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蟲蠱是怎麼回事
蠱,音同古,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傳說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蠱色變。文人學士交相傳述,筆之翰籍,也俨然以為有其事;一部分的醫藥家,也以其為真,記下一些治蠱之法。制蠱法:多于端午日制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制藥,是以緻人于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蠱之種類有十一種: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鳅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癫蠱、陰蛇蠱、生蛇蠱。其餘有些特殊的,分說如下:癫蠱:傳說多是壯族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疳蠱:又謂之“放疳”、“放蜂”。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發等研末為粉,置于房内或箱内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泥鳅蠱: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有毒的泥鳅。石頭蠱:用随便的石頭,施以蠱藥而成的。篾片蠱:将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金蠶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别人。《嶺南衛生方》雲:制蠱之法,是将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金蠶的害人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脹如甕,七日流血而死。據說,篾片蠱害人,是将竹篾一片,長約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過之,篾跳上行人腳腿,使人痛得很厲害。久而久之,篾又跳入膝蓋去,由是腳小如鶴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會一命嗚呼。石頭蠱的害人:将石頭一塊,放在路上,結茅标為記,但不要給他人知道。行人過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内,初則硬實,三四月後,更能夠行動、鳴啼,人漸大便秘結而瘦弱,又能飛入兩手兩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泥鳅蠱的害人:煮泥鳅與客吃,食罷,肚内似有泥鳅三五個在走動,有時沖上喉頭,有時走下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中害神的害人:中毒後,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遇惡敵,有時便會産生自盡的念頭。疳蠱的害人:将蛇蟲末放肉、菜、酒、飯内,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着即入人身。入身後,藥末粘在腸髒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上下沖動的症狀來。腫蠱的害人:壯族舊俗謂之放“腫“,中毒後,腹大、肚鳴、大便秘結,甚者,一耳常塞。癫蠱的害人:取菌毒人後,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飲酒時,藥毒辄發,忿怒兇狠,俨如癫子。陰蛇蠱的害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然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面紅。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癫腫藥,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跳動,吃肉則止;蠱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鼈,在身内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随風入毛孔來咬,内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蠱蟲最怕什麼藥
蠱蟲最怕艾草。蠱蟲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秘生物,艾草則是一種具有特殊氣味的植物,被廣泛認為具有辟邪和消毒的作用。在許多傳統和文化中,艾草被用作驅邪和保護家庭和個人的工具,因為它的氣味能夠驅趕蠱蟲和其他邪惡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蠱蟲隻存在于一些傳說中的故事和神話中,并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它們的存在。因此,使用任何藥物或辟邪工具來防止蠱蟲的攻擊可能并不是必要的。
放蠱的人最怕什麼
放蠱的人最怕什麼?苗族分三苗,據說是貢共的後代,具體來說呢,應是九黎部落的後代,苗族以蚩尤為祖先,尊稱尤公。其實苗族是九黎部落最純的後裔。苗族養蠱的多是些女人,尤其是漂亮女人,需注意,人稱蠱女,養蠱人,最後都逃脫不了,孤,貧,夭的命運。另,她們不會随便放蠱害人的,但報複心很強,不能得罪
放蠱的人最怕什麼東西放蠱的人最怕遇到比他厲害的人,可以自他蠱春蟲看來這位網友已經深深的背封建迷信所殘害,那我就繼續給你編下去吧,放過的人應該最害怕的就是,所以都是這樣的吧,像林正英之類的啊。反噬,一旦反噬,不死也會傷身最怕人收蠱蟲。真實的苗疆巫蠱是怎麼樣的呢?中蠱人腹中有蛇,放蠱人被活活曬死
陰蠱怎麼解
蠱怎麼讀 1、蠱(拼音:gǔ)是漢語二級通用字,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蟲(或蛇)在器皿中。古人把許多有毒的蟲子聚斂到一起,讓它們彼此吞噬,互相殘殺,最後剩下的就是“蠱”。引申而作名詞,則指蛀蟲、害人的邪術等。又引申用作動詞,指人中蠱蟲之毒,再引申則指蠱惑、迷惑,這個意義成為它的常用義。2、關于“蠱”的造字本義,一種說法認為是人工培養的一種毒蟲。“蠱”字的甲骨文模拟的是毒蛇或毒蟲被盛放在器皿中的樣子。相傳取...
養蠱蟲的人,怎麼防止蠱蟲傷害自己
蠱蟲,傳說中,蠱蟲的制作方法是将各種毒性強大的毒蟲放在一個密閉容器裡,讓它們在其中互相打鬥,最後剩下來的那一隻就被稱為——蠱。
“蠱”字由皿蟲組成,本指生于器皿的蟲或器皿被蟲蛀壞。逐步引申,谷物腐敗所生的飛蛾以及通過其他物體變質而形成的蟲也被稱為“蠱”。蠱被稱為“蠱”。蠱被認為具有變幻莫測的性質和非同尋常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
傳說中養蠱的方法、與《通志》上一二載的相類似。《通志》中所記載的.要用一百種蟲類,而夷人所要的隻有十二種。在養蠱以前,要把正廳打掃得幹乾淨淨,全家老少都要洗過澡,誠心誠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點燭,對天地鬼神默默地禱告。然後在正廳的中央,挖一個大坑,埋藏一個大缸下去,缸要選擇口小腹大的,才便于加蓋。而且口越小,越看不見缸中的情形,人們越容易對缸中的東西發生恐怖,因恐怖而發生敬畏。缸的口須理得和土一樣平。等到夏曆五月五日(端陽),到田野裡任意捉十二種爬蟲回來(不是端陽那天捉回來的爬蟲養不成蠱),放在缸中,然後把蓋子蓋住。這些爬蟲,通常是毒蛇、鳝魚、蜈蚣、青蛙、蠍、蚯蚓、大綠毛蟲、螳螂……總之會飛的生物一律不要,四腳會跑的生物也不要,隻要一些有毒的爬蟲。這十二種爬蟲放入缸内以後,主人全家大小,于每夜入睡以後禱告一次,每日人未起床以前禱告一次。連續禱告一年,不可一日間斷。而且養蠱和禱告的時候,絕不可讓外人知道。要是讓外人知道了,自己養的蠱就會被巫師用妖法收去,為巫師使用,主人就會全家死盡。即使不被巫師收去,成蠱以後,也會加害主人。
一年之中那些爬蟲在缸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強大的吃弱小的,最後隻剩下一個,這個爬蟲吃了其他十一隻以後,自己也就改變了形态和顔色。根據傳說的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叫做“龍蠱”,形态與龍相似,大約是毒蛇、蜈蚣等長爬蟲所變成的。一種叫做“麒麟蠱”,形态與&間相似,大約是青蛙、蜥蜴等短體。
如此看來,蠱應是一種極為恐怖的東西,其實不然,有些蠱對自己的女主人十分忠誠。傳說在雪嶺山脈的一個部族裡,所有女孩子到了12歲都要飼養一隻屬于自己的變種蠱蟲。這隻蠱蟲從此就是女孩子的守護者,隻要女孩子受到外界侵擾,蠱蟲就會出現搭救主人。當女主人死亡之後,蠱蟲也随之死去。不管是善良的蠱蟲,還是惡毒的蠱蟲,都是特殊時代産生的特定事物。雖然在今天,蠱術還在湘西的某些地區内小範圍傳播,但它已經逐漸被文明社會所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