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四年級下冊第一課拟人句和比喻句
比喻句:(pxx表示頁數)
P06,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P09,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
P12,......浪花往上抛,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
P13,密密的塔松像撐開的巨傘......
P13,在輕輕蕩漾着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缤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
P45,幾年過去了,橡樹和菩提樹的葉子越來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掃帚,有些樹木甚至幹枯了。
P59,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
P61,......可是雨來渾身光溜溜的像條小泥鳅,怎麼也抓不住。
P67,藍藍的天上飄着的浮雲像一塊一塊紅綢子,映在還鄉河上,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雞冠花。
P133,遠遠望去,父親的菜園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嵌在荒涼的山坡上。
P153,魔鬼頭像堡壘,手像鐵叉,腿像桅杆......
拟人句:
P09,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P15,春天來了,小草紛紛探出頭來
P39,可是後來,黃河變了,它開始變得兇猛暴烈起來,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叠。
P93,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奪目,神氣十足。
P53,空曠的花園裡,燒焦的樹垂頭喪氣的彎着腰。
P101,......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
P101,......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
P102,月明人靜的夜裡,它們便唱起歌來:“織,織,織......
P105,牛群吃草時非常專注,有時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着什麼。
P166,犀牛鳥非常機靈,還能為犀牛放哨。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春》教案5篇
【#教案#導語】《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無論是準确生動的語言,還是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都值得教師仔細鑽研,并在教學中加以落實。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歡迎大家閱讀。
1.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春》教案
【學習目标】1.學習欣賞感悟,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
2.學習抓住景物特征有層次地寫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辭手法。
3.感悟作者充滿詩情畫意和音樂之美的語言,領悟對春天的熱愛、贊美之情。
【學習重點、難點】
1.學習抓住景物特征有層次寫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辭手法。
2.學習用充滿詩情畫意和音樂之美的語言,表達出對春天的熱愛、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當秋風蕭瑟的時候,當大雪紛飛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在心中渴望春天。因為春天帶給人溫暖,帶給人希望,帶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的時候,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引導學生背誦有關春天的古詩。)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課題)。明确目标。
一、讀春
1.聽一聽:聽老師範讀課文,整體感知,在聽的時候圈點勾畫生字詞。
2.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讀得熱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記一記:每學習一篇課文,我們首先都要積累一些新詞。在聽讀中,你圈點勾畫了哪些生字詞?你為什麼覺得它們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寫了春天的哪幾種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寫了哪幾幅圖畫?請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
描寫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風、雨;依次描繪了五幅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二、品春
1.尋美句:
《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修辭手法,請你找出一兩個例子,并且談談這些句子的妙處。
示例:“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運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表現春花的絢麗多彩,不僅使色彩更鮮明,而且激起讀者豐富的想象。
2.賞妙筆:
再次走進文章,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邊讀邊找出三至五個你認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們的表達效果。先獨立思考,然後與組員交流,分享發現的快樂。
形式:我認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寫得很美(或很精彩),因為這句話用_____(修辭;表達方式;或抓住哪幾個詞),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句推薦朗讀:(同學推薦朗讀,并說理由,教師點撥)
示例:
我推薦: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疊用“盼望”足見急切,借“東風報訊”滿懷喜悅。讀的時候要用活潑清新的語調。
我推薦:山朗潤起不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三個動詞排比用,寫春在山頭,春在水邊,春陽溫暖。三個動詞要重讀。
我推薦:第三段,寫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點;尤其是“鑽”字和幾個疊詞用得妙。要讀得輕、柔,仿佛陶醉其中。
我推薦:描寫春花的那一段。寫出了春花争豔的熱鬧場面。還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辭,特别喜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不僅寫出了野花的多,還寫出了花的光亮,仿佛看到它那輕盈的姿态。要讀得稍快,讓人産生遐想。
我推薦:描寫春風的那段。通過觸覺、嗅覺、聽覺寫出了春風和煦清新的特點。要讀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風一般。
我推薦:描寫春雨的段。這一段寫出春雨的特征,用幾個比喻寫出了雨的多、細、密。
我推薦:第⑦段。這段由對景的描寫轉到了對人的描寫,寫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動,表現出了人們的精神狀态。要讀得有激情,讀出力量來。
我推薦:最後三句:用三個比喻,诠釋出春天的特點:新、美、力。讀的時候要讀出贊美之情。
3.品好詞:
體會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表現力。
⑴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⑵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⑶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
學生品味,明确:
⑴“偷偷地”和“鑽”運用了拟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現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鬧”字不僅有嗡嗡的聲響,而且呈現出一派喧嚣沸騰的熱鬧景象。
⑶“賣弄”貶詞褒用,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繪出鳥兒盡情歌唱的情态,表現了鳥兒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
三、悟春
1.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點,細緻入微地描繪了五幅動人的春之圖。請你根據這五幅圖細心體會,說說它們各自的特色。
2.課文開頭連用兩個“盼望着”,表達了一種怎樣的心情?
急切
3.朗讀“迎春圖”。思考:文章怎樣描寫“迎春圖”的?
由景及人,春到人歡,與開頭呼應。
4.朗讀末尾三段。學生質疑,然後老師提問。
(1)作者為什麼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呢?
(2)為什麼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花枝招展”這個詞怎樣解釋?
(3)為什麼又把春天比作“健壯的青年”呢?
明确:這三個比喻句貼切而富于表現力,它從三個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剛到人間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潑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它把難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靈活現地寫出來了,深化了主題。
四、描春
1.通過研讀《春》,你對“如何使景物描寫更加形象生動”,有了哪些認識、收獲?
學生自己談談,不要求統一答案,能自學一點方法即可。
2.寫一寫:仿寫文末寫“春天”的三個比喻句寫“秋天”,突出秋天的特點。
寫完後小組交流展示,看誰寫得最生動。
結束語: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點,準确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結構清晰:按盼春—繪春—頌春來組建全文。描寫、讴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他化入了整個春天,要在春天的引領下執著前行。同學們,我們正處在人生的春季,更應該抓緊這明媚的春光,奮力追求。
2.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春》教案
教學目标描繪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種景色及特點,把握作者情感。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辭方法。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體會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體會字裡行間濃郁的情味,培養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細心觀察、生動描寫的抒情方式,學習抓住事物,用鮮明、準确、生動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寫景狀物。
教學難點:
提高朗讀領悟能力,在朗讀中感悟文章的音樂美、語言美、圖畫美、情感美。
教具準備:
學生預習生字詞,查找作者背景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聆聽春天
多媒體課件展示冬春對比動态畫面,以《藍色多瑙河》作為背景音樂。提問:聽完有什麼感受?讓學生了解經典名曲中所表達的,人們在飽受了寒冷的嚴冬之後,對春天的到來充滿了期盼和喜悅。同學們能大聲說出關于“春”的名句嗎?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牧的“千裡莺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天的描寫的贊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天的贊美的散文。
(二)師生誦讀,感知春天
聆聽錄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決字詞,交流背景。
(1)在預習基礎上排除生字詞,學生競讀。再次感受文章語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朱自清的資料,師生相互補充。強調基本常識。
點撥:補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寫作風格。
理清思路,總觀春天。帶着以下問題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
(1)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内容?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文章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春”?
點撥:文章圍繞“春”字,分别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組讨論)
提問:盼春、繪春、贊春重點描繪了春天哪些美麗的景色?
點撥:春草、春花、春雨、春風、迎春五幅美麗的畫圖。
生齊讀春草圖,思考:
(1)說說哪些詞語或句子寫得好?可不可以替換?為什麼?
(2)作者從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麼特點來寫?
(3)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什麼情感
(4)如何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優美?
點撥:分析出“偷偷”、“鑽”寫出了小草在春的催發下,不聲不響地生長以及頑強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等詞語從色彩和質地表現出春草嫩綠的特征,“坐”、“躺”、“踢”、等動詞,以及人的感受“輕悄悄”、“軟綿綿”等形容詞來體現對春草的喜愛。體會采用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優美的效果。
分析春花圖,指名學生有表情地朗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開展議論。如思考: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順序地描繪這幅春花圖的?
(2)繪景時哪些詞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寫得生動形象?
(3)作者是怎樣通過對春花的描繪表現出早春的季節特征的?
學生自由發言,其餘同學作扼要記錄,學生評論作者自己補充修正。
點撥:指導學生評論,指出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夠。
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春》教案
教學目标1、本文充滿了希望、熱情和生命的氣息,閱讀時注意感受,從而提高自己感受美、體悟美的能力。
2、借鑒本文的寫作手法,學會細緻地觀察景物,抓住特點,生動地寫景抒情。
3、能品味文中精妙語句的含義,學會賞析散文的一般方法。
4、能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所展現的情境,為其配詩、配畫。
重點難點
1、欣賞散文優美、精辟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2、了解課文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和寫景的層次。
3、學會觀察景物的特點,并作簡單描述。
4、說話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動别人。
教具學具
1、運用課件,展示有關春的音樂《春天在哪裡》、圖片(根據課文内容所涉及的春天美景、flash欣賞。
2、運用課件,展示知識點及學生課外搜集的有關詩文。
預習要求
1、在網上查閱朱自清簡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簡介及作品篇名寫在筆記本上。
2、反複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寫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裡,精彩在哪裡。
教師活動内容、方式
一、導入
由歌曲《春天在哪裡》導入。(組織學生了解朱自清)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播放《柔如彩虹》鋼琴曲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展開聯想和想像。聽完後,談談自己的感受。(從哪個角度談都可以。)
2、要求學生在協作組内模仿朗讀錄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語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朗讀比賽)
3、要求學生在聽示範朗讀時,用簡潔的語言理出全文的線索,并分别用一個小标題的形式概括春天的美好景色。
互相交流相關内容。
邊聽邊想、班内交流。
組内朗讀、互相改進朗讀方式,推選出選手在班内做示範朗讀。
邊聽邊思考,在書上做好标記。
學生活動内容、方式
三、賞析“春景圖”
1、組織學生研讀課文,對精彩的或自己喜愛的語句進行圈點勾畫,并做好點評。(組織協作組内交流、評價)
2、布置協作組任務:在“繪春”部分任選其中一幅圖畫進行賞析,可從描寫順序、角度、方法、語言、精彩語句等多角度賞析。
四、語文活動:為文章配詩、配畫。(組織、參與活動)
五、解讀作者眼裡的春天:
1、創設問題情境:作者眼裡的春天具有怎樣的生活哲理。
2、師生共同仿照“春天像……”寫一組比喻或拟人句構成排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
六、領悟“春“的内涵
1、組織學生反複朗讀“頌春”部分,體會其含義。(組織交流、點撥、評價)
2、學習評價:學習了本課你有什麼情感體驗,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春天究竟在哪裡?或在哪裡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描繪你眼中的春天。)
七、語文活動:
1、根據你對“春”的理解改寫《春天在哪裡》的歌詞。
2、搜集有關“春花”、“春草”、“春風”、“春雨”、等内容名詩、名句編制一期以“春春天無處不在”為主題的壁報。
4.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春》教案
教學重點一、細緻觀察景物,抓住特點描寫。
二、比喻,拟人的修辭手法。
三、領略本文的語言美。
四、體會在寫景中抒情的寫法。
五、領略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步驟
一、入境,導入新課。
一提到春天,我們眼前就仿佛展現出春光明媚,東風蕩漾,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象,就會覺得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古往今來,有無數的文人描繪過春天,歌頌過春天。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朱自清的春的世界。
二、聽讀,感知全文。
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讓學生準确的讀出生字的讀音。二是讓學生說說本文描繪了春天的哪些畫面,并通過教師引導概括出春天的三個特點。并及時引導學生欣賞春天的美麗,感受春天的活力,啟迪學生奮發向上。
環節一、閱讀與欣賞出示多媒體課件,請學生欣賞配樂朗讀。
環節二、掃障大比拼讓學生準确的讀出屏幕上生字的讀音。可以補充糾正。
環節三、看誰說的準作者向我們描繪了春天的哪些畫面呢?
學生回答:春花,春草,春風,春天的人等
提問:春天有這麼多景物可寫,為什麼偏偏要寫這些景物呢?
明确:因為這些景物都能表現出春天的特點。
提問:你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嗎?
明确:新——力——美
三、品讀,賞析語言。
讓學生品味作品語言的準确生動,清新優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走上講台,可使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充分的表現自己。
環節四、請你當老師你認為本文寫春天寫得的句子和段落有哪些呢?四人一組,互相說說好的理由。
四、熟讀,當堂背誦
如此美的句子和段落,應該讓學生當堂來背誦。可以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和注意力。
環節五、背誦不示弱三分鐘背誦比賽
五、銜接,延展課文
朱自清的散文讓我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引導學生從課文之外尋找春天的足迹。
環節六、開拓者行動
你想當作家,請你用文章來贊美春天;你想當音樂家,請你用歌聲來歌頌春天;你想當畫家,請你用畫筆來描繪春天
5.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春》教案
【教學目标】1、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學習本文準确生動的用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細緻多角度觀察景物的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體驗性教學法。
【教學設計】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畫面上的比較和配樂朗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當秋葉飄落的時候,當白雪紛飛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在心中渴望春天。因為春天帶給人溫暖,帶給人希望,帶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的時候,人們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詩作文。
利用課件分别出示杜甫《絕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畫面。引導學生分析,《絕句》是從“鳥”的角度,《泊船瓜洲》是從“春風”的角度來寫春天。絕句隻有四句,往往是選取春天的一個或兩三個景物來寫。
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課題),其中寫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的山、水、樹、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繪春天的。
(利用多媒體,提供秋天、冬天與春天的畫面比較,并出示兩首詩的内容。教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感受回憶,調動他們的直接經驗,進行情感上的鋪墊。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又有利于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情境。)
二、學習目标
利用課件出示學習目标。
三、教師範讀,整體感知
1、範讀前請學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樣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來;然後又用怎樣的彩筆描繪春天的美景;最後,他又滿懷喜悅歌頌了春天。根據提示(盼春──繪春──頌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師配樂(班德瑞《春天裡的一天》)朗讀:
教師的範讀是非常重要的,從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給學生以引導和熏陶,目的是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去思考,以便從整體上把握文意,為下一步的品讀奠定基礎。
教師講述後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繪春(2~7自然段);頌春(8~10自然段)
四、導讀促學,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節(總寫春回大地)為例,指導學生品讀的方法。
1、簡析“盼春”:
出示問題組:春天來了沒有?(通過“近”字可以看出春天還沒有來)作者是以怎樣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為什麼疊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這一小節有兩個詞“着”和“了”構成了四個詞尾,有什麼作用?(給人柔和的感覺)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來作者就用了比較多的筆墨來描繪春天的美景。
從哪兒可以看出是總寫呢?(“一切”)
在這一小節裡,作者分别選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詞語來描述他們?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陽的臉”來總寫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潤”、“漲”、“紅”來描述他們。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朗潤”、“漲”、“紅”的特點。朗潤是明朗潤澤的意思,因為陽光照在上面,明亮起來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後,所以水“漲”起來了。“紅”字不僅寫出了太陽的顔色,也寫出了太陽的溫暖。同時,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兩幅畫面的比較,加深學生的印象。
小結:作者在這一小節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點,寫出了春天的總體景色,然後又選取了五幅畫面來具體描繪春天的美景。(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這一部分的學習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小組交流、讨論、達成共識。然後引導學生反複誦讀,仔細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學生品讀、揣摩語言
在教師教給學生方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從五幅圖畫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圖畫,并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然後說明理由。
這一部分的學習,主要采取分組合作的方法,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同學之間讨論交流,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反複誦讀作品,仔細品味語言,使“教”與“學”均置身于作品所設置的意境之中。教師要抓住重點語句,以“讀”促“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體驗性學習。
1、春草圖:(第3自然段)
這一段用詞準确。“偷偷”表現出小草在春的催發下,在人們難以察覺的情況下,不生不響的生長狀态;“鑽”寫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頑強。“嫩嫩的”表現出質地柔軟,“綠綠的”寫出了顔色的鮮豔。“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采用反複的修辭方法,以口語化的詞語寫出小草生長茂盛。寫人的動作“坐、躺、滾、踢、跑、捉”,抓住了兒童最喜愛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開展的幾種活動來寫。寫兒童的活動實際上是寫草對兒童的吸引力,突出草這一中心。寫兒童的天真活潑,歡聲笑語又給草地增添了生活氣息,使大自然充滿生機。“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借風襯草,照應開頭“東風來了”,又為下文鋪墊,給人以柔和的感覺。
這一段在寫景的層次上也很有特點。先正面寫,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遠,把春草人格化,顯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從質地顔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鮮的特點,“滿是的”用口語顯示出春草生機勃勃的特點;然後側面寫,第三、四句寫春草給人的歡樂感受,充滿活力。
2、春花圖:(第4自然段)
在詞語運用上:“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運用了拟人的手法,寫出了百花争豔、生機盎然的熱鬧景象。“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鮮明。一個“鬧”字,既寫出了聲音又寫出了動态。“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辭方法。沒有明寫風,但風寓其中,沒有寫太陽,但太陽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動。
在寫景的層次上:由樹上到花下到遍地,色與味、虛與實、動與靜相結合。
3、春風圖:(第5自然段)
風是無形的,但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觸覺、嗅覺、聽覺寫春風。首先從觸覺方面,作者引用詩句,又打一比方,讓人感覺到春風是溫暖的。然後寫“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裡醞釀”,從嗅覺的角度寫春風,仿佛讓人聞到春風的芳香。接下來寫鳥鳴的清脆、婉轉,風聲和水聲的輕盈,笛聲的嘹亮,從聽覺的角度來寫,仿佛讓人聽到春風的柔和。這些聲音應和着,構成了一曲非常動聽的春天的交響樂,和諧優美,此起彼落。風是無形的,可在作者的筆下卻有形、有味、有聲、有情。
4、春雨圖:(第6自然段)
在詞語的運用上:先用“可别惱”這一口語,顯得特别親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寫出了春雨細密、閃爍、綿長的特點。一個“斜”字寫出了雨的輕盈,同時又暗寫了“春風”。“樹葉卻綠得發亮”是因為被雨洗去了灰塵,“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個“逼”字讓我們感到被雨水清洗後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們的眼中。“安靜而和平的夜”,寫出了溫馨的感覺。
在寫景的層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遠,由靜到動,一幅充滿詩情的江南春雨圖,流露出作者的對春雨的喜愛。
5、迎春圖:(第7自然段)
風筝是春天的信使,寫風筝多了,實際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擻抖擻”,極富節奏感。引用俗語“一年之際在于春”,給人無限的遐想。在寫景的層次上由風筝到孩子,寫出了春到人歡,迎接春天到來的喜悅心情。從而激發人們奮發有為,不負春光。
(在這個環節中品讀是第一要義,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勵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通過品讀,細細揣摩,反複品味,進行體驗與感悟。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圖畫,充分調動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學生朗讀時配上音樂,讓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美的氛圍中。)
六、朗讀回味,總結拓展
1、簡析本文最後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贊美作結,頌揚了富有生機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個比喻句的順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壯的青年,符合成長的順序。在朗讀時應該節奏明快,由弱到強。
2、理解本文的寫作特點──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為什麼能将春天描繪得如此美麗呢?
首先要有細緻的觀察,并且善于積累語言,然後由感而發,才能夠恰當的表達出來。
4、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别選取幾個自然段,進行配樂朗讀競賽。
七、作業
根據學到的寫景抒情的方法,寫一篇《校園裡的秋天》(或《校園裡的冬天》),300字左右。準備開一個學生作品朗讀會,在全班内交流。
初一第一課春比喻句
初一第一課春比喻句如下:
比喻句:
(1)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
(2)春花白的像雪,紅的像火,粉的像霞。
(3)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4)春天像健壯的青年。
創作背景:
該文創作時間大約在1933年間。此時作者朱自清剛剛結束歐洲漫遊回國,與陳竹隐女士締結美滿姻緣,而後喜得貴子,同時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人生可謂好事連連,春風得意。
主題思想:
該文的主題思想即對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當時雖置身在污濁黑暗的舊中國,但他的心靈世界則是一片澄澈明淨,他的精神依然昂奮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把他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熱愛,将他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鑄到文章中去。
熔鑄到詩一樣美麗的語言中去。從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濃濃的詩意,産生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春》修辭手法及作者簡介:
修辭手法: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滿了叙不完的詩情、看不盡的畫意。他将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創造了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朱自清在這篇僅僅30個句子的簡短散文中。運用了二十多處修辭手法,頻率之高,令人驚詫。
作品是以“春”貫穿全篇,由盼春、繪春、頌看三個部分組成,逐層深入、環環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辭格來作為《春》的“顔料”,淋漓盡緻地描繪出那幅五彩缤紛的早春圖。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号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春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春》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生動描繪了春天的美麗景象。
文章開頭使用了反複的修辭手法,通過連續的“盼望着”,強調了人們對春天的期待。緊接着“春天的腳步近了”運用了拟人手法,賦予春天以人的行動,使春天顯得更加生動。
在描繪花朵時,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三個比喻句:“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構成排比句式,形象地展現了花朵色彩的鮮豔與豐富。
文章第五自然段引用了“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一句,不僅突出了春風和煦、溫柔的特點,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将春風比作母親的手,讓人感受到一種親切與溫暖。
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得文章語言更加生動形象,也讓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通過對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作者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畫卷,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