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動物界之謎有哪些
動物是人類親密的夥伴,是自然界的主角。迄今為止,人們已發現7200多萬種動物。從海洋到天空,從平原到沙漠……到處都有動物的蹤迹。各種各樣的動物給我們生存的世界帶來了盎然生機,卻也留下了許許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鲨魚為什麼不得癌症?蝴蝶為什麼要集體遷飛?為什麼龜很長壽?為什麼海豚非常聰明?……
為了幫助廣大少年兒童更好地探索動物世界的種種謎團,我們精心編撰了本書。本書分為水族動物迷宮,昆蟲世界奇事,兩栖、爬行之謎,鳥類王國秘聞,哺乳動物疑團,史前動物尋蹤等六部分,以探索的眼光和全新的視角,運用準确、生動的文字,配以精美、珍貴的圖片,帶領少年兒童了解動物們匪夷所思的生活習性以及鮮為人知的驚人内幕,使少年兒童能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之餘,增長見識。另外,在每一個“謎”中,我們還設置了兩個重要問題,作為閱讀提示。小資料的點綴,更為本書增添了趣味性和可讀性。
我們希望本書能使廣大少年兒童對紛繁複雜的動物世界有更深的認識,讓這些未解之謎幫助大家拓展視野,開啟心智,在思考和探索中茁壯成長。
原始森林反常的動物謎團是什麼
神農架裡的野人之謎,仍然缺乏足夠的證據來證明。同樣,神農架的白化動物之謎也一直困擾着研究者。
白熊是在神農架被發現的第一種白色動物。1954年,神農架的一位藥農上山采藥,偶然在密林中發現了一個熊窩,裡面有一隻小白熊。他當時也非常奇怪,從來沒有見過純白色的熊。23年後,人們再次發現了白熊,它毛色純白,性情溫馴,頭部比較大,兩個耳朵豎立着,從外貌特征看,非常像大熊貓,隻是嘴部比較突出。白熊對人非常友好,喜歡接近人,并且感情非常豐富,高興時會直立起來手舞足蹈,安靜時就閉目養神。專家稱,白熊一般行蹤不定,長期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的箭竹叢中,以食野果、竹筍和箭竹葉為主。現在,白熊已經成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不得随意捕措。
除白熊之外,神農架還多次發現白蛇。這些白蛇通體潔白,有的還有花紋,人們還發現它們喜歡與青蛇結伴而行,白青的顔色也是相得益彰,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白蛇傳》的故事。神農架的原始森林裡面生活着各種野生動物,獨具特色的白化動物除了白熊、白蛇外,人們還發現了白猴、白喜鵲、白蛤蟆等多個物種,這些發現也讓動物學家們驚歎大自然的神奇和神農架的神秘。
除了白化動物之外,這裡的大熊貓也有奇特之處。它們一改吃竹子的特性,成了食肉的動物,而且它的食物是羊。以前當地的人們看到大熊描走過村子都不會太留意,但是,有一次村民居然發現在自己的羊圈裡,一隻大熊貓抱着一隻被咬死的羊呼呼大睡。人們沒辦法,隻能轟走了大熊貓,加強了防範。
活化石有哪些
有些動、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質時期,不僅種類多,分布廣,而且還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時期後,幾乎絕迹,隻有極少數種能生存下來,其殘存于現代個别地區的這類孑遺生物,稱為“活化石”。如裸子植物水杉,在中生代時廣布歐亞與北美,至新生代逐漸南移,極為繁盛。但在冰期中全部滅絕,僅有1種尚存在中國湖北省西部和四川省萬縣極小區域。直至1948年,才由胡先骕和鄭萬鈞正式命名為“水杉”。又如總鳍魚類,始見于泥盆紀,很長時間認為它在白垩紀末已絕滅,但1938年在非洲東南部海中,首次發現殘存的總鳍魚類矛尾魚,是世界聞名的1種活化石。我國現在的裸子植物銀杏、水松和哺乳動物大熊貓等,均被世界公認為珍貴的活化石。另一些在地史時期,曾廣泛分布而長期生存至今的動物,如腕足類的海豆牙等,也是活化石,但它們不是孑遺生物。總之,孑遺生物一定是“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遺生物。
在中國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鲟等
1、大熊貓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迹的大熊貓,隻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熊貓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
2、中華鲟
又稱鳇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于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闆五行。
中華鲟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曆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中華鲟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鲟栖息于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裡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遊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3.鲎
鲎(音讀“後”)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曆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它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被稱為活化石。人們曾發現了距今5億年前的鲎化後,它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可是親戚呢。有人也稱它為馬蹄蟹,其實它與蟹沒有關系,倒是跟蠍、蜘蛛有親緣。鲎是節肢動物肢口綱劍尾目動物,現存有3屬4種,分布在美洲和亞洲部分沿海中。中國長江口以南東、南海沿岸、廣西沿海等地有它們的身影。鲎随着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隻有鲎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稱。
鲎的身體分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頭胸部,然後是分節的腹部,再下邊是一根長長的尖尾刺。它的頭胸部側面有一對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幹個小眼睛組成。人們發現鲎的複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應用于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它們也有一對鉗子,稱為螯肢,是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用的。它們可以背朝下遊泳,但一般喜歡鑽進泥沙中并在泥裡爬行。鲎生長得不算快,它們須要脫16次皮,經過9到12年的時間才達到成熟。人類一直就将鲎當作食物,它們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們的血液中含銅量過高,所以多食會中毒。鲎的血液可用作醫用試劑。
鲎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試劑”,可以準确、快速地檢測人體内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緻病;在制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每當春夏季鲎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鲎常馱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鲎,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鲎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4.鴨嘴獸
鴨嘴獸是卵生哺乳類動物,鴨嘴獸科。嘴扁平突出,狀似鴨嘴,身披獸毛,故名。腳五趾有蹼。象鳥一樣生蛋,又象哺乳類動物一樣給幼子喂奶,但母體沒有乳頭,隻有分泌乳腺的小孔,幼仔從母體腹面濡濕的毛上舐食乳汁,鴨嘴獸能潛泳,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取食時潛入水底,用嘴探索泥裡的貝類、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産于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栖息于半水半陸環境。由于澳大利亞大約在兩億年以前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自然條件單一,動物演化緩慢,鴨嘴獸是至今還保存着古老低級特征的一種動物,成為澳大利亞獨有的珍奇動物。這對研究動物進化及地理分布有重要意義。
鴨嘴獸是現存的而又古老的哺乳動物。它雖不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但在動物進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鴨嘴獸體表有毛,用乳汁哺育後代,具有哺乳動物的特征;鴨嘴獸的繁殖方式是卵生,又像爬行動物。因此,它可以作為哺乳動物是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證據之一,被稱為動物界的活化石
5.鹦鹉螺
古老的頭足類動物——鹦鹉螺(圖)
2006-3-28閱讀次數:1317次
鹦鹉螺的身體左右對稱,背上生有一個與冠螺、蝸牛等腹足類動物相似的,可以把身體完全保護起來的石灰質貝殼。貝殼很大,直徑可達20厘米,殼口長8厘米左右,不過不是左右卷曲,而是沿一個平面從背面向腹面卷曲,略呈螺旋形,沒有螺頂。貝殼的色彩也很美麗,外表較光滑,呈灰白色或淡黃褐色,間雜有15—30條橙紅色、褐紅色或褐黃色的波狀橫紋,銀白色的珍珠層很厚,内面有極為美麗的珍珠光澤,真是一件天然的藝術品。
鹦鹉螺的臍孔或開或閉。殼内從殼中心到殼口,由一道道的弧形隔膜分隔成很多個殼室,其數目随鹦鹉螺的生長而增加。最後的一個殼室體積最大,它的軀體居于其中,所以叫做“住室”,其他空着的殼室共有30多個,體積較小,可貯存空氣,叫做“氣室”。每個隔膜中央有小孔,由串管将各殼室聯系在一起。氣室中空氣的調節,能使它在海中漂浮,其作用同烏賊的“海螵蛸”極為相似。最新的研究則認為鹦鹉螺是通過串管的局部滲透作用,緩慢地排出殼室中的液體,使身體的重量減輕而上浮,随後,周圍的壓力又将海水壓回殼室,使身體的重量增加而下沉,就像一個小型的潛水艇。
鹦鹉螺的分布範圍較窄,僅生活在熱帶海洋中,主要分布于東起薩摩亞群島,西至加裡曼丹島,北從菲律賓群島的仁牙因灣,南達澳大利亞的悉尼之間的西南太平洋之中。我國僅在台灣、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海域發現過随流飄蕩的空殼,尚未采到活體。
鹦鹉螺是現存最古老、最低等的頭足類動物,頭足類在古生代志留紀地層中種類特别繁榮,多達3500餘種,它們都有着不同形狀的貝殼,但絕大多數種類都已經絕滅了,生存至今的隻有鹦鹉螺、大臍鹦鹉螺和闊臍鹦鹉螺等3種,所以稱之為“活化石”,是研究動物進化和古生态學、古氣候學的重要材料。因此,我國将鹦鹉螺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
1938年12月12日,在南非小鎮東倫敦海港的一條漁船上,一位在當地博物館工作的年輕女孩拉蒂邁仔細地挑揀着海洋生物标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個上世紀生物學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海洋探險故事拉開了序幕。
讓拉蒂邁小姐興奮的是一條全身閃耀着逼人藍光的怪魚。與所有現存的魚類不同,這條魚身上覆蓋着堅硬的鱗片,其肉質肢體狀的魚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
拉蒂邁把魚運回了博物館,請人鑒定,可誰都不認識,博物館客座魚類學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聖誕節前夕的南非天氣炎熱、潮濕,魚身美麗的藍色開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這條大約1.5米長的怪魚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鎮上隻有太平間和食物冷凍庫具有足以容納這條大魚的冷藏設備。拉蒂邁請求幫助都遭到了婉言拒絕,無奈之下找到了少許福爾馬林用報紙浸濕後包裹魚身,以延緩魚體的變質。
12天之後,拉蒂邁的信終于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過拉蒂邁所畫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認出,這是一類生活在遠古時代的魚——空棘魚,它們在大約六千五百萬前就同恐龍一起滅絕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僅限于留在岩石上的片斷記錄。史密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立即拍電報給拉蒂邁,讓她精心保管标本。但史密斯擔心的最壞情況還是已經發生了。藍色的怪魚已成為一具剝制标本,隻保留下來皮膚和内部骨骼,而内部器官與組織都作為垃圾傾倒到印度洋中去了。
拉蒂邁小姐繪制的第一條拉蒂邁魚草圖。憑借這張圖,史密斯判定空棘魚“起死回生”了。
這條魚後來被命名為拉蒂邁魚。空棘魚“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瀾,英國《自然》雜志在報道這一發現時,開篇用了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的一句話“非洲總是可以發現新東西”。
第一條拉蒂邁魚是在南非查郎那河河口外捕獲的,當地水深約70米。為了尋找第二條拉蒂邁魚,史密斯夫婦花費了整整14年時間,走訪了非洲東海岸所有的小漁村,并四處懸賞。1952年,又是一個聖誕節前夕,拉蒂邁魚在科摩羅群島終于再次現身。為了盡快獲得這條魚,史密斯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南非總理,動用軍用直升飛機,最後還差點引起南非與法國間的糾紛,因為科摩羅當時是法國殖民地。以後在科摩羅海域又有近兩百條被捕獲。1997年在距科摩羅有半個地球遠的印度尼西亞,拉蒂邁魚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國青年爾德曼偶然發現,拉蒂邁魚的地理分布也成為新的需要解答的謎團。
拉帝邁魚為何被稱為“活化石”:
大約4.1-3.8億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是在水中漫遊的肉鳍魚類。包括人類在内的四足動物就是從這類魚中演化而來的。肉鳍魚類跟形态各異、種屬繁多的輻鳍魚類同屬于硬骨魚綱中兩個獨立的亞綱。肉鳍魚類雖然直接關系到四足動物的起源,然而現生種類卻非常有限。在拉蒂邁魚被發現之前,我們隻知道3種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魚,其他資料都來自化石記錄。空棘魚是肉鳍魚類中非常保守的一個支系,在演化的曆史長河中,它們的體形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也是史密斯根據一張草圖就能辨認出拉蒂邁魚是空棘魚,并稱它為“活化石”的原因。
海洋中的“活化石”動物
自從海洋誕生以來,在煙波浩渺的海洋裡就栖息着千萬種海洋動物。有許多海洋動物由于地球環境的變化或經海陸變遷而絕滅成為了“化石”也有一類海洋動物在古海洋裡出現過,後來失蹤了,長期沒被人們發現,人們誤以為他們已經在地球上絕滅了,但後來又被人們發現了,人們把這些動物稱為“活化石”動物。另有一類動物,他們适應環境能力很強,在古海洋裡就有了,時至今日卻沒有多大變化,仍保持原樣,故人們也把該類動物稱之為“活化石”動物。
如節肢動物門的三葉蟲,大約在6億年以前的寒武紀,在海洋中大量繁衍了大約1.6億年,此後,從古至今地球上從來就沒有找到其蹤迹這是人所皆知的已絕滅的“化石”動物。
一種隸屬棘皮動物們的身體像花一樣的海百合,在3.4億年以前的古海洋裡搖曳生姿,後來不見了,人們以為這種動物已絕滅了,然而在1873年人們發現了一個活标本,之後相繼發現,因此海百合被稱之為“活化石”動物。
又如丹麥人的"铠甲蝦"号海洋調查船在哥斯達黎加3450米深處捕到10個與古代蝸牛或帽貝有密切關系的動物,定名為“铠甲蝦親帽貝”亦被稱為“活化石動物。該調查船還在非洲東岸肯尼亞大陸坡捕到期一條鈎蝦(節肢動物門端足類)也是一類“活化石”動物。
也有一類動物如古老的腕足動物門的海豆芽和節肢動物門肢口綱的中國鲎,它們早在4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已問世至今模樣沒變,人們亦稱它們為“活化石”動物。
在脊雄動物方面有一種生活在 3億多年前的硬骨魚類—矛尾魚,被認為在數千萬年前已經絕滅,然而在1938年,在南非的東南海岸,從150-400米的深海首次捕到一條活的,當即轟動世界,繼後在南非的科摩羅群島海域又相繼被捕到許多條,這種世界上罕見的史前魚類——總鳍魚類的再現,稱其為“活化石”動物确為名不虛傳。
再如,白垩紀是爬行動物的時代,大地在恐龍的足下振動,海中有7.6米長的節龍,空中也有展開兩翼寬達8.2米的翼手龍。白垩紀結束,這些龐然大物紛紛絕滅,然而以“海蛇”出名的尼斯湖怪,在70年代人們又聲稱見到它的尊容,它可能是某種恐龍的後代。
1976年4月,一條日本漁船在新西蘭海域305米深的網中捕到一條2000千克、9米長的動物,其頸有1.5米長、尾巴有 1.8米長,還有4個鳍足。這種動物屍體随後被扔掉了,但據當時拍的照片和畫的輪廓,古生物學家認為,那條神秘的動物屍體,可能是在一億多年前非常繁盛的爬行動物——蛇頸龍。這說明這種“活化石”動物仍然時隐時現地生活在海洋的深處。
随着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對深海世界的不斷探索,必将會有更多的“活化石”動物在世界海洋上被發現。
世界上10種最有趣的動物有哪些
世界上10種最有趣的動物:斑馬魚、木蛙、章魚、姬鼩鼱、藍鲸、蜂鳥、獵豹、狗、纓小蜂、長頸鹿。
1、斑馬魚
它們原産于南亞,與人類有着相似之處。它們也有脊骨、大腦、肝髒、心髒、胰腺、腎髒和骨骼,醫學研究實驗室正廣泛研究這一物種與人類之間的某種聯系,因此,科學界正在努力尋找它們是否對人體醫學有所幫助。
2、木蛙
一種北極生物,它們總是很特别,因為它們有能力在氣候惡劣的環境中凍結,令人驚訝的是心髒停止跳動,不用擔心,當該地區氣溫上升時,它們就又會醒來,科學家們對這一特性也很感興趣,他們正在努力解開這個謎團。
3、章魚
你聽說過三心動物嗎?是的,海洋世界的物種擁有這一奇迹。它們是柔軟的動物,它們柔軟的身體可以改變它的大小。有着複雜的神經系統和極好的視力,它們更喜歡生活在海底和珊瑚礁。
4、姬鼩鼱
它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哺乳動物,原産于愛爾蘭,不過在阿拉斯加、加拿大以及美國都有發現,它們日夜都在活動,平均體重是4克,代謝率較高,心髒很大,占身體質量的1.2%。它們通常獨自生活,壽命隻有一年半。
5、藍鲸
它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擁有巨大的心髒,心髒的主動脈大約9英寸,它們的心跳每分鐘8到10次,因此,藍鲸的巨大心髒,幫助這個巨大的動物獲得力量,也保證有足夠的血液循環維持身體運作。
6、蜂鳥
鳥家族中最小的,原産于美國,蜂鳥是唯一能向後飛行的鳥,這些小鳥長7.5到13厘米,體重隻有2.0克。鳥的大腦占總體重的4.2%,在遷徙期間,它們每年可以旅行兩次,行駛裡程超過2000英裡。
7、獵豹
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快的動物,它們出現在非洲地區和伊朗。這種動物也有别具一格的特點,如苗條的身體,斑點毛和小圓頭,高度可達70至90厘米。作為世界上最靈活的10種動物之一,它們的平均速度約為每小時64公裡。
8、狗
很大一部分人喜歡狗作為他們的首選寵物,它們在休息的時候,心髒每分鐘跳動70-120次,然而,它們也會患有心髒衰竭,因為薄弱的瓣膜。不管是什麼品種的狗,你都可以通過分析它的身體比率來想象它的心髒有多大。
9、纓小蜂
它們是微小的昆蟲,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這些小物種的成年壽命很短。身體有黑色、棕色或黃色,頭部的H形圖案也是與其他物種不同的,十分容易辨認出來,它們中的一種能夠在水下生活約15天。
10、長頸鹿
它是宇宙的活生生的陸地動物,它有不同的特殊特征,如長脖子、長腿以及條紋皮膚。它們在南非和索馬裡地區被發現,它們的心髒很大,體重也比其他哺乳動物重,腿周圍的皮膚很厚,很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