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杜甫是怎麼死的
杜甫的死因,文學、史學存在五種觀點:
一、賜死
此說最早出自于托名唐朝李觀的《杜拾遺補遺》。這種說法自提出後,後來曆朝曆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問題,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賜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寶應元年(762年)。
二、病死說
關于杜甫的死,莫砺鋒、童強在《杜甫傳》一書中寫道:“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陽的舟中。當時杜甫攜帶家人回衡州,路經湖南,因貧寒交迫遂落下病根,後乘船沿江而下,在船上經曆了兩季更替,因此加重”。
三、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饑餓有着斬不斷的聯系,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一說是連續餓了5天)。任耒陽縣令的聶某,聽聞杜大詩人的窘況,立刻讓人送來了酒肉。但是,就是這頓酒肉,讓杜甫丢掉了老命。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https://pic.rmb.bdstatic.com/f7e3d278761d2a2618aef81f3459084c.jpg
四、自沉于水而死
此說源于僞托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象。
五、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先生據此認為是因熱天吃了腐肉,食物中毒而亡。
杜甫怎麼死的
杜甫是因為好長時間沒有吃飯得了病,他的朋友給了他一些牛肉,喝了酒後中毒而死的。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曆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經曆介紹
杜甫少年時期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熏陶,這對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他五六歲時在河南郾城看過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後在洛陽尚善坊的岐王李範宅裡,遵化裡玄宗寵臣崔滌堂前,聽過李龜年的歌聲。
在洛陽北邙山頂玄元皇帝廟裡欣賞過畫聖吳道子畫的五聖尊容、千官行列,這在他以後的詩歌創作中都有所反映。當時社會名流崔尚、魏啟心看到他習作的詞賦,誇獎他有班固、揚雄之風,還有李邕、王翰這樣的長輩也屈尊來訪問他。
杜甫是怎麼死
問題一:杜甫怎麼死的、在什麼地方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陽,出生于鞏縣(在今河南省),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後世稱他為“詩聖”,稱他的詩歌為“詩史”。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盡管宦海沉浮、颠沛一生,但卻始終保持着年輕時的狂傲。他用詩歌去呐喊國運與民生,赢得了萬世稱頌。那麼,杜甫究竟是怎麼死的?
多少年來,杜甫給後人留下的最大疑惑就是他的死因。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而且各執一詞,發人深思。
一、病死說
翻閱莫砺鋒、童強著《杜甫傳》,關于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嶽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頁)。
二、溺死說
據唐朝李觀的《杜拾遺補遺》記載:“江水暴漲,(杜甫)為驚湍漂沒,其屍不知落于何處。”把杜甫之死歸因為落水淹死。這種法自提出後,後來曆朝曆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說源于僞托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在他晚年的封筆之作《李白與杜甫》一書中指出:杜甫嗜酒和死于牛肉白酒。【據他考證,是這一次牛(肉)(白)酒吃得太多,再加上天氣有點熱,才導緻杜甫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據唐人鄭處誨的《明皇雜錄》記載:杜甫“大水速至,涉旬不得食”……“令(聶縣令)嘗饋牛炙白酒,(杜)甫飲過多,一夕而卒。”也就是說,他認為杜甫死于暴飲暴食。後來的《新唐書》和《舊唐史》等正史都持此說。
此說較為可信。杜甫的死和饑餓有着斬不斷的聯系,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暴飲暴食導緻消化不良而死。
應該說,以上關于杜甫的死因都有了明确的解釋,史料也是比較詳實的,也言之成理,證之有據,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切謎團都有待于新的史料發掘來解開。
如果答案對你有幫助,真誠希望您的采納和好評哦!!
祝:學習進步哦!!
*^_^**^_^*
問題二:杜甫的死因究竟為何?死在何處?我更偏向于吃牛肉撐死這一說法,好像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給姐姐帶去一個豬頭,你想那年代,人們肚子裡不是野菜就是樹皮,哪裡受得了這麼油膩的東西,結果他姐夫吃了以後就死了。杜甫晚年窮苦潦倒,實在令人歎惜。
問題三:杜甫是怎麼死的,在哪裡死的,葬在哪? 100分唐代大詩人杜甫究竟死於何因,研究者們的意見很不一緻.自唐中葉以來,關於杜甫死因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一是"溺死",一是"病死".
據《舊唐書・杜甫傳》載:"永泰二年(當作大曆五年,即770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耒陽,時年五十九."《新唐書》本傳的記載也大體相同:"大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沉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看來,杜甫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這種說法是有着傳統的權威性的.但是,牛肉白酒究竟是怎樣緻死的呢?這個問題又引起了人們的不同解釋.早在兩唐書之前的唐人鄧處海在《明皇雜錄》中就有過這樣的記載:"杜甫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令嘗饋牛炙白酒.後漂寓湘潭間,羁旅憔悴於衡州耒陽縣,頗為令長所厭.甫投詩於宰,宰遂緻牛炙白酒以遺甫,甫飲過多,一夕而卒."看得出,兩唐書均采此說,隻不過沒有清楚述明牛肉白酒是怎樣緻之於死地的罷了.而鄧處誨則說得明白:杜甫是吃得過多,脹饫而死的.後來研究杜甫的人,有同意鄧說的,有反對鄧說的.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對於杜甫的死因作過專門的論述,他認為杜甫的确是死於牛肉白酒,不過不是"饫死",而是由於中毒.郭老的分析看起來是比較科學的:杜甫阻水耒陽的時候,正值暑天,聶令送來牛肉白酒,杜甫一次沒有吃完,剩下的由於冷藏的不好而腐敗了.腐肉是有毒的,特别是在腐敗後24至28小時毒性最烈,能使人神經麻痹、心髒惡化而緻死.再加上杜甫年老病多,又有白酒加速毒素在血液中循環,因此吃腐肉白酒中毒而亡是很有可能的.
至於溺死一說,最早見於唐人李觀的《杜詩補遺》.這部書裡有這樣一段話:"甫往耒陽,聶令不禮.一日,過江上州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漲,為驚湍漂沒,其屍不知落於何處.洎玄宗還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聶令乃積空土於江上,曰:“子美為牛肉白酒脹饫而死,葬於此矣!”"對於這種說法,衆多的人認為純屬無稽之談,後世有王得臣、黃鶴、鄧昂、錢謙益、仇兆鳌諸家紛紛為之辨誣.的确,人們的指責是有道理的,因為玄宗死於寶應元年(762年),他怎能在大曆五年(770年)思念子美呢?雖然如此,也有人想象出杜甫是與屈原一樣懷沙自沉了.因為這樣正好"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了.不過,這一想象沒有絲毫根據,也就不值得深究.
較多的研究者還是堅持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觀點,他們對於有關杜甫死因的種種不同記載和傳說,都作了一番詳細的頗為合乎情理的解釋.
大曆五年(770年)四月,湖南兵馬使臧d夜間放火作亂,殺死湖南觀察使兼潭州刺史崔.這時,在潭州貧病交加的杜甫倉皇攜家眷出逃,準備溯郴水往依在郴州任上的舅氏崔偉.不意行至耒陽縣境的方田驿時,突然遇上江水大漲,不能行舟,隻得泊於方田.杜甫在這裡五六天得不到食物,耒陽縣令聶氏聞訊,立即着人送去豐厚食物,并且來書相邀.杜甫作詩感謝,詩題雲:"聶耒陽以仆阻水,書緻酒肉,療饑荒江,詩得代懷,興盡本韻,至縣呈聶今."後因水勢不退,詩不能緻聶令,隻好回頭下衡州去了.大水退後,聶令派人在江上尋找杜甫,不見蹤迹,即斷定杜甫葬身大水,遂建一衣冠墓於耒陽縣北,以紀念這位聞名於世的詩人,後來因為有了《明皇雜錄》、《杜甫補遺》、新舊《唐書》的記載,所以産生......>>
問題四:杜甫和杜甫兒子是怎麼死的?杜甫死因一半餓死一半撐死是撐死的!因為杜甫自命清高,雖然家裡很窮,卻不願接受别人的施舍,他兒子常長餓肚子。有一天他外出不在,有鄰居他兒子可憐,便拿了很多吃的給他,他吃得太多,被撐死了!兒是被活活餓死的,有詩為證:“入門聞号啕,幼子餓已卒。吾甯舍一哀,裡巷亦嗚咽。”全詩如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作者:杜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1。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1。居然成C落,白首甘契闊3。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觊豁4。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内熱5。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6。非無江海志,潇灑送日月7。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8。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9。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10。顧惟蝼蟻輩,但自求其穴11。胡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12?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幹谒13。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14!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15。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16。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天衢陰峥嵘,客子中夜發17。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淩晨過骊山,禦榻在18。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19。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20。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21。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22。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23。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阙。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24。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25?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26。況聞内金盤,盡在衛霍室27。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28。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29。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怅難再述30。北轅就泾渭,官渡又政轍31。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兀32。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32。河粱幸末坼,枝撐聲O@ 34。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35。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36。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37。入門聞号啕,幼子餓已卒。吾甯舍一哀,裡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緻夭折。豈知秋禾登,貧窭有倉卒38?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39。撫迹猶酸辛,平人固騷屑40。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戌卒41。憂端齊終南,苟床豢啥42。
問題五:杜甫怎樣死的?于杜甫死因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二是“溺死”,三是“病死”。杜甫是病死舟中,還是死于牛肉白酒或者葬身淋水,尚不能最後定論,有待研究者作進一步的探讨。
牛肉白酒是怎樣緻死的呢?這個問題又引起了人們的不同解釋。早在兩唐書之前的唐人鄧處誨在<頂>中就有過這樣的記載:“甫投詩于宰,宰遂緻牛炙白酒以遺甫,甫飲過多,一夕而。”看得出,兩唐書均采此說,隻不過沒有清楚述明牛肉白酒是怎樣緻之于死地的罷了。而鄧處誨則說得明白:杜甫是吃得太多,脹而死的。後來研究杜甫的人,有同意鄧受的,也有反
對他說的。郭沫若在>一書中,認為杜甫的确是死于牛肉白酒,不過不是“死”,而是中毒。
至于溺死一說,最早見于唐人李觀的>。這部書裡有這麼一句話:“是夕江水暴漲,為驚漂沒,其屍不知落于何處。”對于這種說法,衆多的人認為純屬無稽之談,後談世有諸家紛紛為之辨誣。雖然如此,也有人想象出杜甫是與屈原一樣懷沙自沉了。因為這樣正好“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了。不過這一想象沒有絲毫根據,也
就不值得深究。
較多的研究者還是堅持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觀點,他們對于有關杜甫死因的種種不同記載和傳說,都作了一番合乎情理的解釋。
大曆五年四月,在潭州貧病交加的杜甫當時倉皇攜家眷出逃,不料突然遇上江水大漲,不能行舟,隻得泊于方田。杜甫在這裡五六天得不到食物。大水退後令派人在江上尋找杜甫,不見蹤影,即斷定杜甫葬身大水。後來因為有了>,>,新舊>的記載,所以産生了杜甫牛肉白酒而死,溺死等傳說.
問題六:詩聖杜甫是怎麼死的? 768年(唐大曆三年)冬,攜妻兒乘船離川至嶽陽。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長沙)。770年(唐大曆五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d舉兵為亂。為避戰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轉船頭返長沙居江閣。暮秋思歸故裡,孤舟入洞庭。因重疾複發,費資用盡,隻得溯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投友求醫。不幸病逝于縣治寓所,葬于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孫嗣業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脈相傳。
問題七:杜甫怎麼死的我上百度百科查了一下。。。居然有五種說法。。。。
一、病死說
翻閱莫砺鋒、童強著《杜甫傳》,關于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嶽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頁)。
二、溺死
此說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觀的名義寫的《杜拾遺補遺》。這種說李白和杜甫
法自提出後,後來曆朝曆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傷”,唐玄宗死于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麼能又在770年賜死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說源于僞托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的這種說法同樣具有猜測性,幾乎沒有文獻作為依據純屬于個人的文學創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說較為可信。杜甫的死和饑餓有着斬不斷的聯系,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
道底怎麼死的。。。還有待考證。。
問題八:杜甫到底是怎麼死的杜甫的死因是個謎。其詭疑懸疑的程度,不亞于詩仙李白
《舊唐書》、《新唐書》本傳都說,杜甫是因為吃了太多牛肉、飲了太多白酒而亡。其時杜甫人在耒陽,遇見洪水,多日沒有進食,後來縣令以烤肉、白酒款待,杜甫大醉,當晚就挂了!
然根據元稹所撰的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殡嶽陽,享年五十九。」等語看來,杜甫又彷佛是衰老而死的。除此,也有人說杜甫是溺死的。(溺死這部份尚缺相關數據證明)
照理說新、舊唐書對杜甫之死的記載,可信度應該很高。不過曾有日本學者指出由于新舊唐書中的這部份叙述,皆采用唐《明皇雜錄》一書的講法,而《明皇雜錄》又多虛構故事,因此新、舊唐書關于杜甫之死記載的真實性,值得商榷。
大陸學者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文,說到杜甫之死的時候,是傾向杜甫因食物而亡一說的。郭沫若極富技巧地推論∶吃肉、飲酒為啥會要了杜甫的命呢?因為,杜甫吃的正是腐肉啊!吃腐肉,不中毒而死才怪
杜甫的死因曆來意見不一。《舊唐書・杜甫傳》:“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新唐書》本傳記載:“...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對于杜甫的死因作過專門的論述,他認為杜甫确是死于牛肉白酒,但不是“饫死”,而是中毒。
根據唐人鄭處誨的《明皇雜錄》,說杜甫死于牛肉白酒。大曆五年(公元770)夏天,杜甫因避兵亂到衡州。中途到了耒陽,恰遇大水,船隻好泊在方田驿。因無食物,挨餓了十天左右。耒陽縣令聶某得知後,送來了牛肉白酒。杜甫吃得過多,就在一個晚上死了。根據郭沫若先生的考證,說聶縣令所送的牛肉一定很多,杜甫一次沒有吃完。時在暑天,冷藏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杜甫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
《讀者》有一篇文章說,國内有個杜甫研究專家在國際上擁有一項獨一無二的研究成果,他用了19年時間研究證明杜甫是吃牛肉死的,因此成為權威。
(到底是“是”還是“不是”,沒有《讀者》,這裡不知道對不對)
在草堂影壁前,總統和夫人像其他遊客一樣也在此合影留念。之後來到“大雅堂”,希拉克在杜甫和李白相伴暢遊的雕塑前長久伫立。喜讀唐詩、對唐代文化研究很深的希拉克推崇李白杜甫,甚至還寫過介紹李白的文章。他與導遊姚菲探讨起杜甫的死因,總統說他從書上看到杜甫是吃牛肉喝酒緻死的,姚菲委婉地糾正說,現在權威專家認為杜甫是死于消渴症(糖尿病)。總統開心地笑了,說自己又學到了一些知識。
請采納~
問題九:杜甫是怎麼死的病死
問題十:李白杜甫是怎麼死的?李白之死,曆來衆說紛纭,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U謀反作亂有着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縱觀李白的三種死法,筆者比較相信《舊唐書》之說。理由有三:其一是因為它是後人修的正史,如果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記載的。其二是因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年老力衰,因飲酒過度而亡,讓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當塗,是因為李白一生對宣城情有獨鐘,他的詩中多次提及。而他對宣城的偏愛,隻是因為他仰慕有加的謝眺曾在此為官。
李白族叔、當塗令李陽冰《草堂集序》曰:“陽冰試弦歌于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挂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志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去李白殁時二十九年,作于唐德宗貞元六年(791)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诏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于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将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将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叙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觞”。《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顔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這樣,學人自然将李白的死因與醉酒緻命聯系起來,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雲:“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緻疾緻命的,就連升天的靈魂都帶着醉意。
現世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遊金陵,往來于宣供、曆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緻命,最終死于當塗。
李白是怎樣死的?曆史上早有病死、醉死、溺死之說。考之正史,《舊唐書》說他“以飲酒過度而死。”《新唐書》隻說其死,未言他到底是怎樣死的。參之文集墓志,李陽冰僅說“公又疾亟”,未言其死。李華隻說他“賦臨終歌而卒”,亦未言他因何而死。範傳正始說他“盤桓利居,竟卒于此”,是說他死于當塗。劉全白則說他“偶遊至此,遂以疾終”,顯指他死于采石。稽之筆記歌詠,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說:“李白着宮錦袍,遊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見王琦《年譜》)。始有李白狂醉捉月而死的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