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手稱慶應該怎麼寫(額手稱慶的正确寫法)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中文“謝謝”一詞英文怎麼寫
  2. 三國裡袁紹是怎麼死的

中文“謝謝”一詞英文怎麼寫

Thanks.(最簡單的)

Thank you.(最常用的)

Thanks a lot.(比較鄭重的)

Thank you very much.(比較動情的)

Many thanks.(不勝感激,比較口語的)

I don't know how to express my thanks to you.(比較書面的)

No words can express my thanks to you.(比較書面的)

thank

一、音标:

英[θæŋk]

美[θæŋk]

二、釋義:

v.(動詞)

請,勞駕

道謝,感謝,謝謝

要…負責,責怪

領...的情

n.(名詞)

感謝,謝意,謝忱,道謝,叩謝,謝謝

謝辭;謝禮

三、例句:

用作動詞(v.)

Thank you all the same.

不管怎樣,還是要謝謝你。

I don't know how I can possibly thank you enough.

我不知道該怎樣來感謝你才好。

I'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everyone for their hard work on the project.

我願借此機會感謝每一位為這個項目辛勤工作的人。

Thank God, grant me a good friend.

謝謝上帝,賜給我一個好朋友。

Thank you for your kind invitation.

謝謝你的盛情邀請。

She can thank herself for this accident.

這個事故要怪她自己。

You've got John to thank for the mistake.

這錯誤你得怪約翰。

用作名詞(n.)

Please convey my thank to your wife.

請向你的妻子轉達我的謝意。

I'm writing a letter of thanks to them.

我在給他們寫一封謝函。

四、詞語用法:

v.(動詞)

thank的基本意思是“謝謝”“感謝”,指因某人所做的事或所給予的東西而在口頭或文字上表示感謝。thank也可作“責怪”解,表示一種請求,現常作反語,含有埋怨、不耐煩的口氣。

thank是及物動詞,接名詞或代詞作賓語,還可接複合賓語,其賓語補足語可由“to be adj.”結構或動詞不定式充當。

thank作“責怪”解時,也可接以that從句作直接賓語的雙賓語, that有時可以省略。

五、詞彙搭配:

用作動詞(v.)

~+名詞

thank one's stars福星高照,額手稱慶,真是幸運

~+副詞

thank a lot多謝

thank enough充分地感謝

thank indeed真正地感謝

thank so much非常感謝

thank very much非常感謝

thank adequately非常感謝

thank appreciatively無比感謝

thank cordially衷心感謝

thank cursorily倉促地緻謝

thank deeply深深地感謝

thank devoutly誠懇地感謝

thank dutifully恭敬地緻謝

thank earnestly誠摯地感謝

thank formally正式地感謝

thank fulsomely過分地感謝

thank haughtily輕蔑地道謝

thank heartily衷心地感謝

thank humbly謙卑地感謝

thank inarticulately不善辭令地感謝

thank kindly衷心地感謝

thank reverently隆重地感謝

thank sincerely真誠地感謝

thank sufficiently充分感謝

thank warmly熱情地感謝

~+介詞

thank for invitation多謝邀請

thank for nothing沒什麼可感謝的

三國裡袁紹是怎麼死的

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袁紹(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瓒,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人物生平

名門孤嗣

袁紹出身于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紹庶出,過繼于袁成一房。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借世資,年少為郎,袁紹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幹的名聲。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着又補服父喪,前後共六年。之後,袁紹拒絕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陽。

這時是東漢統治日趨黑暗的年代,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黨人”。袁紹雖自稱隐居,表面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颙、許攸等人。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颙也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兩人都為是三俊之一)過從甚密,在黨锢之禍中,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洛陽,與袁紹商量對策,幫助黨人避難。而許攸同樣是反對宦官鬥争的積極參與者。袁紹的密友中,還有曹操,他們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袁紹的活動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擡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麼!”袁隗聽到風聲,于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破滅我們袁家!”但袁紹依然不為所動。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以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大将軍何進的辟召。何進是漢靈帝劉宏皇後的異母兄,以外戚貴顯,統領左右羽林軍,對宦官專政不滿。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從此,兩人關系非同一般。當時,宦官的勢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趙忠、張讓等并封侯爵。郎中張鈞上書痛斥宦官專政之害,竟被捕殺獄中。

謀誅宦官

中平五年(188年),東漢朝廷另組西園新軍,置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但大權掌握在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手中,連大将軍何進也要聽從他的調度指揮。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病重,太子未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宦官與外戚何進的矛盾激化了。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皇後所生,名劉辯;另一個是王美人所生,名劉協。群臣請立太子,漢靈帝因劉辯輕佻淺薄,很不中意,但廢嫡立庶,又擔心群臣反對,所以舉棋不定。蹇碩等宦官當然心領神會,最主要的是不願意大權落入何進手中,因此借口韓遂作亂,提議請大将軍領兵西上平叛。在這個關鍵時刻,何進洞悉宦官的詭計,以青徐黃巾複起為辭,奏請遣袁紹東進徐兖,待袁紹兵還,自己再西擊韓遂。不幾天,漢靈帝病死,蹇碩決定先誅何進,後立劉協,于是派人迎何進入宮計事,何進卻集結軍隊于宮外,嚴陣以待,而稱病不入。蹇碩迫于壓力,不得不立劉辯為帝。

劉辯即帝位,何皇後以皇太後臨朝稱制,太傅袁隗與大将軍何進輔政,同錄尚書事。這是外戚與官僚士大夫對宦官的一個勝利。這時,袁紹通過何進的賓客張津對何進說:“黃門、常侍這些宦官執掌大權已經天長日久,專幹壞事,将軍應該另擇賢良,整頓國家,為天下除害。”何進甚以為是,于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何颙為北軍中候、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同時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們都成了何進的心腹。

對此,蹇碩非常不安,再度謀劃誅殺何進,但被人告發,何進下令捕殺蹇碩。鑒于宦官蠢蠢欲動,何進恐怕發生意外,稱病不參預靈帝喪事。袁紹認為隻有殺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後患。他對何進說:“從前窦武準備誅殺内寵,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機不密,言語漏洩。五營兵士都聽命于宦官,窦武卻信用他們,結果自取滅亡。如今将軍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領強兵,軍隊将吏都是英俊名士,樂于為将軍盡力效命。一切在将軍掌握之中,這是蒼天賜予的良機,将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掉禍害,以名垂後世!”何進報告何太後,但何太後卻不同意,何進也就不敢違背太後意旨。

事後他想:“或者隻殺幾個罪惡昭彰的?”袁紹見何進動搖,又進而對他說:“宦官親近至尊,傳達诏令,如果不一網打盡,必将贻患無窮。況且如今計劃已經外露,将軍為何不早下決斷?事久生變,下手晚了會遭禍殃的。”但是,由于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與何進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賄賂,因此從中作梗,多方阻撓;也由于何進素無決斷,猶猶豫豫,所以仍然沒有結果。袁紹看見這種情況,心裡十分焦灼,再一次獻策說:“可以調集四方猛将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後進行兵谏。”何進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下令召并州牧董卓帶領軍隊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騎都尉鮑信回家鄉募兵。四方兵起,京師震動,何太後才感到事态嚴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放回家。宦官們着慌了,惶惶然若喪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進恕罪。袁紹在旁再三勸何進乘此機會殺掉他們,但何進還是把他們放走了。袁紹很不甘心,寫信通知州郡,詐稱是何進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親屬入獄。

宦官們走投無路,铤而走險。他們借口離京前願最後侍奉一次太後,又進了宮。在張讓的指揮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領黨徒數十人,等候何進入宮後,将何進斬殺于嘉德殿前。何進部将聽說何進被殺,領兵入宮,虎贲中郎将袁術攻打宮城,焚燒青瑣門。張讓等人遂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從複道倉皇外逃。袁紹與叔父袁隗佯稱奉诏,殺死宦官親黨許相、樊陵,然後列兵朱雀阙下,捕殺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宦官趙忠等人,又下令關閉宮門,嚴禁出入,指揮士兵搜索宮中的宦官,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長胡須的人也被當成宦官殺掉了。

讨伐董卓

正當袁紹在内宮大肆屠戮宦官的時候,董卓率領軍隊抵達洛陽西郊,于北邙阪下與少帝和陳留王相遇。董卓無意中得到了一張王牌,他擁簇着少帝,帶着軍隊浩浩蕩蕩地開進洛陽城。在何進決定調董卓領兵入京時,主簿陳琳曾經提醒他說:“大兵一到,強者稱雄,這樣做是倒拿幹戈,授柄于人,不但不能達到目的,恐怕還會引起混亂呢!”目睹董卓八面威風,不可一世的模樣,剛剛從泰山募兵回到洛陽的鮑信憂慮地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居心叵測,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動,如果乘他長途行軍,士馬勞頓,發起突然襲擊,還能擒拿他。”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心裡害怕,不敢輕舉妄動。鮑信不覺非常失望,帶兵回泰山去了。董卓十分驕橫,決意實行廢立,以建立個人的權威。他傲慢地對袁紹說:“天下之主,應該選擇賢明的人。劉協似乎還可以,我想立他為帝。如果還不行,劉氏的後裔也就沒有留下的必要了。”袁紹一聽非常生氣,針鋒相對地說:“天底下強大的人,難道隻有董公你麼!”說完橫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揚長而去。

袁紹不敢久留洛陽,他把朝廷所頒符節挂在上東門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緝袁紹,當時有人勸董卓說:“廢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紹不識大體,因此害怕逃跑,并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緝他太急,勢必激起事變。袁氏四代廣布恩德,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紹招集豪傑,拉起隊伍,群雄都會乘勢而起,那時,關東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得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給他一個郡守當當,那麼,他慶幸免罪,也就不會招惹事端了。”于是,董卓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賜爵位為邟鄉侯。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廢少帝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他自署相國,又自稱“貴無上”,性極殘忍。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财産,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

董卓擅行廢立和種種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憤恨,他所任命的關東牧守也都反對他。各地讨伐董卓的呼聲日益高漲。而讨伐董卓,袁紹是最有号召力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的家世地位,還因為他有誅滅宦官之功和不與董卓合作的舉動。本來,冀州牧韓馥恐怕袁紹起兵,故派遣幾個部郡從事駐勃海郡監視,限制袁紹的行動。這時,東郡太守橋瑁冒充三公寫信給各州郡,曆數董卓罪狀,稱“受董卓逼迫,無以自救,亟盼義兵,拯救國家危難”雲雲。韓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屬商議,他問大家:“如今應當助袁氏呢,還是助董氏呢?”治中從事劉子惠正色說:“興兵是為國家,如何說什麼袁氏、董氏!”韓馥語塞,臉有愧色。迫于形勢,韓馥不敢再阻攔袁紹,他寫信給袁紹,表示支持他起兵讨董。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讨董,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号車騎将軍,與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韓馥留邺,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後将軍袁術屯魯陽,各有軍隊數萬。

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董卓接着派大鴻胪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瓖來曉谕勸解袁紹等各路軍隊。袁紹指派王匡殺掉了胡母班、王瓖、吳循等人,袁術也捕殺了陰循,隻有韓融因為德高望重免于一死。此時,豪傑大多歸附袁紹,而且因他一家遭難受感動,人人想着為他報仇,所以州郡蜂擁而起的部隊,沒有不打袁氏旗号的。

董卓見關東盟軍聲勢浩大,于是挾持獻帝,驅趕洛陽百姓遷都長安。

但是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保存實力。酸棗駐軍的将領每日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酸棗糧盡後,諸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讨伐不了了之。

董卓西走長安後,袁紹準備抛棄獻帝,另立新君,以便于駕馭。他選中漢宗室、幽州牧劉虞。當時袁氏兄弟不睦,袁術有自立之心,他假借維護忠義,反對袁紹另立劉虞為帝。袁紹寫信給袁術,信中說:“先前我與韓文節(韓馥)共謀長久之計,要使海内見中興之主。如今長安名義上有幼君,卻不是漢家血脈,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過他!當前隻應派兵駐守關津要塞,讓他衰竭而亡。東立聖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難道還有什麼疑問!況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決不能再北面事之了。”他不顧袁術的反對,以關東諸将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拜見劉虞,呈上衆議。劉虞卻斷然拒絕。袁紹仍不死心,又請他領尚書事,承制封拜,也同樣被劉虞拒絕了。

名動天下

此時,董卓并未垮台,關東牧守們卻為了擴充個人的地盤,争奪土地和人口,相互争鬥。韓馥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而袁紹并不滿足于一個渤海小郡,對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

在聯兵讨董時,袁紹曾經問過曹操:“大事如果不順,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呢?”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怎樣呢?”袁紹答道:“我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衆,然後南向争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袁紹所謂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産豐富、人口衆多的冀州。不過,當時袁紹并不景氣,門客逢紀建議他攻取冀州時,袁紹非常躊躇,拿不定主意。對逢紀說:“冀州兵強,我軍饑乏,如果攻打不下來,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逢紀獻計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瓒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系,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袁紹很看重逢紀,果然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瓒。

初平二年(191年),韓馥部将麴義反叛,韓馥讨伐不利,袁紹派使者與麴義結交。

同時公孫瓒發兵,南襲冀州。韓馥一戰敗績,慌了手腳,此時袁紹的說客高幹、荀谌不失時機地到了邺城。高幹是袁紹外甥,荀谌與韓馥的關系不錯。他們對韓馥說:“公孫瓒乘勝南下,諸郡望風而降;袁車騎也領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圖難以預料,我們私下都很為将軍擔憂。”韓馥一聽,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急切地問:“既然如此,那怎麼辦呢?”荀谌不正面回答,反問道:“依将軍估計,在對人寬厚仁愛方面,您比袁紹怎樣?”韓馥說:“我不如。”“在臨危決策,智勇過人方面,您比袁氏怎麼樣?”韓馥又說:“我不如。”“那麼,在累世廣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處方面,您比袁氏又當如何呢?”韓馥搖搖頭:“還是不如。”連提了幾個問題後,荀谌這才說:“公孫瓒率領燕、代精銳之衆,兵鋒不可抵擋;袁氏是一時的英傑,哪能久居将軍之下。冀州是國家賴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孫瓒合力,與将軍交兵城下,将軍危亡即在旋踵之間。袁氏是将軍的舊交,而且結為同盟,如今之計,不如把冀州讓給袁氏。袁氏得到冀州以後,他一定會厚待将軍。公孫瓒也就不能和他抗争。那時,将軍不但能獲得讓賢的美名,而且您還會比泰山更加安穩。希望将軍不必疑惑!”韓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見,聽荀谌這麼一說,也就同意了。

韓馥的許多部下都憂慮重重,長史耿武、别駕闵純、治中李曆勸谏說:“冀州雖然偏僻,但甲士百萬,糧食足以維持十年,而袁紹則是孤客窮軍,仰我鼻息,就如同嬰兒在我手上一般,一旦斷了奶,立刻就會餓死,為什麼我們竟要把冀州讓給他?”韓馥無奈地說:“我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讓賢,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們為何還要一味加以責備呢!”駐屯在河陽的都督從事趙浮、程渙聽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馳兵東下,船數百艘,衆萬餘人,請求出兵抗拒袁紹,韓馥不同意。終于,韓馥搬出了官署,又派自己的兒子把冀州牧的印绶送交袁紹。袁紹代領冀州牧,自稱承制,送給韓馥一個奮威将軍的空頭銜,既無将佐,也無兵衆。

袁紹手下有一名都官從事朱漢,曾經遭到韓馥的冷遇,一直耿耿于懷。他知道韓、袁二人之間積怨甚深,借故派兵包圍了韓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門而入。韓馥逃到樓上,朱漢抓住韓馥的長子,一陣亂棍拷打,把兩隻腳都打斷了。韓馥受了很深的刺激,雖然袁紹殺死了朱漢,但他還是離開了冀州去投奔張邈。有一天,在張邈府上,韓馥見袁紹派來一個使者,使者對張邈附耳低語。韓馥心中不覺升起了一團疑雲,感到大難臨頭了,于是借口上廁所,用書刀自殺。

袁紹得了冀州,躊躇滿志地問别駕從事沮授說:“如今賊臣作亂,朝廷西遷,我袁家世代受寵,我決心竭盡全力興複漢室。然而,齊桓公如果沒有管仲就不能成為霸主,勾踐沒有範蠡也不能保住越國。我想與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麼妙策?”沮授原任韓馥别駕,頗有謀略,袁紹使居原職。他回答說:“将軍年少入朝,就揚名海内。廢立之際,能發揚忠義;單騎出走,使董卓驚恐。渡河北上,則渤海從命;擁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衆。威聲越過河朔,名望重于天下!如今将軍如首先興軍東讨,可以定青州黃巾;還讨黑山,可以消滅張燕。然後回師北征,平公孫瓒;震懾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擁有黃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攬英雄之才,集合百萬大軍,迎皇上于西京,複宗廟于洛陽。以此号令天下,誅讨未服,誰抵禦得了?”袁紹聽了,非常高興地說:“這正是我的心願啊!”随即加封沮授為奮威将軍,使他監護諸将。袁紹又用田豐為别駕、審配為治中,這兩人比較正直,但在韓馥部下卻郁郁不得志。此外,袁紹還用許攸、逢紀、荀谌等人為謀士。

統一河北

冀州北面有公孫瓒,南面有袁術,這是袁紹的兩個勁敵。袁術雖然是袁紹的弟弟,但兄弟二人向來不和。

初平二年(191年)冬,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借機會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袁術派遣公孫瓒的弟弟公孫越協助孫堅回救陽城,公孫越在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當時,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的公孫瓒怒不可遏地說:“我弟弟的死是袁紹惹出來的。”于是舉兵攻打袁紹。公孫瓒攻勢淩厲,威震河北。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袁紹大驚,為了取悅公孫瓒,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瓒的從弟公孫範為勃海太守,但公孫範一到勃海,卻立即倒戈。

袁紹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瓒,兩軍在界橋南二十裡處交鋒。

公孫瓒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令麹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瓒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沖鋒,踐踏敵陣。麹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孫瓒的騎兵沖到隻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公孫瓒的騎兵射去。公孫瓒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争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瓒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

公孫瓒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麹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瓒的駐營地。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随身隻帶着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裡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瓒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别駕田豐扶着袁紹,要他退入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将頭盔掼在地上,說:“大丈夫甯可沖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瓒的不少騎兵,公孫瓒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稍頃,麹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瓒的騎兵才撤走了。黑山軍首領張燕派部将杜長等為公孫瓒助陣,也被袁紹擊敗,黑山軍與袁氏開始結怨。

初平三年(192年),袁術與袁紹開戰,袁術向公孫瓒求援,公孫瓒令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同時聯合陶謙,用來威逼袁紹,袁紹與曹操合擊,大破袁術、公孫瓒以及陶謙的聯軍。

從初平三年至興平二年(192年—195年),中原局勢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在長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将呂布等密謀殺死了董卓,使萬民額手稱慶。但王允不能妥善處理董卓的部屬,引起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舉兵叛亂。結果王允被殺,呂布東逃。後來,李傕、郭汜發生火并,互相屠殺,而漢獻帝作為一尊偶像,被這些軍閥争來搶去。在兖州,曹操異軍突起。原兖州刺史劉岱死後,兖州地方勢力推舉曹操接任,他采取武裝鎮壓和誘降的兩手,迫使三十萬青州黃巾軍投降。他又與袁紹合作,連破袁術,把袁術擠到淮南。在他東征徐州刺史陶謙時,地方勢力的代表張邈、陳宮背叛他,迎呂布入兖州。曹操經過艱苦的鬥争,才重新奪回了兖州。在幽州,公孫瓒又派兵到龍湊攻打袁紹,結果再次被袁紹打敗,之後就退守幽州,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初平四年(193年),太仆趙岐奉命勸和,袁、公孫雙方宣告休戰。三月,袁紹南下薄落津。這時,魏郡發生兵變,造反的兵士和黑山軍會合後,占領了邺城。當時袁紹部隊正在全軍開慶功宴,聽到這個消息,袁紹的部下們特别是家屬在邺城的,要麼臉色大變,要麼放聲大哭,唯獨袁紹容貌自若,不改平時的風度。整個邺中有十多支黑山軍的部隊。但黑山軍中有一個叛徒陶升,他入邺城後把袁紹和州内官吏家屬保護起來,并把他們送往斥丘。袁紹迸屯斥丘,任陶升為建義中郎将。

六月,袁紹大舉進剿黑山、黃巾軍,先發兵進入朝歌鹿腸山蒼岩谷谷口讨伐于毒,圍攻五天,斬殺于毒及其部衆一萬多人。接着,沿着鹿腸山向北進攻左髭丈八等,将他們全部剿滅。又接連擊滅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黑山、黃巾部隊,屠其屯壁,大肆殺戮,斬首數萬級。

之後聯手呂布,與張燕、四營屠各、雁門烏桓在常山展開大戰,連續打了十幾天,雖然張燕軍多被殺傷,但袁紹軍也很疲憊,于是雙方各自退兵。

東郡太守臧洪因怨恨袁紹不出兵救張超,舉東郡之兵與之對抗,袁紹興兵圍城一年,破東郡,勸降臧洪不得,乃殺之。不久,公孫瓒兼并了劉虞,劉虞舊部鮮于輔等招引烏桓,攻打公孫瓒,袁紹也派麴義出兵,與鮮于輔等合兵,共集中十萬大軍,在鮑丘打敗了公孫瓒,迫使他退保易京。麴義與公孫瓒相持歲餘,軍糧耗盡,士卒饑困,率餘衆數千人退走,公孫瓒趁勢追擊,将其擊破,盡得其辎重。

興平二年(195年)十月,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後面李傕率軍窮追不舍。這時,沮授再次提醒袁紹把漢獻帝這面旗幟搶到手。他說:“将軍生于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并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天子,撫甯百姓。現将軍已經粗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邺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讨不臣。那時,還有誰能抵禦!”沮授的意見遭到郭圖、淳于瓊的反對(但也有史書記載郭圖勸袁紹迎天子),他們說:“漢室衰微已經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興談何容易!況且當前英雄各據州郡,士衆動以萬計,這時就是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時候。如果我們把天子迎到自己身邊,那麼動不動都得上表請示。服從命令就失去權力,不服從就有抗拒诏命的罪名,這不是好辦法。”沮授又苦口婆心地勸告:“迎天子不僅符合道義,而且是符合當前需要的重大決策。如果我們不先下手,一定會有人搶在前頭。取勝在于不失時機,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将軍考慮。”但是袁紹最終沒有采納沮授的意見,以緻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與此同時,曹操卻毫不猶豫地抓住這個機會,當漢獻帝回到故都洛陽,曹操力排衆議,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八月,親自到洛陽朝見獻帝。他借口洛陽殘破不堪,糧食奇缺,把漢獻帝轉移到許昌,在許昌建立新都城,從而把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