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dang 字開頭的成語有哪些
黨同伐異黨同妒異黨堅勢盛黨惡佑奸黨惡朋奸黨豺為虐黨邪醜正黨邪陷正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當世儒宗當世取舍當世得失當世才具當世才度當世無雙當為秋霜,無為檻羊當之無愧當之有愧當仁不讓當今之務當今無輩當刑而王當前決意當務之急當務始終當場出醜當場出彩當場獻醜當頭一棒當頭對面當頭棒喝當家作主當家做主當家理紀當家立業當家立事當家立紀當家立計當局者迷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斷不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當時談宗當機立決當機立斷當機貴斷當着不着當立之年當耳旁風當耳邊風當行出色當行本色當軸之士當軸處中當道撅坑當門抵戶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當面出醜當面是人背後是鬼當面是人,背後是鬼當面輸心背面笑當面錯過當面鑼,對面鼓當風秉燭擋箭牌蕩為寒煙蕩産傾家蕩析離居蕩檢逾閑蕩氣回腸蕩海拔山蕩然一空蕩然無餘蕩然無存蕩然無遺蕩然肆志蕩蕩之勳蕩蕩悠悠蕩蕩默默蕩魂攝魄谠言嘉論谠言直聲谠論侃侃谠論危言黨同妬異铛腳刺史黨邪陷正黨邪醜正黨同伐異黨同妬異黨堅勢盛黨惡佑奸蕩産傾家蕩檢逾閑
铛開頭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找不到
帶着鈴铛去做賊】比喻要幹隐秘的事而自己先聲張出去。
鼎铛有耳】鼎、铛: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鼎铛玉石】視鼎如铛,視玉如石。形容生活極端奢侈。
锒铛入獄】锒铛:鐵索鍊。用鐵鍊鎖起來,投入監獄。
“珰”字開頭的成語有哪些
铛腳政,chēng jiǎo zhèng基本解釋
指德政。唐白居易《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兼寄常州賈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吳中諸客》:“愧無铛腳政,徒忝犬牙鄰。”參見“铛腳刺史”。
铛油,chēng yóu基本解釋
猶言入鍋煎炸。明徐渭《賦得漁人網集澄潭下》之二:“提向酒家都藿葉,可憐無計避铛油。”
铛頭,chēng tóu基本解釋
執掌烹饪的廚師。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食店》:“行菜得之,近局次立,從頭唱念,報與局内。當局者謂之铛頭,又曰着案訖。”鄧之誠注:“案今都中謂之掌竈,或稱掌勺。”宋周密《武林舊事·酒樓》:“凡下酒羹湯,任意索喚,雖十客各欲一味,亦自不妨。過賣铛頭,記憶數十百品,不勞再四傳喝。”
铛戶,chēng hù基本解釋
以煎鹽為業的人家。《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二》:“其北京管内鹽铛戶,合納逐年鹽利。”《宋史·食貨志下五》:“仁宗時,分永利東、西兩監。東隸并州,西隸汾州。籍州民之有鹻土者為铛戶,戶歲輸鹽於官,謂之課鹽,餘則官以錢售之,謂之中賣。”《文獻通考·征榷三》:“鬻鹻為鹽,大牴鹻土,或厚或薄,薄則利微,铛戶破産不能足其課。”
铛腳刺史,chēng jiǎo cì shǐ基本解釋
唐薛大鼎、鄭德本和賈敦頤,俱為刺史,分治三州,皆有政績。時人稱“铛腳刺史”。因铛有三足,故以為喻。《舊唐書·良吏傳上·薛大鼎》:“[薛大鼎]貞觀中,累轉鴻胪少卿、滄州刺史……時與瀛州刺史賈敦頤、曹州刺史鄭德本,俱有美政,河北稱為‘铛腳刺史’。”
铛旋,chēng xuán基本解釋
即铛。一種古代的炊器。清葉廷琯《吹網錄·史載之方題跋》:“[朱師古]得異疾,不能食,聞葷腥氣辄嘔。惟用一铛旋,煮湯沃淡飯數匕食之。每用铛,亦須滌十餘次。”
铛铛,chēng chēng撞擊金屬器物等發出的聲音
銅鑼敲得铛铛響
也作“珰珰”
铛鼎,chēng dǐng基本解釋
古代一種有足的大鍋。有時用作燒殺人的刑器。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劉姓》:“此等橫暴,合置铛鼎。”
铛铛車,基本解釋
铛铛車時隔40餘年重回北京前門大街
铛铛(diāngdangr)車是老北京(北平)對有軌電車的稱呼。因為它的車頭挂了一隻銅鈴铛,司機隻要一踩腳下的踏闆,鈴铛便會發出“铛铛”的聲響,提醒行人閃避車輛。這也算是北京第一代現代化交通工具。1966年,前門有軌電車停運。2009年1月1日,改造後的新前門大街按照計劃鋪設了有軌電車的鐵軌,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铛铛車”重新開通。
曆史上,北京的第一條有軌電車于1924年12月17日在前門正式通車。當時,共有10輛有軌電車往返于前門至西直門之間。因為電車頂上的接線設備和電車行駛中發出的聲音,老百姓也把有軌電車叫“摩電車”或“铛铛車”。前門有軌電車最早采用法國樣式,之後也用過日式和國産電車。1966年5月6日,随着從北京體育館駛向永定門火車站的最後一條有軌線路的停駛,運行北京長達42年的有軌電車終于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
詳細解釋一、多災多難的開端
其實,北京完全可以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有軌電車的城市,而铛铛車多災多難的命運也正是從剛剛冒頭的那一刻開始的。伴随着1897年北京馬家堡火車站的建成,1899年德國西門子公司從這裡向永定門修建了一段有軌電車線網及軌道,甚至連有軌電車都已經配備到位。然而,沒等它見到20世紀的曙光,1900年,義和團的斧頭便砸向了這段剛剛落成的網軌。頃刻間,中國第一批現代化有軌電車蕩然無存。
之後,幾經挫折,中國第一批有軌電車的通車運營終于在1906年被天津搶了先,以後幾年,上海、大連的有軌線路也紛紛竣工運營。直到1924年12月17日,曆經多方舉步維艱,繞過商戶鬧事,躲過人力車夫抗議,克服多少坎坷與幹擾,北京終于也迎來了有軌電車隆重的通車典禮。典禮舉行的地點正是在前門。
開通之初,10輛“現代化”的“龐然大物”,整日裡叮叮當當地穿行于北京城内,對于汽車都沒見過幾輛的老百姓實在是個新鮮事。相對于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人力車、畜力車,有軌電車畢竟載客多、速度快,一時間影響到原本就很艱難的人力車夫的生意。北京的人力車夫終于爆發了以工會為組織的示威大遊行。這些就快不能養家糊口的人們或毀鋼軌掘道岔,或拆站亭砸機車,或在電車兩線之間抛鉛絲造成短路,或把送電線路的隔電瓷瓶當做靶子……本來線路就少、車況就差的有軌電車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損毀與折騰,幾次下來,電車公司“元氣”大傷,而最終受到影響的還是乘客。有打油詩道:“站頭等車二三時,兩眼望穿脖梗直。為省金錢六七角,如似嬰兒盼奶吃。”這首詩正是當時等車的真實寫照。
二、鈴铛聲響
1924年12月,北京開通了前門到西直門的1路有軌電車,共設14站,全長7公裡,配車10輛。這是北京第一條供城市居民乘坐的公交線路,在往後的時間裡,一直到解放前,北京的有軌電車線路發展到7條,車的保有量達到103輛。有軌電車作為當時的新生事物和先進交通工具,對舊北京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市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産生了積極的影響。京城百姓出門辦事都喜歡乘坐有軌電車,并親切地稱其為“铛铛車”。因車一開起來,司機腳下就會踩着一個鈴铛,發出叮叮铛铛的響聲。有些車的鈴铛挂在司機的頭上方,一有情況,司機就用手搖動鈴铛,清脆的鈴聲大老遠就能聽見。“铛铛車”特有的隆隆的“磨電”聲和悅耳的叮當聲,至今讓老北京人十分懷念。
按照電車公司最初設計,機車、拖車的車身在國内制造,由裕信營造廠承辦,車盤是向法國公司購買。車身與車盤在國内組裝,這些電車從1924年陸續投入使用。北京有軌電車使用的法國車輛型号是标準21E型,機車車身長9.42米,寬2.1米,高3.17米,标準定員52人,2軸4輪,制動方式為手閘。拖車車身長8米,寬2.1米,高3.06米,标準定員47人。這種車型從1924年起,到1950年底,始終是北京有軌電車的主要車型。不過當時有軌電車司機駕駛方法和現在可不一樣,他們那時要站着駕駛,一天下來腿都不會打彎兒了。
這些電車雖然是從法國引進,但型号落後,質量低劣,使用十分不方便,且極易損壞,比如車門夏季用鐵栅門,冬季用雙折木門,乘客稍擠就關不上了。最初,有軌電車車身為木制結構,座椅是一塊木闆,簡陋又不舒适。民國二十九年,對車輛改良,座椅改用漆布,椅子中間用舊棉及滑稭等做椅墊,并将原裝的藤拉手改為皮條及化學磁圈,車内外增加電燈照明。
“铛铛”車基本上都是穿越城市最繁華地區,所以“铛铛”車的開通,還引起一件大事,由于“铛铛”車所過之處要鋪設鐵軌,架設電線,有軌電車運行線路要經過繁華的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時,由于這兩座牌樓年久失修,勢将傾毀,與電車工程之間有殊多窒礙,電車公司就以安全為由,1923年要求拆除東、西單牌樓。獲得批準後,于1923年7月拆卸東單牌樓,10月拆卸西單牌樓。本打算拆後改建,沒想到拆時容易,建時難。最後竟以此處為交通要沖,車馬日繁,無重建牌樓之必要而不了了之。重建牌樓的資金,也被電車公司用于購置車輛了。
三、第一代現代化交通工具
1921年,北洋政府組建電車公司。經過三年的施工,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于1924年12月18日正式開通。這條路線從西直門經新街口――西四――西單――天安門到前門。全長約9公裡。後延長到天橋。
這趟電車開通時曾遭到衆多人力車夫的抵制,經過一番波折才得以平息。以後又陸續開通了幾條有軌電車。為了方便不認字的市民乘車。那時的路牌分别使用不同的顔色。最先開通的1路是紅牌。以後陸續開通的二路(黃牌)從天橋,前門,東單,東四至北新橋。三路(藍牌)從東四,東單,中山公園,西單至西四。四路(白牌)從北新橋,地安門至太平倉。五路(綠牌)從宣武門,中山公園至崇文門。六路(黑牌)從崇文門,瓷器口,水道子,過街樓,珠市口,虎坊橋,至和平門(後改至菜市口)。車輛最多時超過100輛。
雖然當時電車行駛的速度隻有15至20公裡,但比起馬車還是快的多。有軌電車的出現,開始了北京公共交通向現代化邁進的曆史。
四、老太太上電車——你先别吹!
當時哈德門(崇文門)至菜市口的6路是單軌,隻在每個車站設雙軌,供兩車相會時錯車用,但弄不好就會發生令人啼笑皆非的“頂牛”場面。水道子至橋灣之間有一小段彎路,司機不易看到對面的來車,故兩車在同一軌道上相遇的情況時有發生。若遇到此種情況,兩車司機趕緊刹住車,相視一笑,然後距站較近的那輛車再倒回車站去。好在有軌電車兩頭都有啟動裝置,前進與後退都是一樣的。後退的車停在車站一側軌道上,等對面的車進站後,再各自開出。乘客們此時不免善意地埋怨司機幾句:“得!又頂牛啦!”“在站上等着錯車不就得啦!這可好,都耽誤啦!”司機倒也寬宏大量,不言不語,任由人們褒貶,依舊心平氣和地開着車。
那時北京流行一句歇後語叫“老太太上電車———你先别吹!”其意乃諷刺愛“吹牛皮”者。此句的由來是有軌電車售票員的脖子上挂一銅哨,車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上完車,售票員則吹哨通知司機起行。但有時遇到乘客已上完車,卻有位老太太從後面趕來,她跑不快,又怕車不等她,于是邊趕邊招呼售票員先别吹哨。
五、售票員的喊聲
車上的服務員,如:司機、售票員,有的還上來查票員,可沒有女性,都是男性。身穿藍布制服,頭戴藍色加沿帽子。機車上兩個售票員,拖車上一個售票員。機車有前後車,拖車中間一個門。機車是後門上前門下,拖車是先下後上,秩序井然。其餘各路都是一個機車。
售票員在肩頭上挎一個黃色皮袋子。銅元、銅元票、毛票都放在裡邊。他們賣的車票,各段有各段的顔色,放在票闆上,和現在一個樣,用紅藍銅筆一畫,交給乘客。
坐铛铛車,車來就上。不久售票員便會到你面前,拿錢賣票。不管多擠的電車,賣票的挎個大錢兜子,總在人群裡擠來擠去。沒有現在公車的服務員舒服,坐着賣票。電車的車場,南場在崇文門外磁器口東。過去此地比較空曠,自從電車設場在此,也逐漸興旺起來,北場在西直門大街路北。從前電車上的售票員不但能說,而且有禮貌,态度也好。有上年歲的老頭兒、老太太,他馬上攙上一把,扶到車上:“哪位?讓個座兒,給老者坐?歲數大的人,站不住啊!”每到一站,售票員老早就喊:“王府井!燈市口!”每站開車前:“還有下的沒有?燈市口!”假若是外地人來,坐铛铛車,若對售票員說:“我要到前門大街下車,我沒來過,到站,請勞駕告訴我。”等到前門站的時候,售票員會告訴他:“前門到啦!剛才那位,下車吧!”
從前的電車上,很少乘客都擠在門口兒,讓裡邊空着許多,是售票員随時維持車裡秩序。每一路車在機車前上頂都有個木牌标明哪一路,在司機上面有一塊一尺多長、四寸寬的玻璃小閣,如第二路向北開,标有北新橋三個字,如開往天橋,司機舉手一搖就搖天橋兩個字,回場車有回場兩字。每天早晨五點半出場,下午晚間十點半以後回司機和售票員都很艱苦,每天早班在夜間二三點就得步行到場,回廠後步行回家。那時是沒有接送員工上下班的班車。
查票員又稱稽查員。高級查票員是毛料制服,袖口分等級,有一道或二三道紅線。在車開行時候,中途上來查票。
六、時代的變遷
舊北京的電車是私營,名為北平電車股份有限公司。“七七事變”後,在敵僞統治下,由于物價上漲,電車公司入不敷出,車輛損毀,無力修理,車輛也已陳舊。僞北京市政府曾貸款救濟,由日本購進機車數輛。
抗戰勝利後,在國民黨統治的三年中,官兵坐車不買票,物價飛漲。電車公司員工無法開支,靠向銀行貸款維持。車輛老舊,無力修複。直到1948年,全市電車日出車僅有幾輛,而且擁擠不堪。老幼婦孺很難擠上,青年人都從窗口進入。拖車後邊有人,車頂也有人。這時電車公司,就要倒閉了。
解放後,北京市政府開始恢複市區交通,召回離場員工,日夜搶修車輛。電車公司恢複了新貌,日出車達百輛,并把第二路由北新橋延長到東直門。修造廠工程師們對以前進口的8輪車進行分析,取其所長,設計成功52式8輪有軌電車。這種車與法國車的不同之處是車身更長,為12米,寬和高也有所增加,标準定員數也增加至70人。司機是坐姿駕駛。這種型号電車行車更平穩,震動小,有6個車門,一級踏步低,乘客上下方便。
有軌電車最初時車身是棕色的,從民國二十五年開始,逐步将車身改為綠色。解放後,除8輪有軌電車外,其他的車身均改為下半部棕色,上半部米黃色。新研制成功的52式8輪有軌電車的車身顔色則是上部為米黃色,下部為深紅色,顔色鮮豔的有軌電車伴随着“铛铛”的聲音,穿梭在城市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950年3月6日,根據蘇聯專家的建議,北京開辟真正的環路車,左右環對開,左環:由平安裡經西單、東單、北新橋、地安門返平安裡,右環方向相反。
環路車1959年3月10日停駛。1956年7月10日為配合迎接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建設工程,新開辟第八路,由西直門經西四、西單、司法部街、前門、天橋一巷、紅橋至北京體育館,第八路1958年10月4日停駛。
由于都市建設發展的需要,市内有軌電車更換了無軌電車,铛铛車的鈴聲從此便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七、重回前門大街
奧運會前夕,北京市對前門大街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再現了上世紀30年代老北平前門大街鼎盛時期的風貌。除了恢複有軌電車之外,正陽橋五牌樓依照文字和曆史照片記載在原址上進行了原貌複建,大街兩側的很多老字号正在恢複曆史上由狀元或者皇帝提的牌匾。同時,九尺寬的白石禦道也再現前門大街中央。
如今的铛铛車複原了老式電車的結構形式,一次充電空載可運行16公裡,循環充放電次數可達5萬次以上,同時也告别了車上長長的“辮子”,也不用再載杆拉線,而現留存車身上方的兩條短“辮子”是裝飾性的遺存。
新铛铛車還采用了多項人性化的設計,比如為了方便乘客乘車時收看新聞、時事,安裝了移動電視;為了方便殘疾人上下車,加裝了輪椅渡闆,設置了殘疾人席和殘疾人扶手;為了降低車内噪音,地闆采用了新型環保材料-泡沫鋁地闆。
現在這兩輛車的名字分别叫“前門一号”和“前門二号”。在全長840米的軌道行駛單程不到10分鐘。啟動後設珠市口站,在月亮灣處兩條“八”字型軌道分别向東西轉彎,是專門維修用的軌道,軌道采用了樹脂固定技術。現在電車未在珠市口站停車,每次運行隻走全程,中途不停車。
目前,北京有資格駕駛此車者隻有7人,兩位為交警部門教官,5位為天街公司駕駛員。車票價定為20元人民币。經區政府批準,0号車票由崇文區檔案館收存,1号票由前門曆史博物館收存,啟動之日售票從2号票開始。铛铛車運營的時間為早9時至晚10時,冬季至晚9時。
八、铛铛車的北京音
在老北京居民的嘴裡,有軌電車被稱為铛铛車,發音為“diangdiang”,尾綴是北京土話的兒化音。因為老北京的街道狹窄,有軌電車又多在繁華商市區行駛,軌道上有時經常有身挑肩扛的人占道走路,站立駕車的司機,不斷地用腳底踩動鈴铛,發出铛铛聲,以提醒行人和其他車輛避讓。銅鈴的響聲就如同當今的汽車喇叭的作用。老百姓以聲取意,衆口一詞,終至約定俗成,相沿成習,便用铛铛車當做有軌電車的代名詞了。所以1936年出版的《國語詞典》中,專門列出“铛铛車兒”詞條,正式的解釋即“電車之俗稱”;1985年出版的《北京方言詞典》裡,也還保留了這個詞條和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