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慈禧是怎麼進宮的
慈安長得是端莊淑雅,雍容華貴;慈禧呢?長得是容顔嬌秀,媚态橫生。全夠漂亮的。太後一瞧,打心眼兒裡喜歡慈安。鹹豐呢?看上慈禧啦!按理說,皇上喜歡誰,誰就能當上皇後啦。可慈禧倒黴就倒在她那一口牙上啦。牙怎麼啦?沒毛病,又白又齊,特别好看。就因為牙長得好看,她說話老想找露牙的字眼兒,結果:皇後沒當上!慈安呢,長了一嘴裡出外進的黃闆牙。别看她牙有毛病,可挺有心眼兒,說話想法兒不張嘴,讓人看不出來。哎,她倒當上皇後啦。
皇太後就問慈安了:
“你姓什麼呀?”
由這兒起,您注意聽,慈安全使小口型的字兒來回答。
“姓鈕祜錄。”
鈕祜錄!不用張嘴吧?黃闆牙看不出來。
鹹豐問慈禧:
“你姓什麼呀?”
慈禧一琢磨:論模樣兒我們倆不相上下,我這口牙比她強。嗯,我呀,回話的時候,得想辦法把這口白牙露出來,她是這麼回奏的:
“姓那拉氏。”
說“氏’字兒故意拉點兒長音兒,“氏——”,嘴唇往上下一分,把牙龇出來啦。
‘那拉氏——’(學狀)
鹹豐一看:嗬!這口牙好似排玉一樣,美!
太後又問慈安:
“你多大啦?”
“十五。”
“十五”,不用張嘴。
鹹豐又問慈禧:
“你多大啦?”
慈禧剛想說,十六。一琢磨,不行,十六露不出牙來呀。靈機一動:
“明年十七——”
哎,這不是廢話嗎?後年還十八哪!
太後又問慈安啦:
“你家住哪兒啊?”
“乃茲府。”
鹹豐問慈禧:
“你家住哪兒啊?”
慈禧住李廣橋哇,李廣橋,“橋”字兒露不出牙來呀。對,這麼說:
“家住鼓樓西——”
嘿,變着法兒龇牙!
太後問慈安:
“你叫什麼呀?”
“玉珠。”
趕寸啦,到慈安這兒全不用張嘴。
鹹豐又問慈禧:
“你叫什麼呀?”
本來她叫“蘭兒”,“蘭兒”不行啊。
“我叫蘭芝——”
哎,連名兒都改啦!“蘭芝——”
太後問慈安:
“你家還有什麼人哪?”
“父母。”
鹹豐問慈禧:
“你家有什麼人哪?”
慈禧一想:我爸爸死了,光剩下媽啦,可這怎麼說呀。
“媽——”,“母——”,全露不出牙來呀?哎,有了:
“媽和姨——”
哎,連親戚全饒上啦!
皇太後一看問得差不多啦,決定吧。按規矩,皇上把一個碧玉如意賜給誰,誰就是皇後。鹹豐為難了,自己喜歡慈禧,太後喜歡慈安,到底給誰呢?他拿着如意直猶豫,嘴裡叨念:
“誰當皇後?誰當貴妃?”
慈禧正那兒琢磨着龇牙的字兒哪,一聽趕緊搭碴兒:“我當貴妃——”
得,皇後歸慈安啦
慈禧太後那會的庚子國變是怎麼一回事
1.義和團運動以“扶清滅洋”為口号,獲得了慈禧太後的支持。該運動是一場激烈的反外國勢力鬥争,期間許多無辜的外國人士遭受了不公待遇。
2.面對義和團的行動,列強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然而,有大臣誤報太後,稱列強試圖推翻慈禧,支持光緒皇帝親政。
3.這一誤報激怒了慈禧太後,她随即向十一國發布了宣戰書。這一決定引發了列強的不滿,英、法、俄、意等八國聯合組成軍隊,向北京進攻。
4.在聯軍進攻北京的過程中,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迫帶領衆多宮人和宗室成員逃往西安。
5.聯軍占領北京後,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和掠奪,其中包括著名的圓明園被焚事件。
6.庚子國變就是這樣一場由誤判和誤解引發的悲劇,最終導緻了北京的陷落和列強的侵略。
到底當年慈禧太後詐屍是怎麼回事
孫殿英及其手下打開慈禧太後的棺材時,發現棺内的人栩栩如生。然而,令人驚恐的是,轉瞬之間,慈禧太後的屍體上長滿了白毛,這一幕吓得孫殿英等人目瞪口呆。盡管如此,慈禧太後詐屍的現象并未阻止孫殿英的貪婪。他們繼續在慈禧墓中搜刮,将墓中的寶物洗劫一空。
關于慈禧太後詐屍的傳說,在民間流傳甚廣,人們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旨在掩飾他們對慈禧墓中寶物的貪欲。孫殿英等人可能是為了掩蓋自己對慈禧墓的盜掘行為,故意制造了這一幕。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當時的一種宗教迷信活動。在那個時代,人們對于死亡和鬼魂的恐懼非常強烈,孫殿英等人可能利用了這種心理,利用詐屍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的行為。
然而,無論真相如何,慈禧太後詐屍的事件無疑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事件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複雜心理,還揭示了權力和财富對人性的扭曲。如今,這段曆史成為了研究清朝末年社會變遷的重要資料。
孫殿英及其手下在慈禧太後的棺材中發現的栩栩如生的屍體,迅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們随後發現,屍體上長滿了白毛,這無疑增加了事件的神秘色彩。盡管這一現象令人震驚,但它并未阻止孫殿英等人的貪婪。他們繼續在慈禧墓中搜尋,将墓中的寶物洗劫一空。這一事件最終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段令人難忘的傳奇。
盡管慈禧太後詐屍的事件令人難以置信,但它無疑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複雜心理。這一事件不僅反映了人們對死亡和鬼魂的恐懼,還揭示了權力和财富對人性的扭曲。如今,這段曆史成為了研究清朝末年社會變遷的重要資料,提醒着人們要警惕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
慈禧是怎麼死的
慈禧,是得痢疾死的。
據有關資料記載,慈禧七十三歲壽宴,宮裡請了京内最好的廚師,準備了上百道菜肴。慈禧心中高興,先飲幾杯白酒,又吃了不菜。第二天,慈禧即感腹痛,得并發症,兼及肝肺等髒腑,以至胃納減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帶病堅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一星期後,她變得骨瘦如柴,雖然請了太醫切脈診治,但病情并無好轉;又過了一個星期以後,她甚至昏迷不醒,慈禧于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下午1點到3點之間)死于中海儀鸾殿,其時年已經七十四歲不久就命歸黃泉。
痢疾,中醫病證名。是以痢下赤白膿血,腹痛,裡急後重為臨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時邪疫毒,内傷飲食不潔。病位在腸,與脾胃有密切關系。病機為濕熱、疫毒、寒濕結于腸腑,氣血壅滞,脂膜血絡受損,化為膿血,大腸傳導失司,發為痢疾。暴痢多實證,久痢多虛證。痢疾的治療,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澀,熱痢宜清,寒痢宜溫,寒熱虛實夾雜者宜通澀兼施、溫清并用。對具傳染性的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應重在預防,控制傳染。
擴展資料: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号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嫔;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後兩宮并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号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後(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後卷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鹹豐大統,年号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後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于光緒,退隐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後,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東陵。
參考鍊接:慈禧-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