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翠蓊郁怎麼讀(蒼翠蓊郁的意思)

biang 中華百科 940

本文目錄

  1. 缥缈怎麼造句
  2. 郁拼音怎麼讀音
  3. 焦山怎麼去比較方便

缥缈怎麼造句

缥缈的意思是:

形容隐隐約約,若有若無:虛無缥缈。雲霧缥缈。也作飄渺。

(一)、亦作“缥眇”。亦作“缥渺”。高遠隐約貌。

《文選·木華<海賦>》:“羣仙缥眇,餐玉清涯。”李善注:“缥眇,遠視之貌。”唐杜甫《白帝城最高樓》詩:“城尖徑仄旌斾愁,獨立缥缈之飛樓。”宋蘇轼《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詞:“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惟見幽人獨往來,缥渺孤鴻影。”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見烏鵲缥缈,驚飛栖止不定。”郭沫若《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二)、随風飄揚;随水浮流。

唐李白《愁陽春賦》:“缥缈兮翩緜,見遊絲之萦煙。”宋陳允平《垂楊》詞:“飛花滿地誰為掃,甚薄幸,随波缥缈。”元許有壬《太常引·池荷》詞之二:“紅衣缥缈,清風蕭瑟,半醉岸烏巾。”聞一多《李白之死》詩:“還有吹不滿旗的靈風推着雲車,滿載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給人們頌送馳魂宕魄的天樂。”

(三)、形容聲音清越悠揚。

唐司空圖《注愍征賦述》:“其雅調之清越也,有若缥缈鸾虹,譻譻嫋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聲缥缈,直入雲霄。”清黃鈞宰《金壺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铿锵,宮商缥缈。”李瑛《笛聲》詩:“從哪裡飄來一縷笛音,在這僻靜的深山缭繞?比幽谷的溪水還清脆,比雲中的莺啼還缥缈。”

(四)、虛浮;渺茫。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輕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周振甫注:“缥缈附俗:虛浮、不切實而依附俗說。”清杜榮壽《<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底事隔年先異兆,人與蓮花同缥缈。”夏曾佑《小說原理》:“人所樂者,肉身之實事,而非樂此缥渺之空談也。”郭沫若《女神·鳳凰涅槃》:“我們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兒安宿?”

(五)、峰名。

清吳偉業《缥渺峰》詩:“茲峯非雲高,高與衆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風吹不折,插根虛無際,缥缈為險絕。”注:“缥缈峯:顧野王《輿地志》:‘缥缈峯,洞庭之最高者。’盧熊《蘇州府志》:‘包山最高者為缥缈峯。’”

造句

古語常言世有仙,隻在虛無缥缈間。

鄉村的炊煙凝結細雨中,如此缥缈。

我在半睡半醒的缥缈幻境中度過整晚。

她微笑着,眼神缥缈恍惚。

從别以後,幾回夢缥缈,執手若無,淚濺花上。

而那虛無缥缈的幻覺隻是觸摸不到的幸福。

我真想再看一次那虛無缥缈的海市蜃樓。

一如已經展動身形缥缈而出瓊台玉閣。

他的目光,平靜而憂郁,缥缈而蒼涼。

不要幻想未來,未來虛無缥缈。

數裡長街萬家燈火,連接成了一個缥缈的夢境。

但是這種理解是建立在虛無缥缈的網絡之上的。

網絡經濟的超高期許,幻化出無數缥缈的泡泡。

缥缈中,讓人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神秘莫測,如夢似幻。

曆曆在目,卻有更多的記憶,如海市蜃樓一般虛無缥缈了。

夢想總是美妙的缥缈的,但是我們畢竟生活在現實中啊。

有了夢想,不管未來多麼虛無缥缈,也會有一盞明燈指引我找尋你。

把這座山建成花果山不是虛無缥缈的幻夢,而是可以變成現實的。

雨,悄悄地編織着薄紗,如煙如霧,缥缈不定。

路的盡頭便不缥缈,跌撞的身影也不會無奈。

近義詞

飄渺、微茫、朦胧、幽渺

反義詞

真實

郁拼音怎麼讀音

郁 [yù]

釋義

1.樹木叢生:~蔥(a.青翠茂盛;b.形容很盛)。~閉。 2.憂愁,愁悶:~悶。~悒(苦悶)。~憤。~怒。~積。~結。~憂。抑~。 3.有文彩:~~(a.文彩顯著;b.香氣濃厚;c.草木茂密;d.心中苦悶)。 4.香氣濃厚:~烈。馥~。 5.姓。

詳細釋義

〈名〉

郁夷

郁,右扶風郁夷也。從邑,有聲。——《說文》

古地名。漢置縣。在今陝西省隴縣西

物實無中核者謂之郁

物實無中核者謂之郁,無刀斧之斫者謂之樸。——《論衡》

又如:郁樸(本指沒有内核的果實或未加工的木料,借喻缺乏教養的人)

〈形〉

文采美盛

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論語·八佾》

紛郁郁其遠承兮。——《楚辭·九章·思美人》

又如:郁郁桓桓(文采明盛、勇武出衆的樣子)

豐盛

蜜房郁毓被其阜。——左思《蜀都賦》。注:“盛多也。”

又如:郁毓(豐盛的樣子);郁霭(雲彩盛多的樣子)

美好。如:郁穆(和穆美好的樣子)

香氣濃郁

踐椒塗之郁烈。——曹植《洛神賦》

又如:郁芬(濃烈的香氣);郁攸(火氣;灼熱之氣);郁郁青青(香氣馥郁,青蔥繁茂的樣子)

〈形〉

(形聲。從邑,有聲。“郁”本是地名,又作姓。“郁”為形聲,從林,郁(yù)省聲。本義:繁盛的樣子)

同本義

郁,木叢生也。——《說文》

郁彼北林。——《詩·秦風·晨風》

郁郁園中柳。——《古詩》。注:“茂盛也。”

桑榆郁相望,邑裡多雞鳴。——唐·王維《贈房盧氏琯》

又如:郁秀(茂密秀麗);郁茀(郁勃。茂盛的樣子);郁茂(茂盛)

隆盛;繁多

洛陽雲樹郁崔嵬。——元·楊果《洛陽懷古》

又如:郁盎(旺盛,引申為久長);郁綠(深綠);郁翠(蒼翠,濃綠);郁霧(濃霧)

憂郁

故樂愈侈,而民愈郁,國愈亂。——《淮南子·泛論訓》

又如:郁尼(郁悒不申);郁邑(郁悒);郁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郁沉(憂郁沉悶)

〈動〉

積聚

郁濁困滞。——《管子·中匡》

又如:郁釀(積聚摻和);郁黑(因濕熱郁積而變黑);郁伏(蘊藏隐伏);郁聿(蘊積);郁浃(蘊結滿溢);郁雲(積雲)

怨恨;憤怒

或有宛足郁怒。——傅毅《舞賦》

又如:郁伊(憂憤郁結);郁怨(怨恨郁結)

郁積,阻滞

精氣郁也。——《呂氏春秋》。注:“不通也。”

郁湮不育。——《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注:“滞也。”

忠良切言皆郁于胸。——《漢書·路溫舒傳》

又如:郁陶(憂思郁積,思念的樣子);郁噎(阻塞,郁積)

相關詞語

沉郁濃郁蔥郁憂郁郁悶郁熱郁積郁憤蓊郁陰郁

焦山怎麼去比較方便

焦山交通指南:公共汽車:

鎮江市内公交車多為無人售票,票價1-2元。除2路、31路等公交車外,大部分在22:00前結束運營。另外,鎮江公交還有31-35路共5條晚間路線,在18:30左右才開始運營,同樣于晚間22:00結束運營。(附:鎮江主要公交線路)

出租車:

出租車起步價3公裡7元,之後每公裡價格為1.60元,超過4公裡每公裡2.40元。正常等候時間不計費,乘客要求等候超過5分鐘,每公裡收取0.32元等候費;夜間11時至次日5時,起步價不變化,之後每公裡加收0.3元的夜間單價。打車一般可以講價。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于世。其位于市區東北,巋然聳峙于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因東漢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郁,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是萬裡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身臨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島,赢得中外遊人慕名而至。焦山之所以享譽中外,其一是因為焦山聳峙于江心,猶為“中流砥柱”、“鎮江之石”,氣勢磅礴;加上山寺隐約,林木蒼翠,水域廣闊,環境幽美,宛若人間仙島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痤鶴銘》碑為稀世之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雲庵等十多個庵寺。鄭闆橋有詩雲“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每個寺廟都有名僧,能詩詞歌賦,善琴棋書畫,清代禅僧幾谷,六靜和尚是著名的畫家,鶴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時。鄭闆橋、柳亞子、康有為等人,曾在焦山攻讀。焦山還辦過佛學院,慕名來此朝佛受戒的學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樓閣有華嚴閣、觀瀾閣、文昌閣、汲江樓、東升樓、禦碑亭、槐影書屋、黃葉樓、乾隆行宮、浮玉齋、枇杷園、蝴蝶廳等古建築精華,點綴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稱焦山十六景:華嚴月色,定慧潮音,山門松影,庵院槐陰,海雲墨寶,石屋藏銘,西岸遠景,東麓新林,江亭禮佛,岩洞尋仙,自然問道,安隐栖禅,危樓觀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裡園。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在此揮筆題寫了“無盡藏”三字,耐人尋味。日本森本長老留戀地說:“焦山是我第二故鄉”。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迹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争長。自古以來,就流傳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焦山還具有珍貴的“四古”。古寺廟(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築物,主體建築是綠瓦朱欄,十分古雅。古樹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銀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廟後,為山寺增添上一層幽邃雅靜、青翠蔥郁的色彩,極宜遊賓休憩。此外,還有古碑刻、崖銘文物皆著名于世。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唐代潤州刺史和鎮江節度史韓混,曾造樓船和戰艦30餘艘,配備海軍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練。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軍攻占鎮江後,宋代杭元将領張世傑在同年七月,率領大批軍艦與元朝水師決戰于焦山,呈現出“焦圃險要屯包港,宋代興亡戰夾灘”的壯烈搏鬥。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曾率領官兵數千人,駐紮焦山反擊金兵之事,已成為曆史佳話,英風幹載,流傳後世。

明正德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日,直隸右都禦史史叢蘭因江西甯王反叛,親自率領江淮一帶水兵,在焦山江面進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發動了揚子江侵略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時,曾遭到副都統海齡率領鎮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數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擊英軍,在近代反帝鬥争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焦山,山峰高聳,天塹幽深,怪石嶙峋,花卉争妍,香色迎人,很堪觀賞。每逢秋月,豔紅的楓樹、盛開的菊花,吸引着四方遊客,赢得詩人“焦山秋意濃,丹黃葉不同。霜楓盛春花,古刹展新容”的贊美。1953年園林局在山麓地帶新辟了焦山公園,園内設有假山、水池、曲橋、渡亭、花房、果園、苗圃、菊壇、松徑、竹叢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機勃勃,蒼翠欲滴。加至江面上帆船點點,龍舟競駛,汽笛争鳴,飛天翺翔,名魚躍水,俊鹘摩空,凫雁浮江,點綴其間,美不勝收。焦山峨崖峭壁,聳峙在碧波萬傾之中,确有“中流砥柱”的英雄氣概。它以秀麗的景色、宏偉寺廟、亭台樓閣、千年古樹、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寶等赢得了四方遊人前來觀光、遊憩。定慧寺(焦山寺)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禅院,元代改稱焦山寺,清康熙南巡來遊焦山時将其改名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和寂照雙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綱領,可見“定慧”二字頗有深意。定慧寺規模宏大,明代為全盛時期,有殿宇98間、和尚3000人,參禅的僧侶達數萬人,加上定慧寺兩旁還有18個庵寺,稱“十八房”,故在佛教禅寺中有着顯赫地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刹,曾有“十方叢林”、“曆代祖庭”之稱。焦山遊覽線路不波亭━━定慧寺━━東泠泉━━禦碑亭━━觀瀾閣━━寶墨軒━━焦山古炮台━━華嚴閣━━摩崖石刻━━三诏洞━━壯觀亭━━别峰庵(闆橋讀書處)━━百壽亭━━吸江樓不波亭是“海不揚波”亭的簡稱,即定慧寺山門。從長江邊上與焦山對峙的象山腳下的渡口擺渡過江,不到五分鐘就可踏上綠色的小島—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門,朱漆彩畫,一對石獅鎮守大門。

門旁左右懸挂着清代光緒年間巴州廖倫所寫的一幅楹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顯得古樸典雅。進入山門,迎壁就是對聯的橫披“海不揚波”四個大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缵宗所書,意為焦山矗立江心,猶如鎮海之石,驅逐水妖,故而海不揚波。在佛教上“海不揚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定慧寺由“海不揚波”亭向東,隻見一株八百年古銀杏樹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即定慧寺。牆上嵌有“橫海大航”四個篆體大字,上挂橫額“定慧寺”。定慧寺原名普濟禅寺,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師的弟子法寶寂來山創建大雄寶殿,宋代改稱普濟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後毀于火,明宣德年間,和尚覺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來遊焦山時才将寺名改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廟現仍保持明代的建築風格。大雄寶殿内雕龍描鳳的屋頂不用釘子,全部用小方快木頭拼合而成,圖案美觀,還有飛檐、鬥拱,藝術高妙,國内少見,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輝煌的大佛,更顯得大殿氣宇軒昂。康熙帝親書的“香林”兩字閃爍于燭光香霧之中。正中的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像栩栩如生,兩旁排列着幾十尊新塑羅漢像,玲珑的長明燈高懸半空,紫銅爐裡香煙缭繞,整個大殿顯得莊嚴肅穆,古刹空靈。殿前的兩株銀杏樹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東泠泉在大雄寶殿西側原海雲堂的天井裡,有一口井,叫東泠泉。相傳是焦光煉丹取水之處,又稱煉丹井。其實這裡本不是一個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開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東,故稱為“東泠泉”。過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争勝,彼此模仿,金山寺有個蘇東坡玉帶,焦山寺也弄來一條楊一清玉帶;焦山有個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個吞海亭。東泠泉的開鑿正是他們競相争勝的結果。禦碑亭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結構的古式方亭,上蓋琉璃瓦,亭中豎立一塊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遊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遊焦山作歌疊舊作韻》。因是皇帝手書刻碑建亭,所以稱“禦碑亭”。詩中乾隆将金山、焦山兩處風景加以比較,認為就山水本色來說,焦山更勝金山一籌。其文曰:金山似謝安,絲管春風醉華屋;焦山似羲之,偃卧東床袒其腹;此難為弟彼難兄,元方季方各騰聲;若以本色論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觀瀾閣

走過一排楓樹,隻見前面一座精緻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楓楊挺拔秀麗,這裡便是乾隆南巡時逗留的行宮,行宮為兩層建築,五十多年前閣前還未形成沙灘,閣外驚濤拍岸,波瀾起伏,故名觀瀾閣。樓上下東、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于樓上長廊觀賞江景,視野開闊,近看花木扶疏,遠眺江潮洶湧,白雲飄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副絕妙的圖畫。寶墨軒與《瘗鶴銘》碑,寶墨軒又名焦山碑林,從觀瀾閣穿小橋,過假山,便就是掩映在銀杏樹下的寶墨軒。這裡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雲庵的舊址。碑林内先珍藏着曆代碑刻四百多塊,數量之多,僅次于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這些碑刻鑲嵌在回廊亭閣之中。有書法、藝術、史料、曆代墓志、石雕藝術等,内容極其豐富,其中有唐朝儀鳳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師碑,被譽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體工整遒勁,為國内罕見的唐碑。曆史書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東晉王羲之書《破邪論序》;唐顔真卿《題多寶塔五言詩》三十首,共四十四塊;宋代名書畫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橫額;黃庭堅的《蓄狸說》;蘇東坡《題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題》;元趙子昂小楷石刻二塊;清成親王書《歸去來辭》七塊,均為名家手筆,豐富多彩,各有特色。碑林中稱為“碑中之王”的《瘗鶴銘》,是我國保存價值極高的“二銘”之一,即南有鎮江《瘗鶴銘》,北有洛陽《石門銘》。相傳《瘗鶴銘》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他平生極愛養鶴。在他家門前有一“鵝池”,他常以池水洗筆,以鵝的優美舞姿豐富他的書法,故而他的字有“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之稱。一日他到焦山遊覽,帶來兩隻仙鶴,不料兩隻仙鶴卻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傷,用黃绫裹了仙鶴埋在焦山的後山,遂在山岩上揮筆寫下了著名的《瘗鶴銘》以示悼念。因其書法絕妙,當即被镌刻在山西岩石上。後因岩石崩裂,墜入江中,長期受江水的沖擊,風雨的侵蝕,以及不斷被人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鎮江知府陳鵬年派人從江中撈起無塊原石,僅存下八十六個字,其中不全的有九個,但仍可見字體潇灑蒼勁,别具一格,書法價值極高,确有稀世珍品。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瘗鶴銘》,推此為“大字之祖”,曹士冕則認為“焦山《瘗鶴銘》筆法之妙,為書法冠冕”。

《瘗鶴銘》碑之所以為古時書法家所推崇,是因為它是隸書發展成楷書的演變過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們今天研究書法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焦山碑林所收集的曆代碑刻,無論從史料和書法藝術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并蜚聲海外,焦山也被譽為“書法之山”。焦山古炮台焦山東側的山腳下,石塊嶙峋,八個用石灰土夯實的炮堡,呈扇形,面對着長江的入海口,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整個炮台是暗堡式,每個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藥庫,另有一大彈藥庫在炮堡南端門外偏西處。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而成,堅固異常。抗戰時,炮台為日軍摧毀,現存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炮台建于1840年鴉片戰争時期,當時清政府為了加強長江的防務,決定籌建焦山炮台,與*山、象山、江都都天廟等處炮台成犄角之勢。1842年,英軍發動了揚子江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曾遭到*山和焦山炮台守軍應用的抵抗和沉重打擊。焦山炮台守軍,面對七十餘艘敵艦,毫不示弱,猛然炮擊,但是終因寡不敵衆,炮台失守,守島軍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軀。英俊攻陷鎮江時,軍民進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壯的鬥争,引起了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關注,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問中熱烈贊揚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國近代反帝鬥争的重要遺址,也是鎮江人民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的見證。華嚴閣位于定慧寺西南的華嚴閣,面臨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兩層樓臨水建築。華嚴二字出于《華嚴經》,比喻這裡是“百花齊放,包羅萬象”的勝境。樓上廳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東去,群山西來”的對聯,對登樓觀景有畫龍點睛之妙。現已換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樓下為“浮玉齋”素菜館,頗具特色。華嚴閣是賞月的好地方,“華嚴月色”是焦山最富詩意的十六景之一。每當皓月當空,江上銀濤萬頃,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輝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進入仙境。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居士在此揮毫題寫“無盡藏”,寓意雙關,耐人尋味。華嚴閣東側有“安隐岩”,是一個不大的山洞。洞口石壁上嵌有蘇東坡的石刻畫像和焦山十六景詠詩,可見焦山景色之勝。焦山十六景為:山門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華嚴月色、香林花圃、海雲墨寶、自然問道、危樓觀日、别峰果園、岩洞尋仙、石屋藏銘、庵院槐蔭。摩崖石刻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帶。全為陡岩峭壁,有浮玉、棧道、觀音、瘗鶴銘等岩,其間有千百年來曆代名人的詩人題刻。時間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體上有正、草、隸、篆各種書法,内容豐富,猶如古代書法天然展覽,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書法家趙孟奎所寫的“浮玉”兩個蒼勁秀麗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陸遊與遊人踏雪尋訪《瘗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最為引人注目。全文為:“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仲、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二十九日,踏雪觀《瘗鶴銘》,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風樯戰艦在煙霭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師刻之石,務觀書。”詞文壯麗,書法剛勁有力。在另一塊石上是北宋書法家米芾觀看《瘗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仲宣、法藝、米芾、元_辛未孟夏觀山椎書。”(仲宣、法藝分别是北宋時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西北臨江有一塊近代石刻,以剛毅的筆力,镌刻五言詩一首:“為廢不平均,呼号滿神州,來此暫偃息,行作世界遊。”這是中國律師協會在1920年為廢除帝國主義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大聲疾呼,到處奔走時,路過焦山留下的題名石刻。三诏洞三诏洞又名焦公洞,位于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頂的路旁。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内有焦公塑像。清順治十年(1653),和尚興上将焦公像移置三诏洞中,焦公祠改為伽藍殿。後倒塌未修複。三诏洞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秋,由焦光的後代焦爾昌重新整修過,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為深衣大帶,兩旁站立兩個童子(“文革”中被毀)。現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腳穿草鞋,右手執書卷,儀态大方。形象生動。相傳東漢末年,學士焦光,不願做官,避亂流寓鎮江,隐居在此。他學問高深,精通醫術,經常在山上采藥為周圍漁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賣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貧。漢獻帝劉協聞其高名,曾三下诏書請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應诏,世稱“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據傳,皇帝第一次來诏書時,焦光煎湯熬藥,以妻子患病為由,加以推委;第二次,借邀友出門遠遊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邁多病而拒诏。後人為了紀念他,改當時山名樵山為焦山。壯觀亭過三诏洞,沿石級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便是建于明朝天順年間的壯觀亭。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壯觀天地間”詩意。登亭遠望,南臨鐵甕,北瞰瓜州,西接金陵,東控海門,引頸四望,隻見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壯觀美麗。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聯:“江天共一覽,心迹喜雙清”;“砥柱鎮中流,此處好窮千裡目;海門吞夜月,何人領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來尋五色龍”;将焦山的景色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至。亭旁有千年古柏一株,号稱六朝柏,挺拔潇灑,如嬌龍昂首,頂天立地,至今千餘年,還枝葉茂盛,蒼翠蔥郁,自成一景。宋一詩人曾為此題詠一首:一株夭矯六朝松,多是坂埋與石封。不要點睛亦飛去,前生原是在天龍。萬佛塔萬佛塔位于焦山頂峰,塔體高42米,海拔70.4米,建築面積583平方米。萬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風格的仿古塔。七級八面,上有天宮,下有地宮。塔内設兩套樓梯上下分流,外有欄杆相倚。每層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憑欄遠眺,江天景色,盡收眼底。夜間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為過往船人指引迷津。

萬佛塔塔院設前後門廳、左右碑廊、廂房,錯落有緻,與塔相映成趣。前後大門兩側牆上嵌有“海不揚波”、“中流砥柱”八個蒼勁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體現了萬佛塔莊嚴盛瑞的英姿。别峰庵(闆橋讀書處)在焦山雙峰之陰的别嶺上,翠竹環抱之中,有一座别緻的方形四合院,稱“别峰庵”。别峰乃是指該嶺有别于焦山山頂之主峰(東峰和西峰)之意。清代大書畫家、詩人鄭闆橋當年曾在這裡讀過書,别峰庵因此名聞遐迩。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師有詩雲:“絕頂無尋處,何人為指南。回頭見知識,原在别峰庵”。明人章诏又有詩雲:“竹密凝無路,雲開忽到門。轉看諸院子,獨見一峰尊。”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庵内北側有小齋三間,天井中有一花壇,桂花樹兩株,修竹數竿,環境清雅幽絕。這裡就是世稱詩、書、畫“三絕’’的清朝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于雍正年間在此攻讀之處。現在過道門頭上題有“鄭闆橋讀書處”的橫額,門上還保留着當年鄭闆橋手書“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對聯,面對此情此景,緬懷書屋故人,不由使人産生物是人非的感慨。鄭闆橋,名燮,江蘇省興化縣人,乾隆年間進士。他擅畫蘭竹,書法以隸、楷、行三體相融。他的字、畫、詩,世稱“三絕”,在“揚州八怪”中最負盛名。他深愛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許多墨竹詩畫作品。他《題自然庵畫竹》一詩雲: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畫來出紙飛騰上,欲向天邊掃暮霞。還有他手書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的拓片,更為人們争相購買。此外鄭闆橋還曾為舊時的自然庵寫過對聯:“山光撲面因新雨,江水回頭為晚潮。”同時還在過去的海神廟裡題過對聯:“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這些美妙的佳話,常為後人贊揚。百壽亭位于焦山西北半山腰别峰庵下。該亭是一座用磚砌成的方形涼亭,周圍有牆,牆頭與亭檐之間用瓦鑲成一排古壽字圖案,東、西、北三面牆有拱門,東西兩門山路貫串其中。南牆内壁中間豎嵌着四塊條石,上刻一百個不同樣的篆體壽甯,變化巧妙,别具匠心。上有橫額“百壽亭”三個大字,北面門頭上刻有“水雲深處”四字。現在亭内有石凳,可供遊人小憩。相傳此亭的來曆是:清末有一善士範某,看到焦山腳下别峰庵的山路非常崎岖,登臨困難,便捐錢鋪設一條花岡石山路,直達别峰庵,庵主為了感恩,就建了這座百壽亭為他祝福。吸江樓

吸江樓聳立在焦山東峰絕頂,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樓。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稱四面佛亭。樓呈八角形,整個結構為水泥仿木,有樓梯盤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樓為兩層,上層橫額題有“吸江樓”三字,底層橫額寫有“江山勝概”四個大字。遊客登樓遠眺,大江南北旖旎風光,佳處妙景盡收眼底。江北碧野遼闊,阡陌縱橫,一望無際,江南蒼翠青山,連丘疊嶂。此處視野廣闊,氣象萬千,令人精神頓爽。若夏日清晨登樓觀日出,别有風味,曆來為遊人所稱道。清代名士齊彥槐有詩贊曰:東望海漫漫,扶桑湧一丸。曾登岱嶽頂,不及此樓觀。水氣連天白,霞光照壁舟。遙聞曙鐘動,江闊萬鷹盤。清同治年間,常鎮通海道沈秉成将亭重建為樓,并寫了《吸江樓記》。他在記中說,我在鎮江遊覽期間,常想攜酒遊覽焦山,因事務繁忙,未能如願,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約幾個同事來到焦山,披開荊棘,攀登辘岩,盤旋而上,走走歇歇,終于到達山頂的四面佛亭。隻因四周被樹木遮掩,亭雖在山巅,但不能遠眺四周景色,同時亭子已傾斜欲倒,因此,捐款将亭翻蓋,并改建為樓。登樓俯瞰大江,隻見蒼茫萬頃,眼界頓時開闊。此樓仍命名“吸江”,因不忘舊名也。