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可以寫成哪些字(二可以變成什麼新字)

biang 中華百科 949

本文目錄

  1. 漢字的基本筆畫有哪些
  2. 指事字有哪些
  3. 二簡字有哪些

漢字的基本筆畫有哪些

一、漢字筆畫分類:

1、筆畫:是構成楷體漢字字形的最小單位。筆形是筆畫的形狀。

2、主筆形:是漢字的五種基本筆形:橫(一)豎(丨)撇(丿)點(丶)折()。

3、附筆形:是與主筆形對應的從屬筆形。

4、平筆筆形:是橫、豎、撇、點四種主筆形及其對應的附筆形。

5、折筆筆形:是主筆形折及其對應的附筆形。

二、漢字基本筆畫:

《中文規範輸入法》的基本筆畫包括6個平筆筆形和20個折筆筆形。平筆筆形可歸納為6個,如下表:

折筆筆形可歸納為20個,下表中折筆筆形包含附筆形和可歸納的折筆筆形:

拓展資料:

筆畫(bǐ huà)通常是指組成漢字且不間斷的各種形狀的點和線,如橫(一)、豎(丨)、撇(丿)、點(丶)、折(乛)等,它是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連筆單位。筆畫有時也指筆畫數,如字書前有漢字筆畫索引。 [1]表示這兩種意思時“筆畫”亦可作“筆劃”,但目下規範作“筆畫”。此外,筆畫還指用筆繪制的圖畫,此義項一般用在古籍中,現時人們不常用或不用。

傳統的漢字基本筆畫有八種,即“點(丶)、橫(一)、豎(丨)、撇(丿)、捺(乀)、提、折(乛)、鈎(亅)”,又稱“永字八法”。1965年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和1988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規定了5類基本筆畫:橫類、豎類、撇類、點類、折類。

漢字的字體分手寫體和印刷體兩種。手寫體是指文字的手寫形式,它靈活多樣,易于表現個人風格,現代漢字手寫體主要有楷書、草書、行書等三種。手寫體的漢字筆形因書寫時使用硬軟筆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使用硬筆書寫的豎筆類筆形,用軟筆(如毛筆)書寫時還可分為短豎、長豎、懸針豎和垂露豎等筆形。

印刷體是指文字的印刷形式,現代漢字印刷體主要有宋體、仿宋體、楷體、黑體四種,其中宋體和楷體是最常用的印刷體。在漢字字形整理之前,印刷宋體和印刷楷體的筆形、筆勢差異較大,如印刷楷體的“即”,為了使印刷宋體與印刷楷體的字形盡可能趨于一緻,原則上使印刷宋體向印刷楷體靠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今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1965年1月30日發布《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規範了印刷通用漢字字形。

通常所說的筆畫是以印刷體的主流字體(宋體、楷體等)作為分析對象的,現代漢字筆畫的分類方法一般有兩種:粗略的分類法把筆畫分為八類(永字八法)或五類(劄字法);細緻的分類法把筆畫分為基本筆畫和派生筆畫(複合筆畫)兩大類。書寫時,筆畫的方向自始至終沒有變化的稱為基本筆畫(即平筆),筆畫方向發生變化的稱為派生筆畫(複合筆畫,即折筆)。

筆畫是漢字書寫時不間斷地一次連續寫成的一個線條,它是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細緻的分類法把筆畫分為基本筆畫和派生筆畫(複合筆畫)兩大類。書寫時,筆畫的方向自始至終沒有變化的稱為基本筆畫(即平筆),筆畫方向發生變化的稱為派生筆畫(複合筆畫,即折筆)。目前比較廣泛地被學術界接受的,是張靜賢從《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6196個字中總結出來的。

分6種基本筆畫(即平筆)和25種派生筆畫(即折筆)。6種基本筆畫包括:橫(一)、豎(丨)、撇(丿)、點(丶)、捺(㇏)、提(㇀),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語委發布的《GB13000.1字符集漢字折筆規範》也列出了印刷宋體的25種派生筆畫(折筆):

橫折(𠃍)、橫撇(㇇)、橫鈎(乛)、橫折鈎(𠃌)、橫折提(㇊)、橫折彎(㇍)、橫折折(㇅)、橫斜鈎(⺄)、橫折彎鈎(㇈)、橫撇彎鈎(㇌)、橫折折撇(㇋)、橫折折折鈎(𠄎)、橫折折折(㇎)、豎提(𠄌)、豎折(𠃊)、豎鈎(亅)、豎彎(㇄)、豎彎鈎(乚)、豎折撇(ㄣ)、豎折折(𠃑)、豎折折鈎(㇉)、撇點(𡿨)、撇折(𠃋)、斜鈎(㇂)、彎鈎(㇁)。印刷楷體漢字除了這25種折筆筆形外還有一種折筆筆形“㇃”(俗稱“卧鈎”)。 [7-8]認識筆畫的形狀,會計算筆畫的數目,有助于指導書寫和查檢字典。

按楷書标準,漢字有橫(一)、豎(丨)、撇(丿)、點(丶)、折(𠃍)五種主筆形,其中橫豎撇點可細分為九種。

注:有時也把橫斜鈎(⺄)歸類到橫折彎鈎(㇈、乙),豎折折(𠃑)歸類到豎折撇(ㄣ),橫折折(㇅)歸類到橫折彎(㇍),卧鈎(㇃)歸類到斜鈎(㇂)。

除了上面所說的32種筆畫外,還有一些僅用于個别漢字的筆畫。如∶筆畫“乁(橫捺)”用于“乁、亪”等中,筆畫“㇣(圈)”用于“〇、㪳、㔔、㫈”等中,筆畫“撇橫斜彎鈎”用于“𠃉(yà,燕子)”等,筆畫“㇢(撇鈎)”用于“乄”等。

指事字有哪些

指事字有:一、二、三、四、上、下、刃、甘等。

解析:一、二、三、四、上、下純象征性符号構成的指事字;刃、甘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提示性符号構成的。“刃”在“刀”加一點,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點,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

指事字是一種抽象的造字法,也就是當沒有、或不方便用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号來表示。大多數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号。

指事字重在用抽象符号進行提示,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表意的标志;象形字重在象原物之形,是照葫蘆畫瓢。指事屬于“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

擴展資料:

指事字分為以下幾種:

1、獨體指事

凡是獨體的文字,在形體上沒有經過後來的增減或變更,用來表示抽象事類的叫作獨體指事,也就是指事正例。這類獨體的文,通常都是以線條符号來指明抽象事物的意象。獨體指事字例:上、一、二、下、│、ㄔ、ㄐ、爻。

2、合體指事

當已有的文字形象或符号不足以表達抽象概念時,就在這成文的形象上,加些點畫以引出概念的方法,亦即以一個文為主體,附加不成文的符号,二者相合而成的文字,叫做合體指事。合體指事字例:元、示、屯、牟、牽。

3、變體指事

為了要表達抽象的意念,往往把一個成文的形象加以變化或減省一個成文形象的部分筆劃,透過這種變化,使人領悟到另一層相關的概念。這種變易,通常是指位置上的變易,如有的左右相反,有的上下相倒。變體指事字例:ㄩ、乏、廷、逆、世、臣、幻、夏、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指事字

二簡字有哪些

“二簡字”,是我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試行的一種不規範的漢字簡化書寫形式,其最大特點是簡化手段盲目粗暴,以緻缺乏甚至毫無規範漢字應具有的表意文字性質,對我國的漢字文化産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二簡字”最早在1975年頒布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提出,對248個字根進行了“二次簡化”,并在1977年12月21日的《人民日報》中首次試用。但試行沒多久,便由于使用上的混亂以及當時“文革”結束後的政治氛圍影響而逐步停止使用,至1986年完全廢除,共推行了9年。

現今“二簡字”仍然被一些“60後”“70後”群體用作漢字的不标準書寫形式;而“80後”“90後”等較年輕人群由于其學生時代“二簡字”已被廢止,在閱讀以“二簡字”書寫的文本時,往往表示“看不懂”。

二簡草案分為兩個表,第一表收錄了248個簡化字,推出後直接實行;第二表收錄了605個簡化字,推出後僅供讨論,沒有直接實行。

由于這個方案把一些不應該簡化的字簡化了,又把一些應該簡化的沒有簡化,社會上使用"二簡字"有些混亂。當時學者認為:相比第一次簡化的漢字,二簡草案大多采取了通行于一種行業、一個地區的新簡化字,約未全定,俗未全成,造成了二簡字不能被人民所接受。并且當時人們認為漢字是為工農兵服務的,知識分子是"臭老九",所以簡化漢字時并沒有征求知識分子的意見,事實上不能算是"通過"。

由于70年代中國政府對"二簡字"發布和宣傳的力度較強,并且在當時已經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包括媒體和報刊都使用"二簡字",加上"二簡字"筆畫少,書寫簡單,易于流行,在當時社會上已經非常廣泛。而且,在一些地方"二簡字"已經成為教學用字,因此給一部分學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些原因都造成了部分"二簡字"仍殘留在社會裡。然而,由于"二簡字"簡化得厲害,難以辨認,當現在的人們閱讀回二簡試行時期的報刊資料,往往亦滿腦疑惑。

同時,因為"二簡字"對漢字原來筆畫和構成部分,做了很大幅度的減省,使人們認為可以以相同的方式書寫漢字,民間自造、亂造簡化字的風氣又再度盛行起來。這亦是"二簡字"帶來的不良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頒布,從法律上禁止了錯别字、異體字、"二簡字"和繁體字的不正當應用。由于曾經在社會上"二簡字"通行了一段時間,而且簡單易寫,廢止後的"二簡字"有時會出現在非公開的需要快速書寫的文本如筆記、病曆等,在公共場所的出現也影響着社會生活,市場、商場甚至路牌等重要場所都有出現二簡字。比如:市場中"雞蛋"經常被寫作"雞旦",公共場所"停車"被寫作"仃車","人們"寫成"人イ","安"寫作"あ","遷徙"寫作"辷る"。媒體在推廣漢語的節目中都以此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