓上的瓦片。

種種迹象表面在秦始皇陵的地下很可能尋在高樓建築,如果有高樓,那麼這将是給我們的巨大驚喜,因為在地宮中建設這樣的建築是非常少見的。

秦始皇陵是誰設計的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在世的時候實現了六國統一,實施了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讓整個國家開始統一起來。這位帝王在生前為我們帶了諸多改變,在他死後也給我們留下了衆多謎團,這些謎團就在秦始皇陵中。

電視劇中的李斯劇照

關于這座帝陵有很多的謎團還沒有解開,現代的考古學家正在進行有規劃的挖掘。如此之大的帝陵到底是誰主持設計的呢?就當前的曆史資料顯示,秦始皇陵的總工程師是當時的丞相李斯。

根據當前的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是在嬴政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修建的,到完工一直持續了三十九年。史料中也有記載,當時丞相李斯就是這座皇陵的設計者,而當時的監工是赫赫有名的大将軍章邯。

如此規模的帝陵使用的人力是相當驚人的,據記載這座帝陵當時一共征集了72萬人來修建,而人數最多的時候一度達到了将近80萬人,用人力的規模是世界之最,因為這樣的人數已經相當于埃及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在這裡設計了堅固的宮牆,并且修建的十分堅固和奢華;還設計了防水大壩,同時在這裡還有排水功能,目的就是為了排除帝陵裡面的水。還有最為主要的,也是最為我們熟知的水銀防禦措施,除了營造環境還能保持屍體不符,而且汞是一種劇毒物質,吸入太多會使人喪命。

這些設計都讓我們歎為觀止,在我們驚歎這座帝陵的時候也要記住他的設計者,著名的李斯丞相。

盜墓是怎麼來得

我認為最初的盜墓活動産生于氏族社會,因為喪葬文化産生于此時。最初的盜墓應該是從氏族間的戰争中衍生出來的,一個部族征服另一個部族常常需要從精神和肉體上征服,毀壞其祖先的墓葬應該就是其實施精神打擊的手段之一。随着文明的進步,陪葬殉葬的開始,一些珍貴的器物被埋入地下,人們在毀壞部族墓葬的時候偶然發現了這些平時隻有貴族才能使用的器物便迅速的占為己有,盜墓活動由此而來。一樓的也許是官方記載~

康熙帝陵曆史之迷

1.關于康熙大帝的景陵——想知道:其陵墓被盜的詳細曆史記載

多災多難的景陵

康熙大帝的景陵自公元1676年營建,到現在已有近300多年了。期間,她曆盡滄桑,屢遭磨難,較其它陵寝尤為嚴重,下面試舉幾例:

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初九日、正月十四日,東朝房和西朝房先後起火,幸虧撲救及時,為造成重大損失。因縱火犯查拿不着,兩位東陵守護大臣及看護景陵的值班八旗官兵都受到了嚴厲的處分。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隆恩殿在一場大火中化為一片廢墟,同時殃及東西配殿,直到宣統元年(1909年)才重建起來,起火原因至今不詳,已成曆史之謎。

清王朝覆亡不久,不知何因,二柱門西柱向西撲倒,摔成數段,原因不詳。于1979年才修複起來。

20世紀30年代,牌樓門六根石柱中的西數第三根突然向南倒下,摔成三截,查找無因。1978年修複如初。

20世紀40年代,宮門前馬槽溝上的三路三孔拱橋上的玉石欄杆,被一夥無知激進的人腿倒,全部砸碎。1996年在維修景陵時,将重新雕刻的石欄杆全部安裝好,恢複了原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後,第二次盜陵狂潮中,景陵被盜,劈棺抛屍,掠走了一帝四後一妃的全部随葬珍寶。著名的九龍玉杯也在劫難逃,後來雖然被追回,有得而複失,至今不明去向。在這次盜案中,景陵的損失最為慘重。至今地宮内,棺木散亂,屍骨狼藉,未能得到保護和清理。

1952年7月14日(農曆閏五月二十三日)大雨如注,電閃雷鳴,景陵的聖德神功碑亭突燃觸電起火,熊熊的火焰騰空而起,傾盆大雨尚未落地早已化成一團霧氣而散。諾大的一座碑亭竟化為灰燼。高達7米多的東邊滿文碑斷裂倒地,西邊的漢字碑也殘損嚴重,岌岌可危。至今此碑亭尚未複建,僅将石碑粘接豎起。景陵聖德神功碑亭是清王朝建的第一座立雙碑的碑亭。碑文長達4300多字,文物價值極高,竟失于天火,損失之重,可想而知。

還有其他災難,如東西值班房全部被毀,神廚庫、南北神庫無一幸存,朝房、大殿、明樓的門窗、檻框全被盜走,1978年神廚庫發生火警等,不再一一列舉細說。

上述災難中,前五項都是其它陵寝從來未發生過的。大碑樓火災也隻有孝陵發生過。

景陵是清東陵繼孝陵之後營建的第二座陵寝,在相度陵址時,有較大的選擇餘地,應該說,景陵的風水是僅次于孝陵,優于其它陵寝的。那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松樹圍護,可稱得上風水寶地,上吉佳壤,為什麼還是災星屢降,劫難常臨?康熙帝在位期間,平定三藩,抗擊外侵,興農救災,開創盛世,為什麼單單他的陵寝屢遭災殃?實在匪夷所思。

2.康熙死亡之謎

從雍正即位後,民間就一直有人說康熙皇帝不是壽終正寝的,他是被雍正皇帝害死的。真的是這樣的嗎?讓我們回頭來看看曆史。

從康熙晚年言行來看,他的建嗣計劃中培養的對象是胤禵而不是胤禛。

康熙早年曾三征噶爾丹,以平定西北疆土。但幾十年來,其部族的分裂野心不死。五十四年春,清朝作出西征準噶爾的重大決策,開始向西北地區增派援軍。如果能在老皇帝非常重視的西北戰場建功立業,無疑會使自己在立儲的問題上增加很重的砝碼。

康熙五十七年秋天,康熙皇帝正式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将軍,表現得對胤禵十分贊賞。

作為清朝統治者的滿洲貴族曆來崇尚武功。開國的皇帝都是從戰場上殺出來的。基于這一思想,康熙皇帝實際上是在給胤禵創造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為他順利登上寶座鋪平道路。

康熙晚年很注意打擊皇子結黨營私的行為,活動猖獗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遭到打壓的。但康熙忽視了另一個觊觎皇位的人——皇四子胤禛。他表面上不動聲色,實際上他已經網羅了年羹堯等地方大員,同時皇帝身邊的近臣隆科多也是他的死黨。而這一切,康熙并不知道。康熙生命的最後幾天就是在隆科多的“保護”下度過的,我們可以想象這幾天的情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晚,在嚴密控制暢春園并得到玄烨某些内侍協助下,隆科多在進給康熙的藥品或食物中投放了毒藥。藥性發作後,康熙雖未立即死亡,但已處于嚴重昏迷狀态。隆科多于是一方面嚴密封鎖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矯诏将皇子們急召到暢春園,然後才告知玄烨“病危”,随之他們也就參加對玄烨的照料和搶救,實際上是處于被變相軟禁的狀态。所以玄烨“病危”一事,皇親國戚及滿漢文武大臣當天并不知情。這樣做是為麻痹胤禩、胤禵集團其他成員以及被廢太子胤礽的親信,防止他們因此而有所警覺,進行反擊準備。

關于傳位遺诏問題,是在玄烨死後才由隆科多向在場皇子們下達。這使大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對胤禩、胤禵更不啻晴天霹靂,從而使皇子們憤恨異常卻又無可奈何。既然隆科多是胤禛的人,那麼他口中的所謂的“遺旨”也就是最有利于胤禛的了。其時,不但是諸位皇子、大臣對康熙的“遺诏”有懷疑,連西洋人對玄烨之死也抱着懷疑态度,意大利人馬國賢對康熙去世的記載就是:“駕崩之夕,号呼之聲,不安之狀,既無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除此之外,胤禛即位後的一些舉動也讓人懷疑他的帝位得之有愧。在位期間,雍正沒有居住康熙生前所居暢春園,另撥巨款營建了圓明園;沒有去過一次康熙年年必往的避暑山莊,連自己的陵墓也離開了京東馬蘭峪,在數百裡以外的京西易縣另建西陵。

雍正陰謀奪位,雖不光彩,但作為皇帝,他是當之無愧的。在他十三年的統治中,澄清吏治,削除朋黨,懲治貪風,使康熙朝後期一度廢弛的朝政得以整頓,從而建立起一個獨具革新特色、雷厲風行的帝王***。由于雍正的勵精圖治,中國在他的繼承人乾隆統治下,出現了一直持續到18世紀的繁榮景象。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其實不能不說是康熙教導有方的結果

望采納

3.康熙墓的秘密

陵墓簡介康熙墓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裡,據說是順治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2年(1663年)開始修建。

陵區南北長125公裡、寬20公裡,四面環山,正南煙炖、天台兩山對峙,形成寬僅50公尺的谷口,俗稱龍門口。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宮牆、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

其中方城明樓為各陵園最高的建築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谥号;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裡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築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1]建築格局康熙墓的建築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群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歎為觀止,班禅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整座東陵在木構和石構兩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謂集清代宮殿建築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達18對,造型多樸實渾厚;乾隆的裕陵規模最大、最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則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築。

目前,清東陵15座陵園中,隻開放了裕陵和東、西太後陵及香妃墓等四處供遊客參觀。文化價值康熙墓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遊。

4.康熙死亡之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69歲的康熙興緻勃勃去南苑打獵。

十一月七日感覺身體不适,十三日晚便死去。有人說,康熙是中毒而死。

雍正朝呂留良一案中,曾靜的供詞為:“聖祖皇帝暢春園病重,皇上進一碗人參湯,聖祖就駕崩了。”這是說康熙是被毒死的,兇手就是雍正。

著名清史專家孟森認為,康熙當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曾身臨其境的意大利人馬國賢記載:“駕崩之夕,号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

也有人相信官方記載。《清聖祖實錄》記: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劇,命速召諸子至禦榻前,傳位于雍正。

還說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見康熙選定的繼承人就是雍正。康熙是精明之人,早知諸皇子争奪皇位,身邊時有提防,毒死之說是經不住推敲的。

5.清朝都有哪些曆史謎團

以下是5個比較有名的謎團:清朝曆史未解之謎之一:清東陵選址之迷清東陵是清朝入關之後第一個帝王陵墓群,關于它的選址有很多說法,有的說它緊鄰皇家獵場,方便皇帝來往。

還有的說,因為這裡風水好、有靈氣,吸引了真龍天子,更有意思的一種說法是說清東陵是明朝皇帝讓出來的。這就是清朝曆史未解之謎之一。

據《清史稿》中記載清東陵是清朝順治皇帝偶然選中的地方,可是曆史真相卻是清東陵所在的昌瑞山不僅順治皇帝來過,明成祖朱棣也來過,不過朱棣看過以後竟然拂袖而去另選他地。這就有了明朝一讓陵寝之說,一讓之後還有二讓呢,到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祯選定陵寝的時候,又看重了昌瑞山這塊風水寶地,但沒過多久,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占領了北京,崇祯吊死在了煤山上,這又是一讓。

不過在清朝的史料中,卻從不提及這段曆史,而是講述了一個清朝皇帝選址清東陵一個頗為傳奇的故事。傳說在順治皇帝死後,康熙修建地宮的時候,風水術士選中的吉穴正是當年扳指滾落之處。

順治皇帝死後,康熙皇帝便根據父親的遺願在昌瑞山建了順治皇帝的陵寝——孝陵,此後康熙、乾隆、鹹豐、同治皇帝都在此修建陵寝,清東陵也就成了清朝規模最大體系最為完備的帝王陵墓群。清朝曆史未解之謎之二:三個皇帝無子嗣大清王朝統治了中國近300年的時光,然而到了最後三位皇帝時卻出現了一個讓大家都很奇怪的事情!有三位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宣統皇帝居然都“絕後”!沒有留下任何子嗣。

這就是清朝曆史未解之謎之一。大清朝愛新覺羅皇族在大清末路的最後幾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皇帝們都妻妾成群為何連個孩子也生不出來呢?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愛新覺羅皇族絕後呢?因為皇帝無子是當時清廷的忌諱,相關的史書醫術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不過後人推斷可能是愛新覺羅皇族的婚配制度産生的影響。推斷總歸推斷,但真正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清朝曆史未解之謎之三:乾隆棺椁“鬼頂門”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這樣一位帝王的陵寝可不一般,光耗銀200多萬兩,工精料美,富麗堂皇,極盡雄偉與豪華。

“文治武功”都堪稱典範的乾隆生前極為重視自己的陵寝建設,其規制甚至超過了父親雍正。然而就是這樣一代大帝,死後卻屢遭盜墓賊襲擾,落個屍首分家。

乾隆曾經不得不“親自”用棺椁頂門防盜賊,這就是裕陵地宮兩次棺椁頂門之謎。1928年,“東陵大盜”孫殿英率部盜掘裕陵地宮。

氣急敗壞的士兵們用炸藥将石門炸開後,強行進入了金券前三道石門被很快撞開了,第四道門卻怎麼都撞不開。氣急敗壞的士兵們用炸藥将石門炸開後,強行進入了金券。

這才發現,地宮内有積水,一具巨大的棺椁頂住了石門,這才給打開第四道石門增加了難度。孫殿英兵匪開棺揚屍、洗劫了裕陵地宮。

後來清室遺老收拾殘局,重新封閉地宮石門。1975年,文物保管部門準備對裕陵地宮進行清理。

由于第四道石門已經被孫殿英的兵匪所毀,地宮就剩下了三道石門。這時,大家已經知道了打開石門的竅門,前面的兩道石門都很輕松地打開了。

到了最後一道石門,又遇到了難題,怎麼都推不開。當時工作人員納悶,用千斤頂,把最後一道石門頂起來,發現又是棺材頂住了。

乾隆的棺材明明被放回了原位,怎麼又從床上跑了下來?大家都啧啧稱奇。這就是裕陵地宮棺椁兩次頂門之謎,也就是所謂的“鬼頂門”。

不過,乾隆地宮裡有六具棺材,為何隻是乾隆的棺材頂住了最後一道石門,這個謎團還有待進一步探考。清朝曆史未解之謎之四:大清國号起源之謎大清朝為什麼會叫清朝呢?清朝的國号是怎麼來的?在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不過當時并未說明國号之由來,緻使“大清”國号成為一樁曆史懸案。

這就是清朝曆史未解之謎之一。這“大清”國号究竟隐藏着什麼玄機?對此,後世學者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歸納總結為六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源自青色。有人引用乾隆皇帝“天造皇清,發祥大東”之詩句,提出以五色配五方,則東方為青色。

但将“大清”與青色相聯系,似乎有些牽強。第二種說法:發音近似。

如有人認為“金”與“清”音接近,将原金國号改為清,是選取發音近似的合适字代用。第三種說法:源自古代傳說。

如有人提出皇太極改金為清,源于曆史上少昊金天氏傳說。少昊金天氏稱父為清,且又稱土為清,胙土于清。

皇太極将金國比作少昊金天氏,金天氏胙土于清,故采用“清”國号。第四種說法:周室受命。

如在古書《尚書》、《詩經》、《周頌》書中均能找到“清”字,據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征,皇太極改國号或許是将自己的事業比附周武王之大業。第五種說法:以水克火。

有人認為朱家大明的“朱明”二字都具火意,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克說。再則,因“火克金”,起先的金國号不吉利。

皇太極以清為國号,明确顯示其取代大明的意圖。第六種說法:籠絡人心。

有人認為皇太極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已廢除“女真”族号,改為“滿州”。而“滿州”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

因此他用“清”代“金”,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

6.清朝皇陵有哪些未解之謎

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長達二百九十六年的曆史中修建了衆多的皇家陵墓。

“清東陵”是其中規模最大的,現在已是世界文化遺産。關于清皇陵有衆多的傳說,也有許多至今難解的謎,三次瘋狂盜墓,不腐朽女屍之謎等等。

有關清皇陵有着許許多多的傳說。以下是有關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在發掘過程中一些至今難解的謎。

三次瘋狂盜劫第一次盜劫 1928年,也就是清朝覆亡後的第十七個年頭,挂着國民革命軍旗号的十二軍軍長孫殿英制造了第一次東陵大盜案。案情大緻是這樣的:時任奉軍二十八軍某連連長的馬福田是河北遵化人,早已對東陵的地下寶藏垂涎三尺。

當時他正好帶兵駐紮馬蘭峪,便與當地慣匪王紹義秘密勾結。準備伺機而動。

沒想到他們的野心被駐紮在馬蘭峪四十裡之遙的孫殿英所偵知。其實孫殿英對東陵也早有觊觎之心,肥肉豈能落人他人之口?孫殿英立即命師長譚溫江率兵攻擊馬福田,兩軍在馬蘭峪展開一場激戰,馬福田終因兵微将寡而狼狽逃走。

于是,譚溫江率“得勝之師”進駐馬蘭峪。他們以軍事演習為名,實行***,***。

斷絕交通,在七天七夜的時間裡,盜掘了随葬品最豐富的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将地上、地下珍寶掠奪一空。盜案發生四十天後,正在天津的清遜帝溥儀派宗室遺臣匆匆趕到東陵,對被盜的陵寝進行了善後處理,将被抛出的屍體進行了二次安葬。

這次盜案震驚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盡管溥儀強烈要求緝拿并嚴懲盜犯,但由于孫殿英重賄民國***要員,此案最後不了了之。

第二次盜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當年的後半年和次年年初,東陵地區的民主政權尚未正式建立。

政治上出現了臨時真空,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便乘機制造了又一起震驚中外的東陵大盜案。這次被盜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鹹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陵寝被盜之多,損失之慘重,超過了第一次。

這次盜案發生前後,其他陵寝也相繼被盜,陵區外圍的大量陪葬墓也幾乎無一幸免。第三次盜劫第二次盜案發生後.盡管***進行了嚴厲鎮壓,但仍然有一些人賊心不死,欲壑難填。

1949年,東陵地區的某些不法村民喪心病狂,又對那些被盜陵寝進行了一次全面“掃倉”。所謂“掃倉”,就是對地宮進行二次搜查,不使珍寶遺漏。

經過這次掃倉,那些幸存的文物,特别是地宮金井中的珍寶,全部被盜掠一空。這三次被盜,是中華文明史上的浩劫。

它給子孫後代造成的物質損失和精神遺恨,将無法彌補!開啟裕陵地宮 1956年,國家對定陵進行發掘,實際是為發掘明永樂皇帝的長陵而先期進行的一次試點性發掘。然而,此事在當時卻産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随後,國内便興起了一股挖掘帝王陵墓的狂潮。為此,在明定陵地宮發掘後不久,在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铎、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二人當年均對發掘定陵持反對态度)的聯合提議下,國務院下發了“停止對一切帝王陵墓發掘”的文件。

可是,十幾年後又有開啟乾隆帝的裕陵之舉。 1975年6月的一個星期天,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偕夫人到清東陵進行參觀旅遊。

名為旅遊,實際上是一次工作暗訪,所以事先既未通知河北省、唐山市,也沒有告訴遵化縣和東陵保管所。清東陵陵寝雖然有15座之多.但當時開放的卻隻有慈禧陵一座,遊人也很少。

當時東陵保管所的辦公室和接待室就設在慈禧陵的神廚庫内。王冶秋夫婦剛剛進入參觀區,就被經常進京出入國家文物局大門的謝久增認出。

他急忙将王局長夫婦請進接待室,休息了一會兒,由喬青山所長和謝久增陪同,參觀了慈禧陵。參觀結束後,喬青山向王局長彙報了工作,并重點介紹了開啟裕陵地宮的想法。

王局長聽得很認真,但未作任何明确表态。王冶秋先生是當時掌管全國文物工作的最高長官,也是國内外知名的文物專家,他問開啟裕陵地宮需要多少錢?有關人員回答說兩萬元就夠了。

王局長點了點頭,當天就回北京了。誰也沒有想到,就在王冶秋走後的第七天,國家文物局就撥來了兩萬元錢。

不久,河北省文物處派人來監督指導裕陵地宮的開啟工作。女屍之謎東陵盜案發生後的1928年8月,溥儀派載澤、耆齡等人進行善後處理。

他們在清理裕陵地宮時,發現了一具完整的女屍。參與清理重殓的清室遺臣在東陵期間所寫的日記中,都曾提到此事。

據這些宗室遺臣判斷,此具女屍就是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後,卒年49歲。裕陵地宮中的6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入葬的;有比她年齡小的,也有比她歲數大的。

為什麼其他5人都成了一堆亂骨,唯獨她卻屍體完整,沒有腐爛,面目如生?至今無法解釋。出水之謎裕陵建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成當年地宮裡就出現了滲水。

乾隆皇帝曾命大臣三和等加緊維修整治,費了很大勁兒才解決問題。當年,葬入了孝賢皇後、慧賢皇貴妃、哲憫皂貴妃;乾隆二十二年和四十年,又分别葬入淑嘉皇貴妃和令懿皇貴妃(後追贈為孝儀皇後)。

嘉慶四年(1799年)9月,乾隆皇帝正式入葬。在這前後47年的時間裡,地宮裡始終沒有再出現滲水情況。

說明乾隆17年那次對地官的整治是十分成功的。可是,在1928年重殓裕陵。

7.康熙屍體被毀了嗎

1、康熙皇帝的屍骨是被盜墓賊給毀了。

2、1945年日本投降後,當時的中國仍是動蕩不安,清東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繼1928年7月孫殿英之後的第二次盜掘清東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當地一個姓張的人糾集約300餘人對景陵展開了大規模的盜掘,将塵封了200餘年的景陵地宮打開把随葬珍寶全部盜走,康熙皇帝及四後一皇貴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宮之中,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3、景陵地宮的盜口一直“對外開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當時的工作人員,把景陵的盜洞口密封起來,但是對地宮裡面沒有做任何清理。

4、1995年到1996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景陵的地面建築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使景陵的地面建築基本上已經恢複曆史原貌。

5、在清東陵景陵東側的東溝村,多名村民稱,2015年10月31日淩晨4時許,景陵妃園寝被多人組成的盜墓團隊盜挖,陵墓内的陪葬衣物及首飾等被盜,“院内被挖了個很大的洞,現在還沒填上,外人不能進入。”

6、2016年1月1日出版的《康熙帝陵曆史之謎》一書中,圖文披露了此次景陵被盜案。該書由唐山人徐鑫撰寫,此前曾連續出版有關香妃墓、乾隆陵、慈禧陵等多本著作。昨晚,徐鑫向重案組37号(微信ID:zhonganzu37)探員證實,其對書中内容真實性負責。

7、書中稱,2015年10月31日,景陵妃園寝中溫僖貴妃地宮再次被盜。當天淩晨4點多,當盜匪正在作案時,被看守人員發現并報警,盜匪見事情敗露,丢下作案工具逃之夭夭。随後趕來支援的保衛人員在現場發現,盜匪及作案工具相當專業。

擴展資料

景陵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裡昌瑞山孝東陵之東稍南二裡許。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開始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營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創了先葬皇後,地宮門不關閉,以待皇帝的先例。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

景陵發生過兩次重大火災,分别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和1952年。光緒年間的那場大火燒毀了隆恩殿,直至宣統年間才完成重建,着火原因至今未知,懷疑是由于守陵大臣玩忽職守,誤使火種進入以木制為主的宮殿而引起的。而1952年的那次則是由于接觸雷電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